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積極情緒體驗——你快樂嗎?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第一組小白鼠放在一個盛滿不透明液體的池裡,池裡有座小島,但淹沒在液體下面,小鼠們看不見。它們拚命游泳,直到發現並游到小島上。第二組小鼠也被放在池裡,但池裡沒有小島,它們拚命游泳直到筋疲力盡。經過多次實驗後,又把兩組小鼠放在同一個池裡,沒有小島。結果,第一組小鼠滿懷著找到小島的希望,堅持游泳的時間是第二組的兩倍,而第二組小鼠很快就放棄了努力往下沉。實驗表明,受到積極前景鼓勵的小白鼠採取了樂觀的思維;而另一組則學會了某種悲觀的思維,導致了行動上的「無能」。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廣仁先生將類似實驗運用於人類。他讓學生們去完成一項操作:第一組學生被帶入一個噪音非常大的房間,學生試著用各種方法去調試音響按鈕,噪音最後被關掉了。當第二組學生進去調試控制按鈕時,實驗員對音響控制按鈕做了手腳,噪音始終沒能關掉。然後,廣仁把學生們帶到另一間有個實驗箱的房間,如果學生把手放在箱子的左邊,就會有噪音出來;把手移到右邊,噪音就會停止。結果,第二組的學生大多數就坐在那兒忍受噪音,而不去做人和嘗試;第一組的學生進去後則不懈做出各種努力,噪音又被關掉了。
積極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證實,積極情緒對生物(包括人類)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他們把積極情緒體驗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節 你會享受現在的樂趣嗎?
(對現在的積極情緒體驗)
對現在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要涉及愉悅、品味等概念。
愉悅,包括由接觸光亮、色彩、香味到欣賞日出、聆聽樂音、猜謎或嬉戲等所產生的積極心理狀態。愉悅可以是安靜的、成熟的或瀰漫的體驗,也可以是強烈的、興奮的、集中的欣喜或狂喜。愉悅感是美好的。人們在感受愉悅時是幸福的,並試圖想留住或增強這種感覺。
研究認為,愉悅感在人類生物進化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而它卻曾被心理學忽略了多年。它對人類生存及延續提供了重要支持。人類祖先面臨覓食禦寒,防禦災難、攻擊,養育後代的任務十分繁重,愉悅感一直為這些活動提供著情緒支撐。人類早期原始的雜亂遊戲,在成年後的捕獵、防衛、建立家庭關係、族內等級活動中均精確地得以再現。
愉是人類精神形態的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由聆聽樂音、欣賞日出、猜謎或嬉戲而產生的高級愉悅,對鞏固兒童心理機能以及在將來應用這些心理機能有良好的作用。
感受不到愉悅感的人被稱為「快感缺失」。儘管導致「快感缺失」的機制尚未完全弄清,但目前可以清楚地知道,那些不能感受愉悅的人,往往也不會參與到別人所追求的活動中,因為他們認為不能從這些活動中獲益。
愉悅感是多維度的。愉悅的反義詞,不僅僅是痛苦,還包括焦慮、內疚、羞愧和無聊等感覺,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之間相互影響,導致更高級別的體驗出現。這種體驗稱為特別積極或特別消極的體驗。比如,在聆聽憂傷歌曲的同時「品嘗蜜糖」,會感受到悲劇的色彩。同樣,如果服藥時正處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苦味也會因注意力的分散而減輕。愉悅和痛苦,都能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果這些感覺簡短並且適當,就能起到好的作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實驗顯示,觀看產生愉悅感影片的學生,要比觀看產生消極情緒或中性影片的學生心血管狀態的恢復要快得多。
人們可以關注此時此刻的愉悅,也可以(以記憶的形式)品味以往的愉悅感受,還可以(以希望的形式)假象未來的愉悅。
品味的技巧主要有:1)專心致志地體驗愉悅;2)留下紀念品;3)與人分享等。
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獲得愉悅感受,但只有樂觀的人善於每天利用愉悅慢慢地構建起自己健康而美好的生活。
愉悅感還可以成為創新思維的幫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曾說,「當我工作遇到困難百思不得其解時,往往是蔣英(錢老的愛人,歌唱家)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
第二節 你對生活滿意嗎?
