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志:英雄末路 美名難存(洛陽諸縣縣令系列 9)
北魏洛陽令元志,是皇室子弟,他的爺爺拓跋齊,是太武帝拓跋燾(tāo)的親信大臣,多次跟隨太武帝征戰。拓跋齊和元志爺孫倆,都曾有捨身救主的經歷,可見其英雄氣概。元志擔任洛陽令時,為人勁節,為後人留下「分道揚鑣」(biāo,馬嚼子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的故事。
爺爺英雄孫子好漢
在上一期稿子中,《洛陽晚報》記者講述了西晉洛陽令曹攄與其曾祖父曹休的故事。與此類似,在北魏時期,還有一對英雄爺孫,即河間王拓跋齊和他的孫子元志。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氏是鮮卑族,這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當時的局勢動蕩不安,戰爭頻繁,因此拓跋氏家族急需能征善戰的王孫公子。拓跋齊,北魏烈帝拓跋翳(yì)槐的玄孫。拓跋翳槐為十六國時期代國(北魏前身)的代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稱帝時,將拓跋翳槐追謚為烈皇帝。
拓跋齊青年時就勇猛、魁梧。太武帝拓跋燾征討夏國赫連昌時馬失前蹄,敵人逼近拓跋燾,拓跋齊以身掩護,和敵人拚死決戰,才把敵人打退,太武帝得以上馬。當時形勢危急,要是沒有拓跋齊的捨身相救,太武帝很可能喪命。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他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元。拓跋齊之孫拓跋志即改稱元志。
元志,字猛略,從小就精明強幹,擅長辯論,並博覽群書,頗有文才。與爺爺拓跋齊比起來,元志身上的書卷氣多一些。可是事實證明,「書生」元志也是個英雄男兒——
為實現統一大業,孝文帝發揚鮮卑的勇武精神,三次南征。在一次南征時,孝文帝換上普通人的衣服前往戰場觀戰,不料被敵軍的弓箭手偷襲,一支箭向孝文帝射來,緊急時刻,元志挺身而出。孝文帝安然無恙,元志的一隻眼睛不幸被箭射中,頓時血流滿面。孝文帝趕緊叫隨行的御醫診治,可惜還是沒能保住中箭的眼睛,元志因此一目失明。
元志的挺身而出,與他的爺爺拓跋齊的挺身而出十分相似,都是在緊急時刻捨身救主,拋開君臣層面的考慮,拓跋齊和元志應該能獲得「見義勇為」獎。
分道揚鑣
在擔任洛陽令時,元志為我們留下了「分道揚鑣」的故事。北魏時期規定,下級官員在路上遇到上級官員,應該首先迴避,讓對方先過去。洛陽令元志恰好在路上碰見了御史中尉(相當於中紀委高官)李彪的車子迎面而來,他該怎麼辦?
那時,官員出行總是被人前呼後擁,官位越高,隨行人馬就越多,也就越排場。老百姓在街上遇見他們,老遠就得迴避。官位低的官員,也得讓官位高的官員先走。如遇官職相仿,客氣些的也就讓對方先行。
按官職來說,元志應該讓李彪先行,可他偏偏不給李彪讓道,不管李彪是向左走還是向走,元志的車子就是頂在前面,堅決不讓道。
李彪氣不過,下令返回,順道到孝文帝面前告狀。李彪氣沖沖地說:「我是御史中尉,元志這個小小的洛陽縣令怎麼能和我搶道?!」
元志也毫不客氣,回敬道:「我是神鄉縣主,洛陽是首都所在,你雖然是御史中尉,也歸我洛陽縣令管轄,我不需要給你讓道。」
李、元二人互不相讓,在孝文帝面前爭吵起來。
「好了,你們兩個不要吵了。」孝文帝雖然聲音不大,但是皇宮裡馬上安靜了下來,「洛陽是我皇帝的地盤,你們兩個從今以後,可以分路揚鑣。」
還是孝文帝腦子好使,想出分道的好主意。君無戲言,皇帝一開金口,元志和李彪出宮之後,立即派人拿尺子測量道路,從中間一分為二,出行各走一半,這或許是中國最早的馬路居中畫線。
「分路揚鑣」後來演變為成語「分道揚鑣」。
美名難存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死,宣武帝元恪即位,任命元志為荊州刺史。公元515年,宣武帝病死,5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元詡即位後,其生母靈皇后胡氏開始擅權亂政,直接導致北魏土崩瓦解。
公元528年,18歲的元詡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對胡氏專權非常不滿,於是發密詔命爾朱榮率兵前來幫忙。不料密詔被查出,胡氏看後大怒,於是毒殺了元詡。此時的北魏,離亡國已經不遠了。
孝明帝時,元志任廷尉卿(掌司法刑獄的官員),後任揚州刺史,賜爵建忠伯。元志在揚州依然很有勁節,他在洛陽與御史中尉李彪分路揚鑣的故事傳遍國內,荊楚的官吏多有忌憚。可惜,歷仕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朝的元志,已經被時間磨去了英雄氣概。
元志晚年喜歡聲伎,在任揚州刺史時,身邊服侍他的侍女將近百人,他的衣物珍器,皆為一時之冠,可謂窮奢極欲。後來,元志被調到雍州(今陝西省西安一帶),仍然崇尚奢華,斂財無數,當年在任洛陽令時積累的好名聲便漸漸不復存在了。
兵敗身滅
更可怕的是,北魏晚期,時局動蕩,魏國北方破六韓拔陵造反,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原夏國赫連勃勃的統萬城)與東夏州(今陝西省延安市東北)、豳(bīn)州(今甘肅省寧縣)、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等地起義興起。
當時,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刺史李彥施政苛刻,刑罰殘酷,州內百姓怨聲載道。公元524年六月,城內薛珍等人結夥闖入州府衙門,殺了刺史李彥,推舉同黨莫折大提為元帥。莫折大提改稱秦王。魏國失去了秦州,朝廷連忙派雍州刺史元志去討伐莫折大提這位「新秦王」。
這時,元志了解到一個好消息,也有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莫折大提突然死了,壞消息是莫折大提的兒子莫折念生自稱天子,置百官,改元天建。
莫折念生遣其弟莫折天生屯隴口,與元志相持。元志的軍隊被莫折天生部偷襲,元志不得不拋下大部隊逃回岐州(今陝西鳳翔縣南)。莫折天生緊追不捨,帶領起義軍圍攻岐州城。岐州刺史裴芬之懷疑城裡有人與起義軍通風報信,就勸告元志趕快出城逃命。元志卻置之不理,果然,岐州城裡的民眾偷偷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進城,元志這下插翅難逃。起義軍用鎖鏈將元志及裴芬之鎖起來送到莫折念生那裡領賞,元、裴二人命喪。
公元530年,北魏前廢帝(節閔帝元恭)即位,贈元志尚書僕射、太保,給予其高度評價。可是,元志看不到了,再高的哀榮無論對元志還是對北魏王朝都無濟於事,公元534年,北魏一分為二,東魏、西魏相繼建立,後相繼滅亡。(記者 餘子愚)
推薦閱讀:
※【詩詞學堂】英雄詞人辛棄疾(下)
※三個險些改寫《水滸傳》歷史的英雄
※高清圖賞:滿樹花開紅勝火 木棉傲放英雄氣
※當「李小龍」遇上川妹子,好一場「美救英雄」
※【百家講壇】 大唐英雄傳(二)凌煙第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