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嘉誠的進退邏輯

  中經摘要:

  ·2010年8月6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名為「李嘉誠的英聯邦情結」的署名文章指出,「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英聯邦對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但對香港首富李嘉誠(LiKa-shing)除外。

  ·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強調,「過去10年,75%以上在港上市公司,都在開曼群島或其他海外註冊,這並不是對香港沒信心,而是做生意方便」。看,這位商人絕不在口頭上得罪誰。

  ·早在兩年前,李嘉誠就宣布大兒子李澤鉅將接管長江實業的股權。有併購專家指出,新的架構讓李澤鉅接班變得更為簡單。87歲的李嘉誠意圖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李嘉誠的暴富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轉型上升階段密不可分,更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與房地產的發展息息相關。有太多研究指出,從香港華資地產公司崛起來看,具備如下素質的地產企業才能發展壯大:善於捕捉市場機會及敏銳的判斷力;高超的資本運作能力;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長江實業的發展歷程更是證明了這個道理。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短短半個世紀的急速膨脹就是證明。除了與英國王室和港英政府的特殊關係外,李嘉誠與中央政府保持有密切的交流。李嘉誠幾乎不發表政治言論。用當下內地商界流行的話說,李嘉誠「親政府,遠政治」,「在商言商」。這樣的人生定位,加之早年學徒生涯中獲得的察言觀色的個人生存能力,非常有利於李嘉誠商業帝國在特殊政商關係下的可持續發展。

  再三否認中道別

  李嘉誠家族不可能人人喜歡,尤其是對那些喜歡社會變革的人們來說。內地「經濟觀察網」的一篇文章一針見血,「綜觀李嘉誠旗下的業務板塊,無論是房地產,還是電力、電信、交通、零售業等公共服務業,都不可避免地牽扯到政商關係,這對於多年來擅長與政府打交道、政商人脈豐富,作為財經標杆性人物的李嘉誠而言是一種優勢,但對於下一代的接班人李澤鉅來說,卻福禍難料」。位於西加勒比海的開曼群島屬於英國,受英國法律所保護;這樣,以後一旦李嘉誠的產業發生了訴訟,就有了迴旋餘地。

  2010年8月6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名為「李嘉誠的英聯邦情結」的署名文章指出,「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英聯邦對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但對香港首富李嘉誠(LiKa-shing)除外。李嘉誠旗下的能源和水處理公司—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CKI)熱衷於在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和紐西蘭投資,原因是這些國家擁有可靠的監管環境和穩定的資產回報」。晚年李嘉誠,決定繼續遠離政治。

  「上海自貿區來了,李嘉誠走了」。商人有祖國,資本沒有祖國。李嘉誠知道他的利益在哪裡,什麼樣的機制有利於他掙錢,還知道什麼樣的機制更有利於他資產保存。

  這樣,李嘉誠完成了從拋售內地物業、東撤西進,再到資產重組、遷冊海外的系統布局。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強調,「過去10年,75%以上在港上市公司,都在開曼群島或其他海外註冊,這並不是對香港沒信心,而是做生意方便」。看,這位商人絕不在口頭上得罪誰。

  熟悉李嘉誠及其團隊的《中國經濟季刊》總編JoeStudwell這樣描述李嘉誠:與其他香港大亨一樣,在李嘉誠每天16到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中,佔據了最重要的日程表的是打理人際關係,「他們與其相關的後勤人員,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確保大亨與領導的合影掛在他們辦公室的牆上,組織打高爾夫球,把大亨的家、遊艇、酒店供給他們要討好的人任意使用。」

  相對李澤楷的特立獨行,李嘉誠選定的這位繼承人的政商交往儼然複製了李嘉誠的模式。除了公司要職,李澤鉅還擔任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2015年1月15日獲得再任兩年)、香港特區政府營商諮詢小組成員、中美洲巴貝多名譽駐港領事、港事顧問、總督商務委員會委員,以及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和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香港的繼承製度比中國內地的繼承製度更複雜。香港曾經採用英國法律,在婚姻、財產繼承等方面則採用習慣法,允許華人依照《大清律例》及習俗辦事。1971年,《大清律例》才被正式取消,「一夫一妻多妾制」被定義為不合法。由此,直到今天,香港現今仍有家庭是一夫一妻多妾的。這就使香港的公司產權繼承更多體現出了多元化特色。

  早在兩年前,李嘉誠就宣布大兒子李澤鉅將接管長江實業的股權。有併購專家指出,新的架構讓李澤鉅接班變得更為簡單。87歲的李嘉誠意圖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隨著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到了轉型調整的時代,創業一代都老了。與李嘉誠一樣,第一代富豪們必須思考:社會正在轉型,決定離開還是堅守自己奮鬥多年的土地?主動退位還是等死後讓產業一塌糊塗?創業難,守業更難,如何讓企業保有曾經的危機應對能力?

