標籤:

楞嚴經講座 第三集

楞嚴經講座 第三集---楞嚴經講座


今天我們《楞嚴經》還在開始的時候。上一次有錯誤的筆記已經改正了。現在我們還是重複一道原文,尤其希望青年同學們更留意一下文字。我們生為中國人,應該知道中國的文字;中國人不認識中國文字、還不會寫作中國文字,那是很可恥的事,不大好!現在正好藉此練習。這個原文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假設照現在寫作的方法,這應該是一小節。現在我們在經文裡頭第二節介紹佛學的常識與佛教的關係。上次解釋了比丘——出家人,那麼有錯誤,這一次作了更正。現在繼續這個觀念,比丘是指佛教的出家人,男性的出家就是比丘;女性的,根據印度梵文的習慣,加一個尾音「尼」,尼字的音聲代表是女性的,所以女性稱為比丘尼。到中國來以後,我們這個習慣就尊稱男性的出家人為「和尚」,和尚真正的意義就是大師、法師,也就是活佛這個意思。普通我們叫女性出家人「尼姑」,也是尊稱,「尼」就是由比丘尼來,「姑」就是由尊稱我們自己的長輩「姑媽」,所以尼、姑合起來。原始的「和尚」、「尼姑」是尊稱,文化流傳久了,變成一個普遍的(稱呼)。

所以我們像中國文化秦漢以前三教、三家,總歸起來,儒、墨(墨家)、道家,儒墨道三家。唐宋以後變成儒家、釋家(就是佛家)、道家,儒釋道三家,中國文化三大的主流。文化流傳久了,有時候把很珍貴的話、重要的話變成普通、甚至有時候變成幽默話。譬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皈依。「南」用閩南語、用廣東話來念就是「那(na )」,這個「無」字就是閩南語、廣東話的「摩」,這是用廣東話、唐代的發音。所以「南無」兩個字就是「那摩」,就是梵音、當時梵文的音。「那摩」的意思就是「皈依」,有些年輕人讀成「板依」了,不對的。「皈」字就是歸家的歸字相同,「南無(那摩)」就是「皈依」的意思。

所謂「皈依」就是歸命、依止,就是安身立命、專心一致;依止、從學,從佛的教理去修行、去學習。那麼中文、舊的古文就四個字把它包括了,就是「歸命、依止」。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號,那我們將來下面會有,再講。可是流傳了幾千年,有時候我們罵人也用「阿彌陀佛」,看到人家倒霉、跌了跤了:「阿彌陀佛!」那就變成壞意了。本來是一句好話,變成壞意了。等於和尚、尼姑一樣,本來是最尊稱的話,一個文化流傳久了、古老了,有時候變成幽默話了。可是我們不能夠錯誤太久,自己現在應該知道,所以把比丘的(意思)加以說明。

因此一個出家人、比丘,嚴格地說起來,不能單用一個「僧」字來代表。這個僧字不念「增」,念「僧(生)」。有時候我的讀音也不準,我們中國人認識字啊,往往都是變成有邊的念邊,沒有邊的念中間,呵!看看差不多,自己也不查字典就念下去了。這不要念「增」,——「僧(生)」。這個「僧」不是念「增」。「僧」也是由梵文的佛教文化裡頭來,「僧」這個字全稱是「僧伽(qi é)」,這個「伽」不念「加」。假設這個「加」字有個走之,應該念「迦(g ā)」。譬如釋迦牟尼佛我們念慣了,規規矩矩是念「釋迦(g ā)」。那麼,這個「僧伽」這個是「伽(qi é)」字,「僧伽」是梵文的翻音,後來把下面就節省了,一個「僧」字代表了。僧伽的意思就是僧團,所以我們常常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法所教育出來的真正有修持的這個僧團,就是說團體,女的出家的、男的出家的這個僧團。那麼這個僧團就是「僧伽」。

有些經典念咒子、念佛教的咒子常常會念到「僧伽呀(耶)」,就是這個僧團。有修行的、有道的一個僧團。那麼僧伽的意思我們特別要注意,僧伽為什麼叫「僧伽」呢?一個真正佛教的出家的弟子在一起,這是一個僧團。拿我們現在觀念用「僧團」,就是僧伽。不過古人不用這個「團」字,不能隨便用的。這個僧伽呢,在形式上是一個團體,但是它這個名稱的內義,所謂僧伽——出家、有修行的一群人,這一群、這一團、這一班都很有修行的人——僧伽。

普通佛學講,一個僧團在一起,有六和敬。六種和平相處、彼此尊重,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了解這個精神。我覺得六和敬的精神不但是一個佛教出家人應該了解、應該知道,我們學佛的弟子、在家人也應該知道。而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教化精神之所系。所謂「六和敬」懂了以後,這才真正算是學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會也用得上,一個團體也用得上、一個國家民族也用得上。這六種精神——六和敬,比什麼責任、榮譽還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個僧團人與人之間,修行人相處在一起,六個條件: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六點特別特別注意!我們真正學佛,這個地方特別注意了。這不能夠說只要求一個出家人哦,我們每一個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會、團體、國家、天下都一樣,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國,跟中國文化結合在一起,能夠普遍地變成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一個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一個團體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麼?我昨天跟出家同學正有事講到,所謂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麼是非?明辨道德行為的是非,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別道德行為的真正的是非;是就應該做,非就不能做。那麼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這個《楞嚴經》里會討論到,我們姑且簡單地說。所以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相處,道德行為,注意哦!道德行為明辨是非,一個人是非的觀念太清楚了,不會和平相處的。尤其我們學宗教、學佛的人,學了三天佛,看看天下人都不是聖人,都是混帳!忘記了自己也是「帳混」之一。都拿一個聖賢的尺碼要求人家,他也不合規矩,那個也不合修行,搞了半天自己忘記了自己。所以是非利害分別得太清楚,犯了基本一個觀念:貪嗔痴;自然要求別人嚴格,對自己多原諒。——錯誤了!「戒和同修」是要求自己,彼此都以道德的行為相處。「和」,和平、和愛相處。所以住在一起,共同為一個道德的行為來修持,這是一個僧團。就是我們普通做人也一樣,一個家庭也一樣。

「見和同解」,就更難了。見,就是思想觀念、見解。人與人之間相處,見解不相同,很痛苦的。見解相同,就是說大家文化觀點、修持的觀點要彼此研究、溝通了、相同,和平、和愛地相處在一起,見解相同。見解不相同,譬如說我們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處得不好?所以宋代、宋朝一個名儒陸象山講過兩句名言,因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黨派的鬥爭、派系的鬥爭,所以陸象山很感慨,講了兩句名言,他說:「小人之爭在利害」。小人並不是說哪個個子小一點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點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謂「升斗小民」;就是為了生活,利害關係才要爭。「君子(士大夫)之爭在意見」。所謂君子也並不是什麼了不起,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意見反是多,君子之爭在於意見。思想不同,見解不同。所以意見彼此不同所發生的爭論,比那個普通人利害之爭是一模一樣的可怕!所以人類的悲哀,不是利害之爭、就是意見的相諍。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夠做到見解相同,那麼就達到後面意識就溝通了,彼此都是高興的第六條,嘴裡沒有反感的言論,所以「口和無諍」了。學佛修到無諍的境界,「口和無諍」,那麼意識和平、合作,能夠互相相處,所以「身和(就)同住」。身體很和,第一無病痛,大家都是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緒很穩定,那麼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很健康一個人,沒有神經病,也沒有宗教心理病。這個身和才能同住。

