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族恥,知恥而後勇|歷史上的今天,揚州城破,八十萬百姓盡遭屠戮
5月20日,是一個漢人理應銘記的日子。
1645年的今天,清兵圍困揚州,時然揚州城只有三萬守軍,清軍號稱二十萬。清軍領率多鐸多次欲勸降駐守揚州稱的史可法,史可法嚴詞拒絕、寧死不屈,率領軍民百姓激烈的抵抗清軍,5月20日城破,史公留下一句「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兵敗被俘、壯烈就義。
自此揚州失陷,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瞬間變為人間地獄、屠宰場,血流成河、屍骨如山,揚州八十萬百姓,除了城破之前逃出的少部分倖免以外,全部格殺勿論,一個不留,史稱「揚州十日」。
自1644年甲申國難,滿清竊據中原以來,真真是漢人亡天下之痛哉!時然也,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中原百姓血流如注,水深火熱。滿清為了徹底的奴役漢人、打斷漢人的脊樑、摧毀漢人的文化精神,在順治二年對漢民族實施了殘酷的剃髮易服政策。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自古以來十分注重衣冠文化,衣冠更是華夏精神文明的核心外在體現。滿清此舉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強烈的抗爭,轟轟烈烈的抗清鬥爭遍及全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江陰八十一日、常熟之屠、金華之屠…………,無數起屠殺,血染山河,清軍在江南勢如破竹,華夏大地屍骨如山、血流成河,漢家兒女寧死不屈、殊死抵抗,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
其中,抗爭最激烈的首推江陰,江陰血戰八十一日,1645年滿清下剃髮令,讓漢人留辮子,江陰人不從,在閻應元領導下,全城百姓眾志成城,困守孤城。在守城的八十一天中,清軍二十四萬大軍損失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無一降者,城內百姓全部遭到滿清屠殺,只有老弱53人在寺廟裡逃過一劫。
江陰血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一女子咬破手指在牆上寫下絕命詩詞「屍山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紀連海老師在百家講壇中說:「因為揚州十日是史可法帶領正規軍打的,是一個政權面對另一個政權的鬥爭,雖然也很了不起,但這是你政府的職責;但江陰八十一日就不同,這是一個城市裡的普通百姓自發的抗爭,在一個退休的典史(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閻應元的指揮下,抱定犧牲的決心與幾十萬清軍作戰,全城九萬多百姓最後僅存50餘人。我認為像江陰八十一日這樣的故事滲透了我們的思想和理念,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人(江陰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樑!」
江陰抗清三公
此後,隨著清軍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圍繞反「剃頭令」更是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殊死抵抗。鬥爭歷經了37年之久,幾千萬漢人為衣冠陪葬,最終,屠刀之下,漢族生還者改變了衣冠髮飾,留起了恥辱的辮子。自此,漢人失去了自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起傳承四千餘年的漢衣冠,淪為了亡國奴。
鄒容前輩在《革命軍》中說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又豈當日賊滿人殘戮漢人一州一縣之代表哉?夫二書之記事,不過略舉一二耳,當日既縱焚掠之軍,又嚴剃髮之令,賊滿人鐵騎所至,屠條擄掠,必有十倍於二地者也。有一有名之揚州、嘉定,有千百無名之揚州、嘉定,吾憶之,吾惻動於心,吾不忍而又不能不為同胞告也!」
誠如鄒容前輩所言,每每憶起這段歷史,真乃痛徹心扉。吾輩自當銘記歷史,從歷史中反思,知恥而後勇!我們時刻需要牢記:天下興亡、民族興亡、匹夫有責,漢人當自強,重塑我們的民族精神,萬不可讓此類悲劇再次在我們身上上演,我們的民族再不可沉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