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公開課精華|郭歆博士:老人幫忙帶孩子,是痛還是福?
你們家老人帶孩子時,會犯「錯誤」嗎?你是怎樣處理的?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博士郭歆說,聰明的父母可以將隔代養育可以轉「痛」為「福」哦!
主講:郭歆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博士
年輕父母盼望老人帶孩子我們的媽媽和我們姥姥那個年代的婦女們認為,如果有老人願意幫忙,「真是太有福氣了」。與我們同齡的西方社會父母,也表達「沒有祖母帶的孩子像根草」的觀念。老人帶孩子的好處,大概可分為幾種:
讓媽媽有機會擁有「家庭之外」的天空
往回看50年,大多數已婚女性只能扮演家庭婦女的地位,家庭地位低,的教育機會微乎其微,外出工作機會很少。你看,擺脫「家庭婦女」的身份是一種非常不容易的進步。外部的這片天空更是讓媽媽們感到獨立和有用。
給孩子更加全面的支持老人照料孩子,側重點不同,能給孩子更加全面的支持。在我們的古代蒙育文化中,有很多關於共同養育的智慧。據《禮記·內則》記載,古時國君世子出生之後,就要從後宮妃妾中選擇三位女性分別擔任世子的子師、慈母和保姆。
「子師,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處者。」
也就是說,子師負責行為規範的教育,慈母最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和脾氣,保母則負責飲食起居的安排。
這體現了古人積累的智慧:一個人同時既能慈愛有加,又能在該嚴肅認真的時候有效管教,還能夠把所有生活細節安排周到,是非常難的。家庭中不同成員,因為角色地位的差異,反而可以做到互相補充的作用,並且減少角色間的衝突。
傳遞著特有的家族文化祖輩在帶孫輩時,爺爺姥姥在帶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扮演「三母」中的某個角色;ta們與我們的血緣關係,ta們與我們所共享的這個家族鏈,意味著還扮演著特有的家族文化傳遞的作用。
療愈已有的關係問題隔代養育其實是為狹窄而局促的兩代人相處空間中撐起了一個支點,把它變成了一個更加立體的三代關係。這個生長的立體空間,為每個家庭成員之間贏得了額外的「距離」。你不僅能看到祖父母對孩子怎樣,也可能反觀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有了距離、參看和反觀,就有了療愈已有關係的新機會。
一個聰明媽媽的故事
隔代養育有多種方式,下面這個故事的情景,是對於媽媽來說最難的一種方式:公婆住在家中照顧自己的女兒。
這個案例來自於社會學研究2014年肖所未老師的文章《嚴母慈祖:兒童撫育中的代際合作與權力關係》
圓圓媽媽是一家大型旅行社的總監助理,先生是通訊公司的副總, 女兒 3歲。奶奶和爺爺從孩子8個月起就從老家縣城來北京幫忙照料。平時圓圓的吃喝拉撒都由奶奶管,爺爺負責給全家人買菜做飯 、打掃衛生。媽媽不僅可以繼續自己的事業,有時還能得閑上網看部電影,和朋友喝個下午茶。
抓大放小為了孩子成長和家庭的和諧氛圍,她採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她放棄了對一 部分照料細節的要求,對老人給孩子喂飯等做法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在思維訓練上堅持嚴格要求,比如,孩子摔倒了不能拍地埋怨「地不好」(錯誤歸因不對 )。最重要的是,媽媽教育孩子時老人不能護 著。 她說:「我會不停地去跟他們講道理,我也不放棄,但是我不會說你堅決不行,你就不能怎麼樣。我跟你去吵一架 ,產生正面衝突,對你的家庭是非常沒有好處的,你住在一個屋檐下面。」
照顧老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圓圓媽媽注意和照顧公婆的需求。婆婆腳大 不好買鞋,她去英國出差買了5雙以舒適著稱的某高級品牌皮鞋給老人。老人愛聊家長里短,她雖覺得瑣碎,也常陪著聊。丈夫老家親戚的兒,表弟出國表妹結婚之類的,圓圓媽媽也幫忙張羅,用她的話說 「我們家就是一北京接待辦」。