「利和同均」,出家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謂講,現在標榜的美國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過去叢林大廟子幾千人,起碼三五百人在一起,來自於四面八方。而且在過去我們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曉得他是哪裡人,他什麼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都在一起。都很有禮貌,吃飯哪、出來都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平常看不到。過去我們所謂喜歡到大陸上看廟子,大的廟子進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個影子,一個和尚也沒有看見。才曉得等到吃飯的時候吧,吃飯的時候雲板一響,就看到一個一個人排隊自然就出來了。我們那個年輕的時候就說:這些和尚哪裡鑽出來的啊?平時都看不到人。那麼幾百人出來,一點聲音都沒有。進了飯堂坐在那裡,規規矩矩坐著,不會像我們這樣站起來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調羹、碗敲敲啊,都沒有。吃完了飯,也沒有聲音,然後就進去了,看不見了。——利益均等,無爭的境界。

所以這六條叫「六和敬」。彼此和平相處,和愛、互相尊重地在一起。所以我經常發現佛教的偉大的精神、佛的教化,就懂了僧伽的六和敬。這個精神擴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樣。我們幾個家庭能夠做到夫婦之間和敬?實際上我們中國文化的禮貌,所以家庭夫婦之間相敬如賓就不容易做到哦!相敬如賓,講戀愛的時候、追的時候啊,那大家都把自己那個壞毛病都蓋起來了,等於彼此對客人一樣,賓就是客人嘛!再生氣呢也悶住了,「你好!我好!」對客人嘛!相敬如賓。結了婚以後就不是對客人了,就是對仇人了,那就板面孔啊!每個人玩自己的毛病,就不相敬如賓,要改一個字:「相視(看到你)如仇」,如仇人一樣可怕了!也不能做到和敬。所以即使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家庭的夫婦之間相敬如賓,也就是和敬的精神。所以特別講到比丘這個問題,特別介紹佛法的文化,這個六和敬,就在這一方面去學習、去了解,成佛就夠了。

佛教有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出家如初」,一個出家人、一個學佛的人,像第一個思想:「我要學佛了,我要出家了」,永遠保持那一下的真誠、誠懇;「成佛有餘」,一直到成佛就夠了。所以「出家如初」,就是開始那一念,成佛就有餘,還有多的。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了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說成佛有餘。做人、做事、修行、成佛都在其中。

現在我們講到這裡,我給諸位做一個商量,也向諸位做一個要求,我們《楞嚴經》本來應該照原來一行一行講下來再說,不過我翻譯《楞嚴大義今釋》變成白話的時候,已經不照這個規矩了。因為前面將來我們可以再回頭來介紹,佛的哪些弟子,他的出身、關係、他的故事各有一套,這些要專門研究佛學的時候慢慢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這一本經典真正的精神,那麼暫時這一兩頁這個故事的開始先做了報告,將來再研究這個文字,然後重點馬上接上《楞嚴經》的重點開始。所以我向大家先備案了,這樣不會吃虧。就是第一兩頁這個事情,我現在向諸位先用口頭報告了。

這個《楞嚴經》的開始,在佛教過去講經的法師們把它每一本經開始、為什麼佛要說這一本經典、這個故事怎麼來的、這個歷史怎麼來的,那麼過去都把這個段叫做每一本經的序(序言),這個序言(序)我們後來研究用得妥當不妥當還是問題。倒是我們普通念的《金剛經》,《金剛經》本來不分章的,後來是梁武帝的兒子梁昭明太子把它分章了。這位太子自己把它分段落,分成三十二品,就是三十二個段落。他第一品的標題就是「法會因由」,就是說佛為什麼開始說《金剛經》這一本經典,因為什麼事情來的。他不叫做序言。我認為梁昭明太子這個觀念,他素來是一個大文豪,因為他有一本書,像我們小的時候念書很小就接觸了,叫做《昭明文選》,這一部書是很有名的。那麼,所以他的文章的觀點、文學的造詣非常高,我們現在把《楞嚴經》,所謂普通叫做「序品」的這個故事報告了一下,我們趕緊接上這個《楞嚴經》的重點。

這部經典開始,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根據佛的制度,我們現在夏天到了,像我們這裡出家同學們明天就開始了,這個名稱叫做「結夏」,結夏安居,也叫做「結制」。明天四月十五就開始了。現在是叫國曆,過去叫陰曆。所謂結夏是佛的制度,「安居」,出家人(就是僧團)聚在一起,照六和敬共同在修行了。為什麼呢?過去的印度不像我們,同我們中國的南部、同台灣台中以南差不多,一年分三季,夏天是雨季,下雨特別多。雨水一多啊,草木就生長得快,那麼這個熱天來了,濕度很高、雨水很多、天氣很熱,或者是熱帶、至少是溫帶這個地區裡頭,除了人以外,各種蟲、各種生物的生命,甚至於細菌生長得特別快。那麼佛到這個時候叫出家的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不準出門,沿門托缽化緣不準了,並不是因為路難走。第一,怕在地上走路討生活傷生、殺生太多了;第二,夏天雨水多,到處向每一個人家門口去化緣討飯吃啊,也很困難。氣候的影響,病痛也多了,都不方便。因此佛建立了這個僧團的制度,到了雨季這個夏天九十天不準出門;出家的弟子們招集攏來住在一起,共同修持、修行,所謂修禪、參禪、打坐(我們本省就是坐禪),自己好好修行,共同在一起,就是六和敬這個生活。這個叫做「結夏安居」,團體在一起修持。

那麼同時是這樣,尤其是印度夏天天氣太熱了、要脫光了的,還有些熱帶的地方一天要泡三次水裡頭[ 斷錄]31 :19 有時候不免失去了威儀,這個衣服有時候穿不住了,尤其一個出家修行的人怕失去了威儀,所以在一起共同修持,管理很嚴謹。那麼我們這裡他們同學們明天就開始了、結夏了,要到七月,九十天結夏。七月,就是這個結夏安居這一期,可以出去化緣了,各人走各人的地方了,各人隨便到哪裡去都可以了。在這個結夏中間是不準出去,團體生活。

