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一定要趁早
文:康妮媽咪
金
秋九月,我家丫頭正式成為了一名初中生。開學前兩天,我突然想起過問她「錢」的事情來。
「飯卡里還有錢嗎?」
「應該有的,不然上學期放假前我就有數了。我用兩天看看再說。」
「零花錢要多少?」
「不用,錢包里上學期還剩100多呢。」
我還清楚記得,去年開學前,丫頭第一次離家去住校,我和她約定好除了訂牛奶和飯卡充值外,每個月給她一筆零花錢。想像著即將擁有一筆可以自由支配的錢,丫頭當時雙眼發光,一副馬上就要發大財的樣子,活生生一個葛朗台啊!
一學年下來,我卻不記得究竟給過丫頭多少錢,丫頭也不記得自己花了多少錢了,母女倆一如既往地稀里糊塗。周末回家,問及是否要錢時,十之八九是還有。
我只知道她的錢包里最多的時候有七八百左右,低於一百的時候我會給她放兩張進去。也曾經擔心過她會不小心丟掉錢包,所幸一年下來安然無恙。
因為住校,吃飯洗澡都刷卡,學校也沒有商店,所以丫頭平時根本用不著自己花錢,零花錢的大部分都用來支付學校臨時收取的一些費用,以及補訂校服之類的正事了。
與其說是零花錢,不如說是校內其它費用的備用金。偶爾班級校外活動,她也會帶上錢包,給自己買點飲料和零食紀念品啥的,我很少過問。
周末回家,和大人一起出門,大大咧咧的丫頭從來不會想到要自帶錢包。不過,每次在需要買一些「非常規「用品的時候,她總會很嚴肅地申明:這筆錢從我的零花錢里扣!這算是她擁有零花錢以後最明顯的轉變吧。
丫頭所謂的「非常規」用品主要包括:
一時興起,想擁有但不一定會使用的文具;
一見鍾情的小飾品,很少一次買多件,一件便心滿意足;
臨時提出的消費或娛樂,比如咖啡廳、電影;
漂亮衣服、鞋子等,價格超過常規(丫頭有自己的標準)的部分;
送同學的禮物;
送給父母家人的禮物,等等。
其實,除了帶去學校的部分零花錢,丫頭的「小金庫」一直就讓我保管著。她幾乎不過問和清點裡面的餘額,只會偶爾在花銷後,想要親眼看著我從「小金庫」支取那部分錢,偶爾在「奢侈消費」之前自言自語念叨兩句:「哎呀,這個太貴了,我的零花錢都快花光了!」
今年暑假,我和她商定,把這幾年給她的各種紅包、獎學金,統統存在單獨的一張銀行卡上,便於管理。她把她的「財產」實實在在地親自盤點了一遍,還真是一筆很可觀的小金庫。不過,興奮似乎也就是一會兒的功夫,等我按她的要求重新把錢存起來之後,她便很快就淡忘了。
說起來,關於錢的問題,這個暑假之後,丫頭有一點明顯的變化——經過幾個地方的轉悠,回到上海後,她多次感嘆,上海的物價和消費水平實在是太太太高了,爹媽養她著實不易!
