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靜悟《先天道德經》入三清聖境,激活生命「真種子」(上)(道經每日清修系列)
以靜悟《先天道德經》入三清聖境,激活生命「真種子」(上)
(道經每日清修系列)
一、什麼是「生命真種子」?南師談金丹:什麼是「真種子」摘抄自南師 《我說參同契》「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真人,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我。這個肉體不是真我,即使活兩百歲,有一天還是要毀壞,就像一個房子一樣。我們真正的精神生命是借這個房子來住的,這個是真人,修的是那個東西。精氣神是幫助的葯,拿這三樣東西煉自己這個「真人」,真正的我。打坐修道的第一步就是這樣。我們這個昭昭靈靈,一靈不昧這個真我,「潛藏深淵之中」。「深淵乃北極太淵,天心之所居,即元關一竅也。」這就是正統道家,他絕沒有告訴你「元關一竅」在哪兒。「元關一竅」,就是專一的意思,不是任何固定的部位。「元關在天地之間,上下四方之正中,虛懸一穴」,沒有真的位置,你假設它在哪個地方,它就是在哪個地方。譬如胃不大好的,靜坐修道你坐在那裡,自然就守竅了,是生理的本能。你不加上那個注意力,本能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那裡去了,已經無形中在治療,所以再加就多餘了。正統道家沒有告訴你守竅,「外竅不漏,元神內存」,外面關閉了,我們內心的那個靈知之性,又不睡覺,又沒有亂想,儒家形容是「一點靈明自在」,理學家形容四個字「昭昭靈靈」,你裡面很清楚。所以前後會合,里外自然融為一片,就定得久、靜得久。所以佛學講「無漏」,就是六根不外流,歸到內在歸元了。真正的元氣,是內在自己本身生命來的,原理是如此。我們身體上這個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則一樣,本身那個真元發起來,就是最好的葯。這裡把這個原理方法都講清楚了,一點都沒有保留,沒有任何秘密。道家告訴你,思想怎麼才能真正寧靜呢? 「惟賴坎中真陽,出而鈐制之。」坎代表北方水,水中精就是說本身的元陽,也就是密宗所講氣脈通了,道家所講真陽發起了。本身生命在肉體上有一股力量,真陽,有上升下沉的作用。這股力量一來,思想不動,寧靜歸一了,所以叫性命雙修,必須要本身的元陽「出而鈐制」。這個東西有很多代號,道書上也叫做「鉛」。思想飄浮不定像水銀,碰到鉛,真陽,水銀就被吸住不跑了。人體這個思想,要在本身真陽發起來時,才能夠真正達到靜、定、安這個境界。在佛學講空,要空到什麼程度呢?「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如果身上還在這裡跳一下,那裡動一下,那完全是感覺,是你的意識在動。六根包括身根,身體的反應在動,就是身根沒有大定,所以都不是。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修道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無念」做到了就是養性。真能養性,命功在其中矣。你真做到明心見性,氣脈修都不要修,自然通了。換句話說,不通也不會明心見性,能明心見性,氣脈自然打通,所以養性命功就在內了。現在什麼秘密都告訴大家,這就是正統道家。