因此佛教出家人的規矩,資歷以這個最重要。我們常常看到和尚的傳記「僧夏」,也叫做「僧臘」,我們普通一年十二月,冬天叫臘月,過年是冬天臘月十二月。出家人真正地過一年,就是以這個「結夏」計算,受了戒,有資格了。在家人不能住在一起哦!這個時候結夏的,在家人要分開了,不準跟這個僧團在一起了。那麼,以這個真正結夏一次,才夠得上說他真正是個出家人,出家的歲數算一年。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中國文化裡頭,看高僧、出家人的傳記,這個年輕人就要知道了,這個原因你們國文系不知道的,國文研究所也不知道,現在告訴你們。譬如說某某一個和尚死了,譬如說世壽九十,就是說這個人活了九十歲;「僧臘」(或者是「僧夏」都可以用,這個「臘」是採用中國人過年臘月那個意思,)「僧臘六十」就曉得他這個人活了九十歲,三十歲出家,受了戒以後做了和尚六十年。

不過有些寫得更清楚,假設說這個人九十歲,「僧臘六十」,就曉得他這個人出家六十年,應該是三十歲出家了;「戒臘」五十八,還加一個「戒臘」,就是說他出家雖然六十年,三十歲出家,三十一、三十二歲是出家沒有受戒,是做小和尚,叫沙彌、小沙彌。那麼到了三十三歲受了戒,尤其在中國,受了戒燒了戒疤(全世界沒有燒戒疤的,只有中國的出家人燒戒疤,這是清朝人搞的。因為把你頭上燒了記號,到處這個身份證就可以查到你了,你不能造反了。)這個呢叫做「戒臘」。

那麼,將來你們懂了這個,看古文、看古書,不需要很辛苦去查資料了,寫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好辦了,不然啊要你的命!你要到處問,查到了好幾個月,文章都寫不下去了。這樣你一看《高僧傳》就懂了,哦,這個人是一共九十歲,「僧夏」、「僧臘」六十,哦,他出家六十年、當和尚六十年;「戒臘」譬如說五十八,哦,他前兩年是做沙彌,以後受了戒,正式當和尚,這個就懂了,所以講到「結夏安居」。

所以《楞嚴經》開始的這個故事注意呦!是夏天。佛有一年結夏安居,所有的和尚都在一起,他的弟子們都跟著他在一起,他自己等於現在說「數七集訓」,數七中間統統來,他一個都不放鬆的,他老人家自己在督導。到了最後一天,最後有三天叫做結夏安居的「自恣日」,這個《楞嚴經》上有。「自恣」是什麼呢?就是像我們這裡同學明天起四月十五結夏了、安居了,絕對不準在外面過夜的哦!那不準哦!一定要回到這個團體過夜。那還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出去了一個和尚也好、一個尼姑也好,不能一個人走路哦!至少至少要兩三個人一起,要五個人一路(就是你們居士家裡乃至回自己家裡看媽媽也要幾個人一路。)不行的,出家同學要一路。還很多規矩了,所以他們這兩天就做準備了,都自動地很嚴格地管理自己。這個同我沒有關係,我看到他們還要頂禮了!因為他們是三寶。雖然叫我老師,不相干的;我要恭敬三寶。所以明天起他們偉大得很了;我就矮了大半截,看到他們要跪下了!因為他們明天結夏。一直到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最後了,叫「自恣日」。自恣日幹什麼?討論會、檢討會。就是說這個暑假下來,跟著在一起,大家共同修持的心得報告,甚至自己有錯誤、甚至犯了錯誤都在這個裡頭討論。這個是自恣。也可以比較放鬆一點,或者是半天討論,半天放你們假,反正要整個的大放假。這個《楞嚴經》的開始是這個時間開始。

那麼正碰到佛有一次結夏安居完了,佛的堂兄弟、跟佛出家的、相貌之好,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只差兩相,其他三十相同佛一樣。那當然非常莊嚴,拿佛來講。拿我們普通話講:漂亮!那個之漂亮。一個真正漂亮人剃了光頭還那麼漂亮,那才叫做漂亮。因為我們頭上還加上這許多花樣給他加上去了;他是沒有辦法加花樣的啊!光光的,那當然是真漂亮、真莊嚴了!阿難就是碰到自恣日,整個的檢討會遲到了,沒有趕回來,他出去有事。

那一天因為這個僧團可以放假了,所以這個舍衛國的波斯匿王(皇帝)請佛帶領一班弟子,統統請,大請客,吃素齋,供養佛及大弟子們。那麼,釋迦牟尼佛帶領一班弟子到皇宮去了,吃飯。

那麼同時那一天大家你譬如說我們在座的 諸位 居士啊,也都曉得這一班出家同學明天是自恣日,你家裡也請幾個、他家裡也請幾個,那個應酬的規矩對於修道的人、出家人恭敬得很!現在你到泰國還能看到一點點影子。都要請回家裡供養。所以所有的出家人啊,一個嘴巴已經來不及吃了,到處請;也沒有辦法多長兩個嘴巴,身子也沒有辦法變成三頭六臂。這個僧團裡頭都請光了!我們這位阿難老兄、這位大師兄啊、佛的堂弟他一個人在外面有事,這個經典裡頭沒有記詳細,也許佛派他出去有事,回來遲到了。一個人回來的。

佛的規矩「過午不食」,過了午時了,十一點零分起到一點鐘這個午時很重要!印度的規矩、印度文化,到了佛的時候更嚴格地規定了:早晨吃飯是天人飲食的時候;中午是人吃飯,最重要的,人道中,也可以說佛也是人也,現生肉體的佛是人也;晚上是鬼道的飲食。所以我們現在是鬼世界,半夜三更宵夜還要吃;不過宵夜可以吃了,到了夜裡一點鐘以後算是早晨了,你儘管吃好了,你還是天人。不過我們現在過的生活是鬼與天人之間,由十二點在住家裡頭吃到兩三點、四五點還在吃耶!吃得昏頭昏腦,白天睡覺,晝夜顛倒,這個是叫做顛倒眾生!

所以那一天啊,阿難一個人回來,要趕到這個僧團里,自恣日要到了,要趕到大會場。一個人回來,一看時間到了、吃飯的時間到了,再一曉得今天佛帶領一班修行人都出去了,這個大廟子出家的法師們都光了。他怎麼辦呢?他忘記了一個戒律——忙啊、匆忙,不是阿難故意的。因為出家人這個時候出門要有上座、上座師,要有阿奢 黎 教授師。怎麼樣叫「上座」?怎麼樣叫「阿奢黎」?都有嚴格的條件的,我們下一次補。現在怕耽擱時間。記住!這兩個名字都要了解的。什麼叫「上座」?就是說出家人出門起碼要三師同行,三位出家人一起走路。可是阿難只有一個人。這個就犯戒了。不過這種叫犯什麼戒?你不要聽到犯戒,哎喲!犯戒了!亂加批評,也不懂。這樣叫犯「律儀戒」,就是犯了規矩,不算嚴重的,不是罪過;行為上破壞了一個團體的規矩,有一點錯誤。