從丫頭這個剛十二歲的初中生身上可以看出,孩子也知道金錢能帶來物質和便利,父母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給予孩子消費的自由,孩子也不會動用任何心思和父母計較,對金錢的態度也能更加淡定和從容。
在很多人看來,生活在被高收入人群包圍的上海,想要在金錢上保持良好的心態,並不容易。我不是學金融的,到目前為止沒有想過,也從未刻意對丫頭進行過所謂的財商教育。
如果要問我是如何培養她的金錢觀的,那應該就是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孩子參與經濟活動的機會,賦予她支配金錢的自由,同時分享和灌輸正確的生活和消費觀念:
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開玩笑問她媽媽每個月能掙多少工資。丫頭回家第一次問了我什麼叫工資,還問爸爸媽媽每個月能掙多少錢。我簡單告訴了她爸爸媽媽每天的工作以及工作的價值,然後告訴她工資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媽媽靠自己的本事工作掙錢,也有足夠的能力養家。
大約在丫頭4歲的樣子,偶爾路過便利店的時候,我們會讓丫頭一個人拿錢進去買東西。印象中她第一次進便利店買礦泉水,徘徊了三次才敢進門。出來的時候一手拿著水,另一隻手小心翼翼地捧著幾個鋼鏰兒。
小學時期學校活動,老師允許每個孩子帶20元。剛開始的時候,偶爾一兩次會跟隨同學們去買紀念品,後來不知道是否因為意識到大多數紀念品意義不大還貴,所以逐漸減少,以後大部分時間零花錢都原封不動帶回家了。到四五年級的時候偶爾會買水買飲料或者小吃。
三年級左右,丫頭偶爾提及班級同學炫富。我認真和丫頭核算了家庭的日常開銷和每年的大概費用,讓孩子了解到我們家的物質水平,告訴她生活開支只要合理就好,不需要自卑和有壓力,更不需要攀比。父母的能力是現在的生活,她的未來由自己創造。
再大一些的時候,偶爾丫頭會去和幾個同學一起活動,而我沒空陪同。因為怕同學的家長為孩子花銷而事後又不願意AA,我通常都會給孩子一兩百塊錢,叮囑孩子大筆費用務必要自己支付,比如看電影、去餐廳吃點心之類的。沒有用掉的錢,孩子回家後會很自然地交給我收起來。
不用刻意拮据苛刻,也不崇尚奢侈浪費,小康基礎,自得其樂。這便是我一直以來的生活態度。或許正因為這樣的生活環境,丫頭才會養成今天的金錢觀:
不攀比,不埋怨,不鑽錢眼,也不揮霍,懂得適度節約,也明白知足進取。
和孩子們共同面對「錢」這個問題時,爸爸媽媽們的常見誤區都有哪些呢?
誤區一
零花錢給得越多,就是越愛孩子
年齡過小的孩子,對金錢尚無正確的理解和判斷,更沒有正確的支配能力。輕鬆獲取過量的零花錢,除了可能給孩子帶去危險之外,還會養成不思進取的惰性。
誤區二
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
這是近年來從西方學來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方式。我也曾經嘗試過,然而短期試驗過後,我很快便否認和放棄了這一方法。
孩子本該在適合的年齡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卻變成了為了金錢而勞動。在一元錢收碗,兩塊錢晾衣服,三塊錢拖地的前提下,我們不得而知到底是孩子真的有了勤快的良好品質,還是純粹為了個人私利受金錢驅動,不得已而為之呢?
不少家長甚至津津樂道,自己的孩子知道在家務上和家長討價還價了,認為這是孩子的經濟頭腦得到了培養和訓練,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誤區三
用金錢和物質激勵孩子
在我們身邊,不少家長通過物質條件去誘惑和激勵孩子的學習,比如考試達到多少名次,得多少分數就可以獎勵多少錢和什麼禮物等。或許,這樣的辦法短期內真的會有效果,比如孩子處於急切渴望一款電子產品卻一直得不到滿足的時候。
如果長此以往呢?如果孩子長期做不到,我們許諾的獎勵不過就是畫餅充饑,並因此讓孩子一再失去自信;如果孩子做到了,我們真打算每次都給孩子一筆錢,或不同禮物作為獎勵么?
這樣養成了習慣,等到有一天,你的孩子要求你用物質去換取他們本該做好的事,比如遵紀守法,勤奮工作,踏實做人,你將情何以堪?
學習的驅動力只能是興趣、愛好和孩子心中的夢想,錢如果被孩子當做目標,他們的價值觀就會被扭曲。用金錢和物質激勵孩子學習,既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也不利於孩子正確理解金錢的作用。
你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一切事務都可以和金錢方面的獎懲掛鉤,他在未來很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花錢買朋友,花錢買職位,花錢買愛情……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不知道你的孩子什麼時候會向你提出關於「錢」的問題,你準備好了嗎?
朵媽教育
很多媽媽和我一樣,家裡除了有個嗷嗷待哺的小屁孩兒,還有一個越大越「難教」的哥哥或姐姐。養娃之路,一開始我們關注餵養、睡眠、疾病等問題,隨著寶寶長大,孩子的教育會成為我們更為關心的焦點。
幸運的是,我身邊有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有成功的牛娃媽媽、有洋氣的海外媽媽。我請她們為我們帶來「朵媽教育」這個專欄,希望大家都能分享到她們的育兒智慧。
推薦閱讀:
※人生,有了金錢之後,你還要什麼?
※屬酉雞人:一生事業、金錢、財富
※金錢草
※我們對「金錢+美貌」習以為常了嗎
※感情能不能承受金錢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