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的訓練
06-21
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的訓練意拳之所以名之為意拳,我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意感(意念)誘導下進行整體修養和在矛盾意識訓練下使人具有整體爆發力的一種動力,其意念活動,貫穿意拳的始終。所謂「精神意感」是指在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會有意念活動,也就是大腦的思維。換言之,就是你在想什麼,又如何去想的過程,這就是意拳鍛煉的關鍵。所謂意拳的精神意感,就是動力假借。如假借用一些客觀的事物來表示它的抽象的活動。比如當表現身體成動力狀態時,它像風中旗,淵中魚;當然也可用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表現:氣勢如錢塘江漲潮排山倒海,狂風中大樹,蛟龍振電驚起等等,平時訓練就要求有在萬馬軍中拼搏,如入無人之境的感覺。我們通過在爭力意念誘導下的這種訓練方法,目的是要對身體的各部分肌肉進行最佳直轄市狀態的組合,以提高我們自身的內在能力。這是意拳訓練中精神變物質的一種特殊現象。簡言之,意拳的動力,既離不開意念活動,又離不開矛盾爭力。人世間的事物,無一不是矛盾的,而矛盾的特性又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拳學的基本功也不例外。人體是按地球引力規律生長的,人與大地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在人的生長過程中,肌肉骨骼要支撐和牽動本體重量,本體重量又是與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人每行走一步,無不是克服大地引力這一矛盾的結果。由於地球有引力,人對地球就形成了物重,物重與地球的接觸,又產生了摩擦力。如果人沒有與大地的摩擦力,則是無法行走的。意拳的發力也是如此。腳與大地的矛盾增加了人與地面的摩擦力,使我們與地面形成一個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因而有了很堅實的根基。人在空氣中,感應強大阻力的這項訓練,目的就是在與空氣對抗的矛盾中,使自身鍛鍊出一個整體與外界抗衡的強大力量。而意拳的發力,正是以腳與大地的矛盾爭力為力源,通過腳對大地的蹬力,使力從腳下蹬出並傳導至周身,繼而發生周身的矛盾爭裹,並在以腳為力源的基礎上,以周身肌肉的鬆緊弛張度為力源,把力量最大限度的發放出來。此發力叫驚炸力或驚彈力,或叫剎車力、槓桿力、三角力、螺旋力等等,其實這都是意念和矛盾爭力的結果。即力產生於腳與大地的矛盾爭裹的鬆緊弛張度。意拳是要通過一系列完整的科學訓練法,使學拳者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出來,釋放出來。它的鍛鍊形式,主要是開發體能,而不是增加肌纖維粗壯度。我們練意拳就是要把身體的各部分肌肉力量協調起來使之發揮最大力量,而這種協調的手段就是矛盾爭力。意拳的矛盾,具體可分為體內矛盾力和體外矛盾力兩大類。練好這兩種力則是成就意拳的關鍵環節。體內矛盾體內矛盾力實際上是在意念的指導下,對於人體可控肌的所進行的一種訓練活動。通過練習使它成為既矛盾又統一的整體。這樣就使發力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體內爭力的訓練,可促進人體素質的提高,體弱者可健身,體強者可繼續開發體能,做到練中有養,養中有練,養練結合。具體的鍛煉法,以養生樁或丁八步技擊樁為例。體內爭力訓練要求人體向前時,同時要有向後的力量;向左時,同時要有向右的力量;向上的同時要有向下的力量。這時人體本身的矛盾,這一訓練能使我們感受到本體既互相牽制,又互相聯繫,進而形成一個整體。矛盾爭力由試力而知。在初練階段,要注意同一個時間內的兩個不同的側重點。如人體向前時,要注意向後靠,但此時要仍以向前為主;向後靠時,手要注意向前指,要有向前頂爭的意識,但此時則要仍以整體的向後移為主。向上、下、左、右方向試力時的道理亦相同。通過這種矛盾爭力的試力訓練法,可使身體爭圓,使試力及發力渾厚。試力時動作要均勻緩慢,心情要穩靜,像電影中的慢鏡頭動作一樣。