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言行一致」可不只是修身之道 | 原創
發出的指示和號令,應該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致。如果不按照自己說的去做,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會失去威信,成不了事。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政令如果只是嘴上喊口號,沒有真正實行的意思,必然得不到切實有效地推行。
燕昭王當了國君,決心招納天下賢才,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三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
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
可是,等他趕到這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一千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很不高興。
買馬骨的人卻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講完故事,郭隗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燕昭王雖有真心招納賢才之意,但是人們並不知道他是真正地求賢若渴,還是在沽名釣譽。所以當他用郭隗的方法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的真心實意,做到了心令合一之後,得到了信任,吸引到大批名人賢士,使國家強盛起來。
從被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各種政策法令、制度規章必須符合民心民意。如果絕大多數舉措都是違背百姓心愿的,就必然失敗。
「得民心者得天下」,違背民心民意,難逃被歷史傾滅的下場。《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講,要求我們思考怎樣才能想的和做的盡量保持一致,這樣才能逐漸抵達「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時刻關照著人的心理和行為,使人不會失掉本心,不會讓意志被外物所迷惑和動搖,淪為外物的奴隸。
「令與心乖者廢」,同樣的道理,如果能夠做到反過來,則會「令與心齊者興」。
推薦閱讀:
※約定如煙,誓言如夢-婚姻物語-散文-好心情原創文學
※籣草児的原創菜譜(第40頁)
※藍冰山的原創文章
※卡達人住的變遷 帶你欣賞阿拉伯建築【原創】
※【原創】上林:山色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