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高參 - 范蠡,千古商聖的經營絕學
范蠡在商界的名氣最大,因為他是公認的儒商鼻祖。做生意的人都視他作財神爺,到處都在供奉他的塑像。然而實際上,范蠡經營的不是生意,而是政治、軍事、經濟和人生。
范蠡從政,官至上大夫、上將軍、相國,位極人臣,卻能在功成之後全身而退。而同樣傑出的同代人伍子胥和文種卻被君王賜死。
范蠡用兵,以弱勝強,興一國滅一國,幫助囚徒勾踐成為春秋霸主。從這一點上說,歷來被兵家尊崇的孫武和諸葛亮都沒有做到。 范蠡經商,白手起家,富甲天下,三次散財又三次聚財萬金,總結出獨步天下的經管之術,開價值規律之先河,後人難望其項背。 范蠡為人,集老子、孔子、孫子等思想之大成,韜光養晦,善知進退,體恤弱小,是學以致用的體現者和民間公益事業的開創者。
更讓人羨慕的是:范蠡最後娶了中國四大美人之一 西施。
這樣的牛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市),沒有什麼顯赫的家族背景,只是從小喜歡讀書(看來牛人必須讀書是一條鐵律)。讀書多了,自然就有了學問。有了學問,就到處發表言論,而且是反對世俗的驚人言論。發表言論多了,鄉人就認為他狂妄自大,但名氣漸漸就形成了。
所有的牛人都有推銷自己的辦法——要出頭,先得有名。
這個狂放的青年,最終被當時的宛令文種知道了。文種這位廳局級地方長官極有才學,從政之餘遍覽典籍,對伊尹、姜太公、管仲等牛人的學說十分敬佩,自負有宰相之才。不過當時的楚國要員基本上都是從貴族中產生,文種能做到地市級幹部,全憑他出眾的才能,但上升的空間已被堵死。 文種一開始並未對范蠡留意。這一年大旱,懂得一點天時的文種在頭一年就開始儲糧,結果糧價大漲,連楚國王室也來宛地征糧。文種的儲備糧有限,十分焦急。這時有人告訴他:在宛地三戶邑有糧,且低於市場價。文種派人去一查,原來囤糧者正是范蠡。 文種覺得此人不簡單,有頭腦,就派人帶了禮物去請范蠡到他的辦公室嘮嗑。范蠡卻不買賬,退了他的禮。文種手下人勸他派人去把這個狂生抓來。文種卻說:大凡賢才,都必須親自上門去請,我雖然不是周文王,不過這份心是相同的。於是駕車前往三邑拜訪范蠡。范蠡卻不在家。文種知道這是范蠡故意躲他,返回後不久又去。如此幾次,范蠡才肯出來相見,並答應給文種糧食。 文種說:范先生難道以為我是來求糧的嗎?我是來求賢的。據說先生提前兩年就開始囤糧,一定熟知天時的變化,肯定是有才學的人。我請求先生與我回去,我當力薦先生為官。 范蠡笑道:大人的官聲和賢名我早已知悉了,但以先生的才華都只謀得地方小官,楚國哪有我的位置呢?大丈夫求官,當求將相之官,區區小官還不如我做買賣自在。就請文種入室,擺酒相待。 文種有心考校范蠡,不料拿出最自負的學問,都沒有難倒范蠡,反而被范蠡的遠見卓識所折服。范蠡也很讚賞文種的才華,認為他完全可以成為管仲那樣的賢相。於是二人惺惺相惜,結成了知交好友。 文種勸范蠡出去謀官,楚國不行可以到中原的大國。范蠡搖搖頭說:我雖狂放不羈,但那只是表象,實際上學問還差得遠。文種說,我見你室內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典籍,而且很多已經翻斷了連結竹簡的繩子,怎麼可以說還需要學習呢?范蠡笑道:所有的書籍都只是參考,必須通過實際的運用才知道前人的道理是不是管用。我這些年潛心觀察自然的變化,基本掌握了天道之常,也對天下山川形勢有了大致了解,但對於人心的體察還不夠深刻,需要通過經商來揣摩人心。 文種不解:歷來商人都是唯利是圖,不過是囤積居奇,或是賺取不同地方物資流通產生的差價罷了,與人心有什麼聯繫呢?范蠡說:管仲能使齊桓公稱霸,就是準確地利用了人們對利益的追求。古往今來,身居高位者只顧追求功名利祿,卻忽視了最底層的老百姓的心理需求。百姓最需要的是安居樂業,就是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有錢花。