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輪美奐牡丹瓷

來源-劉彥卿

⑥核心提示牡丹瓷,是指帶有牡丹紋飾的瓷器。瓷器在洛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西周早期,洛陽先民就在制陶基礎上,燒制出比陶器更加堅實細密的原始青瓷。自隋唐起,隨著牡丹在洛陽人工栽培成功,牡丹圖案作為裝飾語言,寄寓了人們對生活的美麗憧憬和良好祝願,於是便有了具有獨特魅力和藝術成就的牡丹瓷。開欄語又是一年春好處,牡丹花城迎嘉賓。今年是洛陽牡丹花會成功升格為國家級節會的第一年。作為一種吉祥和富貴的象徵,牡丹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自古至今,人們不僅種牡丹、賞牡丹,還畫牡丹、綉牡丹、雕牡丹,另外,還有牡丹郵票、牡丹煙標等,形成了不同的牡丹文化符號。節會期間,本版開設《洛陽牡丹文化徜徉錄》專欄,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花中之王的雍榮華貴、美艷絕倫。1  耀眼奪目的三彩牡丹瓷洛陽是唐三彩的故鄉,留下許多精美絕倫的三彩牡丹瓷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有:洛陽出土的唐代三彩牡丹帶蓋罐、三彩三足盆式爐、三彩鳳嘴牡丹尊以及宋代的三彩牡丹枕等。這些器物大多由鞏縣窯燒制,器物上的牡丹花朵碩大,枝繁葉茂,色彩瑰麗絢爛,具有較強的寫實性,真實地再現了唐宋時期洛陽牡丹的綽約風采。唐三彩牡丹帶蓋罐(圖④)於1964年出土於洛陽市郊,高30厘米。該罐系直口、平沿、短頸、圓肩、鼓腹、平底、拱形鈕蓋,肩周與腹部各貼三朵牡丹翻花,通體施白釉,器蓋和貼花部分施黃、綠、白釉。該罐造型美觀,貼花工藝精湛,為研究洛陽古代釉陶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三彩牡丹花紋枕(圖③)於1955年出土於洛陽市郊,現珍藏於河南博物院,高11厘米,長32厘米,屬其他窯口的窯變花釉及多色釉品種。此枕畫面雖滿卻不滯,裝飾性強,堪稱宋代三彩瓷枕中精品之作。此外,洛陽出土的還有一些三彩貼寶相花帶蓋。這種器物的裝飾紋樣盛行於隋唐時期。紋飾的構成,一般以牡丹或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他花葉,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像閃閃發光的寶珠,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含有吉祥、美滿的寓意,在金銀器、織錦、銅鏡上較為常見,洛陽出土的瓷器上不時也能見到。2  各大名窯的牡丹瓷唐宋時期,瓷器的窯口從單一窯口發展到全國數十個窯口,瓷器釉色豐富多彩。洛陽是全國著名的大都會,這些窯口的瓷器在洛陽都有發現,其中不乏帶有牡丹花紋或圖案的瓷器。如宋代北方青瓷窯場中最富盛名的窯口耀州窯,就是以黃堡鎮為中心,囊括了洛陽的宜陽窯、新安城關窯等多個窯場,主要產品包括碗、盤、瓶、罐、壺、盆、爐、枕、彩盒等,牡丹紋飾多布滿器物內外,以富麗飽滿的形態和艷麗奪目的色澤以及豐富的造型、新穎的構圖給人以美的感受。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宋代的白釉剔花牡丹紋雙耳瓷罐、白釉雙層牡丹紋瓷梅瓶(圖①)、白釉珍珠牡丹瓷枕、白釉牡丹瓷碗以及在洛陽以外出土的腰圓形白釉黑花牡丹紋瓶、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五彩鳳穿牡丹罐等。這些器物造型飽滿,融刻花剔花劃花於一體,刀法圓熟遒勁,張力十足。唐代豪門權貴喜歡張揚熱烈的視覺效果,鍾情於巧鏤細鏨的金壺銀杯;而宋代的名士文人,偏好素雅潔凈,熱衷於使用凈雅瑩潤的瓷器制皿。從裝飾學上看,瓷器上的牡丹紋飾多種多樣,並不斷發展變化。主要有傳統的代表吉祥的「纏枝紋牡丹」(又名「萬壽藤」),其結構連綿不斷,有「生生不息」之意;有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成的圖案,寓意「長命富貴」;有鷺鷥與牡丹組成的圖案,象徵「一路富貴」;有白頭翁(鳥)與牡丹組成的圖案,象徵著「長壽富貴」或「富貴姻緣」;將牡丹玉蘭繪在一起,象徵「玉堂富貴」,即「富貴之家」之意;將牡丹海棠繪在一起,寓意「滿堂富貴」,即「老少同貴」;將牡丹與魚繪於一圖案中,即「富貴有餘」;將牡丹圖案周圍飾月季、長春草等,象徵「富貴長春」。3  工藝精湛的青花牡丹瓷元、明、清時期,金人、蒙古人、滿人均喜歡像牡丹那種大花,看著富貴。從此才有了裝飾較多的青花,一改宋代官窯均是素器、以釉色取勝的基調,出現了影響後世幾百年的青花瓷。由於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已南遷北移,洛陽走向衰落,所以在洛陽出土的元、明、清牡丹瓷器不多,僅有元代白釉牡丹瓷罐等少數幾件。