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炁,原從虛無中來」,空極了,身上的氣脈就通了。所以密宗、道家修氣脈,太用意去修都不對。你有個反應有個感覺,那不是真,是凡精凡氣,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應。這個真正元炁一來,氣脈剎那之間同時都打通,那是真來了。這個真從哪裡來呢?從虛無中來。你念頭思想越空到極點,感覺知覺越空到極點,所謂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發生真炁從虛無中來。「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葯之時。」長生不老之葯,祛病延年就是靠靜極而來。到這個境界,先天一炁才來,這個氣脈就通。學密的人,這些原理搞不清楚,拚命去修後天的氣脈,搞了半天白搞,沒有成就,因為違反這個原理。所以真到無念,真到了空,氣脈就一時頓通,這同於撣宗所謂的頓悟,一下就統統打開了。「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候,身體在睡,裡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守到這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精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精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此心既不動移,十二時中,行住坐卧,不離規中,即到寢寐之時,向晦晏息,一點元神,自然與與元炁相抱,如爐中種火相似」,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一念不生這個境界上,即使在睡覺的時候,這一點昭昭靈靈,一念無念一靈不昧的,自然跟本身生命元炁配合為一了。道家形容是八卦爐中煉丹,爐子里永遠有一個火種。所以密宗講「修拙火」就是這個道理。不要以為我丹田發燙是拙火來了,不要搞錯,「拙火」是意火。「猶恐或致昏沉,必須常覺常悟」,所以永遠關照它,「冥心內照」就是內照,「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察規中之消息,候真種之存亡」,要知道這一點真種子的存在。所以你們打坐,裡頭如果沒有一靈不昧的話,就是張紫陽真人《悟真篇》里的兩句話,「腹內若無真種子,猶如爐火煮空鐺」。所以道家反對空心靜坐,你坐幾十年也沒有用。「真種一得,表裡俱應」,一念不生,無念之處,定在這裡叫做「真種」。這一點火種得到了,「表裡俱應」,身體內部外面一下子活起來了。「故曰,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如此用心,何慮金丹不結,真人不現」,這個路走對了,長生不老之道,個個都做得到,這個原理都說得很清楚了。
