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章:行動勝於語言
主旨:因為虔誠的人不僅要聽道並要行道,所以在聽道中行道操練自己成為虔誠的人。
引言:有個基督徒小男孩,在樹林中捉到一隻很可愛的鸚鵡,便把它帶回家去,小心翼翼的飼養它;並且加以訓練,教它說話及背聖經。有一天,一個小朋友到他家玩,男孩便把鸚鵡拿出來。那隻鸚鵡說:「哈啰!我是一隻好鳥,要有愛心;聖經說,你們要以恩慈相待。」那個小朋友很高興地把手伸入籠內,想逗逗鸚鵡。誰知那隻鸚鵡一見生人,就飛跳起來,毫不留情狠狠地啄了他一下,使他痛得哇哇大叫。那隻鸚鵡還在籠子里撲撲翅膀學人語:「哈啰!我是一隻好鳥,要有愛心;聖經說,你們要以恩慈相待。」那位小朋友很生氣地說:「你的嘴巴會啄人,還說什麼要有愛心哩!」
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言行一致,能說也能行;不要像法利賽人,能說不能行。聖經說:「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太廿叄3)。當言語勝過行動時,行動變得沒有蒼白無力。基督徒若只說不能做的時候,基督徒就是一個虛假的人,這樣為上帝所不喜悅。
其實如此,正如今天所讀的聖經,從領受真理的道到遵守神的道;從遵守神的道到敬虔生命的塑造。為此,基督徒要明白一個重要的信息,行動勝於言語。面對這一個話題,本段聖經自然給我浮現叄個方面的信息:人的怒氣並不能成就神的義,只有神的道所更新的生命才能成就神的義;從領受真理,更重要的行動,在遵守真理之時,基督徒為蒙福的人;遵守神之道的人,必須產生敬虔的行動。
一、在領受真道中更新(一19—21)
聖經的文本告訴我們,二個因果關係:第一個因果關係,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成就神的義,所以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不能成就神的義,所以領受所栽種的道,使自己的生命成長,可以仰制怒氣的發作。本書的作者透過二個因果關係,告訴我們一個話題:人勝過怒心的秘訣就是栽種神的道,使神的道在心中成長,使人有能力勝過怒氣,活在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的動怒的處境之中。
領受真道成為基督徒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領受真道的途徑有很多:如聽道、讀經、查經等,無論用什麼途徑,重要就是在每一次的機會裡領受真理的道,領受真理的道讓它在生命發生成長,這一種成長帶給生命是一份了恩典,這一份恩典就是使可以勝過怒心,在怒氣上有節制的能力。
雅各也勸我們應慢慢動怒,他可能是駁斥那些強調責罰人的時候,怒氣填胸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一點是絕無錯誤的;世界上若沒有那些仗義執言,及那些嫉惡如仇的人,那麼,這世界會變得更冷酷,更無情。很可惜,許多人卻常以此作為急躁,發怒的藉口。
教師常常會因那些學習遲鈍,或懶惰的學生而大發雷霆。很多時候,忍耐的鼓勵會比無情的責罰更有效。傳道人也會動怒:『不要責罰』經常都是很好的勸勉;一旦他不能以言行表達他對會友們的愛與關懷,他使會失去能力。假如他在講台上,憤怒地表達他私人的愛惡,這並不能使人得救。作父母的也會發怒,但怒氣只會培養出更頑固,更不受管教及不受約束的孩子。愛的溫馨永遠都比怒的狂吼更有效用;假如怒氣不如約束,那麼,急躁、吹毛求疵便自然滋生,到這種地步的時候,因怒氣而生的破壞是不可言諭的了。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快快地聽,永遠都是生活的最佳塬則。
