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創新設計
教學目標:
體會作品中詩意的漫想、詩性的意境、詩化的語言和詩人的氣質。
教學過程:
一、初識詩人,感受雨意
1、讀人:余光中——「鄉愁」——鄉愁詩人
2、讀題:
(1)雨——冷雨——那冷雨。讀出作者的情感依歸:前塵隔海,古屋不再。
(2)聽——嗅——觀。理清基本文脈。
二、品讀片段,體會意境
讀文:抓住學生喜歡的兩三個段落,體會散文的意境。
總結:有意境的散文擅長把握內在的情感節奏,從景切入,給人以畫面感、動態感、色彩感、朦朧感和空靈感。通過有限的物象、意境、進入無限的時空,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悟。
三、咀嚼文字,品賞詩味
1、品文字聲韻:從題中「聽聽」二字入手,體會文章疊字運用的意趣。
(1)列出文中所有的疊字,感受其使用的綿密。
(2)品析例句:
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總結:凄切哀婉的聲律,節奏變幻的遞進,珠落玉盤的碎聲,營造出一種輕淡空濛而凄楚的氛圍,傳達出作者迷離而綿長的思鄉之情。
2、品語言對稱:
(1)歸納對稱性的類型
雲情雨意 斷柯折枝 乍現即隱 (詞內成對)
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句內成對)
樹香沁鼻,宵寒襲肘。
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
那天下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 (句間成對)
(2)總結:音節整齊、講究對偶、詞義對舉,呈現出一種特有的節奏感、音韻感和對稱美,既可以增添文采,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增強閱讀的愉悅感。
3、品句式錯綜:
(1)比較長短句
①杏花。春雨。江南。
②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穀咕咕的啼聲。
(2)賞析長句,轉文為詩
作者刻意將文句拉長,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營造出大雨滂沱的景象。因為這種濃縮,語義也變得豐厚多元,可以有多種理解:
(一)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穀咕咕的啼聲
(二)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 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 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穀咕咕的啼聲
(三)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 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穀咕咕的啼聲
(四)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穀咕咕的/啼聲……
(3)總結:如此歧義、倒裝又兼擬人的句式,增加文意解讀的樂趣與迷離的氣氛;如此刻意地將文句拉長,造成文字稠密、意韻豐厚的效果,更顯新奇有趣。
四、再說詩人,中文長城
他兩度離鄉,因此釀成了一縷無法排解的鄉愁;他學貫中西,卻堅守中文———這一中國文化的長城。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年輕的時候,余光中戲稱自己可以以「右手寫詩,以左手寫散文」。
五、課後研習:搜集整理有關雨的詩文,探究:雨中的文化情思。
推薦閱讀:
※「日常禮儀」教學設計
※絕美新中式設計中的最高境界,留白
※隔斷設計有技巧,巧妙利用可以一室兩用
※充滿趣味和體驗感的設計
※房屋的玄關設計有哪些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