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沖泡中的變化
06-21
茶在沖泡中的變化
|
1、茶湯色澤的變化 茶湯色澤是茶葉中有色物質綜合反映的結果。茶葉的有色物質主要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蔔素、花青素、花黃素和茶多酚的氧化物等。其中有些並不溶於水,因而對茶湯色澤影響不大。平時,我們在喝綠茶時,用開水沖泡後,開始茶湯是綠中透黃,隨著時間延長,茶湯顏色慢慢變成黃綠色,進而變成黃褐色,如果將茶湯再擱上1天~2天,茶湯顏色就變為紅黃色了。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葉綠素的關係,其實不然。從化學性質看,葉綠素並不溶於水,只是在幼嫩組織中有少量葉綠素滲入茶湯。綠茶茶湯色澤變深主要是茶多酚類物質、黃酮類及其糖甙物的氧化。喝完茶後,茶渣呈黃綠色,與鮮葉不同,這是由於茶葉中葉綠素在綠茶殺青時,遇到高溫,破壞了酶的活性,葉綠素在水蒸氣和高溫酸性條件下,葉綠素分子化學結構中的金屬鎂離子脫去,變成脫鎂葉綠素,並與蛋白質結合固定下來,呈黃綠色葉底顏色。紅茶色澤的變化,要比綠茶複雜得多。據研究證明,紅茶色澤主要是在紅茶加工過程中,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在酶的參與下(稱酶性氧化),經氧化產生了有色物質,這些有色物質稱為茶黃素(TF)、茶紅素(TR)。茶黃素對紅茶茶湯明亮度有主要影響;而茶紅素是茶湯紅艷度的主要物質。這兩種有色物質的含量、比例大小對紅茶湯色產生明顯的影響。一些低檔紅茶或陳紅茶在沖泡以後,茶湯特別深紅,這是因為茶黃素、茶紅素的繼續氧化,形成茶褐素。紅茶加工過程中發酵過度,茶黃素、茶紅素氧化減少,茶褐素形成量多,會使茶湯發暗,顏色加深。一些高檔紅茶,如印度、斯里蘭卡紅茶和我國雲南、海南、廣東生產的優質紅茶,沖泡後的茶湯在杯邊會出現金黃色的「金邊」,這也與茶黃素含量高有關。另外,高級紅茶茶湯冷後會出現渾濁現象(呈黃醬色),似加入了少量的牛奶狀。這種現象稱為「冷後渾」,其原因是紅茶色素(茶黃素、茶紅素)和茶湯中的咖啡鹼相互作用後發生的,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會變成不溶物質,呈渾濁現象,如果將茶加溫,這種物質又開始溶解,茶湯又轉為紅艷明亮的湯色。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在輕度發酵過程中茶多酚氧化損失少,茶黃素、茶紅素含量低。因此,沖泡後的茶湯呈黃紅色。但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湯色也由於茶多酚、茶黃素和茶紅素的進一步氧化而加深色澤。 黑茶類品種很多,但都是用粗老的鮮葉為原料,經發酵後製成的。初泡時,茶湯為棕紅色。這種色澤的形成是由於葉綠素被破壞後,原有黃色物質、葉黃素、花黃素、胡蘿蔔素等顯露以及茶多酚的氧化結果所致。茶湯的色澤反映主要是由於茶多酚在黑茶製造過程中的長時間渥堆而大量氧化,使之茶湯色澤棕紅,像醬油湯一樣,這也是黑茶類一大特色。 黃茶類顧名思義,以黃為特色,要求干茶外形微黃色,茶湯色澤黃色,葉底黃色。這種特徵對綠茶來說是品質上的缺點,而對黃茶而言,則要創造條件,促進變黃。形成黃茶的主導因素,是一種熱化作用,工藝技術是悶黃技術,在這種熱化作用下,引起了品質成分的一系列變化。茶多酚的自動氧化,糖類物質、蛋白質等水解,葉綠素在悶黃時大量破壞、分解,葉黃素顯露,所以反映茶湯黃色更為突出。 白茶在製造工藝上屬輕度發酵,茶多酚在未經氧化的條件下屬無色,而稍有氧化就變成黃白色,其他有色物質特別是葉綠素、胡蘿蔔素被破壞而分解,因此白茶的湯色黃白而明亮。 