百姓安樂,才會產生兵員、錢糧,國家的根基才會穩。 這些道理,那些故去的賢士們都懂,但極少有人身體力行,到最底層去體察人們的生活,深入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我經商,並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是通過我對天時、地利的了解,為最底層的百姓提供生活所需,使他們在饑荒之年不必花天價購買糧食,也不至於在豐收糧賤之年賣不出錢來貼補家用。而在從事經商的過程中,因為利益的原故,人心就像祼體一樣暴露。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螻蟻小民,只有在極端的情形下才能顯示出人的本性。譬如,考察一個人的品行,要看他富貴時是不是吝惜,貧窮時是不是大方。了解了人的本性,才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想出相應的辦法解決問題,就像一定要準確診斷病情才可以對症下藥一樣。
范蠡的這番話,對文種啟發很大。於是在後來的數年裡,文種深入基層,了解人民的疾苦,積累了豐富的治世經驗。范蠡繼續經商和研究天、地、人之道,拜訪隱居的高士,學問日增。 五年後,文種覺得楚國腐敗不堪,升遷無望。他找到范蠡商量,想到中原的大國謀職。范蠡分析了天下的局勢,認為中原大國經過多年的爭鬥,已經不復往日的崢嶸。要想實現抱負,得尋找具有新的發展勢頭的國家。南方的吳、越兩國,近年來勵精圖治,特別是吳王闔閭,在楚人伍子胥和齊人孫武的輔佐下,國力日強,隱然有稱霸之勢。
文種很高興,就提出要投奔吳國效力。范蠡搖搖頭說,伍子胥此人雖有才華,但個性剛強,極其自負,咱倆去投奔吳王,伍子胥會讓我們盡情地施展才華嗎?孫武是罕見的軍事天才,若論行軍打仗你我都還差得太遠,精明的吳王不會棄他不用而重用我們的。
文種深以為然,認為如果沒有很好的機會,不如還是呆在楚國。范蠡又搖頭,說伍子胥父兄為楚平王所殺,到吳國後日夜都想著報仇,這兩年吳楚必有大戰,而戰必勝,原因是文有伍子胥、武有孫武,加之國力強盛,定然會稱霸天下,所以呆在楚國是沒有前程的。 文種仰天長嘆,不知該往何處去。范蠡接著分析:與吳國相鄰的越國,雖然國力不如吳國,但越王允常禮賢下士,已經使越國從一個邊緣小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經濟基礎的中型國家,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成長中的國家更迫切地渴求人才,而已經成為大國的國家難免店大欺客;輔助成長中的國家成就霸業才最能體現人生的價值,而一個國家一旦強盛就難以避免盛極而衰的命運。
文種被范蠡說得動了心,就毅然辭去官職,同范蠡結伴去了越國都城埤中(今浙江諸暨境內)。越王允常聽說過文種和范蠡的才華,當即十分歡迎,封他倆為大夫。
越王允常是一位開拓型的君主,是越國進入王霸事業的奠基人。在范蠡和文種的建議下,允常勵精圖治,減輕百姓賦稅,開墾荒地,把國土面積擴展到建國以來的最大範圍,擁有寧紹平原、杭棄湖平原和金衢丘陵一帶肥沃的土地,人民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當然,吳國豈能坐視越國坐大?經常派兵騷擾越國邊境,欲挑起戰火,吞併越國。但范蠡和文種力主隱忍,待國力強大後再與吳國一決雌雄。允常是一位善納良言的君主,十多年來一直對吳國謙卑有禮。他的兒子勾踐與父親性格相反,常常表現出要抗擊吳國的言行,但都被允常制止了。 在此期間,吳國軍馬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帶領下,發動柏舉之戰,以三萬兵力擊潰楚軍二十萬,幾乎滅掉楚國。伍子胥找到仇人楚平王的墓,挖出屍體鞭屍三百下泄憤。天下震恐。