與此同時,全國其他地區的牡丹瓷器層出不窮,其中不乏精品。如元代景德鎮青花代表作「元青花白麟鳳紋花口盤」(圖⑥)(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盤除繪有蓮花、飛鳳、麒麟外,在折邊中還配有牡丹;紋飾中裝飾牡丹的「藍地白花錦雞牡丹花卉菱花盤」(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藏)、「元青花牡丹吉祥紋大盤」(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罐」(故宮博物院藏)等。明清時,青花牡丹依然是官窯熱衷燒制的品種。明洪武、永樂時期,官窯瓷上青花花鳥畫以圖案形式出現,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洪武青花山石牡丹紋花口盤」,準確地表現了牡丹木本植物特點,完全以圖案骨式布局。宣德時,青花牡丹加入點染畫技,正統官窯青花花鳥畫的主要畫面是孔雀牡丹圖,被畫在罐、瓶、盤等器皿上。清代時瓷器上已有折枝牡丹的表現,如「康熙青花牡丹紋花觚」的牡丹圖案、「康熙青花十二月令花卉紋杯」中之四「牡丹」都是折枝表現。雍正時期釉上彩牡丹瓷得到較快發展,使牡丹瓷擺脫了傳統圖案的舊套,代表作有「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雍正粉彩過枝玉蘭牡丹圖大盤」等,這些器物布局清氣疏朗,花頭多姿多彩,造型秀麗柔美,色澤艷而不俗,表現出了「國色天香」的氣度。4  牡丹瓷的極品——琺琅彩瓷琺琅彩瓷是利用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其前身是景泰藍,即所謂的「畫琺琅」,後來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琺琅彩瓷從康熙晚期創燒,盛燒於雍正、乾隆中期,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琺琅彩瓷器外壁畫面大多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色彩做地,每一件器物都有變化。康熙的琺琅牡丹彩瓷器大多是規矩寫生的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到了雍正時期,增加了山水人物,但仍以花卉圖案為主,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琺琅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其拉坯、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技術都是其他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是皇宮裡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琺琅彩瓷器的出現,使中國的瓷器從單色質樸到絢麗華美,從簡約寫意到精巧逼真,從追慕古韻到應時創新。它改變了中國瓷器的審美傳統,使中國瓷器藝術品的鑒賞更加國際化、市民化和大眾化,並由此而改變了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品的收藏格局。琺琅彩瓷器存世量較小,市場流通量極低。據記載,清宮收藏的琺琅彩瓷器約有400件。其中,300件在抗戰時期南遷,後於1949年運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市場上流通和藏家收藏的琺琅彩瓷器則不超過50件。而這些流轉世間的琺琅彩瓷器則多是因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搶劫紫禁城以及晚清宮廷非法偷運而流失海內外的。所以市場上每出現一件清宮御制琺琅彩瓷器,都會引起藏者關注。其價格從晚清、民國至今一直高高在上。因此,琺琅彩瓷被譽為中國瓷器中的極品。1997年,一件乾隆琺琅彩瓷胭脂紅山水紋碗,以2147萬港幣成交。近年來,琺琅彩瓷一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寵兒。圖②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瓶」。圖⑤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畫琺琅海棠花式花籃」。
推薦閱讀:

張評牡丹花
快看,添幅牡丹圖的客廳竟然這麼美!
李曉明工筆牡丹《墨海青龍》設色步驟與技法
油用牡丹種植之套載技術

TAG: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