二、靜悟《元始說先天道德經》入三清聖境,激活生命「真種子」元始說先天道德經《元始說先天道德經》導讀《先天道德經》「妙元神真道」五篇,篇各有章,章章為言,合為五千,為道家太極門之正傳法典,向為道門秘鈔,傳為老子之先之原祖——元始天尊所說,故此經又正稱曰《元始說先天道德經》。先天道德經,其旨蓋欲先老子之道德經而先之,並欲與老子道德經相輔行世,故同以五千言立論,道門謂之先天道德五千言,用以別老子道德五千言之後天論者。然細味文辭,此經當在老子道德經之後。太極門祖師乃謂:「老子之道德,後天之經;元始之道德,先天之經。惟其為先天,故後出,象諸後天大返先天之旨者。」 先天道德經專尚自然無為之道,故代為太極門之經典大論,轉相傳抄,承傳不替。彷彿幼承道門之教,少頌道書,先師於此經多所釋喻,蓋太極玄機,大旨歸彼矣。欲究無為上乘法門者,其究心焉!其道門傳誦,與明末《道藏》本之傳,於文句略有出入。今道門之傳,世所罕聞,而《道藏》之版,世所共睹,故茲列道門之傳,以備對照雲。又,先天道德經皆為古文之無句讀者,今重為句讀,學者亦可以此而誦《道藏》之文歟。為經文古奧,句讀不易,今之點斷,一本師承,一出己度,間有數處經文可別作句讀者,佛謹以得失反覆衡之,乃定。以故,些微處或有與古來不合者,然必有新意之妥善者出焉,讀者幸留意矣。元始說先天道德經妙篇一千言章真妙妙也,真元元也,真神神也,真真真也,真道道也。道與德,得與物,萬物得矣。物得道生,道失物死,得失相生,道同出入。道,不可同德,不可同失,不可同故其得,有得謂之同,有得有失。失德歸道,道斂致一,一致入真,體真應變,真入至神。神至神,神入元,元至元,元入妙,湛兮似無(無,一作或)存。非象非聲,獨立於元始,元始之妙。元始以真妙觀,元始以真妙聽,妙觀見非象之象,妙聽聞無聲之聲。太(太,一作大)象無形無逃,吾妙觀;太音希聲無逃,吾妙聽;吾以妙為無極無上。吾故無極無上真妙,真妙真元,真元不可元,真妙真神;真神不可神,真妙真真;真真不可真,真妙真道,真道不可道,真妙極矣!(第一章,依《道藏》本分章節,下同)真妙太上,太上真妙。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真,真生道,道生德,德生徼,徼生妙,妙生無,無生有。有則有,無則無,有無相生,陰陽相推,太化變易。妙無體也,有有無無,無無有有,吾居微(微,一作徼)妙之常。微(微,一作徼)妙之常曰道,道之常曰真,真之常曰神,神之常曰元,元之常曰妙,妙之常曰吾,居無極矣。不可視,不可聽,不可轉(轉,一作摶),不可有,有可無,不可元,不可神,不可真,不可道,入乎無上,同乎無極,是為真妙矣。(第二章)真妙非聲非象,實非聲象,其上不曒,其下不昧。恍兮惚兮,杳杳冥冥,真妙妙真,視不見,聽不聞。元始於太妙,寂兮寥兮繩繩兮,湛然不可名。元妙神妙,真妙道妙,天地虛妙,陰陽同妙,日月合妙,五行合妙,八卦雜妙,萬物盡妙。至虛至靜,吾曰虛靜,妙始非妙,不可得矣。(第三章)妙體吾元始,孰以元元,孰以神神,孰以真真,孰以道道,孰以名名,吾強曰妙,入吾妙矣!然後合為元,散為神,至(至,一作致)一為真,萬變為道,升降清濁,布列精魂,變化之道,窮象極形,復歸乎妙。(第四章)吾始乎妙,萬靈不神,萬法不名,萬境不生。非不神,妙靈無照;非不名,妙法無因;非不生,妙境無緣,妙妙悟對,是謂獨立。不子不孫,同乎無獨,出入綿綿,同乎無門。萬物歸無,不見其元宰。吾始於妙,寂兮寥兮,繩繩兮,湛然兮,廓然兮,吾不知其生,故曰長生之道。(第五章)自然非妙,妙非自然,吾元始於妙,其上不曒,恍兮惚兮,其下不昧,惚兮恍兮,恍惚混蒙,上下同妙,妙恍妙惚,非象非物。吾始元元,妙惚妙恍,非物非象,吾始神神,杳杳冥冥,非妙非形,吾始真真,冥冥杳杳,非形非妙,吾始道道,精中有真,自然之道。道法自然,自然真道,真者自然之號,吾不知其自然。真法神,神法元,元法妙,妙無法,故妙為萬法之宗。無法法,無元元,無神神,無真真,無道道,無無無,無有有,吾之至妙,入元始之妙。(第六章)至妙無間,無始無極,無盡無際,無央無間,無無間。無始無無始,無極無無極,無盡無無盡,無際無無際,無央無無央。