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冷戰」問題探析

潘興明 來源:《俄羅斯研究》2008年第5期【內容提要】近來「新冷戰」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熱點。新冷戰是一種圍繞利益、勢力和權力的國際性遏制、對峙和對抗。儘管俄美之間的關係出現緊張狀態,目前的衝突具有某些冷戰的特徵,但新冷戰並沒有發生,也並不表示世界已經進入新冷戰時代,或新冷戰必然發生。同時,新冷戰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從總體上看,近期內中美俄關係發生劇變或陷入新冷戰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機的發生進一步削弱了這種可能性。【關鍵詞】冷戰 新冷戰 中俄美關係 南高加索衝突【中圖分類號】D815【文章標識】A【文章編號】1009-721X(2008)05-0022-(7)自 8 月以來,由於南高加索衝突問題,「新冷戰」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熱點。美國及北約軍艦和軍事人員介入喬治亞,俄美關係出現緊張狀態。一時間,「冷戰」和「新冷戰」這樣的辭彙頻繁出現在俄美等國領導人的講話中,媒體更是大肆渲染,似乎十多年之前退出歷史舞台的冷戰又重歸現實世界、一場新冷戰正在或已經到來。本文將就新冷戰問題進行專門的考察和評析。一「新冷戰」是相對於「冷戰」而言。二戰後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已為人們所熟知,其最重要的性質或要素為:首先,美蘇雙方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上存在本質差異,彼此之間嚴重對立。 其次,雙方均結成各自的軍事集團組織和盟國,形成長期對峙和對抗。其三,雙方力量大致相當,產生微妙的力量均衡。[1]隨著冷戰中 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結束,以上三大因素不復存在。「新冷戰」一詞的最初產生時間有待考證,但絕不是由於最近才產生的新辭彙和概念。據筆者掌握的資料,早在 1984 年,一篇登載在《犯罪、法律和社會變革》刊物上的長篇論文《「新冷戰」的社會學和修辭學》(Sociology and rhetoric in the 「New Cold War」) 就出現了這個辭彙。作者指出:「在整個 20 世紀 80 年代,尤其是里根政府當選以來,國際形勢、特別是蘇美關係被通稱為製造『新冷戰』。」 這種新冷戰不僅體現在雙方修辭上的妖魔化和攻擊,而且反映在雙方在社會結構中的行為之上。[2]從目前的用法來看,與冷戰一詞不同,「新冷戰」的界定似乎並不清楚,其行為主體和對象、範圍也各不相同,而且隨國際局勢的演變而發生變化。喬姆斯基在《走向新冷戰》中,認為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前期)的加強軍備和與蘇聯集團對抗的外交政策,構成了新冷戰的實際步驟。[3]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劉易斯(Bernard Lewis) 在蘇聯尚未崩潰之時,就預見一場「激烈的鬥爭」——新冷戰將在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展開,指出穆斯林對西方的仇恨來自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長達 1400 年鬥爭積累和對現代性的反對。[4]麥金農的《新冷戰》,專門研究另外一種「冷戰」,即西方國家通過在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通過院外集團進行活動,支持這些國家副反對黨派。該書還考察了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油氣管道政治及能源博弈。[5]索塞利托將中國與美國在非洲的博弈視為一場新的冷戰,指出非洲的新冷戰與冷戰一樣激烈,爭奪的焦點是能源和其他原材料。[6]喬利亞明確指出一場新冷戰正在中俄為首的上合組織和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之間展開,同時探討了印度在其中的騎牆立場。[7]基迪的觀點大致相似,但認為新冷戰的對峙雙方是美國和中國,指出美國的天空空間政策和能源政策都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他指出:意識形態在 21 世紀也許無關緊要,但強權(控制力和影響力)是爭奪的焦點。[8]我們認為,新冷戰是一種圍繞利益、勢力和權力的國際性遏制、對峙和對抗。其理論和現實基礎基於一種對國際局勢的判斷:世界分為或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勢力、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利益在各種利益中佔據主導地位。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大為下降,但價值觀和宗教等文化因素取而代之,文化衝突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國家集團之間發生對抗,雖對抗雙方的實力存在差距,但差距不能過大。而且,這種對抗的烈度應當達到發生戰爭(熱戰)的邊緣,或使用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對抗手段。那麼,就目前國際局勢而言,是否具備了發生新冷戰的條件了呢?二對於國際局勢的研判,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角度和結論。但能夠和意欲進行新冷戰的國家和政治勢力為數很少,它們的結論和看法十分重要。作為擁有「一超」地位的美國的立場和觀點,更是應當加以認真的對待和研究。從總體上看,美國對於國際局勢的研判,仍然沿用冷戰思維方式,採用非友即敵對兩分法,將世界分為親西方和反西方的兩大部分。