(對過去的積極情緒體驗)
對過去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要涉及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相關概念。
幸福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生活質量指標的感覺。
人們常常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馬丁·塞里格曼教授認為,你首先得去區分「愉悅」和「幸福」。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人類發明了許多捷徑去取得暫時性的感官愉悅:毒品、巧克力、肉慾、購物以及電視來自我精神慰藉等等,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親身持續的努力。
愉悅是幸福感的一部分,但幸福感與愉悅又有不同。愉悅可以隨時產生,幸福感卻不能。幸福感不僅僅是短暫的感覺。幸福感比愉悅感更能預示對生活的滿意度。那些以幸福感為目標的人,要比追求愉悅感的人生活滿意度更高。
追求愉悅與追求幸福感,兩者結合的效果可能比單獨使用一個更有效,兩者之間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那些在生活中從不抱有享樂或幸福主義態度的人,其生活的滿意度可能會非常不幸福。
現實中的人們容易受「幸福跑步機定律」支配。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時,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名望和財富不再能帶來幸福。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於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幸福感的個體差異: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容易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有時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而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了。相反,抑鬱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成功了,當然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對於生活事件有相似的反應,但也存在著一些性別角色的效應。女性持續地體驗到瑣細的小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而男性則更傾向於受近期的整體條件的影響。
幸福感的年齡差異:研究者對34萬名18歲至85歲的美國人調查發現,人的幸福感呈現「U」形趨勢,即最年輕和最年長者幸福感最強,中年人幸福感最弱,只有到45歲後幸福感會越來越高。這是因為與中、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有應對困難的能力,更能適應惡劣環境,壓力更小,也和對生活的低期望值相關。英國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受調查對象指標呈現U字形特點。
幸福感與個人特質的關係:關於人格因素與主觀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發現,與主觀幸福感聯繫最為緊密的人格特性為信任、情感穩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研究還顯示,幸福具有高遺傳性。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
積極心理學關注幸福感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在美國和其他工業化社會裡,人們安全舒適的物質商品愈來愈豐富,期望壽命愈來愈長,主觀幸福感指數卻愈來愈低,抑鬱症患者心理門診的急劇增長;另一項原因是因為:幸福感對人們的健康有著長時間顯著的影響。一項針對巴黎聖母院已故修女們的研究表明,70年前那些修女們的自傳體短文中所流露出的「積極情緒內容」,與她們後來的壽命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短文中顯示「更加幸福」的修女們,比那些「不甚幸福」的修女們平均壽命長10年。
第三節 你對未來有信心嗎?(對未來的積極情緒體驗)
對未來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要涉及希望、樂觀等概念。
希望和樂觀,都是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期望,是調節身心健康的重要內部資源。樂觀還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測量變數。
樂觀是人類本質的內在組成部分。樂觀精神推動了人類的進化過程。因為樂觀使得人們能夠設想未來。而每一個人每時每刻也都在創造和修正著自己的歷史。
樂觀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但也可以通過干預來培養或加強。研究表明,「樂觀主要是後天形成的一種人格特質,它雖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習得性樂觀」。一個人如果有意識地多感覺有希望的事件或生活經歷,他會更易於成為樂觀的人。而一個人一旦通過學習形成了樂觀的人格特質,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他都會朝好的結果去努力。
樂觀可以通過社會習得。父母和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解釋風格往往趨於一致。這與相同經歷和遺傳有關,同時也反映出榜樣的作用。社會生活中,各種榜樣的作用都會混合進人們的經驗中。悲觀的文明不可能存在太久,事實上,正是社會使得人們擁有無數的方式來使自己變成樂觀主義者。
樂觀思維是健康的標誌之一。心理學家對20世紀30、40年代99位哈佛大學生的調查發現,人的早年思維方式與以後的軀體狀況及疾病有著某種關聯,即「身心反應」。越是樂觀的人,就越能在幾十年之後有一個好的身體。但是,這種相關性一般在40歲時才初次顯示來;到45歲的時候相關性最高。原因是樂觀的人總能找到各種途徑來獲得心理學意義上的美好生活。
樂觀的人比較容易被社會接納。從1900年至1984年歷屆美國總統候選人來看,那些富於樂觀精神的候選人更容易勝出。美國社會更喜歡樂觀而不是悲觀的領導者。他們也深知這一點,1992年柯林頓在演說中說,「我來自一個叫做希望的地方」.這種語調甚至還被其他的候選人一再複製。
在遇到工作或生活壓力的情況下,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的表現要好。因為他們面對問題採取的是不同的策略。樂觀的人採取積極應對的策略,結果自然要好很多。悲觀的人或者消極應對,或者直接被困境所壓倒。我部退休幹部林書嶺同志,前些年曾有過戰勝腫瘤的病史,當他2010年冬天又引發腦血管病時,很快康復了。這與他有過戰勝嚴重疾病的經歷,心理壓力小和充滿信心有很大關係。
樂觀也要參考現實基礎。樂觀如果太不現實,就會為此付出代價。比如,不加分析地對健康狀況持盲目樂觀,可能會忽視保養措施和健康促進,分散人們預測健康風險的注意力。因此,既要樂觀,也要處理好樂觀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樂觀有大樂觀和小樂觀,即樂觀精神可以分為不同的水平。大樂觀包含著不太特定的預期,如「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小樂觀包含著對積極結果的特定預期,如「我今天能夠找到一個車位」。不同水平的樂觀精神,其作用方式也會不同。大樂觀與小樂觀之間的差異性,幫助我們理解,大樂觀是怎樣作用於免疫系統;而當疾病開始發作之後,小樂觀通過行為和具體的生活方式,可能對某些創傷會更加有效。
小樂觀容易與個人主義精神纏繞在一起,大樂觀在個體樂觀主義之外,還會關注到鄰居、他人,即集體的樂觀主義。正如有些樂天派總能從志願行為或慈善活動中找到滋養和充實樂觀精神的源泉。
總之,積極情緒,包括愉悅、幸福感、希望和樂觀等,對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而消極情緒則減少這一資源。積累積極情緒將有助於消除消極情緒所導致的生理反應。
推薦閱讀:
※用積極的心態贏得未來
※積極拓展服務渠道 深化服務內涵
※戚嘉林:國共內戰蔣曾求助日將 保釣不積極
※犯邪淫後,積極將功補過、行善贖罪的重要,以及好方法
※成功者最大的共性就是積極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