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二戰德國的悲劇!
看過《帝國的毀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戈培爾在第三帝國即將毀滅之際說的一句話:「我們(納粹黨)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自己選擇了我們,現在是他們為自己的選擇獻身的時候了」。
在二戰的過程中和戰爭結束之後,德國人——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遭遇了悲慘的命運。很多德國人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悲慘的死在逃難的路上,或者隨著滿載難民的船隻沉入了冰冷的波羅的海。大量的男性居民被強迫加入人民衝鋒隊,要麼毫無意義的充當了炮灰,要麼被督戰隊殘忍的處死。無數個家庭的住所、財產、甚至他們自己的生命在盟軍的轟炸中化為灰燼。戰爭結束了,然而德國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在歐洲的許多國家,成千上萬的德裔居民被剝奪了一切財產、驅逐出了家園。戰爭中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的軍人,他們的生命在戰後依然沒有保證,很多人因為確鑿的或者莫須有的指控被作為戰犯不光彩的處決了,更多的軍人則在戰俘營中繼續苦熬著,因為飢餓、寒冷、傷病、超負荷的勞役,或者有預謀的報復,有的人就此消失了。作為戰敗的軍人,他們的名譽和生命一樣,一錢不值。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他們為自己的選擇付出的代價嗎?
對於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僅是希特勒或者納粹黨,整個德國,整個德意志民族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納粹德國不是憑空產生的。通常認為,在一戰之後協約國集團藉助凡爾賽體系對戰敗的德國的過分壓榨使整個德意志民族產生了強烈的復仇心理,在國際政治上受到的壓迫使德國人對現政府不滿,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則使民眾和財閥對戰後建立的民主政體徹底喪失了信任,人們開始懷念帝國時代集權專制下德國的輝煌,納粹黨的綱領恰好迎合了民眾的這種在政治和經濟上復興德國心態,因而獲得了民眾、財閥和軍隊的支持,導致了法西斯政權在德國的建立。
但是,假如沒有凡爾賽體系在政治經濟上的壓榨,德國就不會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嗎?戰後德國的民主政體實際上是對協約國集團妥協的結果,並不符合德國人自己的意願,對於已經習慣了專制政體和富于軍國主義傳統的德國人而言,這樣的一個政體是極不穩定和難以長久的。而另一方面,德國人也並沒有從1918年的戰敗中吸取足夠的教訓,很多人覺得當時的德國還有實力繼續打下去,他們認為德國並沒有戰敗,只是因為某些叛徒(猶太人和共產主義者)的出賣才不得不接受凡爾賽條約的恥辱。德國的軍官團為了推卸戰敗的責任,一直也在有意無意地散布這樣一種觀點,在停戰後部隊由前線撤回國內的時候,一些德國軍官甚至揚言德國的投降不過是暫時的休戰,二十年後還要再決高下。即使是那些能夠認識到德國在1918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人,大多數也只是認識到了一戰德國在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並企圖在下一場戰爭中糾正這些失誤,而沒有認識到發動戰爭本身就是最大和最根本的失誤。
由於德國人對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信仰沒有因為戰敗而受到削弱,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協約國試圖從物質上解除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的努力,在心理上反而堅定和強化了德國人再次發動戰爭的決心,最終導致了德國重新走上擴軍備戰和發動戰爭的道路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而納粹黨的上台不過是反映了德國人的這樣一種心態而已,希特勒也是因為個人的政治野心體現了這種德國人的共同意志才走上權力的寶座的。我們可以假設,即使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別的鐵腕人物被推出來體現德國人的意志的,興登堡當選德國總統正說明了德國人的這種崇拜專職崇拜強權的心態。
如此看來,德國選擇了希特勒,而希特勒選擇了戰爭,實際上就是德國人民共同選擇了戰爭。即使是對於最普通的德國人,也要為這場戰爭承擔自己的一份責任,任何一個人也不能夠例外。把戰爭的責任僅僅歸咎於希特勒等少數戰犯或者納粹黨這個組織,而為整個國家和民族開脫罪責,實質上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當然說這些不是想為希特勒開脫,,希特勒應該為發動這場戰爭承擔他個人的責任,德意志民族也應該為這場戰爭承擔集體的責任,對希特勒等人的責任追究不應該成為開脫全體德國人的責任的借口。
實事求是地說,在對於戰爭責任的認識和承擔這份責任上,德國人是做得不錯的,他們並沒有把發動戰爭的責任推卸給少數人或某些人,而是以整個國家承擔起了這份責任,把這份罪惡作為整個民族的恥辱來銘記。
輕易原諒自己的人是得不到別人的諒解的,德國人得到歐洲的諒解,是因為他們沒有諒解自己。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不斷有人為德國國防軍對戰爭的失敗、戰爭中的罪行和發動戰爭本身應負的責任開脫。很多人為戰爭中的國防軍辯護,說他們不過是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履行了軍人的天職,不該被當作戰犯對待。甚至連武裝黨衛軍也被認為和一般黨衛軍是不同的,是乾淨的。如果軍人作為侵略工具的罪責用「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就可以漂白,那那些集中營和大屠殺是不是也可以用服從命令來解釋呢?況且,國防軍也好、武裝黨衛軍也好,除了作戰中的殺戮之外,他們的雙手就是乾淨的嗎?
施陶芬堡刺殺希特勒的事件被認為是國防軍團體一次良知的覺醒和爆發,但是國防軍的將軍和軍官們對希特勒的反叛的動機真的如此高尚嗎?為什麼在納粹清洗屠殺猶太人的時候國防軍沒有反對?為什麼當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時候國防軍沒有說「不」?到了納粹大勢已去了,國防軍的良知突然覺醒了?這是良知,還是無恥的投機?
自始至終,對於國防軍的軍官團而言,希特勒和納粹黨都是「外人」,他們對希特勒的效忠不過是一場交易。當納粹屠猶的時候,當納粹發動戰爭的時候,因為國防軍從與納粹的合作中得到了榮譽、金錢和地位,所以他們選擇了軍人的天職——服從命令——儘管這些命令不一定與他們的「良知」相符。到形勢發展到納粹敗局已定時,國防軍不願意再和納粹綁在一起了,於是他們的「良知」覺醒了,要推翻希特勒。
當然,不能否認德國國防軍中還是有堅持信念和良知的軍人的,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但這些軍人只是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就國防軍這個整體而言,他們在戰爭中的表現實在說不上有什麼高尚可言。
相比起好歹還知道為信仰——當然,這信仰無疑是邪惡的——而戰的黨衛軍,國防軍中的某些人與其說是軍人不如說是投機的奸商,他們只想從自己的選擇中攫取名利,卻沒有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的覺悟。和平民對自己在這場戰爭中應負的責任的默默承受相比,這些軍人的表現實在是可恥。
和大多數參與二戰的國家不同,戰爭的命運不是別人強加給德國人的,是他們自己選擇的。一戰之後德國有機會選擇自己的道路,如果選擇了希特勒將把德國引上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也不難預見,一切的災難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既然德國人選擇了希特勒,選擇了戰爭之路,選擇了在毀滅她人中自我毀滅,又能怪誰呢?
二戰中德國人所遭受的苦難,的確可憐,但並不無辜。
推薦閱讀:
※【威龍 6594】德國四號坦克G型1943年型評測(素組)
※二戰德國27位元帥的最後結局
※鷹降大薩索——1943年9月"橡樹行動"始末
※演出結束的時候,演員應該站在舞台上 二戰德國海軍最後的U艇
※如果希特勒看到了今天的德國,他會有怎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