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為什麼德國戰車無往不勝?
現在,德國甚至開始要發起第四次工業革命。他們計劃率先在「智能工廠」的研究課題中取得突破,實現低成本大批量高品質工業生產。目標?從發展中國家的「世界工廠」中收復失地。
周一(7日),《財富》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內地的上榜企業多達91家。但除了華為這隻標杆之外,自主產權和創新型企業少之又少。即使是上榜的中國汽車企業也是以代工為主。相比而言,德國只有區區29家上榜500強的企業,卻因先進的製造業體系,在工業領域保有「德國戰車」的美譽。
現在,德國甚至開始要發起第四次工業革命。他們計劃率先在「智能工廠」的研究課題中取得突破,實現低成本大批量高品質工業生產。目標?從發展中國家的「世界工廠」中收復失地。
這裡談的不是電商和銷售終端永無休止的價格戰,而是生產源頭的劃時代變革。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學會 (aca-tech) 相信,智能工廠可以將工廠產能提升三成,實現大批量,低成本及更優質生產。這樣,德國不僅可以搶奪歐洲同僚們在製造業上的份額,還有望將中國工廠也殺到7:1。
什麼是工業4.0
一個塑料(11845, -165.00, -1.37%)空瓶子從生產完成那一刻起,便被貼上「身份牌」(一個廣播頻率識別身份標記),接下來是要被灌裝洗髮水還是沐浴露,用紅瓶蓋還是藍瓶蓋,貼哪個標籤,如何實現物流配送。所有生產環節所對應的機器,都可以用高速照相機對「身份牌」進行掃描,讀取任務。產品裝配結束通過「質檢」,客戶會立即收到通知。而遞送的過程,也更是依靠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獨立「完成。
從工廠生產組裝到消費終端,這其中的大部分環節,完全可以實現無人操作。客戶可以隨時查閱最新進展。
如果這樣的技術應用到所有產品部件生產中,那產品本身還可以通過聯網自己計算出還缺哪塊原材料,送到哪個具體方位,甚至了解廠房有沒有相應的工作人員。
以德國博世(Bosch)的一款柴油噴入汽車引擎的注射器為例,未來設想的生產模式是這樣的:只針對實時的訂單完成,部件本身標註「身份牌」承載所有技術需求,消費者需要,送達地點的信息。
這樣一支柴油注射器,之後可能送到賓士卡車公司,注射器還可以繼續與賓士工廠中的機器進行「對話」,並把信息傳遞迴博世公司。當然,除非是共享代碼信息合作方,否則理論上來說,一家企業的給產品標示的「身份牌」信息其他公司無法破解。
讓機器和生產中的產品直接對話,所有環節都通過無線網路相連,這種類似《玩具總動員》的情景,就是「智能工廠」,也是「工業4.0」的最終體現。
今天的工廠,每一個環節的信息也都是自動化控制的,問題是環節與環節之間的信息並不共享。例如,公司物流和成本核算,人力調配屬於一個操作系統;生產線歸另一個系統。每一個操作系統的編程語言很難互通運用。還是以這個洗髮水瓶子為例。工廠的機器怎麼知道整體有多少個瓶子需要紅瓶蓋,多少需要藍瓶蓋?機器如何控制瓶蓋的庫存,以及處理物流調送?倉庫里的運送工人夠用么?
這一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壁壘就是提升自動化程度的最大障礙。這也是德企以及研究機構所遇到的問題:只要實現數據標準化,打破數據壁壘,而且數據處理速度足夠快,那「工業4.0」就實現了當然,最好之前就做好更難攻克的信息安全工作,確保無處不在的商業間諜和產品盜版不會有機可乘?
試想一下就不難理解,假設大眾公司所有產品都是一種通用的數據組,其中的任何一個汽車零部件都可能帶有整個公司的核心秘密,那就是真正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結果可能全盤皆輸。
德國掀起工業革命拯救歐洲
「工業4.0」是德國人創出的概念,在德國以外幾乎極少聽到。德國人還大膽地將「工業4.0」直接定義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由蒸汽機的發明開始的,第二次是20世紀初的流水線作業和大規模工業生產,第三次是過去幾十年的信息化與電子技術所帶來的自動化生產。此時,若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利用無線網掌控一切,就可以算得上「第四次」。
這個看起來只有在科幻片中才出現的情景,在西門子的公司戰略總監Peter Herweck預計看來,「大概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
為了讓第四次革命來得更快些,德國政府指派包括內政部,教育研究部和經濟科技部數位部長在2012年1月組建了「工業4.0工作組」,作為聯邦政府高科技戰略的一個前瞻性性項目,資助一些工業聯盟,研究機構和公司做戰略部署規劃和相關技術研究。
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與20家頂尖工業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德國的凱撒斯勞滕(Kaiserslautern)建了一個智能工廠。德國企業也是躍躍欲試,要在這一波浪潮中做領頭羊。以西門子為例,這家以自動化技術和工業軟體系統為企業強項的公司,多年以來,西門子主要是擴充他們所有與垂直IT系統相關的業務。而這些年來,西門子的每一次軟體收購,都是為了合併及更新他們對工業4.0時代所需的技術。
德國企業的目標是要在信息物理系統(CPS)—工業4.0時代的關鍵詞之一—成為領先提供商。分析機構認為:如果德國可以實現他們的目標,那對於拯救整個歐洲工業來說都會是個大利好。
按照德國戰略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Berger)的分析:眼下,除了德國和東歐以外,諸多歐盟成員國正在「負工業化」。工業4.0對於歐洲整體而言是個大機遇,而且很適合歐洲模式。
目前,德國工業的強項其實主要體現在汽車製造和電子工程領域,但在這兩個領域可以堪稱出色。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數字,德國企業目前創造歐盟1/3的工業附加價值,
之後分別是義大利,法國和英國,以及西班牙。區別是,在其他國家,工業附加值的份額都在逐步縮水,而德國沒有。
「從歐洲整體而言,工業貢獻整體經濟附加值的15%,科技創新的80%以及出口總值的75%。如果再算上與工業相關的服務業,工業是歐洲社會經濟的引擎。可來自亞洲的競爭者,讓歐洲在過去10年損失慘重。」羅蘭貝格分析說。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工作10年,從社會新聞到財經新聞,從上海到倫敦,從第一財經日報到新浪財經。)
推薦閱讀:
※親戚的一個風水案例
※開業營銷攻略:6開業營銷案例拿走,不謝!
※祖傳四柱預測,巳害沖八字案例解讀!
※西北風水案例:祖墳風水葬真穴,蔭出一門三將軍
※消費者:騙你沒商量?彩蛋(消費者決策行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