一時吳國躍升為軍事強國,應驗了范蠡的預言。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重。臨終,他把太子勾踐和重臣靈姑浮、范蠡、文種等召到病床前說:寡人死後,你們要盡心輔佐太子,但切記不可與吳國發生戰事。勾踐很不服氣,說難道咱們永遠都要忍嗎?允常說,要與吳國開戰,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伍子胥與孫武不在吳國了;2.越國國力真正強盛了;3.吳國國力衰弱了。勾踐口頭應著,心頭卻不以為然。最後,允常只讓勾踐留下,握著兒子的手說:我死後,你要重用范蠡和文種,這兩個人跟著為父十多年,我多方考驗他們,證明他們有治理國家的才幹,可堪重用。勾踐問:那您怎麼沒有重用他們呢?允常嘆息道:兒啊,我沒有重用他倆,就是讓你重用啊。如果我重用他倆,你對他們有何恩惠呢?作君主的要恩威並濟,能臣才會死心塌地的輔佐你啊。 允常死後,勾踐繼位。勾踐並沒有馬上重用范、文二人,仍然倚重執掌兵權的靈姑浮。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認為年輕的勾踐不足以支撐越國,乘越國國喪期間出兵攻打越國。勾踐年輕氣盛,命靈姑浮盡起本國精銳之師,誓與吳國決一死戰。范蠡知道後,苦諫勾踐,說國君新喪,遺命猶在耳畔,不宜與吳國交戰,萬一不行就割讓一些土地給吳國讓其退兵,待越國強盛後再圖伐吳,較為穩妥。勾踐怒道:闔閭老賊都欺侮到頭上來了,還忍個屁!你並不知兵,還是在後方好好處理政務吧,待寡人提兵殺了闔閭再說。
於是,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紹興西南)擺開戰場。勾踐見吳國軍容嚴整,且軍力遠勝己方,就派敢死隊冒死沖陣,但數次都沒有成功。勾踐與靈姑浮商議,決定採取一個冒險的法子:讓死囚充作先鋒,衝到吳軍陣前,並不與吳軍交戰,而是一排排集體自殺,如同割韭菜一般。軍事大家孫武訓習出來的軍隊再牛,也沒見過這種近乎荒唐的打法,都看暈菜了。勾踐乘吳軍被弄暈之際,突然發起猛攻,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被靈姑浮擊傷,傷口感染惡化,不久不治身亡。臨死,闔閭對兒子夫差說,你一定要為我報仇! 勾踐一擊得手,助長了他的驕氣,班師後對范蠡和文種說:你們認為寡人打不過吳軍,現在闔閭受傷死了,難道這不是天意嗎?孫武因不滿吳國屠殺楚人而歸隱,吳國已經不復當年之勇,而我越人個個都是敢死之士,必將縱橫天下! 范蠡是個聰明人,見新王乘勝而歸,正在興頭上,不好掃他的興,就委婉地說:大王神勇,闔閭輕敵,因此越勝吳敗,並不是天意,是大王用兵如神的結果。不過總的來看,吳國還是比越國強大,此戰讓吳國喪君,越吳兩國結下了深仇,微臣還是請大王做好防備,並派出使者與吳國講和,甚至出讓一些利益也可以。 勾踐接受了范蠡的讚美,但對吳強越弱不以為然:先生不必多言,諒那新王夫差小兒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作為戰勝國,為何還要向戰敗國出讓利益呢?遂不聽范蠡之言。 卻說夫差繼位後立志報仇,以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掌管王室內外事務的長官),搜羅國內青壯,日夜練兵。為了時刻提醒自己為父報仇,夫差讓人每天在他上班時站在辦公室外大喊:夫差,你忘記殺父之仇了嗎?夫差馬上回答:是,不敢忘記!於是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操練了十萬兵馬。