二戰結束後,美國不僅與蘇聯進行冷戰,而且不斷捲入多場局部性的熱戰。其中一個特點就是美國習慣於將冷戰思維和戰略用於熱戰。冷戰結束後,雖然西方國家彈冠相慶,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在政界和學界一度大有市場,但美國並沒有放棄其冷戰思維和行動方式。9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在戰略上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對中國進行挑釁和施壓,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和南海撞機事件就是明證。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的國際戰略大變,國際恐怖主義成為其頭號敵人。在反恐戰略和行動中,美國一方面發動兩場戰爭,推翻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國政府;另一方面,以反恐的名 義,以冷戰思維將世界上所有國家分為反對和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於是,世界上的國家簡單地被分為相互對立的兩類:反對恐怖主義的國家和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更確切地說,是將所有國家分為站在美國一邊的國家和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布希明確指出:「我會提醒每一個國家:這些(反恐)任務並不只是表示口頭同情而已。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在這場衝突中保持中立,因為任何一個文明國家在受到恐怖主義威脅的世界裡都不可能得到安全。」[9]2003年布希的《國情咨文》演說中進一步表述了美國的決心:「美國的目標並不只是走走過場,而是要收到實際結果:根絕恐怖主義對文明世界的威脅。所有自由國家都有義務防止突然的、災難性的襲擊發生。」[10]另外,近年來西方還流行一種對於國家性質和類別的劃分方法,其劃分標準是政治和經濟的混合體,即認為存在著兩種迥然不同模式的國家:一種在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另一種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代表的威權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後一種國家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前一種國家。俄羅斯和復興和中國的崛起,令西方國家感到不安。而且,西方國家尤其擔心這種模式會擴散到其他國家,在戰略上形成更大的威脅和麻煩。斯坦福大學教授麥克弗爾(Michael McFaul)和高級研究員斯托那-韋斯(Kathryn Stoner-Weiss)指出:「與此同時,其他地方的威權主義驗證了這個觀點:普京的聲望和成就表明威權主義國家擁有其發展前景。而且與歷史終結論所持的自由民主必將勝利的論點相反的是,如同中國的鄧小平一樣,普京打造了一個成功的威權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可以為全世界所仿效。」[11]美國國務卿賴斯甚至斷定:「從這種行為方式中呈現出的圖景,就是俄羅斯在國內越來越奉行威權主義,在國外越來越暴露出侵略性。」[12]這樣,世界格局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劃分方法,與西方國家相對峙的一方成了俄羅斯和中國。這種做法與冷戰時期的兩 分法如出一轍。根據以上的兩種對國際局勢和國際格局的研判,美國採取了不同的對策。對於恐怖主義,美國運用一切手段予以打擊和根除,以熱戰手段為主,基本上不屬於「新冷戰」的範圍。而對於威權主義國家,其對策將在下一部分進行探討。值得注意的是,南奧塞梯衝突之後,美國方面主流媒體認為事情的本質發生了變化:「事實上,在冷戰結束的近 20 年裡,西方缺乏缺乏遏制俄羅斯的能力。對喬治亞的入侵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其中,威權主義政權能夠明目張胆地動搖國際制度體 系。」[13]顯然,文章的作者認為後冷戰時代已經告終,新冷戰的條件似乎已經成形。不過,有關各方的政府和學者的看法不一,政策原則也顯得自相矛盾、搖擺不定。三在喬治亞率先發難之後,面對西方國家的強大壓力,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斷然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包括出兵干預、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與之建立外交關係和簽訂友好條約;派遣戰略轟炸機巡航拉美,並將於委內瑞拉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繼 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再次涉足美國的「後院」。梅德韋傑夫正告西方國家:「我們無所畏懼,包括發生冷戰的前景。」[14]而且,梅德韋傑夫在同「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與會者見面時說:「對於俄羅斯而言 2008 年 8 月 8 日就如同美國 2001 年的 9 月 11 日。」[15]普京則明確宣布:如果遭到侵犯,俄羅斯絕不示弱。其實在南高加索危機之前,俄羅斯方面就對美國的冷戰思維和作法提出批評。2008 年 4 月 2日,俄羅斯外交部外交政策計劃司司長亞歷山大·克拉馬連科在《生意人報》上刊登文章,指出美國難以接受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威信日益上升這個事實。美國不願看到一個獨立自主的俄羅斯,一個擁有戰略潛力和能源力量的俄羅斯。很顯然,俄羅斯的上升被美國看成是美國的失敗。這是典型的冷戰思維,屬於非黑即白的邏輯。