花茶在窨制過程中,由於鮮花含水分較高,素坯受潮後,茶多酚輕度氧化,因此花茶的湯色黃綠而明亮。 2、茶湯香氣的變化 經科學家的長期研究,現在已經從鮮葉、綠茶、紅茶中檢測出組成茶香的芳香物質共有三百餘種。這些物質一般在茶葉沖泡過程中能夠揮發出來,其速度與溫度成正比,水溫高時揮發得多而快,水溫低時發揮得少而慢。烏龍茶以天然花香而得名,因此,在沖泡中除用沸水外,還需淋壺,目的是增加溫度使茶香充分發揮出來。茶葉的香氣是一種揮發性物質,隨著茶湯逐步冷卻,香氣也自然消失。 3、茶湯滋味的變化 茶湯滋味是人們的味覺器官對茶葉中可溶性物質的一種綜合反映,分為澀味、苦澀味、苦味、鮮爽味、甜酸味、酸辛味等。當然也有主次和組合之分。 經科學研究證明,當茶湯中茶多酚含量過高時,茶湯的苦澀味加重,如果含量適中,就會感到甘醇爽口。一般春茶比夏茶好喝,就是因為春茶的茶多酚含量適中,而夏茶的茶多酚含量較高,因此茶味較為苦澀。大多數的氨基酸具有鮮爽的性質,因此茶葉中的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響著茶湯的鮮爽度。一般春茶氨基酸含量是全年最高的季節,所以春茶的品質也最好,也是茶味最好的茶葉。綠茶滋味之所以鮮爽高醇,主要是因為其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比例適當。春茶氨基酸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低,所以茶味高醇。夏茶氨基酸含量低,而茶多酚含量最高,所以茶味苦澀。因此造成了「春茶鮮,夏茶苦」。 組成茶湯滋味的化學物質,有主味物質,也有助味物質。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是茶湯的「主味團」。而它們的「助味團」有多種,其中茶葉中的咖啡鹼、花青素、茶皂素等為苦味物質;糖類、果膠和部分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為甜味物質;多種有機酸和維生素C等為酸味物質;各種無機鹽類為主要鹹味物質。另外茶多酚的氧化物、茶黃素、茶紅素也有一定的鮮爽味。當然以上這些化學物質,應是一個組合關係,配合比率關係,只有組合、配比適當才能顯出茶味的特色,這就是茶湯滋味的複雜性。 一般茶湯呈味成分的含量也要達到一定的量值,才能對人的呈味器官起味覺作用。這個量值稱為「味閾值」,如花青素在茶湯中含量超過味閾值時,茶湯就有苦味。據測定,在150毫升的茶湯中含有15毫克的花青素,茶湯就會產生明顯的苦味。一般夏、秋茶花青素含量最高,所以帶有苦味。茶葉中雖有鹹味物質(無機鹽類)存在,但未達到鹹味的味閾值,所以顯示不出來,茶葉中的這種鹹味物質只能起助味的配料作用。由此可見,呈味成分的量是決定茶湯滋味的重要因素,同時各種呈味物質的協調配比也有一定的關係。茶湯滋味一般是澀味感覺比較明顯,其原因首先是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占各種化學成分總量的15%~20%,因此成了滋味的主導物質。其次是氨基酸與咖啡鹼的含量,一般也在2%~4%之間,也是主導物質。加上其他各種呈味物質的配比,就出現了茶湯的濃強、清鮮、醇和、爽口等各種滋味。 在沖泡過程中,一杯香美可口的綠茶或紅茶,經幾次續水以後,茶味起了變化顯露苦味,也是因為這些呈味物質含量多少的原因,其他成分溶解已盡,剩下的只有多酚類化合物,所以只顯苦澀味了。
|
推薦閱讀:
※【好茶者必藏】圖解中國十大名茶沖泡方法!
※都勻毛尖的沖泡方法-怎麼泡都勻毛尖茶葉?
※沖泡與品飲
※普洱茶沖泡
※六種茶的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