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研究:淺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布局謀篇
淺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布局謀篇
解非
以「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論唐詩諸家源流》)的張若虛,千百年來正如他的名字一樣若隱若現的在唐詩的星河中閃爍著別具一格的光芒,他僅存的兩首詩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摯的離情、睿智的哲理、優美的語言、幽雅的韻律、神韻的境界使讀者折腰,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技壓群芳,豐富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流傳千古。《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詩篇題目的春、江、花、月、夜五個詩歌意象,它們之間的唇齒相依的關係有機地構成了一個魅力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歌以月為線索,以春、江、花、月、夜為明珠的鏈式結構,是很明顯的。更何況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早已闡述:「起用出生法,將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結用歸消法,又將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由此可見,月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月在一夜之間:升起--高懸--西斜--落下。這蘊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了九韻。庚韻--霰韻--真韻--紙韻--尤韻--灰韻--文韻--麻韻--遇韻。前呼後應地切合詩情的起伏讓五種詩歌的意象絲絲入扣,和諧地構建詩歌的意境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其實就是一首迴環往複的《愛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美麗的畫卷一打開: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意象闊朗明麗、清新出塵、神秘朦朧、氣勢宏偉。一輪明月從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讓人遐想聯翩,一個「生」字賦予明月與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詩人的丹青妙手輕輕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題面。月光精緻地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輝色,巧妙地創造了一個神話般幽美恬靜境界。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恆--短暫,時空無限,生命有限,詩人的心靈與自然有了一種神性的交流。充分體現了中國詩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別開生面的翻陳出新,輕巧的把詩歌的基調定在「哀而不傷」的境界。宇宙永恆,江月常在,人代代相傳。自然地由景到人,蘊含深意。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之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白雲、青楓浦等托物寓情,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哀傷,可謂是一種相思兩地離愁,迴環往複,詩情蕩漾,曲折有致。詩人以飄泊無定的愁心來想像「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蘊探廣,情韻悠揚。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這幾句詩很巧,詩人沒寫自己的思念而寫想像中的愛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對思婦的憐愛和歉疚溢於言表,這種深情是多麼感人,多麼投入,多麼執著,既肯定了生存價值也體現了生命意志。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搖曳的嚮往與歸宿,以春、江、花、月、夜點染烘托,想像中的實境中蘊含著夢境,這樣的時空疊合、虛實相間、婉轉悱惻的寫法真的是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人羨慕月夜回家的遊子,想像中溫暖的家園,詩歌以寫景結束,景中含情。「落月搖情滿江樹」一句作結筆,可以說既是寫月落亦是說同情。讓詩情、畫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個空靈邈遠的魅力意境。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中詩,畫中畫的上品之作,有機地將詩情、畫意、哲理融會於一爐,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態連為一體。詩人依次有序地描繪月光籠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雲、青楓、閨樓、鏡台、江樹等富有詩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長軸畫卷,月亮是軸心,是神魂。並且,按照時間先後來布局謀篇、安排詩歌的結構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輪)--月亮西移(可憐樓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霧)。
我國傳統美學中,對情的強調是一貫的。如《毛詩序》中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對於詩歌而言,情感是詩歌的本質,張若虛的深情也是《春》詩的魅力之所在。他筆下的月是情愛的意象,是一種表達情與愛的最佳寄寓和祝願,是對人類精神的不懈追求。月亮本是古代詩詞中司空見慣的主題,但作者寫來卻別有風味,體現了詩人對生命意義的切身感悟和對「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的深刻認識。可見,這首詩歌在思想與藝術上是超然的,它把「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有機地融入了詩情畫意之中,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個詩歌意象逐層鋪展,清麗而幽美,柔婉而酣暢,寬泛而輕淡,真切而纏綿,就好似三月的雨絲緩緩地沁人心扉,瀰漫著「潤物細無聲」的藝術魅力,把大自然之景與詩人感悟之情渾然於一體,從而創造了一個哲思睿智、恬淡豁達、寥廓悠遠、虛靜深邃的藝術境界。
後記:
今天,這首《春江花月夜》被選入高中課本讓孩子們賞析,也因為如此,我一個教高中的朋友向我提出一個不亞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這首詩歌結構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層次間的關係蘊含的詩意的潛質性的關聯是什麼?怎樣逐層遞進的?
我以此問題瀏覽了很多資料,大多是:(一)開頭八句: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二)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關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三)餘下二十句: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結構上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裡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春》詩意境的結構: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問 月之情 }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而且,這似乎就是現在教授高中生最好的教案抑或課件里的比較權威的結構層次分析了。我看過後一下子理解了朋友的疑惑,也情不自禁的打了一個冷顫。這首詩歌的結構層次,能以現代人文章「萬金油似的三部曲」的規則來劃分嗎?《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這樣的填詞之作能劃分段落來解析詩意嗎?而且,這首詩歌是採用的《西州》格調呀。再者話又說回來,我們現代人的詩歌,尤其我們自己寫的一些詩歌,誰考慮段落呀、層次呀、結構呀……這些子虛烏有的問題了?當然,我也是一家之言,就權當替正在學習這首古詩的孩子們向睿智的朋友們提出一個質疑的問題吧。歡迎來小坐的朋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暢談自己的看法。
推薦閱讀:
※語文課:這些字經常被讀錯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題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複習教案
※四、五年級語文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語文版七至九年級名言名句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