吾始無央,有無一體,吾始無際,混合太微,天地六合,巨細一妙,妙游巨細,孰觀其體。吾曰:無形無聲無名,吾始妙中妙,三無之妙,吾元始至道,是謂極樂,妙游含容之器與天地萬物為終,然極而不盡。(第七章)妙與天地萬物為終盡,吾無終;妙與天地萬物為元始,吾無始,德游其中,天地萬物不可觀焉。德游至妙,與物還矣。(第八章)妙游無礙,元游無知,神遊無方,真游無變,道游無體,德游無名,物游無間,是謂與物同游,出生入死之道盡矣。(第九章)元篇一千言章妙元元妙,神元元神,真元元真,道元元道,德元元德,元德復妙,與物返矣。元非元,妙形之先;形非形,混然而成。妙元惚恍,忽然有象,妙元恍惚,忽然有物,物象杳冥,忽然有精,精元含神,忽然有真,非色之色,素樸含明,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元之大象,寥廓幽光,元和之鳴,元元獨聞,元象之形,元元獨見。元元之元,真祖真母,帝先道始,象之元紀。吾始元元,元於無紀,復歸吾始,吾不見吾始,孰雲吾元始,是謂始終元紀之元。(第一章,據明《道藏》本分章節並校對,下同)元元胎光,九元之始,八卦之先,胎光始元,明明赫赫,恍恍惚惚,元元始光,妙生其(其,一作真)有。元顯無(無,一作元)藏,黍珠中大象;元起元沒,黍珠中巨物。元以大象含萬象,元以巨物吞萬物。象中象,元非元,物中物,一非一。元象之元,含光自然,元元胎光,吾所謂象。物之真元,元母之先,道生道生,吾不能自生。吾元元之母。(第二章)胎光元元,元元胎光,吾始元元。神睹(睹,一作視)不見,神聽不聞。神神不遇,神不可得。故曰:不同神而後知始。吾始於元元無方,妙天吸光,化妙元元。吾始妙母開戶,乘光繼元,用在恍惚,道在綿綿。無取無舍,無為自然,吾不知其自然,元始元生,混然而成,妙極元得,元始自然。(第三章)清濁交混,陰陽一元。非清而清,元清生濁;非濁而濁,元濁生清。非陰元陰,非陽元陽。元道斯在陰陽間生清濁,孰能名元清元濁?陰陽亦然!妙象元象,妙聲元聲,聲象不可得萬物之根,萬物之靈。吾所謂一而非一,一而未彰,吾所謂元而未元,元而未常。元一含妙,妙元流光,流光含氣,元妙之常。吾曰:元常之道,道法元常。(第四章)陰陽之妙,清濁之杳,杳妙相因而元生。元含萬象,萬象含元,萬象生元元,元元生萬象。神不知神,真不知真,道不知道,吾元始於虛無。道隱無名,真隱無形,神隱無靈,吾神爽靈。吾真幽精,神隱無靈,無靈至神,真隱無形,無形至真,道隱無名,無名至真(真,一作道),三無合元。吾元始之元道,周施(施,一作旋)不可妙,妙不可得,自然元妙,上下往來,周旋自然。吾始於元元之元,吾不知其自然元道元德,孰能體吾元道元德,復歸吾元始,是謂還元返本之道,盡矣。(第五章)元生神,神生元。吾元自粹,元一旋生,元色未辟,恍惚杳冥。蒼素彤黅含四象,四象含光。吾元始之妙,用一元,非一元,一元之妙,妙生元,元生妙。蒼素隱顯,左右相元,元光恍惚,元出元入。出入無門,吾不知其元,無彤下(下,一作上)下,不曒不昧,下上(下上,一作上下)一元,元法自然。無為自然,自然無為,道在恍惚之先,元元無為之先,孰能體吾無為自然?元因無為,無為因元。因元生自然,吾不知其然。吾元始無為之天。(第六章)有無上下,左右內外,恍惚杳冥,妙妙中間,元在其中。(第七章)元黃始妙,妙(妙,一作始)妙相因,元因黃,黃因元,元始黃始,不知其以。不見之色,不聞之聲,妙之又妙,忽然而生,無象之象,無物之狀。妙之又妙,忽然而形,元元見矣。赤素變化,幽黃洞彰,元常造作,元道由生。吾不知其生,無為元黃,妙更之根。根生至妙,妙生元,元生黃,黃生元,三一之妙,自然而成。元元又元,中有元黃之道。元始,元元之母,元聲元象,吾元元之母,聲象得矣。