[16]俄羅斯外交重要智囊、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卡拉加諾夫堅持認為俄美已經開始新冷戰。他最近在俄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撰文指出,而從本世紀初以來,俄羅斯致力於建立「多極化世界」,與美國的霸權地位發生激烈衝突,這就是「新冷戰」主要表現形式。此外,俄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巴拉諾夫斯基認為,儘管俄美雙方都不想在「新冷戰」中兩敗俱傷,但雙方的後續行動不會停止。作為對美方挑釁的回應,俄羅斯戰略核導彈採取瞄準美國目標的動作,將使「新冷戰」程度變得更深。[17]但是,俄羅斯領導人並不認為新冷戰已經發生。9 月 11 日,普京總理在索契明確表示俄羅斯無意與西方展開新的冷戰,稱布希是一個值得尊敬並且正直的人,是美國政府里的其他人造成了兩國間的爭端。他說:「我仍然希望兩國保持好的關係。」[18]9 月 19 日,他再次明確表示:「我們贊同……理性地融入世界經濟,我們將任何將我們倒退到冷戰的企圖視為對我國現代化的直接威脅。」[19]梅德韋傑夫在 9 月 18 日在克里姆林宮接受外國大使遞交國書的儀式上說:"儘管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存在一系列的原則性分歧,但我們深信,我們有可能進行長期的建設性對?"。[20]因此,俄方將不會主動採取惡化兩國關係的行動,俄羅斯不希望捲入新冷戰。在美國方面,美國凱托學會負責外交和防務政策研究的副會長特德·蓋倫·卡彭特認為:由於美俄兩國關係不斷惡化,美俄實際上已經到了接近進行一場「新冷戰」的地步。而且,「雙方目前都在採取對抗挑釁的舉動。這表明,雙方都在採取一種很不成熟的、很不負責任的舉措,這無疑使雙方關係在不斷惡化。」[21]《今日美國報》刊載的一篇題為《俄羅斯挑起新冷戰》的文章,指責普京是新冷戰的真正發動者:「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儘管迪米特里·梅德韋傑夫是新任總統,但普京是操縱局面者),顯然要挑起第二次冷戰,從而擴大俄國和他本人的權力。」[22]布希一方面宣稱:「俄羅斯最近的行動損害了其信譽和與自由世界國家的關係」,同時又明確表示「冷戰結束了」。[23]賴斯國務卿也明確表示:「最近的事態使得一些人提出我們是否已經與俄羅斯陷入新冷戰的問題。沒有,我們根本沒有。」她指出,美俄兩國在反恐和清除暴力極端主義、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實現巴以和平和中東地區的穩定、確保安理會平順地發揮其職能等方面擁有共同的利益。因此,美國應當繼續與俄羅斯在共同感興趣的領域的合作,她說:「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將繼續與俄羅斯在共同關注的方面打交道。」[24]顯然,美國並不准備與俄羅斯舉行一場新的冷戰。我們認為,儘管俄美之間的關係出現緊張狀態,目前的衝突具有某些冷戰的特徵,但新冷戰並沒有發生,也並不表示世界已經進入新冷戰時代,或新冷戰必然發生。其原因在於:第一,雙方基本上沒有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針鋒相對的鬥爭。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向境外傳播其意識形態的基礎,因為其意識形態已經大體上與世界接軌,其對政治制度的追求與西方十分相似。美國方面也認定俄羅斯不會發生逆轉,作為冷戰一方的蘇聯的復辟已不可能,因為「蘇聯權力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25]而且,俄羅斯在喬治亞的行動完全是出於戰略方面的考量,直接目的是要確保其邊境地區的安全,同時也是面對西方勢力在高加索地區的滲入和擴張所作的迫不得已的反應。第二,雙方均沒有通過結盟進行對抗的意願。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經濟利益在國家決策中的地位大大上升,所以不僅發生世界性戰爭的機率微乎其微,而且進行新冷戰也對各方無益。在過去的幾年中,俄羅斯得益於石油價格大幅度上升的大好時機,國家經濟實力陡然增強,人民生活也有了較明顯的改善好提高。同時,俄羅斯也在謀求經濟多元化,與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係。所以,與西方發生冷戰形式的對抗對俄利益會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日益嚴重、石油價格的劇降之時,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巨大衝擊,更需要加強與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合作。對於在美國舉行的 20 國應對金融危機峰會,俄羅斯政府表示支持,梅德韋傑夫總統特別指出,除了「八國集團」之外,還有必要吸引世界上所有主要經濟體一道解決走出危機的問題。[26]同樣,對於深陷金融危機的美國來說,此時也不願專門分撥出一部分資源與不再是敵國的俄羅斯對抗。第三,冷戰中的兩極世界格局不復存在。俄與西方力量對比的懸殊,使得以新冷戰作為處理雙方存在問題的一種選擇,不再具有實際意義。隨著蘇聯的解體,華沙條約組織亦土崩瓦解。東歐的不少原華約成員國,現在變成了北約成員國。俄羅斯的經濟雖有較強勁的恢復,但在整體實力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如俄 2007 年的 GDP 約為 1 萬億美元,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27]俄羅斯與西方的力量對比今非昔比,其活動空間受限。目前,在常規武器方面,北約有 2.2 萬輛坦克和 1.4 萬架作戰飛機,俄羅斯僅剩 6350 輛坦克和 3416 架作戰飛機。在常規武器方面,北約擁有3 倍以上的優勢。[28]俄羅斯的軍費僅為美國的 1/19,尚不具備跟美國為首的西方對抗的實力。[29]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失去了可以依託的軍事組織。