  抓商機的華人標杆

  頗有地方色彩的維基百科香港版有個粵語版的介紹:「李嘉誠爵士,GBM,KBE,JP(1928年7月29號—),花名『李超人』,系香港嘅國際企業家,香港同亞洲首富;創立香港最大嘅企業集團長江實業,搞過房地產、能源業、網路業、電信業、MZFGGLKHN、媒體、超市……李嘉誠系潮州人,有兩個仔李澤巨同李澤楷。老婆系庄月明,李嘉誠嘅表妹兼髮妻。佢老豆庄靜庵系香港第一代鐘錶商,創辦咗中南鐘錶有限公司。」

  內地的百科資料介紹得更詳細。為躲避日本侵略,1940年,潮州人李嘉誠全家逃難到香港。少年時,李嘉誠父親病逝。為了父母和三同胞,李嘉誠14歲輟學。算命先生看不起少年李嘉誠:「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李嘉誠先是在舅父庄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泡茶掃地,學到的第一個本領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隨後,李嘉誠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1947年,李嘉誠開始了香港江湖人稱「行街仔」的推銷人生。

  「二戰」後的1948年,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20歲的李嘉誠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香港高速發展前夕的1958年,李嘉誠投資地產市場;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由此,近乎白手起家的李嘉誠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李嘉誠的發家致富有賴於香港城市化的迅猛發展。1946年香港人口為60萬,1949年增至186萬,1959年超過300萬,住房需求激增。港府頒布的建築條例、「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和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計劃更是有力地推動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

  正是在這段時間內,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大規模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一幢工業大廈,其事業迅速走向輝煌。尤其是在1967年,也就是中國內地「文化大革命」時期,香港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嘉誠趁機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1972年上市的「長江實業」,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取得成功後,大牌商人很容易獲得政治界的青睞。從此,李嘉誠與政界有了更多的交集。

  1981年,李嘉誠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和太平紳士,1989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勛銜,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1993年度香港風雲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1999年亞洲首富,2011年功夫茶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

  2013年12月24日,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香港富豪李嘉誠以297億美元的凈資產,成為亞洲首富;第二年12月22日,李嘉誠以294億美元的身家再次成為亞洲首富。

  由此可見,李嘉誠的暴富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轉型上升階段密不可分,更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與房地產的發展息息相關。有太多研究指出,從香港華資地產公司崛起來看,具備如下素質的地產企業才能發展壯大:善於捕捉市場機會及敏銳的判斷力;高超的資本運作能力;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長江實業的發展歷程更是證明了這個道理。此時的李嘉誠,儼然成為華人勤勞智慧致富的樣本,激勵無數年輕人捨命搏擊商場。

  賺快錢時代走遠

  開埠前的香港是一個只有數千人口的小漁村。因為「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且「不在地震帶」,作為天然良港,從1842年開始,香港被分階段割讓或租借土地予英國。除了日治時期,一直到1997年回歸前夕,香港長期受英國有效統治而保持了和平穩定。

  港英當局以華制華。其思路是,盡量尊重香港傳統文化和舊有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努力團結華人中的精英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由於其開放的橋頭堡作用,香港不僅長期作為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窗口,事實上也是中國內地各種政治力量的爭奪中心。

  英國的三心二意、兵荒馬亂中內地各方對香港的需求,若本土「精英」足夠精明,就很容易在政治之外做大財力。這樣,價值觀上四分五裂的香港,誕生了一系列的大財團。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短短半個世紀的急速膨脹就是證明。除了與英國王室和港英政府的特殊關係外,李嘉誠與中央政府保持有密切的交流。李嘉誠幾乎不發表政治言論。用當下內地商界流行的話說,李嘉誠「親政府,遠政治」,「在商言商」。這樣的人生定位,加之早年學徒生涯中獲得的察言觀色的個人生存能力,非常有利於李嘉誠商業帝國在特殊政商關係下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隨著中國內地的市場化,上世紀80年代深圳、珠海、廈門等「經濟特區」的設立,一系列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中國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即便不斷出現小動作小插曲,經濟領域的直接通商已經不可逆轉。換而言之,全面開放的中國內地,對香港的依賴於遠遠低於香港對內地的依賴度。

  近年來,隨著上海浦東新區開發的完成、上海自貿區的設立,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的地位,逐步受到挑戰。2009年、2011年上海和北京的GDP超過香港,2015年天津和廣州的GDP也有望超越香港。以至於一些聲音誇張地指出,香港已有淪落為「二流城市」的危險。

  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指出:「當時香港眾多政治活躍人士懷著對回歸後政治狀況最低的預期,而回歸後所擔憂的最壞的事情都未發生。」平心而論,面對當前社會政經環境的這種轉變,企業的沉默似可理解。

  聯合國開發組織的數據指出,香港最富有一成人口的收入,是最貧窮一成人口的18倍。香港在世界發達經濟體中貧富懸殊排名第一。近年來,以減少貧富差距為目標的底層工人和白領文員為主的社會運動,在香港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內地的「土地財政」成為改革的「硬骨頭」。告別過去十年的「土地財政」走向健康的市場經濟的全面深化改革將是大勢所趨。2010年後,不僅香港,內地幾乎大多數城市的房地產熱都開始降溫,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未出現明顯降幅。

  2012年前後,李嘉誠一邊是告別傳統的房地產業,一邊是決定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年報數據還顯示,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資金的主要投向是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6.75%)。此時,在歐洲資產處於低谷時期,正是買低賣高進行抄底性投資的好時機。

  大可不必擔心香港的未來。也不要因此唱衰粵港澳商圈。香港已經發生靜悄悄的變化,誓言「改革開放」的中國日益煥發出朝氣蓬勃的活力。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來說,當大財團不再左右經濟的每一個細節之時,客觀上是社會整體之福。從此,中小企業有了大規模創新和發展的可能。


推薦閱讀:

「四化」論命的『邏輯歸納』與『基本功法
話怎麼說才會有條理有邏輯?
學習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天朝的邏輯:咸豐帝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棋手對弈過程中有什麼不違規但讓人不齒的行為?

TAG:邏輯 | 李嘉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