吾曰:此元元,吾不知其元元。道無上!(第八章)妙隱元生,道隱妙有,有無相生,神用不窮。(第九章,《弘典》本缺,據《道藏》本補)神篇一千言章元中有神,神之又神,吾不知其神,神中有元。元之又元,吾不知其元,元神和合,道法自然,吾不知其自然。左動右應,右動左應,呼之出之,吸之入之,遠之又遠,一之又一。神用神,一用一,吾不知其用。吾曰無為,吾非無為,本不知其用,應之者,靜神之道。妙元生神,吾不知之生。吾所謂至生至妙,生妙,妙由妙生,自生之道。吾元言:於(於,《弘典》本缺,據《道藏》本補)妙生不可窮,無復得其始,吾能知其已!左動左應,吾不在左;右動右應,吾不在右;呼之出之,吾不在外;吸之入之,吾不在內。吾始從而應之,已失吾矣!吾所應運,守乎大方之本,故無方;吾所應變,立乎大象之首,故無體。吾常變化,吾不知其變化,吾始一於元中,吾方三化至真,與吾為一。一非一,吾用與不用,吾不知。其動靜,神之又神。(第一章,據明《道藏》本析章及校,下同)妙、元、神、一、七、五、九、三(按:明《道藏》本脫「五」字),陰陽天地日月,土木火金水,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神在無無之元!(第二章)天地元合,陰陽元交,日月元抱,三元混無,萬象無有,是謂元根。吾元始於初為神之靈,神生虛無,虛而不屈。吾曰:太元之神初,孰能虛?無以生神初,神初妙一,吾始生妙虛妙無(按:明《道藏》本作:吾始生妙無虛虛,義稍欠)。元虛,太元之真虛太一,因其初之元始,太一之有無,神合於太虛,太虛元元之神,出入於妙元。(第三章)天地生神,神生天地!(第四章)元虛元實,神為元一。一藏元虛,神為恍惚。一,神不止恍惚,不可得神,真生恍惚,混混於杳冥。吾一不見,吾神不聞,神交於元虛。元始之至道,至道之虛,神定之初,太一之始,合神合妙;太始元妙,元妙太始。吾元神之元,元不可得,神不可一,變化之道,神明之用,建基立兆,生生化妙。初,吾方在一變三合之神元,元始之神。神,變化妙應,妙應變化,神之自然,物不知神,自然神乎神!(第五章)一神妙一,神元妙神元,神動神靜,神出神入,神有神無,神陰神陽,神見神聞,神恍神惚,神左神右,神一神萬,神,神乎神;神,不知乎神!吾元始之神,神之道神,而後知神。神妙於一,物、鬼、神,不得其神。吾元始神之天,吞赤內黃,吸蒼服素,收元於吾元宮,太一神母。吾元始一元,七動九鎮,神始神終,復於元元。孰知吾元始,知元始之不神,無不神矣!不神,元始之神。(第六章)神不神,不神神,一神含元,萬神返一。吾始化於元始,不知神始元元神母。孰為元元?元,元神之元。元之神相無相,有元,始不知(知,《弘典》本缺,據《道藏》本補)吾生自然之道。神動神靜,一變一化;神視神聽,莫得其朕。神神不昧,吾始得之。妙定其恍惚杳冥之中,真一自然淵淵,妙宅神元。一生一,神生神。神生神,不若無神;一生一,不若虛一,自然得一。真之元,守真元(明《道藏》本衍一「於」字),無用神,能長生。元生元元,神道(道,一作造)化於虛谷,吾宅虛谷之妙。(第七章)神妙神元,有無自然,吾不知其用。用神之晦,定神之是(是,一作明),神明神晦,神交元黃,元黃交神,吾不知其有。神不神,無之子;元不元,神之母。神母不生,妙元神合,知母守子,道合自然。元之又元,元生黑;神之又神,神生白。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神來無來,元始大朴,元中大朴,眾器無有,神元妙器。(第八章)神居妙谷,一生虛室,虛空妙谷,吾元始妙宅。元一之始,神之居,抱之、守之、載之、致之、復盜之。盜復盜之,鬼神(神,一作物)往來,妙谷沖虛,是謂真賊。