最後,雙方對抗的烈度遠沒有達到發生戰爭(熱戰)的邊緣。與此同時,雙方不但表達了要繼續維持和發展相互之間關係的願望,而且在行動上也相當克制。如普京宣稱俄軍本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拿下第比利斯,但俄軍並沒有這樣做。這表明,俄方不想與西方發生強烈和總結的對抗,無意惡化與西方的關係。事實上,如果不是喬治亞率先挑釁,出兵南奧塞梯,俄羅斯絕不會採取後來 的一系列行動,南高加索危機也就不會爆發。美國方面也認為喬治亞的行動不妥,賴斯說:「確定無疑的是:喬治亞領導人在上個月的南奧塞梯事件中,本可以作出更好的反應。而對此提出其他的借口,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30]而且,美國和北約雖然派遣軍艦好補給船隻進入喬治亞的港口,但沒有派遣地面部隊捲入俄格衝突的計劃。在目前的情況下,俄羅斯與西方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幾率,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四同時,新冷戰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原因在於:首先,冷戰雙方中的一方垮掉了,但另 一方完整地延續下來,且更加強大。在組織上,北約不斷東擴,力量得到提升。冷戰期間北約與蘇聯之間的緩衝地帶不復存在。俄羅斯已直接面對北約的軍事力量存在,況且目前不存在任何國際性集體安全組織能夠取代北約的可能性;在意識形態上,西方的冷戰思維方式仍在實際使用之中,俄羅斯受到長期的壓制之後,正在出現強烈的反彈。其結果雖然不會產生一種與之相對抗的意識形態,但已提出了對抗的概念,如「主權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也可能採取更為激進的對抗方式。要記住這一點:在人類歷史上,意識形態相同的國家之間發生對抗和戰爭的先例比比皆是。其次,俄羅斯堅持大國地位的雄心和努力,受到西方的懷疑和打壓。在經濟強勁增長的基礎上,普京的目標是要復興俄羅斯,重新確定本國的國際定位。俄的基本國策是重振大國地位,努力擴大俄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以最大限度維護國家利益。但這些恰恰是西方國家所不能忍受的。為了防止俄東山再起,雙方的摩擦和紛爭在所難免。俄羅斯問題專家詹姆斯·尼克西指出:「真正的問題在於俄外交政策中新出現的蘇聯特性,即建立在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基礎上的莽撞和信心」。[31]西方認為其國內政策使其合法性產生問題。俄國內反對派藉此向西方提供口實,從而獲得政治資本。俄羅斯的一些鄰國也深諳此道,藉此贏得西方的支持,進一步向俄羅斯施加壓力。同時,俄羅斯官方要求擁有自身安全空間的主張,的確容易讓人聯想起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互信基礎的缺失是引發新冷戰的一大隱患。第三,美國的戰略失誤以及咄咄逼人的打壓態勢,對於局勢的穩定產生了很大的威脅。美國決定在波蘭部署反導系統和在捷克建立雷達站,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和不安。美方提出的理由缺乏可信性,其針對俄羅斯的意圖十分明顯。作為應對措施,俄方最近宣布要在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短程導彈,以回應西方的挑戰,有可能加劇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和軍備競賽。加上俄方恢復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巡航和宣布中止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北約成員國英國、美國和其它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以上舉措提出批評,保持高度關注和警惕,並已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北約空軍已多次派出戰鬥機攔截俄羅斯的圖-95 遠程戰略轟炸機。冷戰中雙方各種射程的導彈對準對方、陸海空全面對峙的嚴峻局面,正在再度出現。第四,俄羅斯越來越明顯地對鄰國和歐洲使用能源工具(武器),對地緣政治格局具有一定的衝擊作用。歐盟國家對俄能源的高依賴性,使得這個不安定因素的潛在危害性放大。與冷戰期間相比,今天歐盟國家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大大增加,所需近 40%的天然氣來自一家俄天然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占歐盟石油總進口量的近 1/3。[32]而且,俄羅斯已經針對鄰國使用能源作為訛詐工具,逼其就範。2006 年 1 月和 2007 年 1 月,俄羅斯分別關閉了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通往歐盟國家的天然氣管道。這不僅影響了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而且在推行成為「能源超級大國」的政策的同時,威脅到前蘇聯地區國家的關係和這個地區的穩定。第五,西方的歧視性雙重標準,對國際社會的道德觀的保持和完善、對於公正世界秩序的維護都有很大的負面作用。西方對科索沃和對南高加索危機的立場形成鮮明的對照,樹立了十分有害的先例。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其後果很難設想。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雙方在這兩個問題上的做法,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超出了冷戰時期的限度,對現存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維持提出了新的難題。