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代女俠為革命赴湯蹈火,死後竟無安葬之地,多次劫難後終得長眠

1907年7月15日,清光緒三十三年農曆六月初六『凌晨,在江南古城紹興,秋瑾身穿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紗衫褲,腳穿皮鞋,雙手背綁,拖著鐵鐐,緩步走出了山陰縣大獄。在一群清兵前拉後推下,她強忍昨夜酷刑留下的陣陣傷痛,挺起精神,大義凜然。站立軒亭口刑場,秋瑾舉目四望,在這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留下了深情的一瞥,仰天長嘆一聲後,她安詳地閉上了雙眼,劊子手揚起的屠刀隨之落處。一代女俠為革命赴湯蹈火,死後竟無安葬之地,多次劫難後終得長眠。

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30歲的秋瑾東渡日本求學,先後結識了宋教仁、陶成章、蔡元培、徐錫麟、黃興、孫中山等革命志士。經蔡元培和徐錫麟介紹,她加入了光復會,又由馮自由介紹,以「山陰秋競雄」之名宣誓登記加入同盟會,不久被推為同盟會浙江分會長、主盟人。1907年2月,秋瑾正式接任大通學堂督辦。她以大通學堂為中樞,往來滬杭浙東,運動軍學兩界,迅速組織起四五萬人之眾的光復軍,遙推徐錫麟為首領,秋瑾自任協領,編部下為3個軍,並與徐錫麟「浙皖相約,剋期大舉」。一代女俠為革命赴湯蹈火,死後竟無安葬之地,多次劫難後終得長眠。由於革命黨人內部有人叛變,泄漏消息,使清政府掌握了「安徽軍警高層已混入革命黨重要人物」的情報,並開始追查。7月6日,徐錫麟借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機會,槍殺安徽巡撫恩銘,倉促起義。由於準備工作不充分,起義失敗,年僅 35歲的徐錫麟受傷被俘,被剖腹挖心,慘遭殺害。一代女俠為革命赴湯蹈火,死後竟無安葬之地,多次劫難後終得長眠。安慶起義天下驚,清政府萬分震恐,在各地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對徐錫麟的老家紹興查辦更嚴。由於各地光復軍接連出事和叛徒出賣及紹興劣紳告密,清政府覺察到大通學堂是浙江各地革命力量的中樞,迅速把魔爪伸向紹興大通。秋瑾拒絕了有的同志要她暫避上海租界的勸告,立即召集各地黨人舉行應變緊急會議,決定實行武裝起義,一舉拿下紹興城,然後渡江直取杭州。但在起義前夕,紹興知府貴福、山陰縣令李鍾岳、會稽縣令李瑞年,會同從杭州趕來的浙江新軍第一標第一營管帶徐方詔,帶兵300餘人包圍了大通學堂,秋瑾及在校的其他6名師生全部被捕,押人山陰縣監獄。一代女俠為革命赴湯蹈火,死後竟無安葬之地,多次劫難後終得長眠秋瑾殉難之時,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懾於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紹興城內的族人也無人敢出面承領這位親屬的屍體。挨過3個時辰,直到巳時時分,才由幾個當地仗義的士紳出面,先雇了一個鞋匠縫合了秋瑾身首異處的屍體,又通過同善堂把烈土遺骸殮進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卧龍山西北麓張神殿背後的山腳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亂墳旁邊。秋瑾就義後,一時輿論大嘩,留學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學生團體紛紛發表通電,強烈譴責清政府的暴行,繼而上海和各地的報刊也言詞激烈地斥責當局濫殺。秋瑾犧牲後,她的兩位摯友、女界精英吳芝瑛和徐自華不約而同,挺身而出。吳芝瑛先後寫下了《秋女士傳》、《紀秋女士軼事》、《挽秋女士聯語》等詩文;徐自華先後寫了《哭鑒湖女俠》、《秋女士歷史》、《秋瑾軼事》、《祭秋女土文》等詩文,相繼在上海《時報》、《神州日報》、《小說林》等報章雜誌上發表。她倆互相呼應,矛頭直指當局。清政府為殺秋瑾事陷於極度不安之中,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兩個月後,紹興知府貴福辭請離職調皖,遭到安徽人民的竭力對抗不敢到任;浙江巡撫張曾揚奉調山西巡撫,同樣被晉民峻拒,不久便抑鬱而死。秋瑾遇難3個月後,徐自華與吳芝瑛這兩位從未謀面的女士建立了聯繫,兩人商定:按照秋瑾遺願,合力營葬鑒湖女俠於杭州西湖;先購得墓地,再圖營葬。地如姐得,營葬妹任之;地如妹得,營葬姐任之。在凜冽的寒風中,秋瑾的靈柩緩緩放入青磚砌成的墓穴中。墓碑上刻有:嗚呼!山陰女子秋瑾之墓。計劃周密,營葬順利,沒有驚動新聞界,沒有驚動官府。然而秋瑾墓建成不久,原來御史常徽來杭州,巡遊西湖時發現了秋墓,回京後呈上《奏請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撫增韞嚴行查辦。在北京手握大權的張之洞致書增韞,教其10個字:「墓可平,碑可鏟,人不必拿。」待秋瑾靈柩一遷走,浙江巡撫督同府縣及差役地保人等,至西泠橋畔將秋墓全部毀平。平墓後,立即向朝廷奏報了平墓經過。平墓的次年,秋瑾丈夫31歲的王子芳突然病故。辦完王子芳的喪事,王氏家族就以年僅13歲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義,派了兩個傭人來到紹興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靈柩迎還湖南,與王子芳合葬。經過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這年11月,秋瑾靈柩運到了湘潭昭山。不知何故,秋瑾之柩一直未葬,停厝在昭山附近十里處石壩子荒郊野外,只是在靈柩上結個茅亭,藉避風雨。辛亥光復後,同盟會會員徐自華召集秋社同人商量重營秋墓,上書浙江省議會,提議「迎還秋瑾遺骸,還葬西湖」。10月24日,秋瑾靈柩運抵上海港。駐滬福字營官兵及學界排隊到碼頭迎靈,先由官兵鳴槍致敬,接著徐小淑領著36名女學生扶棺登岸,軍隊前導,中間有「鑒湖女俠之靈櫬」七字大旗一面,又有秋瑾遺像彩亭一座,後面緊跟著數百名身穿白衣的男女學生隨柩,沿途人山人海萬人瞻仰,恭送靈柩至紹興會館暫厝。