神元神武,盜不可見,元神妙一,廓然自得。(第九章)真篇一千言章真、真、真,神無不靈,靈無不神。九還之道,杳杳之真,無為無作,真全神生(一作卻,誤)。一定之器,真元大朴,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是為九真)。(第一章,據明《道藏》本析章及校,下同)杳杳冥冥,至精至真,神一不雜,定變定化。真元妙有,真一自然,深根固蒂。一又一,信又信,信信不脫,後天地息。真一妙道,自然真道,各真其真,一真曲全。吾元始真道,得一盡矣。眾真皆息,吾不知其息,真元妙一。吾元始鎮於元首一真之道,吾元(元,一作無)所不一,吾真元至道,眾真歸吾一,真道真常矣。(第二章)妙一、元一、神一,三一同真。妙一不散,無為變化,真元自然。見一、守一、抱一、入吾元一。吾太上元始,妙定真一,太一元始之尊號,得之者真。(第三章)一真返元,萬化歸一,真一守一,入吾神天,無一非一,一不可一,元始之真,道一不變,神一不化,一返妙元,元之一道。吾元始至真,無極上真,元道生吾無神之道!真真之體,倚仗元黃,無無之數,忽然有一,吾得而見。孰能守吾真一於妙真?見真一知一,一寡一微,守之尊一,無始至無極。真定無為,一妙無數,無為無數,元始真一。無,神居乎眾始。道全天(天,一作無)數,真全無為,真得真無(無,一作矣)。(第四章)真守真,眾偽不生,信信之成,真道得矣。(第五章)神生真,真生神,神合真,變化定。無,神神入真,致一後得,入神至真,吾歸無極。太始真一未(未,《弘典》本作「來」,疑誤)生,恍惚之數在毫末之始,元始得其妙數,守一不變,定無固始,守神不離。一真守神,神不見守。吾不為無無之用,不在有有之形,妙谷含真,妙真含虛,妙元真一之元,吾真自得。得一無得,無得真得,真得元妙,真一無有。(按:明《道藏》本作:得一無得,真得真元妙,真一無有。佚字鈔誤)(第六章)皓皓真元,冥冥妙一,洞然無(無,一作元)谷,恍生玉室,吾方抱元,素含黃極,定其丹朴,無色無聲,寂然真體,與吾為一。吾元始得一真之道,元黃大象,妙一清靜,虛中化一,真元未變,道不可得。大道隱真,真元無作,神真一定,興逝不去,真名乃久。是謂信流真遠,真還一返。吾太始神符,妙不可得,與物同名。吾一無名,真名不去。守名名離,執朴朴散,建朴立名,失吾真矣。守無名,鎮無朴,是謂元朴妙真,長生久視之道。(第七章)恍恍惚惚,火中生神,杳杳冥冥,水中生精。火炎升上(此四字據《道藏》本補),七變生神;水流降下,六化生精。七六變化,上下相成。精神往來,妙體生真。神七變生真火,精六化生真水,六七十有三妙。妙,吾之至真。真一生於妙數之始,神中精與吾出生,精中神與吾入死,死不亡,生不壯,十有三之妙,知之、守之、用之,長生久視,吾道合真,號曰真人。真人抱一,致一含真,天火神,地水精,天地精神七六水火,吾合為真,十三妙返(一作「返妙」)真一,自然妙數合真,入死出生之道得矣。昧十有三之妙數,喪真取死,吾曰真死。真死真亡,不得返常。天生神,地生精,天地合妙,真一不化,無極之道。吾真吾(吾,一作無)上,是謂無上真道。(第八章)日火月水,日神月精,神魂精魄,天長地久。十有三之妙數,萬物不能逃!一變一化,浮沉鬼神,相移日月(一作「日月相移」)。天地至真,吾始未闢,混合為一真,吾方守於元始。恍恍惚惚,吾不見十有三之妙數,自然之道,在吾三要,吾知其要,不知其妙。固定太初,守鎮元始,道合元真。吾入無極無盡,煉成浩劫妙一靈元。恍惚之數,杳冥之真,自然之神,生元始,終元極,太真妙,數元始。真道元始,用之至至,成天成地。(第九章)道篇一千言章真散道生,道還真復,真生道,道生真,真出道游,萬物得普。