利用工作之便,圓圓媽媽還常安排全家一起旅遊,給容易暈機的婆婆安排公務艙,安排好行程保證一家老小玩得盡興又不太累。對此,她頗感自豪 :「上次去新加坡,他爸說,我跟著黨我沒享受過呀,真的,他們就這麼說的,我跟著兒子享著福了??他媽說不是跟著兒子,是跟著兒媳婦」。
不迴避矛盾慢慢地,在給孩子做規矩時,婆婆同意躲到小房間。當慣一家之主的公公一開始還當面反駁,有時兩人忍不住發生口角。
「我跟爺爺奶奶說,以後你們覺得我們教育孩子有問題,我們等她睡著了以後說,我們不要當著她說,我們可以開一個家庭會議來說這個事情,但老人真的做不到,有的時候他現場就會怎麼樣的,有的時候我煩了我也會直接就跟他爺爺嚷嚷,就是會有矛盾,沒有辦法。」
不怕道歉衝突結束後,圓圓媽媽通常會主動找公公道歉和解 ,慢慢地也成功遊說老人在她教育孩子時出門溜達。對此,她如此解釋 :
「你在這個家庭裡邊過日子,有的時候得認命,我就沒有那麼理想,我也不是公主,有一些該遷就的東西我只能去遷就,我憑什麼主動找你爸說話呀? (爭論)我的錯還是他的錯沒有意義,你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唄,反正他也是老頭了,按輩分來說你也該尊敬他, 他再糊塗再老頑固,那人家還是在這打掃衛生買菜做飯呢,對不對?」
與老人相處,也是一種修鍊這個故事我覺得很典型,也是在各種隔代養育中最難處理的一個類型:公婆住在家中照料自己的孩子。
圓圓媽媽也有自己覺得最理想的帶孩子的方式;但是,在認識到需要老人的時候,她能夠做到「抓大放小」,主動放棄一些自己認為「次要」的領域,讓老人有一種被信任的感覺。另外,在有矛盾的時候,圓圓媽媽也很勇敢面對而不是一味迴避:一方面,她自己會不停地去說服老人;另一方面,在矛盾發生之後,自己也會去主動道歉。
另外,她說服老人的方式也很講究,她不會把事情說死,比如老人明天或者下一次就必須怎樣怎樣;而是有一個老人不會立刻就改變的預期,並接納這個預期。事實證明,她的方式取得了積極效果。
另外,她也很懂老人心裡,讓老人有信任感;在與老人溝通是尊敬長輩需要的「面子」;老人需要陪伴的時候,她主動陪伴;老人希望自己被重視的時候,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現實自己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通過這些「超過老人預期」的事情,圓圓媽媽在其他方面贏得老人對自己的尊重。
圓圓媽媽在表達與老人相處的原則時說:「你自己心理上老不把他們 當一家人的話,你活在家裡面是多麼的難受 !」所以「該說的就說 ,該做的就做。」這種態度我覺得很打動我,因為,很多婆媳關係的問題就是沒有辦法突破這種「該說就說,該做就做」的真正「一家人」的態度。
在肖老師的這篇文章中,她還做了一個對比,另外一位媽媽就是採取了完全迴避與婆婆直接溝通的方法,雖然表面上迴避了矛盾,但是其實讓矛盾越來越深。
當然,你也許會說,像她這樣豈不是這太辛苦了,我不如去找保姆(我不如自己做……)!我想這就要回到我們前面所說的:隔代養育不僅僅在於給年輕父母提供直接實際的幫助,而且,可以給老人帶來極大的慰藉;可以給我們的家庭關係帶來重新彌合的契機;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一些代際的傳承。所以,「含貽養孫」的理想不僅是我們父母的期待,甚至西方社會的很多祖父母也在表達了類似的情感。這種自然情感正如我們人類進化中的其他情感一樣,包含了很多不被我們所識的妙處。
看到圓圓媽媽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體會到,與老人共同相處的智慧也是一個「育己育兒」的過程。我們的努力和辛苦,其實也是我們的修鍊(修身、齊家)。這種修鍊,我相信於己、於子女都會帶來很多益處;甚至,你也許已經在自己這一代開始修鍊出新的家族文化資本了,期待它可以代代傳承,代代受益。?
—-愛貝睿第 422次智慧分享—-投稿請發至:e@anrenmind.com
---
推薦閱讀:
※[轉載]2014年第13次公開課總結
※公開課需要自然純真
※慚愧學人《三命通會》講座 第二階段 第42課時 公開課筆記
※情感公開課【接吻學】
※幼兒園公開課小班精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