那麼,他一個人回來了,到了吃飯時間了,他趕緊就托缽了。出家人本來身上背一個袋的,袋裡頭飯碗、調羹都裝好。所謂缽就是一個碗,出去化緣,門口一站,在家人每一家給你什麼吃什麼,湯啊、菜啊亂七八糟就裝在一起。印度人吃飯注意呦!你們大家沒有到過印度,那邊的人同新疆的人吃抓飯,用手抓的。不過這個手功夫好得很哦!等於我們中國人拿筷子,三個指頭抓得漂漂亮亮的,不像我們抓得滿嘴油、滿手都是油哦!這得有童子功,從小練起的。等於我們拿筷子也是童子功啊!不過佛早就把這個規矩改了,認為用手抓飯不好。所以出家人用調羹,等於吃西餐一樣,你研究佛就懂了,可見佛的這個文化教育思想之高!吃手抓飯,印度到現在還如此,多少年、幾千年的規矩。可是佛在幾千年前已經把它改了,不合禮儀。所以,托缽、用調羹舀著吃飯。那麼,阿難去化緣了。

他在化緣的這個時候,他動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非常對。他說我這一次化緣,已經回到波斯匿王這個城裡頭來(就是那個都市裡頭來了),我不管碰到哪一家,一家一家都要結緣。因為他想到佛罵過兩位同學、訓過兩位同學,一個是迦葉尊者,一個是須菩提。為什麼呢?這兩位同學在那個時候比起來都比阿難的修行好,資格也老。可是這兩個人有個習慣、有他的習氣。迦葉尊者是印度的大資本家,祖上是大資本家,錢多得很,出家了,把錢都舍光了。他所以有一件祖傳的金縷衣,就是佛穿的那件袈裟,這一件袈裟都是黃金線編的,這一件最名貴的供養了佛。現在這一件袈裟還留著的哦!佛還指定他在佛涅槃以後不準死,他現在還活著,在雲南雞足山入定,要等到彌勒佛來把這個衣缽交下去的。

那麼佛的這一件名貴的袈裟是迦葉尊者出家的時候供養的。那麼他的太太也出家,迦葉尊者兩夫妻叫金色頭陀,為什麼呢?印度人,其實一個人長得黃金一樣,假設我們變成黃色的一個出家人,那算不定衛生司還要把他抓進去檢查呢!有肝病,怎麼一身發黃疸病啊?印度金色頭陀就漂亮了,這個人是棕色人,又黑又紅、紅得發亮,那才好看呢!所以這種人你到香港人種博覽會去看看印度人,印度是白人也有、黑人也有、棕色人也有。那個棕色人有一種人像我們一樣,皮膚比我們還黃,黃得發亮,那一看才懂了什麼叫金色頭陀。這個人黃啊,黃得有精神,麵皮、身體都發亮,那多健康啊!黃得像黃疸病一樣,又胖胖的,那叫水腫,那是病人,那值不得恭敬了。

所以他兩夫妻是有名的金色頭陀。何以長得那麼漂亮的果報呢?他多生多世兩夫妻都是來金錢布施供養佛的。前生有一次兩個人湊攏來的錢買金子供養佛,所以生生世世出來有這樣好的相貌、這樣好的精神。

迦葉尊者是大富出身,可是他出家以後修最苦出家人的修行,叫頭陀行——出家人裡頭的出家人,最苦行。因此他化緣,富貴人家不化,他非常同情窮苦的人,非常同情平民老百姓,他化緣一定要跑到窮人的地方去化。他寧肯化窮人,你給他臭的髒的他都要,他拿來吃;他給窮人培養福報,給他結一點緣。窮人那一點最苦、最臭、最髒的東西給他——窮人還是了不起、是寶貝呦!拿出來——所以迦葉尊者對富貴人家不去化緣的。

須菩提呢?專門去到富貴人家化緣,窮人那裡不去。那麼他覺得這些富貴人太有錢了,應該化化他,給他出一點功德;窮人已經很窮了嘛,再去化緣化來,不好。

所以兩個人都給佛罵了!不但給佛罵,還有個在家佛也罵過他們,維摩居士也訓過他們,《維摩經》上有的。佛也訓過他們:你們這樣不對!心不平等。出家修道的人要平等,你心中不要管他窮也好、富貴也好,碰到誰就結緣,叫做「化緣」。你一定分開那麼嚴重,你心中已經有不對了。

阿難當時出來,吃飯時間到了,趕緊要化緣,吃飽了,不然下午不吃,到明天早晨才有得吃啊!他肚子還是「北豆悠悠」,還是莫好耶!也是不對的啦!所以他趕緊就托缽化緣,他心裡想:我不管富貴人家、什麼人家,我都要化緣。好!這樣一化緣,這個因緣來了,這一化緣就化到了綠燈戶去了。

這一家綠燈戶啊,有個小姐非常漂亮,叫摩登伽女,所以有名的摩登伽女。所以你看我們現在講話:這個人好摩登啊!就是這個來的,「摩登」是這樣來的。摩登伽女這是綠燈戶里這一位小姐。這個摩登伽女怎麼叫摩登呢?她根據媽媽,這是一個* 號,是媽媽叫摩登伽,這個等於說小家氣派,也可以說中文叫做小家碧玉,小家氣、小家子氣。實際上她這位女孩子的本名不叫摩登伽,所以四個字要連著起來用——「摩登伽女」,是她(摩登伽)的女兒,是她媽媽這一派,是個家族——印度這個階級非常森嚴,換句話,在印度的階級到現在也一樣——認為是下賤的賤種、賤民,社會各階層看她不起的。注意哦!這個女孩的母親的家族下來都是走這一套路線,社會各階層看她不起的。你要注意呦!特別注意呦!而且佛說破除階級觀念哦!這個女的最後是成道的呦!到佛前面就變成平等了。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沒有階級觀念。這個是後話,不過我提前來講了,也是顛倒講。

那麼,阿難就化到這裡。這一位媽媽呢,有法術的。所謂法術,幹這一行的都有一套本事,有迷人的咒語,印度很多。這個摩登伽學的是金頭法派(黃頭髮,有一派印度的外道,叫做黃髮、黃頭髮,也叫做金頭,就是現在我們有些人故意把頭髮燙成黃色的了,這就是金頭的意思),這一派人種、這個民族種性不同。這個金頭黃髮這一派在印度當時力量很大,是個修行的宗派,苦行外道之一,修苦行的。真的就同現在練瑜珈術一樣,又餓飯(叫做節食,實際上就是餓飯了),要睡覺又為了做功夫偏偏不睡覺,我叫他叫做虐待自己。功夫到了自然不睡覺,硬要練到不睡覺,那不是虐待嗎?功夫到了自然辟穀不吃飯的,拚命練去不吃飯,那不是對自己腸胃對不起嗎?對自己媽媽也太對不起,媽媽喂你奶喂大的,結果把腸胃拿來餓。我倒反對,不合修行規矩。

這些苦行外道啊,為什麼叫他苦行呢?有點勉強,認為苦行是道。他們有法術,咒語很多,那麼等於中國現在本省也有了,等於說塞公啊!有一套畫符念咒,摩登伽女的媽媽會這個咒語。這些男人經過門口眼睛都不歪過來看,她一念咒,你非進去不可!就迷糊了。就有這個本事。

那麼阿難托缽,出家人托缽的威儀我學給你們看啊!你們是沒有看過,這裡很少見,因為台灣人家外國人信教,我們沒有佛教耶!沒有一個叢林、沒有一個禪堂,你們也真沒有看到過啊!現在興起的什麼山啊、什麼廟啊,還不是啊!沒有修過* 。那個和尚托缽出來,那真嚴肅啊!那麼一擺,一個手端著這樣走,眼睛只能看前面五步,就是這樣,很莊嚴,笑眯眯地這樣走起來。這裡背個包袱,就是慢慢走起來,很莊嚴,尤其那個大衣服一穿啊,等於唱京戲一樣,那個是很莊嚴!

