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我為什麼反而要學習《論語》

在互聯網時代,信奉「唯快不破」,一年讀100本書也不在話下,厲害的人甚至可以一天讀一本書。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書永遠都是讀不完的,而我願意靜下心來,閱讀那些經典書籍,甚至用幾年的時間來閱讀一本書,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你花幾年,甚至一生的時間來閱讀的書。傅佩榮先生曾說,如果要找一本每年都閱讀一遍的書,他會選擇《論語》,每次閱讀《論語》,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說起我學習《論語》的緣由,也是很簡單,加入了一個國學小組,要求學習《論語》或者《弟子規》,我選擇了學習《論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緣由,開啟了我學習《論語》之旅。如果不是這個緣由,我不知道我自己一生是否會有機緣,拿起《論語》學習,甚至學習其他的經典書籍。

我們中大部分人,對於《論語》的印象應該是停留在中學時代學習的《論語十則》,其中朗朗上口的一則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在《論語》中還是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有不少成語,比如「三十而立」,「文質彬彬」,「三思而後行」,「見義勇為」,「盡善盡美」等都是語出《論語》。但《論語》有492章,我們所熟知的句子,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你知道《論語》嗎?說不知道的,應該是少數吧。如果你再問:你讀過整本《論語》嗎?我想,也應該是少數吧。我們對於《論語》,看似很熟悉,其實又很陌生。我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那個機緣,我也不會開始學習《論語》,覺得這些四書五經都是老古董了,現在誰還學這些?直到我自己開始一篇篇學習,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麼淺薄。

當你開始學習,你也會開始喜歡上傳統文化。我從2016年開始組織「21天《論語》學習興趣班」的線上活動。參加這個活動的,大部分跟我一樣,只是在中學時學過《論語十則》之後,再也沒有接觸過《論語》的人,但是,大家通過21天的學習,都喜歡上了《論語》,喜歡上了傳統文化。即使21天的活動結束了,他們依然自己每天學習《論語》。我想,這就是經典的力量。經典的魅力一直都在,你學或不學,它都在那裡。但一旦你開始學,你會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從而開啟了傳統文化學習之旅。

很多人會擔心,我古文的基礎很差,不知道看不看得懂。我覺得大家的古文水平都差不多吧,從學校畢業之後,基本都沒有讀過古文了。我們可以參考大師的註解呀,比如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傅佩榮先生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楊伯峻《論語譯註》,南懷瑾《論語別裁》,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如果你不是學究派,想要一一考察《論語》的原文。對於學以致用來說,參考這些大師的註解,一邊學習,一邊切己體察,我覺得中學時習得的古文功底也是夠了。

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學,是有被統治階級曲解的,我們學習《論語》,就是要去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而不是被官方註解過的儒家思考。官方所指的儒家思想並不全是孔孟的思想,官方會篩選出利於他們統治民眾的思想,甚至可能是斷章取義的。比如蔣勛在《生活十講》第二講「新官學」所寫:「孔曰成仁,孟雲取義」,仁跟義都是有非常大的一個條件設定,可是這個條件設定,也可能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愚弄知識分子的一個手段,演變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不是何其荒謬的結局嗎?

當然,學習《論語》也需要辯證地學習。時代在變化,《論語》中講到的「孝道」,「君臣之道」等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辯證得學習《論語》,你也可以發現,是哪些思維的牆把自己困住了。認識到自己思維的牆,才可能把它拆掉。

開始學習《論語》之後,我覺得自己開始追求內心的寧靜,開始放下比較,關注內心的成長,如儒家常說「反求諸己」。我對《論語》的感受,可以用孔子的這句話來形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剛開始系統學習《論語》,不能說是多喜歡《論語》,只是因為機緣巧合,買了錢穆先生和傅佩榮先生的書開始學習。學到了100多天之後,我才慢慢感覺到自己是喜歡學習《論語》的。雖然孔子是生活在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但他的智慧對我們現代生活依然非常有幫助,在讀《論語》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頓悟。我想我現在應該是在「好之」的階段,要到「樂之」的狀態,起碼要等我熟讀《論語》多遍以上吧,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這個狀態。

每天學習《論語》,開啟智慧,洗滌心靈,也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感受一份寧靜,體味慢生活。學習《論語》給我帶來很多收穫。