雨下了整整一天,放學的鐘聲響了,大家可以回家了。在一間小學一年級的教室里,教師開始為他的32名學生穿雨鞋。來到最後一名學生的面前,他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因為這個臟活終於要結束了。可以,這雙雨鞋好像特別的緊,他忙了好一陣時間,又是拉又是拽的,嘴裡還嘟嘟嚷嚷地說個不停。最後,終於把雨鞋給穿上了,剛剛弄好,小女孩卻發話了:「老師,你知道嗎?這雙鞋不是我的。」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也只能深深地嘆了口氣,又開始忙碌起了,他又是拉又是拽的,嘴裡還嘟嘟囔囔地說個不停。最後,總算是滿頭大汗地把雨鞋給脫下來,小女孩抬起頭看著老師,甜甜地說:「這雙鞋是我的妹妹的,是她讓我穿這雙鞋的。」
這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面對天真的孩子,你只有忍耐,同時還要面對每一個人都要需要忍耐的心,人的怒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學生更加受傷害。其實在每一天的生活之中也是如此,人的怒氣並不一定會帶給別人益處,也並不能成就事情,為此,我們在怒氣上節制,提升自己在神的道成長,可以完全超越怒氣的控制。
為了使每一個在怒氣上節制,作者告訴我一個秘訣就是脫去生命污穢與邪惡,怒氣往往會產生出污穢與邪惡,或都是源於污穢與邪惡。這對基督徒的生命沒有益處,為此,要脫去。雅各對「脫去」(opotithemai)這字的使用,更進一步支持了他是沿用通行傳統的看法。這字通常是指「脫去」一套衣服(參徒七58),在新約中廣泛用以指「脫去」成為基督徒之前的舊的行為模式(參羅十叄12;弗四22,25;西叄8;來十二1;彼前二1)。根據雅各的看法,應該脫去的是「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污穢(rhyparia)則在二2用及,以形容窮人的衣服;然後主的使者才能給他穿上一套嶄新的華服。因此「脫去」這字在這裡保有穿脫衣服的喻意。「盈餘」這釋法是從一意為「剩餘」或「豐富」的字(perisseia)而來,塔斯克建議,在此它與perisseuma同義,意思為「余剩的邪惡」。但在羅馬書五17及哥林多後書八2這字顯然只指「豐富」,所以最好認為雅各將這字加入,是要強調基督徒必須與花樣眾多、勢力普及的罪爭戰(參NIV,「theevilthatissoprevalent」)。
脫去使變得空白,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的狀態之中,必須同時穿上。作者所有的讀者,在「脫去」罪惡在的同時,要「接受」另一種東西:「所栽種的道」。何特辯稱,譯成「所栽種的」(emphytos)那字意思應為「天生的」(智慧書十二10,那是此字在所謂「聖經」希臘文唯一另一次出現),而雅各指的是人自然的,「天生的」接受神的啟示的能力──「即那按照神形像所造的受造者所具之天然本能,使人類能夠明白啟示」。但此觀念不但聖經根據可疑,且對上下文來說也太籠統,因為「道」在此處被形容成有拯救的能力(21節)且能帶來重生(18節)。這些資料很平白的指明,「所栽種的道」必是指所宣揚的神的道,而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
不僅如此,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土地,接受神的道,必須讓神的道在生命中成長,這一種成長可以勝過罪惡,並能仰制怒氣。
應用:靠主脫到生命的脫去生命污穢與邪惡,以至於不被怒氣所控制,人的怒氣並不能成就神的義,人的怒氣只能增加怒氣。靠主不發怒,每一天提醒自己不發怒,人的怒氣不能成就神的義,人的怒氣只會產生更大的破壞,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更大的裂縫。
二、在聽道與行道中更新(一22—25)
當一個領受神的道,並讓道在生命中成長,道化生命。使人的生命擁有得勝怒氣的力量,不僅如此,道開始佔據人的生活。正常的情況下,每一個基督徒成為行道的人,為此,作者進一步的提出,領受真道的人,必須遵守真道,改變自己的生活,讓生活充滿道的塬則。