國際社會應當對此有清楚的、客觀的認識,以作出及時的、理性的反應,共同維護國際法的尊嚴和國際局勢的穩定。總之,冷戰的遺產若不根除、雙方互不信任的對抗行動和心態若不放棄,新冷戰的發生就難以完全避免。還有一個受到忽視的問題,這就是國際社會在後冷戰時代並沒有完全消除冷戰的遺留的種種問題。而在一戰結束後的20年中,國際社會同樣未能妥善解決戰爭遺留的問題,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乘機興起,結果導致二戰的爆發。因此,「新冷戰」假如真的來臨,可以視為歷史在新世紀的重演,是國際社會重蹈覆轍的後果。在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2周年的閱兵慶典上,普京曾經清楚地指出了這一點:「我們有責任記住所有戰爭的原因,都是那些在和平時代犯下的錯誤和作出的誤判。而這些原因植根於對抗和極端主義的意識形態之中。」[33]從總體上看,近期內中美俄關係發生劇變或陷入新冷戰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機的發生進一步削弱了這種可能性。一方面,有關各國將主要財力和精力用在對付金融危機之上,無暇他顧;另一方面,發生「熱戰」的可能性也許要大於「冷戰」,歷史上許多國家解決國內難題的常用手段就是對外發動戰爭。今日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然,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新的世界性戰爭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因此,我們要堅持以和平協商和談判方式解決衝突,同時應當採取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幫助國際社會化解各種衝突,擔負起作為大國的責任,把握國際事務中的主動權。同時,中國應當堅持獨立的外交政策,在處理與俄美兩國關係時,應以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不僅看到問題的現在,還要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任何時候都要作全面穩妥的準備,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安寧。(責任編輯 常喆).潘興明,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俄羅斯研究中心教授。[1] 有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時殷弘教授認為美蘇冷戰對抗有四大基本性質。第一在於其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特徵,第二在於其非常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第三是貫徹始終和不斷翻新的美蘇軍備競賽,最後是冷戰的自我控制機制,避免爆發熱戰。參見時殷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徵和意義」,《南開學報》,2005年第3期,第7頁。[2] R. Catley , Sociology and rhetoric in the 「New Cold War」,in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8, Number 4,1984., p. 305.[3] Noam Chomsky, Towards A New Cold War: US Foreign Policy From Vietnam To Reagan, New Press, 2003.[4] Mowahid H. Shah, 『The New Cold War With Islam』, http://www.twf.org/News/Y1997/ColdWar.html.[5] Mark MacKinnon, The New Cold War, New York: Carroll & Graf, 2007.[6] Sausalito, 『The New Cold War in Africa』, http://www.kuro5hin.org/story/2008/3/11/153237/163.[7] Sreeram Chaulia, 『Is India Aligning in a New Cold War?』, http://news.boloji.com/2007-2/200709/12298.htm.[8] Maryann Keady, 『Thoughts from America: The New Cold War』, http://www.zmag.org/znet/viewArticle/2424.[9] President Bush: "No Nation Can Be Neutral in This Conflict",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To the Warsaw Conference onCombatting Terrorism,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1/11/20011106-2.html.[10] George Bush, "State of the Union",January 28, 2003,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01/20030128-19.html.[11] Michael McFaul and Kathryn Stoner-Weiss, 『The Myth of the Authoritarian Model: How Putin"s Crackdown HoldsRussia Back』, in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08,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80101faessay87105/michael-mcfaul-kathryn-stoner-weiss/the-myth-of-the-authoritarian-model.html?mode=print.