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濤法師《省思智語》

2010-12-26 13:31:54|分類:佛心濯塵 |字型大小訂閱

一1. 努力培養良善的心地與睿智的行為,而不要輕易與人辯論,良善的心地和睿智的行為,才是感化邪見眾生的最佳途徑。2. 悲觀的人是在機會中看到危險,樂觀的人是在危險中看到機會。3.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4. 人往往信賴外在的價值,從金錢身上尋找人生解答,或求諸於力量,結果走上破滅。5.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6. 完美的聲名,或功勛偉業,總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忌妒,猜疑、怨瞋的。故做為一個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獨佔,使人生怨恨誹謗。7. 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儘力來自利利人。8. 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9. 內部有了純潔無瑕的心靈,外表才會發出閃爍的光明。10. 任何的生活,都沒有傷感的必要。緬懷過去,更別忘了要策勵將來。常常給自己追溯反省的機會,把握時間去妥善利用人生之旅。11.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人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而在貢獻的大小。12. 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13. 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隨遇而安,隨緣奉獻。14. 人生就像在大海中的孤舟,漂浮不定,何其短暫與脆弱,實應努力掌握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意志,在短暫的生命里,創造無限的永恆,在脆弱的生命中,證得至剛博大的理體。

二1. 人生一切都是無常的,任何一事物都不能永遠存在。盛極必衰,榮昌的也必然會枯謝,無論何物都逃不過生滅之法,這就是絕對的真理!2. 漫長的人生旅程,如果沒有宗教的信仰,就好比失去指南的大海孤舟,不知歸宿何方。所以說,人不可無宗教信仰。3. 宗教的目的,乃是要導引世人,步上和諧安詳的康庄大道。所以各宗教不應該互相誹謗,讓沒信仰者,更加歧視宗教。4.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實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5. 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知識與經驗,首先應試著去接納別人。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從事心性上的歷煉與修養。6. 不必表現突出奇異,內中有德自會感於表。7. 缺乏真誠,敷衍塞責,歷久露偽,人將鄙棄。8. 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自大與懶惰。不必羨慕別人的收穫,但問自己是否有在耕耘。9. 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10. 厚以待人,嚴以律己,以貢獻代替佔有,以力行代替空言。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經得起一切考驗的人,成就自然歸於他。11. 常批評別人的缺失,會使自己後患無窮。12. 一個人不要問你的工作貴賤和階級的高低,而要問的是你所作的工作對國家及社會有無貢獻。13. 一個人必須要有清廉的操守,然後才能有偉大的作為。14. 想做一個聰明的人,需細心去聽人家說話,以鎮靜的態度來回答。無話可說的時候,要懂得三緘其口。15. 一切事業的成就,均繫於願力,願力就是創造性的動力。

三1. 人與人之相處,若能時時抱著感恩的心,則仇恨、忌妒便會消失無蹤,生活才能獲得美滿。2.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感恩能使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3. 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4. 以無益的話,去占別人有用的時間,不僅使人討厭,簡直是不道德的。以有用的時間去做無用的事,非但無補實益,簡直是糟蹋人生。5. 立人之極,建佛之因,人道之正果,即大乘之始階。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由遵行人倫的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菩薩行。6. 要學佛先學做人,要學做人先得經過磨鍊。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一樣,先要經過千錘百鍊,然後細心地去琢磨,才能成為得心應手的利器。7. 一個發菩薩願的修行者,應該時常提醒自己,生命就在呼吸間。所以只要認為是自利與利他的事,就不必畏懼旁外的是非,只管勇往直前地去完成它。8. 一個修行者,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必定會遭遇到無數外力的摧殘,但卻依舊要傲然地挺立。9. 一個學佛者,更要從清靜的生活中,去學習如何甘於淡泊、如何莊嚴自己、如何在逆境中處於泰然、在順境中不迷失自己。10. 《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11. 唯有般若,才是佛法不共於世間哲學與宗教的分水嶺。唯有般若,才能開顯佛法的究竟真義。12. 善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依天人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發明真理,俾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

四1. 仁愛與慈悲的反面即是煩惱與染污,就是貪、瞋、痴三毒。這些煩惱與染污會阻止我們發展仁愛與慈悲。2. 我們最大的敵人,便是自認為比他人了不起,這會給我們和他人帶來毀滅性的災難。3. 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4. 世間無常,要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然後才能安心的人,恐怕永遠陷於不安之中。能夠調整自心,隨遇而安,才是真正的安心之道。5.「娑婆」是印度語,本義為「堪忍」,本來就帶有痛苦、受諸煩惱的意思。因此在娑婆世界的人,若是想尋求長久的安穩和快樂,無疑是緣木求魚。6. 自我愛惜心念和煩惱的解藥是佛法,因為佛法是它們的相反。7. 愛心是對萬物持續的溫暖關懷,一個人若只有智慧而沒有悲心、愛心,仍舊是一種冷漠的心態,甚至可能變成自利的邪見。8. 一個心懷悲心的學佛人,必然是神清氣爽, 越來越快樂的人。9. 一個修行、學佛的人,精神生活會更加豐富,人生許多無可避免的不如意之事,也不會傷害到他。10. 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去信的。11. 龍樹菩薩曾說,智與信必須攜手並進。信為高級轉世之因,智為覺悟之源,也有句話說「信心來自於清楚的認識」;換句話說,就是要知道我們為何而信。12. 以「正覺」為人生目標的生活,就是時時保持一個願行——正確不謬地覺察世間萬有本質的真相,並以身語、意去切合這種覺察,恆常安住於大樂、自在、寂靜的境界。


推薦閱讀:

臨喜臨怒看涵養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凈空法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解決鬼神附體咒輪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