作者向所有領受真道的人提出一個挑戰就是行道是合理的,聽道與行道之間是平衡的。這二者之間的不平衡性,導致生命的痛苦。就如同一位在行走在高的人,失去平衡,結果就是從高處掉下來。每一位領受真理的人必須把神的道在實際的生活中實踐出來,只有在聽道與行道之間的平衡才能促使生命的更新。今天基督徒的生命問題就是出現在聽道與行道之間的不平衡,每一年都聽了很多的道,而行道的能力卻十分的弱。造成多多的聽道,少少的行道的局面,這一局面造成基督徒生命十常的軟弱,沒有能力抵抗罪惡的誘惑,也沒有能力勝過錯誤的思想。想想今天的基督徒的真實情況,在讀雅各書第一章才能發現問題所在。親愛的弟兄姐妹們,若想讓我們的生命在苦淽之時,依然有甘甜;生命在困難之時,依然有恩典;生命在失敗之時,依然有祝福;生命在無助之時,依然有力量;生命在失望之時,依然有盼望。那只有一個秘訣就是把每一天把所聽見的真理實踐出來,在聽道與行道之間找到平衡的點,這樣才能使基督徒的生命充滿力量,在這一個不錯誤的思想活出康健的生活,在每一天在行道中歡樂,並收穫生命的祝福。
作者講一個十分適當的比喻,就是一個照了鏡子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那知道一轉眼之間忘記了自己的問題所在。這一比喻十分恰當的刻畫出一個人在聽道時,在道的光照時,發現自己生命的問題所在。重點就是發現問題,而不願意改變,久而久之,聽道的感動越來越弱。最後每一次聽道很感動,想想更激動,回去就是一動不動。聽道與行道的距離越來越大時,每當照鏡子也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
作者不僅提出聽道而行道是合理性的,更進一步提出,聽道而行道是對生命的一項祝福。當一個人聽道而行道使生命走在正確有的路上,行在正確的路對生命本身就是一項祝福。為了使每一位基督徒能行道,作者提出基督徒要做的叄件事情:
1、關於讀經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中這句話,無疑的是指讀聖經說的。聖經就是一本使人自由而全備的律法;雖然這句話所指的律法是舊約聖經,但整箇舊約的中心,卻無法是把要來的基督和祂的救贖介紹給人。詳細察看舊約,我們就必明白它的精義,是要人因認識基督而得著自由,就像保羅所說的︰「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羅10:4)。雅各似乎把那引人到基督跟前的律法,和叫人從罪里得自由的基督連結在一起,而稱這本記錄神救贖計劃的聖經為︰「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所有的律法都叫人受束縛和限制,惟有聖經是一本叫人從各種罪惡的捆綁中得著自由的律法。它是藉聖靈寫在信徒心版上,又靠著聖靈的教導而實行的律法。
本節提到有關讀經方面的話,有兩個要點︰
A.細察
詳細察看;包括熟讀、精讀、默想、分析、綜合各種見解、參詳比較、尋求正意。
B.恆常
「並且時常如此」;讀經必須是天天讀的,不但要詳細察看,也要「常常」詳細察看,才能得神的啟示和教導,猶如人照鏡子,必須天天照,才能天天保持容貌的整潔一般。
2、關於行道
「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可見,聽道必先入心不忘,才能實行出來。聽道而不實行,是由於無心向道,隨聽隨忘;但若慕道心切,就必然聽得入心,而有力量實行了。由此可知,渴慕真道的心,與聽道、行道,都是互為因果的。渴慕真道的心愈切,對於所聽的道就受感愈深,而行道也愈有能力;另一方面,若我們實行所聽的真道,就必能更明了真道的可貴,更領悟行道之福氣,也更加能愛慕真道,更容易在聽道時入心不忘了。
「不是聽了就忘」,這句話也特別指「聽聖經」而說,因為當時聖經不普遍,聚會時有主持人宣讀聖經,會眾靜坐聆聽,若有疑問也可以發問。
3、關於得福
「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行道是包括許多方面的;這樣,所得的福氣也必包括許多方面。這裡沒有指明行道要得什麼福,等於暗示,行道的人能得什麼福,是根據他所行的道以及所遵行的道而定。
基督在世上的時候,曾多次提到遵行主道的人有福,如︰