[12] Condoleezza Rice, 『Secretary Rice Addresses U.S.-Russia Relations At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September 18,2008,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8/09/109954.htm.[13] Andrew Bast, 『A New Ice Age? The West"s weak response to Russian aggression is triggering concerns about a new coldwar』, in Newsweek, Aug 18, 2008. http://www.newsweek.com/id/154048.[14] Vladmir Rodionov, 『Dimitri Medvedev raises spectre of new Cold War』, The Times, August 26, 2008.[15] 俄新網:《梅德韋傑夫把南奧塞梯衝突比作是美國的9·11事件》,2008年9月12日。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neizheng/20080912/42267378.html.[16] "Америке очень много надо от России, а России — ничего, кроме равноправ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МИД РФ о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ях. Коммерсантъ № 54(3871) от 02.04.2008[17]《俄輿論認為「新冷戰」已經開始》,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8060895.html.[18] 《普京稱俄無意新冷戰但不懼挑釁》,http://news.sina.com.cn/w/2008-09-12/153514441640s.shtml.[19] AFP, 『Putin rejects idea of new Cold War』, Friday, 19 September, 2008, http://news.sbs.com.au/worldnewsaustralia/putin_rejects_idea_of_new_cold_war__558049.[20] 俄新網:《俄總統:儘管存在一些分歧但俄美建設性對話仍有可能》,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0918/42273015.html.[21]《美歐專家解讀「新冷戰」》,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09/19/content_16504773_3.htm.[22] Anonymous, 『Russia invites new Cold War』, in USA Today, Sep 8, 2008. p. A.12.[23] Steven Lee Myers, 『No Cold War, But Big Chill』, New York Times, Aug 16, 2008.[24] Condoleezza Rice, 『Secretary Rice Addresses U.S.-Russia Relations At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September 18,2008.-[25] Condoleezza Rice, ibid..[26] 俄新網:《俄羅斯歡迎金融危機峰會在美國舉行》,2008年10月22日,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1022/42307932.html.[27] http://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rs.html.[28] 轉引自潘興明:《英俄紛爭問題探因》,載《俄羅斯研究》,2008 年,第 2 期[29] Russia in figures: 2006, Moscow: Rosstat, 2006, p. 50.[30] Condoleezza Rice, op. cit.[31]Mark Rice-Oxley, 『Litvinenko case poisons UK-Russian relation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May 23, 2007.[32] Olli Rehn, 『EU-Russia relations: the way forward?』, EU-Russia Seminar of 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 in Helsinki,Finland, May 8, 2008,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SPEECH/08/236&format=HTML&aged=0&language=EN&guiLanguage=en.[33]http://www.kremlin.ru/eng/text/speeches./eng/text/speeches/2007/05/09
推薦閱讀:

楊誠:在西方國家的中國涉貪逃犯及贓款問題
乾貨!嬰幼兒餵養及常見問題護理實用手冊,別說你不收藏
【蔚藍情感】幾乎所有的婚姻問題都出在這三個字上面
有始:天地有開始的問題
孩子有「問題」家長怎麼辦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