阿難又漂亮、又莊嚴,出來化緣,他也不曉得紅燈戶啊、綠燈戶,門口一站,引磬「叮」一敲,剛好摩登伽女一看:「哎喲!這個男人好漂亮!可惜出家了。管他呢,出家我也要!」那她就送了東西,可是阿難還是站在那裡,眼睛好像睡覺一樣的,不睜開看她。嘿!我們鄉下人講:漂亮的女孩子不看一眼,犯戒的,給雷公要打死你的!(眾笑)阿難也不怕雷公打死。

這個事情,這個女的就沒有辦法,趕快跑到裡頭找媽媽:門口有一個人,漂亮得很!可惜出家了。她這個女孩子給媽媽撒嬌:我非要不可!媽媽出來一看,她說這不行耶!這是出家人啊!其實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這個沒有辦法!這個摩登伽女撒嬌啊,當然那個經典沒有講得那麼明白,你說我好像當場看到一樣!(眾笑)我不是編的,在別的佛經上有,參考,不過沒有像我編得那麼好,我這個導演演得好而已哦!

那麼要求媽媽:你總要給我想辦法!女孩子一撒嬌啊,母愛,老實講……「好啊!」媽媽就給他念咒。念咒啊,阿難就昏了頭了,就進去了,到了綠燈戶去。去了以後啊,這個經典上說——諸位拿的是不是《楞嚴大義》這本經啊?如果是《楞嚴大義》,第三頁第四行:「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剛才我介紹過這個咒很厲害的,迷人的咒,可以把你迷糊了,就是現在講什麼「探花黨」啊,我們大陸有,這裡叫什麼?「金剛黨」,把你身上一拍,就跟他走了,這個咒語。

「攝入淫席」,就到了綠燈戶的裡面去了;「淫席」,那就到了房間去嘍!下面的話就很黃了,佛經上有黃話的啊!「淫躬撫摩,將毀戒體。」躬就是身體。那當然阿難已經迷迷糊糊,吃了迷幻藥一樣的,進去了以後啊,出家人這個衣服自己都不曉得是怎麼脫掉的,就是裸體了——規規矩矩的話,這個文字;你看中國文字啊,那麼黃的話四個字寫得好美呦!看不出來黃,這就是文字的高明。「淫躬」,躬就是身體,兩個人都是裸體,兩條裸蟲躺在床上了——「淫躬」。「撫摩」,那就很嚴重,不必形容啦!你看那兩個字就知道了。「將毀戒體」,危險到了萬分,就是那一下,快了!快了!危險極了!就是那個運動場上倒轉來報數:還有兩秒鐘、一秒鐘!就是那麼報了。

就是正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皇宮裡,皇帝請到帶著一班弟子在吃飯,釋迦牟尼佛神通來了:完了!曉得阿難在那裡出事了。大概最後啊我看佛也慌了,那兩調羹飯就很快塞到嘴裡去,摸摸嘴,就給這個皇帝說:謝了!就叫弟子們:趕快集合,回去!連皇帝也看看不對了,佛是皇帝的老師啊!咦?今天佛怎麼搞的呀?那麼形色匆匆忙忙,好嚴肅!好像這個臉上本來笑眯眯的,就不大笑了,而且叫一班弟子快點跟我回去。全體大概有些連最後那幾口飯都沒有吃乾淨啊,佛下了命令趕快就跟著回去了。

這些大菩薩們,文殊菩薩、其他人等啊,都有神通,知道了,統統跟回來。一跟回來,佛就馬上上座,一盤腿兩個盤坐一打,兩個腿盤腿一坐好。注意啊!他這個花樣就來了。釋迦牟尼佛那一個真功夫也難得表演一次哦,這一次是真表演功夫了!《楞嚴經》上有三次的真正嚴重,也可以講五次放光。佛的真正放光難得看到哦!他是個普通人,肉體。在這個時候他回來,趕緊上座,兩腿一盤,阿難那一邊危險得很哦!還有三秒鐘、三秒鐘,注意啊!(眾笑)佛已經趕回來了,兩個腿一盤、一坐,入定了[ 斷錄] 有蓮花,蓮花裡頭有他自己,又打一個盤坐坐在蓮花上,也可以說佛的化身。注意呦!從頭頂出來哦!有光啊!頭頂出來有光;光裡頭有蓮花、蓮花寶座;蓮花寶座上又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拿中國文化道家一個文學術語來講:身外之身;拿佛學來講就是化身;也可以叫做法身,也可以叫做化身,也可以叫做報身,很難嚴格地分別。放光,頭頂放光出來的。

那麼,佛這個肉體坐在這裡打坐,一定;——當然我頭上沒有光的啊,我不是佛——這時叫文殊過來。文殊菩薩、大菩薩、大乘菩薩,一定要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觀音菩薩這個時候都退在一邊去,不能用;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叫文殊菩薩過來。那個頭頂上蓮花寶座中間那個佛就趕緊教文殊菩薩:你聽著!我傳你一個咒子,就是後面的「楞嚴咒」,現在我們出家人晚上晚課都要念的那個咒子,早晚課念的「楞嚴咒」,他說:你趕快學會《楞嚴咒》,立刻用你的神通,快快!還剩一秒鐘,你趕快去救阿難!

文殊菩薩本來是佛的老師,現在是扮成徒弟,老師扮徒弟當然懂啊!馬上把咒子一念,一個神通,就是那麼電影上「嗚」就飛過去了,到了那個綠燈戶去了。

這一下,就叫阿難:穿衣服!兩個都穿起來!念咒子:跟我走!這兩個衣服穿上,就帶回來了。

帶回來,阿難還在迷迷糊糊的呦!不過衣服怎麼穿上的也不知道。這個時候啊,連摩登伽女也都跟來了,也不知道。跟到佛前面,阿難一見到佛,清醒了,跪下去大哭,他說我幾乎完了!只差一秒鐘。沒有完,還是完整的。(一笑)這個故事特別注意呦!