試力時,應注意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前腳要有下踩上提之感。首先,意拳的試力樁架,應先站成身體重心為前三後七的丁八步,所謂的前三後七,就是前腳所承受的身體重量為三分,而後腳所承受的身體重量為七分,重心在後腳上。按前三後七的丁八步站好後,就開始做身體由後向前位移的試力訓練,是定步動作,後腳要有蹬力,前腳要有踩提。在重心由前三後七,向前蹬成重心前五後五的過程中,隨身體重心的前移,前腳增加了重量,這樣,也就增加了前腳與地面的摩擦力。這時要加強前腳下踩的意識,但在前腳有踩意的同時,還要注意前腳也要有提的意識。具體講,是腳心在上提,膝在上提,脊骨在上提,頭在往上領提,總之是整體在上提。當然這時的身體不可能被真的提起來,否則就不成為矛盾了。提不起來的原因是還有踩力的存在,踩提應為矛盾,才能產生爭力。通過踩提,使一切爭力都以頭和腳的相爭之力為樞紐,使各個肢體的矛盾,都統一在腳與脊骨、腳與頭這一主軸的矛盾之中,這樣才能使我們得到體內的整體爭力。因為踩提是同時存在的,所以,身體重心由後向前移動的狀態,依舊是水平位移狀態。當身體重心由前三後七移到重心前五後五時,再做由前向後位移的試力訓練,使重心退回到開始的前三後七狀態。隨著身體在不斷向後位移的同時,前腳的重量也就越變越輕,與大地的磨擦力越變越小。這時前腳在下踩的基礎上,要有前膝上提的意識,似乎要把腳提起來。由於膝有上提的意識,便使腳由蹬踩之力,而轉換成踩按之力,而此時前腳踩按之力的目的,是不要讓膝把腳抬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矛盾力,加強了腳與大地的磨擦力。通過踩提意識的這種反覆訓練,能夠使腳部的根基穩定,加強了腳與大地的聯繫。總之,踩提之意,是既踩又提之意,此二者的矛盾之意識同時產生的。它能使人與大地的吸引力相吻合,形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做轟水試力時,要注意和體會前腳的踩提和後腳的蹬撐裹之力的感覺。做推拉試力時,雙手平胸,要注意手與後腰的爭力,同時手又要與兩腳的爭力相合。做插托試力時,兩腳的爭力要與上領之意相爭合,此時雙手要上舉,使頭和脊骨豎起來。可見這些爭力,均離不開踩提之意。體外矛盾爭力體外矛盾爭力,就是身體與外界抗衡之力,是與外界物體推拉牽扯,由空氣阻力磨擦感應而產生的。與空氣的阻力感,可用水中運動狀態來比喻。比如,我們的身體在水中時,就會感受到水的前後、左右及上下的六面親合的阻力,與這種阻力相抗衡,這就是體外矛盾。在空氣中運動的道理和在水中運動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體外矛盾可使自身增強與外界抗衡的能力。外界的空氣阻力是圓融的,所以我們自身也是圓融才能與之相爭、相合。相爭的目的關鍵在相合,而相合的關鍵是如何順其自然。總之,只有將體內矛盾和體外矛盾相合的發力,才能是渾圓均整的發力。人的體內體外矛盾爭力是同時產生的,如人向前時,離不開前面的阻力,同時還要做出向後靠的力量,這樣就產生了人與外界的矛盾,同時又具有了人體的內在矛盾,這就是產生完整爭力的依據,爭力既是同時產生的,又是遊離於身體之內的,這就是周身無點不彈簧的道理。體內外爭力訓練具有形體不失中的優越性,俗語道: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因為意拳的爭力,是六面均整全方位的矛盾爭力,這就是可以達到充實如太蒼,力漲似海溢,身動如山飛的境界。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相結合的訓練,是改變人體後天長期局部用力習慣的關鍵。矛盾產生力量,身體內部矛盾能使人的自身逐漸形成一個整體;身體與外部矛盾爭力的訓練,能逐漸形成整體對外界相等的應力。在兩組矛盾力同時訓練的過程中,便可逐漸形成人的渾圓發力,這就是整體力量的由來。中國武術之所以難練,就是因為改變人的日常局部用力習慣的緣故。因為局部力是片面的,用力方法是不均整的,所以要改變它,以形成一個全新的發力體系,由此發揮人體的內在潛能。這是意拳訓練中十分關鍵的內容之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只有一種辦法可以解決婆媳矛盾
※社工談香港:好像矛盾很激烈,但來來去去就這麼一些人
※人際交往中坦率和隱忍哪個更能解決矛盾?
※我該怎樣處理這樣的宿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