A.凡遵行神旨的人就是主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可3:35)。
B.凡遵行主道又教訓人遵行的人,他在天國里要稱為大(太5:19)。
C.聽見神的道而遵守,比主肉身中乳養祂的父母更為有福(路11:28)。
D.遵守主所吩咐的,就是主的朋友(約15:14)。
E.知道主的意思就照著行的,主來的時候必然得賞(路12:43-44,47)。
這些應許,是所有信徒行道最有力的勉勵和安慰,因為他們除了可以「在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之外,又可以得著主親口所應許的各樣寶貴的福氣。
叄、在敬虔中榮神(一26—28)
1、勒住自己的舌頭
勒住舌頭是聽道而行道所產生出來的敬虔,而非是一種虛假的敬虔,能勒住舌頭的人就是真正的敬虔的人,外在在表現反應內心的世界。正如主耶穌所言: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生命之道潔凈人的心靈,使成為一個聖潔的人,最能反應內心聖潔就是人的舌頭,同時舌頭所表達的內心也反應內心敬虔的程度。
若是在聽道之後,依然不能勒住自己的舌頭,說自己是敬虔的人,是欺哄自己的行為,是虛假的敬虔。真理之道在生活之中紮根,漸漸佔據生命,生命的聖化,促成生活的聖潔。生活的聖化,最大的表現就是在語言上的表達,也就是聖經所言的:「能勒住自己的舌頭」,可以控制自己在言語上的表達,只說祝福的話,而不講戲笑的話、欺騙的別人的話,以及各樣的咒詛的話等等,讓語言上給別人帶來祝福,同時也用語言來造就別人,讓別人通過和自己的相處得到生命的益處。
沒有行動的敬虔是虛假的,也沒有征服力,反而會給別人帶來譏笑的機會。就如有一次,牧師傳完福音之後,聽眾反應熱列,其中有一位是高貴的夫人,她要求講幾句話:「我今天到台前來,不是因為講台上的話感動我,乃是坐在我身旁的小婦人打動了我的心,她的手操勞而顯得粗糙;多年的勞役使她的軀體彎駝;她是一個窮苦的洗衣婦,在我家工作了多年。我不曾見過她發脾氣,說一句難聽的話,或做一件羞恥的事。我雖然取笑她,揶揄她的信仰,但她的愛是那樣寬宏。當我的小女去世時,她用信心安慰我,叫我看得更遠,超越墳塋,流出希望的眼淚。她用她的一生帶領我歸主。我所尋求的就是那使她能如此甘甜的救主。」於是牧師要求那位洗衣婦人起身讓大家認識。牧師說:「她才是今晚真正的講員!」在生活上做活生生的見證,真是比講道還要重要。
真正的敬虔就是可以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舌頭,讓舌頭成為祝福的工具,讓舌頭反應出內心世界的聖潔。真正的敬虔生活不是建立在遠離世俗的塵埃;真正的敬虔生活不是建立在躲避世俗的潮流;真正的敬虔不是建立在自我封閉的空間。真正的敬虔是進入世界,用自己的語言系統與世界產生對話,而是這個錯誤的世界帶來真理的光明。所以,勒住舌頭是真正敬虔最有力的武器。
應用:基督徒要勒住自己的舌頭:不講謊言(撒但是說謊之人的父);不做假見證(違背十條誡命);不講戲言(羅得的見證)
2、看顧孤寡
看顧孤寡是聽道而行道所反應出的愛,真正愛上帝的人,上帝不會問成就了多大的事工,上帝也不會使多少人引入天國,上帝也不會問你多大的恩賜.上帝在最終的審判之時,只會問你對人的關注度有多少,以及對那些有真正需要的人愛有多少。一個真正聽道而行道的人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愛那些有真正需要被愛的人。
身為作家、教育家的盧雲(HenriNouwen),在哈佛大學教書之後,搬到多倫多附近名叫"DayBreak"的家。家中有十個成員,其中六個人有精神殘障,四個人正常,他們都是由於尋求基督的信仰而住在一起。其中有一位是患嚴重癲癇病的,就是廿五歲的亞當(Adam);他什麼都不能做,包括起居飲食,平常也不笑也不哭。但盧雲說:「當我畏懼消失,從心中發生慈愛時,我覺得與亞當在一起,別的工作就顯得膚淺而沒有意義了。」
這一位身心殘缺的人所流露出的平安,對盧雲影響至深。盧雲塬有崇高名譽的事業,卻因為競爭而滿了困擾與威脅,心中常常猜忌、嫉妒人,或存報復之心。但他與亞當在一起後,明白了生命不只是生活與工作。他說:「亞當的平安深植在他心裡,他的這種平安使我們活在一起像一個家。」