注意啊!《楞嚴經》的開始就是,你看中國孔子講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個是吃飯,餓了要吃飯;飯吃飽了,嘿!中國人的老話:「飽暖思淫慾,饑寒發盜心。」人飯吃飽了,有錢、生活優裕了,所以說:「妻共貧賤難」,一個夫婦結婚,這個窮人的太太不想離婚,這個太太很難了!「夫共富貴難」,所以男人們、做丈夫的到了中年以後發了財、不出花樣,那個是好丈夫、好男人!——「夫共富貴難」。只要有辦法,就想花樣去了;回來時候嘛,「我公司忙」,或者是「我生意忙」。就是這樣。所以說「妻共貧賤難,夫共富貴難」。那麼剛才也講到,這都是中國文化哦!簡簡單單兩句名言,人生做人做事道理在內。「飽暖(就)思淫慾,饑寒(就)發盜心。」餓極了、窮極了,一狠,搶人、偷人就都來了。

所以啊,大政治家管仲,我們中國古老的大政治家,比孔子還早,主張是社會經濟先求安定,每一家富有了,這個國民再用文化教育。生活基本要過去。那麼現在我們順便講到這些道理。

可是阿難這一次出事情,其實啊,人吃飽了、飽暖思淫慾那是自然得很。所以呀,還有個中國人,稱為賢人(比聖人差一點點,管他鹹的、淡的,賢人不是在台南咸廠里出來的哦!就是聖賢那個賢),跟孟子倆同時,叫告子。告子說:「食色,性也。」這句話不是孔子講的呦!告子講的。「食色,性也。」餓了要吃飯,口乾了要喝;男女關係——人性。那麼這個是不是人性?是人性,欲界的人性。我們是欲界呦!所以佛講三界,我們人、一切眾生、欲界的生命,什麼是「欲」呢?飲食、男女——欲界的生命。色界同我們(有所不同),沒有欲,但是還有「色」呦!還好色呦!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是色界呦!再過了這一界——無色界。

所以我常常(這個是方便,不是究竟的比方)做一個方便的比方,怎麼樣叫做佛說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呢?拿我們人世間來講,欲就是「欲」,色就是「愛」,無色就是「情」;情、愛、欲,就是勉強的比方,就是這三界。所以真正修行是要跳出三界。怎麼跳?怎麼跳?

《楞嚴經》這一部戲的第一卷戲,今天向大家介紹這一部經的來源,就是阿難碰到了人生第一個問題:飲食、男女,出了問題了。

阿難學問很好,也有修持哦!佛的十大弟子裡頭「多聞第一」,學問好,佛法的道理全懂,佛學的道理全懂;就是沒有功夫——功夫不到。功夫不到、定力不夠,一碰到這個境界,尤其那個外道的咒語一來、迷幻藥一來呀,那個強力膠啊,加上那個迷幻藥叫什麼?我一下也記不得了,那個葯一吃啊,他全昏了。好!這一部經就從這裡開始、這個故事開始。

你注意呦!就是從「欲」這個故事開始。為什麼呢?我們統統是慾念生的呦!我們父母生我們、我們來投胎就是這個「欲」,無明、欲這一念來的。欲界的生命,不但是人,哪怕是動物、哪怕是植物,都是男女、陰陽兩性結合,才能產生生命。所以這一部經典叫什麼?「大佛頂」,果然來個大佛頂!嘿!這是最高的境界!「密因」,有一個秘密在裡頭,秘密在這裡了,這也是秘密之一。

要想修行,第一關,這個東西不能升華、不能了脫,情、愛、欲不能解脫,免談修行了!你就是多聞,佛學道理最高、再好,比阿難不會超過阿難,都沒有辦法,非垮不可!那麼這一關老實講誰能夠過得了啊?

所以我們宋代儒家、理學 家朱熹 先生—— 朱熹 先生很多地方我都幽默他,其實我對他也很恭敬,學問道德都很高,所謂朱夫子;我們年輕小的時候讀的書都是讀他的註解,我現在看都不看他的註解,所以我對於四書的註解我有許多都同他兩樣的。那個時候很古板的,朱熹之後明朝同清朝四五百年之間,那個時候你想考聯考、考取功名,不讀朱熹四書的註解,你休想考功名!到我們小的 時候 老師教的還是這一套啊!

朱熹曾經為了一個朋友(中丞)討了姨太太,他就寫了一首詩笑他:「十年浮海一身輕」,十年,一個人為了忠貞愛國,流亡到外面,忠心不二,把自己生命都看得很輕。「乍睹梨渦倍有情」,乍睹一個梨渦,「梨渦」是什麼?就是那個漂亮女的,一笑起來就兩邊有個酒窩。好像哪一位電影明星有酒窩啊?我記不得了。哦!胡姐(大概為影后胡蝶——注),胡姐以外到現在還沒有酒窩的啊?那應該挖兩顆啊!(一笑)「乍睹梨渦倍有情」;「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朱熹先生那麼笑他。

不過後人也有人批評 朱熹 先生過份了,這個是不對的。人家笑他:這個有什麼關係呢?不像你,連岳飛被殺了,秦儈那麼亂搞你都不敢說一句話,那比看到酒窩還厲害嘛!所以沒有真膽子。那個不談了。

就是說我現在引用的他這兩句名言:「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多少修行到了最後啊,垮了!

像我小的時候聽到一個故事,我祖母講過,講給別人聽,因為小的時候站在祖母旁邊、媽媽旁邊聽故事,祖母、媽媽以為小孩子還懂什麼;其實我們都是人小鬼大,早就有一點、迷迷糊糊已經懂了。我記得祖母給人家講,她說有一個老和尚六歲出家修行,到了八十三,在這個山上修行啊,好得很啊!八十三了。快要成道了,就成功了——其實我現在想想其實我祖母也不懂什麼叫成道,她也聽老祖母說來的哈!(眾笑)快要成道那一天,觀音菩薩來試探了,就是這一關了;這一關過了以後,這個老和尚八十三歲啊,就成道了。

好,他一個人住在山上茅棚里住著,有一天大風大雨就下來了,颱風來了、大風大雨,嚯,突然來了一個最漂亮的女孩子,一身都淋得呀濕濕的,到了這個茅棚啊,在老和尚茅棚前面一跪,她說:老和尚啊,你把茅棚的門打開一下,風雨打雷那麼大,叫我躲一下!老和尚說:不行!我們修行人不準女的進來。她說:老和尚你們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嘛!這個時候還不做一點好事啊?!你也八十幾了,有什麼關係嘛!老和尚想想也對,自己打坐修行了幾十年,開門給她進來。一看這個女的一身淋得濕濕的,他說:你在門旁邊坐著吧!女的就坐著,哎喲凍的那個樣子,她說:老和尚,你看、看、看你把你那個破和尚衣給我換一換吧!我受不了了!跟老和尚後來東講西講。「不行!不行!這個男女授受不親,尤其我們出家人。」最後說:老和尚你在那裡打坐那個棉被旁邊給我挨一下總沒有關係啊!你八十幾了,修行幾十年了!最後就讓她上床了。慈悲嘛!

