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莫等閑荒了上海話

莫等閑荒了上海話
葛明銘

  葛明銘

  友人之子,黃口之年,機靈乖巧,長相諧趣,欲學唱滑稽。

  去年某日友人攜子登門問道,我令其子以滬話誦讀繞口令,不料土生土長之上海小囡所講滬語南北雜陳,七撬八裂,半普半滬,荒腔走調,令人哭笑不得。告之曰:學滑稽不易,說學做唱,四門功課,非一日之功,蘿蔔乾飯吃得飯桶朝天,也未必學得滑稽之真髓。若滬語不精準,學滑稽就難上加難。不如先學上海閑話,阿拉伊拉,今朝一詞,明朝一句,一月而詞識,二月而句通,三四月外開出口來有腔有調,即使說得還不到家,行至「洋涇浜」,但離「老城廂」也不遠了。賓客聞之諾諾而去。

  上海閑話,原本是「小八臘子」,瀕海一隅,野語鄉談,仰松江話、蘇州話之鼻息。開埠以來,際會風雲,得舟楫之便,享商賈之利,繼古今語言精華,集南北方言營養,視異域洋詞為己出,兼收並蓄,漸強漸大,成為吳語區第一大方言。清末以來,進上海者,無論貴與賤,皆以學講上海話為首要之務,以通曉上海話為體面榮耀。而上海話又是友善之方言,雖強勢而不凌弱,人人皆學上海話卻又任你各行其腔,各說其調,形成了以上海話為主流,各地方言百川合流,和諧相處的海派語言面貌。

  然三十餘年來,上海人口再次海納百川,五方雜處。時過境遷,北風強健,普通話普遍通行,漸佔主導,推廣普通話乃便利溝通,建設發展之必須,實為利國利民之好事。然本當與之相行不悖的上海話卻不知何故腳步羈絆,趔趄蹣跚,於是有人驚呼方言危機,滬語式微。滑稽滬劇,本土藝術,鄉音鄉曲,倍感親切,仰仗方言載體,得以繼承傳世,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固有識之士,頗感憂慮。

  我躋身傳媒,不忘紓解滬語困境。1987年我創辦了海派方言廣播劇《滑稽王小毛》,「王小毛」以趣味盎然的蘇北上海話受到市民青睞;2010年世博會前夕,我在廣播中開辦了展現上海風情、上海民俗的《上海閑話三百句》欄目,以滬語演繹上海人日常生活,以情景故事教授滬語,頗受聽眾歡迎;同年我在五星體育廣播主持《體育嘎三胡》以滬語播講中外體育新聞,其中「上海閑話來賽不來賽」競猜欄目成為節目一大亮點。

  不懈努力之下,近年來推廣普通話、傳承上海話已漸成共識,滬語傳承保護,略顯成效。報刊辟滬語專版,學校開滬語課程,公交用滬語報站,航班以滬語問候,醫生可滬語問診……利好消息隔三差五頻頻而至。

  保護傳承滬語,需形式創新,宜多管齊下。藝術家、明星、藝人以其影響和人氣來教上海話、學上海話、講上海話,不失為有力倡導,積極推動,會產生良好示範效應。多出版有文有圖有聲音,有趣有味有內涵的滬語讀物,無疑對滬語的傳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滬語歌曲、滬語影視配音多年前曾有人嘗試,但大多流於俗,失之陋。故滬語文化產品也需名品、優品、精品。

  講上海話使我們和上海很親,和上海文化很近,和居住在這座城市裡所有的人很和諧。

  近日友人攜子再次登門拜訪,黃口小兒,開出口來,清朗滬語,字正腔圓,問曰:可學唱滑稽否?答曰:來賽,來賽!


推薦閱讀:

去上海旅遊,計劃三天,應該怎麼玩?
旅行社之間鬧糾紛,上海一團15人在斯里蘭卡被扣護照、拋團
上海「大居」--中遠兩灣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3月24日上海鮮花港將舉辦第14屆鬱金香花展,300多萬鬱金香迎賓綻放
如何不浮誇的形容上海有多大?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