第一,讓我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我學習《論語》也是偶然,但持續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也漸漸喜歡上傳統文化。開始學習《論語》之後,我也接觸了《易經》,閱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以前,覺得這樣的書離我很遠,幾乎不會去讀這些書,開始學習《論語》之後,覺得與這些經典書籍的距離拉近了,我也有勇氣去閱讀這些經典書籍。我也決定系統學習這些經典的書籍,每年學習1-2本。2016年的目標是學習整本《論語》,學完《孟子》、《大學》。

第二,在讀《論語》原文之後,發現不少被我們誤解千年的孔子名言。

我在閱讀《論語》原文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耳熟能詳的句子,其實是對原文的誤解或曲解。閱讀《論語》原文的過程也是正本清源的過程。

這裡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1. 「父母在,不遠遊,游若有方。」

一般人多談「父母在,不遠遊」,卻忽略了「遊必有方」四個字,這並非孔子的原意。

古代遠遊時,由於交通不便,要保持聯絡更不可能。「遊必有方」,重點在於不使父母挂念。今日手機使用普遍,聯絡不是問題,大家都可以「遊必有方」。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常常被用來說明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家庭對於孩子的壓抑,為了「孝順」這件事,孩子走不出去。其實孔子的原意並不是反對孩子們遠遊,只是他的原意一直被曲解。

2.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慮許多次才去做。孔子聽到這種描述,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我們平時說的「三思而後行」,就是語出這一章。以前看到「三思而後行」都是講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在現代我們使用時,覺得「三思而後行」是好的建議,是勸他人做事前要多思考,勸慰別人不要太意氣用事,要「三思而後行」。

我沒有想到《論語》的原文,孔子並不覺得要「三思而後行」,反而覺得想兩次就夠了,不用想太多次。正如錢穆先生說的,事貴於剛決,多思轉多私,無足稱。

第三,向孔子學習「好學」的態度。

孔子覺得自己與別人最大的區別是自己好學。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這一句雖然很短,但非常重要。錢穆先生講到:後來學習孔子思想的,有孟子和荀子是大儒顯學,而孟子偏重發揮本章的上一語「忠信」,荀子偏重與發揮本章下一語「好學」。錢穆先生覺得孟子和荀子各有偏重,但也各有所失。

學習孔子的思想,不能不學習孔子好學的求學態度。

在《論語》中有四處提到好學。對我對影響最大的是這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好學在此有三個步驟:首先要降低物質享受的慾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鍊及改善自己,接著再虛心向良師請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如果只注重物質上的吃、穿、住如何,就沒有心思去想應該想的事,整個生命就會向下沉淪。

我們平常說「好學」,會去強調學習態度,或者用於學習的時間。我第一次意識到好學其實跟人的慾望有非常大的關係。

第四,不管你在哪個年齡段,都能從《論語》中汲取智慧。

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閱讀《論語》也是如此,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人生閱歷不同,對《論語》的理解也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論語》的理解也不同。但不管你在哪個年齡段,都能從《論語》中汲取智慧。

學習《論語》,我參考了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傅佩榮先生的《人能弘道》,讀完註解,我也會自己寫一篇學習心得。我想我們學習《論語》,也是想用《論語》的智慧指導自己的生活。所以,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論語》。有些人會怕自己理解不正確。我想,沒有必要害怕,學習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理解到了哪一層,就活在哪一層。現在的你理解是這樣子,等你生活經驗更豐富時,理解的可能是另一個樣子。但理解沒有對錯。其實,《論語》中除了有一些章節爭議比較大,大部分內容參考註解來閱讀,理解起來是不難的。

學習《論語》,帶給我很多啟發,也增長了我的智慧。如果你也喜歡《論語》,我們可以一起學習。

從明天開始,我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文章分成三部分:原文,錢穆先生和傅佩榮先生的譯文,弘丹學習心得。歡迎大家關注,並一起學習《論語》。


推薦閱讀:

1、虛擬機安裝kali linux
陌陌主播有多賺錢?頭牌的收入超過了一線明星
唐子鹽:自媒體人掌握這些技巧,每月多賺3萬元!(28課)
產品設計之抽象思維(上)
5G時代的萬物互聯都有哪些應用場景?

TAG:互聯網 | 學習 | 論語 | 時代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