杭州西湖西泠橋南孤山西麓的秋瑾墓。隔了一天後,上海各界人士召開隆重追悼大會。下午1時,恭送秋瑾靈柩至滬杭車站,特開專車運杭。靈車途經楓涇、嘉善、嘉興,各界人士紛紛到車站迎靈致祭。10月27日中午,靈車從嘉興啟程,到杭州城站時,軍樂齊鳴,杭州各界人士代表列隊恭迎致敬。靈柩迎出牢站至城站廣場,團體聯合會、國民黨、民政司、財政司、教育司、提法司分別設祭。國民黨由褚輔成主祭,團體聯合會由杭辛齋主祭,祭畢,攝影,各執事依次赴程。浙江都督朱瑞也在五軍司令部門前設祭。沿途報館、萬國改良會、商會等均設茶座。不久,黃興、陳英士、孫中山和各界知名人士相繼前來西湖秋社,祭奠女俠英靈。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了「巾幗英雄」匾額,還親擬一副輓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後來由胡漢民書寫後,一併掛在秋社內。 (來源:史嫡紋身 2015-07-17)鏈接: 在西泠橋南,蒼松翠柏和鮮花草坪中有一座立像墓,也就是墓上立有墓主的雕像。這裡安葬的就是「鑒湖女俠」秋瑾。 漢白玉的秋瑾雕像,上穿大襟唐服,下著百褶散裙,左手插腰,右手按劍,眼望西湖,顯得端莊英武,瀟洒飄逸。青青松柏,蒼蒼山色,映襯著巾幗豪傑的颯爽英姿。墓座上有孫中山的題字「鑒湖女俠千古」。 秋瑾的事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不用我多言了。但是秋瑾墓多次搬遷的過程卻比較耐人尋味,反映了上世紀中國的歷史風雲變遷。從網上找了秋瑾墓歷次搬遷的經過,請看: 始葬: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義後始葬於紹興府城卧龍山西北麓; 首遷,1907年10月,秋瑾家人待風聲平息後將墓遷往紹興嚴家潭殯舍; 二遷,1908年2月,秋瑾好友徐自華遵秋瑾遺囑遷墓至杭州西泠橋西側; 三遷,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微告發,清廷平秋瑾墓,靈柩被迫遷回紹興嚴家潭; 四遷,1909年秋,秋瑾丈夫王子芳去世,秋瑾靈柩遷往湖南湘潭準備與之合葬。但由於其他原因最終未能合葬,秋瑾改葬在湘潭昭山; 五遷,1912年夏,辛亥革命後,湖南浙江爭葬秋瑾,最後湖南同盟會將秋瑾靈柩遷往長沙嶽麓山安葬; 六遷,1913年秋,烈士的靈柩第二次安葬在杭州西泠橋原葬處,其間,孫中山來到杭州憑弔秋瑾,他留下了「巾幗英雄」的匾額,並挽之以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七遷,1964年末,杭州開展「清理西湖風景區墳墓碑塔運動」,12月2日秋瑾烈士墓上的小碑亭被毀。 1965年初,遷往杭州松木場; 八遷,;文革期間,墓被拆除,秋瑾遺骸被裝在一個罈子里,也未標姓名,遷往雞籠山徐錫麟等六位烈士的骨罈附近單獨埋葬。幸虧有心人在墓地種了一顆樹,並在骨罈內放了一隻女鞋作為標記。 九遷,1981年10月,還葬西湖西泠橋南,墓頂設漢白玉雕像(即今墓)。 遺骸九遷,至此始安,為中華民族壯烈犧牲的女英雄秋瑾終與岳武穆、於忠肅、張煌言並峙湖山,名垂青史,供後人憑弔。

在西泠橋西側有一座八角亭,也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亭子名為「風雨亭」,取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之意。(輯自網路)
推薦閱讀: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學說不容否定
[原創]辛亥革命100周年:關於中華民國初年歷史的幾點見解 【貓眼看人】
世上最難的是革命後的第一天:十月革命的尾聲
帝國主義大戰與無產階級世界革命
工業革命之爭—德國工業4.0與美國CPS戰略對比

TAG: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