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請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在關係中,請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人,一生中,都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或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在關係中,人往往想從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感覺自己的重要。卻又常常在對方的眼中,因為尋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而憤怒,而受傷。
一個人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便會希求從他人的響應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所在。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都沒感覺嗎?你怎麼沒有一樣對待我呢?」
「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都視為理所當然呢?怎麼都沒有感謝呢?」
「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都沒有給我一句肯定呢?到底要我怎麼做才夠呢?」
我們在關係中衡量,又在關係里計算。我們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什麼都沒有了,卻也什麼都沒得到。
付出與獲得
在關係中,這些最巨大的恐懼,總被映照得一覽無遺。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價值所在,便會使用付出來交換價值。「因為我的給,你需要我的給,所以我有了價值。」
但這樣的給,常演變成怎麼給都不夠,怎麼給都得不到對方的肯定與回饋。在給的時候,人往往不知道,在他這樣給的同時,別人早已養成理所當然,與不在乎他所付出的背後到底代價是什麼的態度。
而他,卻仍是不顧一切的相信,只要繼續的給,對方終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的好,會願意響應給他這一份好的獎賞。
那份獎賞,就是他仍然期待著,在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他希望,當證明了自己真的有價值,他再也不會失去愛,再也不需要擔心害怕被不要了。
如果沒有了這個人,他絲毫沒有辦法想像得到,到底自己有什麼價值!他將自己價值的所有評判權,都交給了對方。他不肯相信自己,也不肯花時間摸索、了解自己的價值,只是,期待著對方響應一句肯定,他就能心滿意足,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但是,親密關係不能建立在恩情之上,恩情是一種失去平衡的付出,有恩就可能會有仇。恩中常會出現控制,仇則是該感恩者的背叛。
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我們以為,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被指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活著卻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要為了不讓別人不悅與怨懟而努力。
有一天,在電話中和好友聊了一陣,好友突然跟我說:「你真好,聽我說這麼多,陪我這麼久。」
我回答:「不,我沒有好,聽你說或陪伴你,不是因為我是好人,而是因為此刻的我想要聽你說,陪伴你。」
她說:「為什麼這麼說?」
我又回答:「如果我是為了做好人來滿足你,那麼我不是出於真心,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規則,或是滿足我認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為我在此刻真心關心你,也真心想關心你。但也許下一次,我無法關心你,也關心不了你,那麼我會真實的告訴你,我真的做不到,無法在那一刻關心你。這無關於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因為我是我,我是流動的,我是變化的,我是活在當下的,我是真實的。」
朋友於是理解的說:「確實是如此,要因為真心想關懷而陪伴,而不是為了要當好人而不得已的陪伴。謝謝你此刻的真心。」
停止貼上好人的標籤我們長久以來,從小到大,總是要經歷被人丟來許多情緒與傷害,當我們無法承接,沒有能力承接時,便會被責怪:自私、只顧自己、沒有用、養你做什麼……於是,我們習慣性的產生愧疚、自責與自我批判,強迫自己不要感受自己,壓制自己的感受能力,然後要求自己應該要去符合那些將不屬於我們的情緒丟向我們的那些人,儘力的討好與滿足,好避免再有愧疚、自責、衝突的不舒服情緒。我們以為,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被指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活著卻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
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要為了不讓別人不悅與怨懟而努力。
只要他人說一句:你不是好人、你怎麼這麼壞、你怎麼只顧你自己、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就像被下了緊箍咒,動彈不得,只能屈服。
如此,你雖然可以避免被攻擊,避免被貼標籤,避免被隔離與排擠,但你因此活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不認識自己。你選擇與自己遠離,遺棄自己,把自己視為沒有感受的軀殼,失去對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自己想法的認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哪裡。
為了拿「好人」的獎牌,你付出不少代價,卻仍是在收到一句「你不好」的評論時,一切前功盡棄。你仍然被打回你「不是好人」的煉獄中,反覆的折磨著自己,為什麼一切如幻影般消逝得無影無蹤。
你假設,只要自己當了人家口中的好人,就有人會愛你、肯定你,但你沒有看見的是,你想要交換的東西——那些別人的在乎與肯定,不是你可以控制得來的。
推薦閱讀:
※相似性對男女關係的影響有多大?
※磁北--真北的關係
※鮑勃迪倫諾獎演講公布:不懂我的歌和文學獎有啥關係
※八字胎元和命局之間關係
※相貌與成功的關係——俞敏洪在同濟。。。。只要看了就一定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