八用縱橫,三元反覆,始至大而無不細,道元周始,圓上方下,橫中合一,道法自然。象帝元游,吾失元始,元道周還,復歸元始。三一六,六五化,八變神,道真一!道生道形,形復生道,道復生形,往來上下道形。道氣形氣,上下吾道,一周周一。(按:明《道藏》本佚「周一」二字)道無用,德無為,用不已,為無極。返成妙化,象上形下,元帝游中,終其始,始其終,帝元道還,不知吾生,道復真得,入吾元始!一真、八神、二十四道,七十二變,三元分,用八神,同異與,道合真。一周無盡,元道長生。吾曰:大道,一始經,復無(無,一作吾)常。(第一章,據明《道藏》本析章及校,下同)道,道不道;神,神不神。不道,道吾不見;不神,神無(無,一作吾)不知。知者吾不神,見者吾不道。道物、神物、鬼物,物物得道、得神、得真。真復得,神亦得,道亦得。吾無得,是謂元德,善貸且成。(第二章)天元、帝道、地化、三宜。元生神,化生形,道生用。用無用,為(《道藏》本無「為」字)無為,無不為。道應上下,帝用無終。(第三章)天地人鬼神,道,混為元始。不可識,吾道久成。(第四章)元明化昧,道用隱顯,元常應用,萬物得母。不知其子,誰知我祖?吾言於象妙元始,赤子歸吾不去,鎮類守元母。變化由變化,不隱自妙,妙起妙成,妙常出入!吾元元之大道,徼然不見鬼神(《道藏》本作「鬼道神」)。帝用無用,無用無窮,成帝妙用,神鬼不測。吾曰:神其門,鬼其戶,不見其道,不知其行,鬼行神遊,妙常變化。惚惚恍恍,萬物之神奧;恍恍惚惚,萬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靈室,虛無至大,元居道安。神妙帝寂,耳目不可得。真人元妙,大道本微,動出應取,用無窮盡。道與物藏,不虛不實,不奪不取,器留不常,道還不休,吾故無窮若此。(第五章)妙變妙化,無所不妙;元變元化,無所不元;神變神化,無所不神;真變真化,無所不真;道變道化,無所不道;一變一化,無所不一。一散無方,數不可及,謂之天數。六變三元,為大變;六化三元,為大化。一不可得,道不可得,真不可得,神不可得,元不可得,妙不可得。有得之是謂有得,上下交德,失吾所得;無得之得是謂無德。一返道,道返真,真返神,神返元,元返妙。至妙無返,變化息矣。此道無上,吾曰最上,妙道得之,入於無始。(第六章)妙清元凈,妙元清靜。大本元清,妙凈元妙,清凈之返本,吾神復清凈,道出清凈,清凈道生。清凈妙宮,其間有清凈真法,真一不見,一不可得。清凈不在於無數,妙道法清凈,雖泛不雜,故無數亦不雜。清凈無為,無為清凈,道為清凈流。物物之原,雜不混,散不失,清凈道流,妙元清凈之海,吾何不返逝矣。(第七章)清凈生動,動生清凈,吾居清凈妙動!道流嶮岨,發源清凈,眾動一流清凈,普流得之,妙。(第八章)流實動生道虛清凈,清凈生虛谷,妙谷流清凈。道帝流通,清凈無礙,無數無無數,應乎清凈,不敢違。清凈妙生靈虛,一化清凈,妙無不知。其始妙無窮,始清凈無窮,始流返無窮。始妙不可測清凈,清凈不開測始妙,清凈自然,自此得矣。吾妙法清凈,生生無窮,運成天地,始一久(久,一作元)生,清凈妙流,一上一下,中含清凈之妙。清凈神虛,不形不氣,清凈出入,定乎清凈之天。元虛不動,一真普發,清凈妙通,道在其始。太一無窮,吾入清凈之終始。神仙之道,清凈畢矣。(第九章)
推薦閱讀:
※道德經聖解(四十一)
※《道德經》與《易經》的微妙關係
※修得一身浩然正氣
※21-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二十一
※道德經第54章〈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