上床了,那個女的本來是屁股尖的啦,他又說:哎,你怎麼可以躺下來?「哎!我跟你講過的,屁股尖的,所以坐不住啊!只好躺下來了嘛!」躺下來以後啊,老和尚一看,這個很危險啊!犯戒呀!中間一個大木魚就隔著,他說:注意哦!我們這一個就是山,你在山這一邊、我在山這一邊。女的說:沒有關係啊,我沒有這個事,凍得要死了!

後來老和尚到了半夜過了,說了一個偈子不對了!「六歲修行到八十三,」就坐起來,「哎呀!我就一覺翻過了木魚山!」(眾笑)這一下完了!這一覺翻過木魚山要抱那個女的呀,抱不住了、沒有了,一看,觀音菩薩站在空中:「不行!打下去!來生再修一次!」(眾笑)

——這是我小的時候聽來的一個故事。

這個「世上無如人慾險」。六歲(六歲還是八歲?我記不得了。差不多啦,多兩歲沒有關係啦!)「六歲修行到八十三」,到了最後還「一覺翻過了木魚山!」——你看多危險啊!這一關難過。研究《楞嚴經》注意呦!「密因」,這個秘密就在這裡!怎麼樣翻?

怎麼樣翻?怎麼樣化掉這一念?有時候不是你想亂哦!那個生理上到了那個時候起了變化,你怎麼辦?

怎麼辦?修行第一個問這個怎麼辦。

怎麼辦?所以道家要煉精化氣、鍊氣化神,請問你怎麼化?

怎麼樣化?有時候人並不是心理要犯這個事哦!他生理的需要犯了這個事。現在叫做腎問題,老年一樣的存在。據我所知道,翻過八十三不希奇,九十多歲還有這個問題呢!我有些朋友八、九十歲了,最後還跟來給我講。我說,怎麼啊?木魚山又來了?他說:對!問題還是有。那是人性啊!不分男女老幼的啊!如果生理更健康,問題更大!當然病兮兮的呢?病兮兮也有。病到快要死的時候、人快要死的時候,第一個最嚴重就是慾念,所以輪迴中再來。這個怎麼了?

那麼勉強的小乘的戒律啊,斷欲,你斷不了哦!所以你看小乘的戒律給你受戒:「盡形壽——不犯淫戒。」你看看:盡形壽。老和尚受戒的時候在上面叫;譬如說你要出家了,出家了第一條:「盡形壽,不犯淫戒,能守否?」有些講「能持否」,其實用不著那麼念的,因為古文寫了,後來一班和尚就不曉得變通,「能持否——」唱京戲一樣。其實「能持否」就是說「第一條,不犯淫戒,你能夠守嗎?」就是這個話。所以現在人墨守陳規,就不肯變。如果照我這樣講,「這個南某人亂講佛法!」其實「能持否」是文言,翻譯過來就是說「你能守吧?」可是有個條件:盡形壽。怎麼叫「盡形壽」?「形」就是這個肉體;「壽」,這個肉體活六十歲就是你的壽是六十歲;活一百歲,這個肉體活一百歲;這一條戒只管你這一生哦!如果你死了變鬼,沒有管你哦!懂了吧?這也是密因。

那麼,可見這個淫慾,殺、盜、淫就因為有這個身體、肉體存在,這個問題發生。不是完全心理作用,還有生理作用。怎麼樣把它化掉?佛已經化給你們去看嘍!剛才講過了,一開始佛已經化了、化了,去留意呦!但是不要去亂修哦!你說我也來一個坐在頂上,你坐坐看?血壓高起來變神經病我不管哦!可是這個裡頭是大密因。所以這一本經是《大佛頂如來(的)密因修證了義……首楞嚴經》哦!要注意呦!就是從來這個密因大家都講到邊上,也許不講,也許講不出來這個意思,我就不對了啊!這個真正的密因,要注意這個故事是這樣開始。

現在有些真正講修行的朋友,注意這個密因,剛才我所報告的故事。如果你是阿難,你怎麼化?我們還不及阿難哦!第一,阿難同釋迦牟尼佛一樣,也是世子,相等於太子出身,那漂亮的宮女們接觸看得多了!他沒有出家以前犯過沒犯過這個戒律,查無證據;但是可想而知,他出家的時候,一個太子十幾歲都是在宮女手邊長大的,這又算什麼呢?!可是出家以後他沒有再犯哦!這已經很難了!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有過經驗,在這個形壽還在,這個形壽之間、這個肉體存在之間有這個經驗,而能夠守住戒,已經千難萬難;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他並沒有看上摩登伽女,而摩登伽女的媽媽用了咒語,他就入迷?但是他在迷迷糊糊中,他自己沒有主動哦!這個時候演這一幕戲的主角是那個女的(摩登伽女)呦!阿難是被動的呦!可見他那個時候昏迷到極點,那一點靈明還存在,沒有主動哦!不過快了、快了,只差一秒鐘、一秒鐘,文殊菩薩來了。大概就那麼:「起來!穿衣服!跟我走!」那個手就是吸引力就把他帶過來了。一邊是「楞嚴咒」哦!兩個就帶到佛前面來了。這一段,修行第一步,密因哦!密因哦!大家自己去研究了,因為我不是阿難。(一笑)我只能講到這裡。

那麼你說假設我也知道一點,為什麼不透徹給大家講?因為《楞嚴經》後面有啊,我現在講了,這個生意就做不成啦!(眾笑)後面還有一大堆,要大家自己去研究啊!這一段故事記得了。

好了,現在開始我們看《楞嚴經》本文第三頁,那麼阿難跟佛兩個對話的時候,阿難就跪在前面了,看到哥哥(也就是佛)就哭了。這個哭啊,又慚愧、又難受:而且我跟你那麼久、出家那麼久,最後我還不行!這一關還過不了!這個是……這個究竟咸甜苦辣酸那個味道!或者有沒有氣這個文殊菩薩:「你遲一點到也好嘛!」有沒有這個作用我就不知道啦!對不起!阿難菩薩,我是故意開你玩笑的啊!(眾笑)

現在,好了,看本經了,這個文字都好得很啊!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等諦聽!」

阿難跪在那裡哭了、懺悔。佛「爾時」這個時候(白話文說「這個時候」,古文叫「爾時」,就在這個時候),世尊(就是佛)舒金色臂,他坐在上面,把右邊的膀子(披著袈裟,人坐在這裡,右邊的膀子是光的,這一邊是衣服,就是現在我們穿的。)看著阿難跪在下面、在他前面哭了,佛的慈悲又來了,本來手在那裡打坐的,右手摸摸阿難的頭: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就是「舒金色臂」,金色就是黃得發亮,「摩阿難頂」,摸摸他的頭;在密宗嘛叫做灌頂。