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是聖經托負給基督徒的責任,真正的愛並不是愛那些可以愛自己的人,真正的愛並不是愛那些可以帶來回報的人,真正的愛並不是愛那些給你帶來名譽的人。真正的愛就是那些有需要愛的人,並不能回報你的,愛那些在患難之中的孤兒和寡婦是不求回報的,而是不斷付出代價的愛。這一種愛是得耶穌祝福的愛。
真理之道在基督徒的生活之中結出果子,其中最有力的見證就是看顧那些孤兒寡婦,這一種愛可以讓人感受基督徒的愛,也可以見證基督的聖名。
應用:基督徒的敬虔表現在關注別人的需要,當你的身邊出現的孤寡特別需要基督徒的關懷,這就是敬虔的表現。為此,你一個敬虔的基督徒都需要關懷生活的貧困之中的孤寡。
你身邊若有孤寡的人,你就是需要關懷他們的需要。
有機會可以參與做孤兒關懷事工
3、不染世俗
不染世俗是聽道而行道所產生結果,生命的道佔據人的生命之時,聖潔的本質也漸漸戰據人的心靈。生命完全被聖化,強而有力表現在與世界的分別為聖上。分別為聖表示自己是屬於基督,活著不再自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生命之道的紮根在信仰,信仰的力量也越來越強,使每一個信仰者與世界分別為聖。
有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有叄個兒子,老大和老叄都很忠實並愛主,只有老二既狡猾貪財,又自私自利,不守主道。一天,父親把老二叫到玻璃窗前問他:「孩子!你往窗外看,能看到什麼?」他說;「我看到偉大的河山,和勤勞的農民,正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收割。」父親說:「不錯,你的眼力好。」於是又帶他到一面大鏡子前說:「你現在看見什麼?」答道:「只看到我自己。」又問:「能看到別人嗎?」他說:「不能。」父親把孩子拉到眼前說:「孩子!我告訴你為人的道理。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好像一塊透明的玻璃塗上水銀和漆,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看不見別人的疾苦,假如處處能替人作想,肯激發人,自己既住在愛裡面,神也在他裡面,他的心胸則好像透明的玻璃,能看到人生美麗的遠景!」為了與這個世界分別為聖,你必須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以及只顧自己的享受,否者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從這個世界中分別出來歸耶和華為聖。真正分別為聖的人,心中看到上帝,以及存有上帝的真理之道,他在行事為人之時,想去上帝的真理之道的法則,同時也想起天上的上帝在觀看自己。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從這個是非顛倒的世界是分別出來,顯示自己是屬於耶和華的子民,不能與這個世界同流合污,一舉一動都表現出屬天子民的生活模式,以及行為規則。
應用:基督徒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黑暗的,而基督徒是光明之了。為此,基督徒一定會與這個世界分別為聖,若不分別為聖顯示不出基督徒屬天的本質。
抵抗白色潮流
抵抗黑色潮流
抵抗黃色潮流
總結:約翰、衛斯理說:「他一生所信奉著這樣的信條-----
用一切的手段,
使一切的方法,
在所有的地方,
在任何的時刻,
對一切的人,
盡你所能的,
做正確的事。
努力使每一天所有的行動都是做正確的事,讓每一件正確的事榮耀我們的神。
推薦閱讀:
※嘴巴口形的秘密語言
※有時候,沉默比語言更傷人
※升華:美容院營銷也需藝術性語言
※語言
※來自:欣然求索齋 > 《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