當時很多西藏人,我幾十年前到西藏看到大家希望達賴、班禪活佛摩個頂啊,哦!這就是罪業消除了!每一個擠到前面,那個活佛一出來,那個女的呀頭髮鋪在地下,希望活佛在這個頭髮上走,不讓這個活佛的腳心沾到泥巴。那個班禪、達賴一出來,那怎麼辦呢?千千萬萬多少人跪在那裡要摩頂,那個班禪、達賴活佛那個臂啊、膀子啊同我差不多長,也沒有辦法舒金色臂每一個人頭上都摸一下,怎麼辦?好!前面有四大金剛,哪裡人呢?尼泊爾那一邊、錫金那邊人。有些個子高的,就是我們上海當年叫「印度阿三」,個子比我兩個那麼高,又粗、又壯,拿一個竹鞭子,竹鞭上吊的那個布很長、皮的一樣,那個大個子把那個鞭子「嘩……」一打,下面不管你跪的幾千幾百人,每個頭上打得又腫又破的,好了!代表了佛摩頂了!所以我寧可不摸這些頂啊!(眾笑)我給他摸摸還差不多!

我這些、我不要灌頂都可以,我回來到理髮店還洗洗頭,不是灌了頂了嘛!何必一定要這樣灌呢?這些都是叫做執古而不化,叫做被法執所障礙了。

佛的這個時候摩頂,是給你慈愛在前面,結果變得那麼迷信了,給活佛打得頭破血流;又不是活佛打,那些印度阿三「啪……啪……」亂打一頓,就代表他摩了頂了。回來還要擦那個達摩膏、萬金油,貼膏藥,這何苦來哉啊!天下之愚是無過於此哉!這叫大智若愚!(一笑)

佛就是舒這個金色臂,那是摩阿難頂,「告示阿難」,明白對阿難說;「及諸大眾」,這個話摸阿難的頭,不但給阿難講,也對大家講,就是以阿難這個做題目,阿難當了主角了。借這個機會,這個佛的教育法。你看,這件事情出在阿難身上;出在別人身上啊,不大好辦!因為阿難是佛的堂兄弟,出在自己兄弟的身上,不出在其他的徒弟身上;出在其他弟子們身上人家還有別的話可講。佛的堂弟,隨時跟在身邊的,結果修行那麼久,第一關就通不過。所以佛呢借阿難這個題目,這就是佛的神通了!告訴大家,現在也告訴我們,「有三摩提」,三摩提是梵文梵音,有古代翻譯成「三昧」,三摩提、三昧是正受[ 斷錄]

……修持到最後,這個腦部的頂輪一定開了、到頂了,不是西藏密宗所謂「破瓦」頭上插個草、落草為寇那個樣子,就是我們在四川看到人家頭上插個草,叫做「賣野人頭」。我們年輕時抗戰剛起,到四川看到人頭上插個草(很少了),就是說這個人窮得沒有辦法自己要賣身,給你家裡做工都可以。四川人弄一個東西要賣的都插棵草。結果到了西藏學密宗頭頂上要插草,我說我不賣!這個決不賣!這個賣野人頭不幹的。

但是,頂門開是真的——首楞嚴王。不是只講理論,真功夫哦!

「具足萬行」。這一個功夫、這一門見地、這一門佛法具備了一切菩薩道的各種修行法門。這是第二點。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第三點,這一個法門,不但是一個佛哦,「十方如來」東南西北上下,凡是要成佛,必須要通過了這一關!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欲界來的生命就用欲上去了(lia ǒ),怎麼了(lia ǒ)是個大秘密!所以十方如來就是這一門;只有這一條路才超出、跳出三界外。這一關了不了,你說硬壓制、硬守戒,非常難!縱然沒有男女關係的犯戒,犯淫戒的方法很多很多。所以永明壽禪師罵這些人守戒,他說你以為你守戒了?永明壽禪師怎麼說:「隔牆聞釵釧聲」,隔一個牆聽到女人頭上的釵,過去女人頭上叮鈴當郎掛了一大堆,走起路來叮叮噹噹的,就聽出來是女的來了。現在聽的什麼?「隔牆聞高跟皮鞋聲」,你只要曉得是高跟皮鞋:「女的過來了!」——已經犯了淫戒了。因為你有分別心嘛!所以真正不犯戒,男女沒有分別了——看女的就是男的、男的就是女的,一樣嘛!「隔牆聞釵釧聲」就是等於犯戒了,你已經知道是女的來了——雖然你還在那裡打坐。你看,講這一關之難!

要在分別中不分別。所以佛教的代表是蓮花,蓮花長在最髒的泥巴,泥巴越臟,它出的蓮花越清白。這個道理就要去參悟了,這就是禪宗、這就是話頭,要參!乾淨的地方生不出蓮花來的哦!山頂上沒有哦!泥水越臟,蓮花越聖潔。這是什麼道理?

他說,所以他要傳法給阿難了。就是阿難這個問題發生的。阿難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大家的問題;不只我們,欲界中一切眾生都是這個問題。誰都討厭這個問題,誰也沒有辦法擺脫這個問題;做過了都後悔,到時間都受不了!這是真話,不要說假話了。

但是要把這個東西能夠升華得了,變成大樂了,所謂定慧之樂,你成功了,你學佛的基礎就有了。不能得暖、得樂,化不掉這個,不能煉精化氣、不能鍊氣化神,你說我在守戒——你不要欺騙自己了!我不能罵你欺騙人家。那個清朝的文人金聖嘆講一個話最妙了!這一件事情啊,「人人都在做,個個不肯說。」他說世界上有許多事啊,人人都在做,個個不肯說,表面上假道德。

其實佛現在你看,你仔細研究《楞嚴經》,這樣聖潔的佛經,你說它那麼黃——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說法。這懂了吧?這本經典是那麼莊嚴、那麼神聖的!因為他提出這個問題來說法,所以更覺得這本經典莊嚴而神聖!所有的生命基本的問題,修行從這裡開始。所以佛在這裡也講,他說我現在要告訴你,第一步佛法就在這裡起步;就在這個上面能夠超脫了,才是解脫。這個法門有三個重點,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諦聽!」嘴巴是對阿難講,就是打丫頭罵的是小姐、罵的是大家。叫阿難:「你現在要仔細地聽!」叫大家,「你們都要仔細地聽。」下面來了!

下面來了,硬要聽一個禮拜啊!(一笑)到時間了?


推薦閱讀:

【探索門講座】太極陰陽揭示十神真義(12):十神應用中存在的誤區(3)
講座紀要|「當代伊斯蘭:機遇與挑戰」系列講座(六)宗教與政治:當代伊斯蘭教教派問題及其反思講座紀要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54/69(第三十一品到三十二品)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55/69(第三十二品)
書法講座 | 樓蘭殘紙文書技法指要(七)

TAG:講座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