這個消息傳到越國,勾踐自知兵馬遠不及吳國,就準備採取突襲的策略,趁吳國還沒有完全練成精兵之際,發傾國之兵四萬餘人征戰吳國。范蠡聽說後乘夜請見勾踐,誠懇地說:君王的要務是治理國家,不是窮盡兵力與他國戰爭。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夫差,卻要起傾國之兵進伐,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勾踐看在這些年范蠡勤勉為政的份上,忍著怒氣問道:那請先生教寡人,何為治國之道?范蠡說,治國之道閎闊深遠,不過總結起來也只有三條:一是要掌握好持盈之道,二是要掌握好節事之道,三是要掌握好定傾之道。勾踐耐著性子問:究竟是啥意思?你直說好了。 范蠡說:持盈之道,就是要像天那樣滿而不溢,盛而不嬌,這樣可以得到天助;節事之道,就是善於把握時機,就如同大地上的萬物一樣,因時因地把握好此消彼長的規律,這樣就可以得到地助;定傾之道就是要拯救危亂,謙卑自守,施惠於民,這樣可以得到人助。現在大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驕,未施恩惠就想索取,時機遠未成熟就想進伐強國,違背天、地、人的自然法理。如果大王堅持這麼做,不僅會損害國家,也對自身不利,請大王三思! 勾踐終於忍不住喝道:你一介書生,沒打過仗,怎麼能如此亂我軍心?先王不嫌你出身卑微收留你,給你官爵,你卻在國家處於關鍵時刻時說這些喪氣的話!看在先王份上,寡人暫且饒你不死,你要是怕死不願加參戰,就留在後方吧。說罷拂袖起身。 范蠡跪在地上,哭道:臣得先君及大王恩惠,如何會怕死?臣是擔憂國家和大王的前程啊!如果大王一定要打仗,臣下請命出戰,而大王還是應該留在國都,加固城池,就算有閃失,也不致沒有迴旋餘地啊。 勾踐見他如此,神情稍緩,扶起他道:寡人知道你的忠心!前番我軍兵少吳軍兵多而一戰得勝,人言是死囚出了大力,其實是寡人親征、將士用命的結果。有寡人在,將士一心,加之孫武離開吳國後,伍子胥、伯嚭等人並不知兵,此戰必勝!你如果願意跟隨寡人出征,就一同去吧。
范蠡深知勾踐這種君主不到黃河心不死,勸說無益,只得與文種一起跟隨大軍出發。
夫差聽說越王竟敢主動出兵來戰,就徵調水陸大軍十萬之眾,在夫椒(今江蘇無錫太湖馬山)設下埋伏。越軍雖然勇猛,但無奈吳國水、陸兩軍前後夾擊,兵力懸殊又大,越軍大敗,倉皇逃往會稽(今浙江紹興)。吳軍乘勝追擊,擊破會稽城。勾踐引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山,吳軍將山頭圍得水泄不通,要困死糧草將盡的越軍。 看著山下潮水般湧來的敵軍,平時驕矜的勾踐頓時面如土色。到了這個地步,國都是回不去了,現在連保命都成了大問題,什麼戰敗吳國、稱霸天下,如今看起來簡直太可笑了。 看著渾身是血、仗劍而來的范蠡和文種,勾踐淚水滾滾而下,大哭道:寡人深悔當初不聽范大夫之言,才落到這個地步!如今有國難回、命在旦夕,與其被夫差抓住受辱,不如就此自盡!說罷就要拔劍。范蠡手快,一把抱住他道:就算是上古聖君,哪有不犯錯的時候?大王雖然兵敗,但越國仍在,大王仍在,越國人的心沒有散,仍然可以東山再起。 勾踐哭道:你看看山下的敵人吧!我們能活著出去嗎?范蠡說,大王啊,成大事者必須經歷常人無法忍受的苦痛,當年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後來終成霸業,就是磨鍊了心性。大王最大的敵人不是夫差,而是您自己。您繼承王位後急於求成,才有今日之敗。但敗又何妨?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機會反敗為勝。為今之計,恐怕得向夫差投降才能保住性命。 勾踐哭了一場,頭腦也清醒了。他對范蠡、文種說:二位先生不離不棄,寡人若能活命,此生定不負二位先生!現在情況危急,還請先生教我,寡人無不從命!
范蠡扶勾踐坐下,向他分析了當前的情勢:吳國大勝,必有滅越國之心。如果只是去講和,吳國不會答應,得下狠心讓夫差感到至高無上的榮耀才行…… 勾踐聽出了弦外之音,就說,范先生請直說吧。
范蠡:若想活命,恐怕只有一條路——大王要親自到吳國給夫差當奴僕,夫人也要為夫差當侍妾……
勾踐霍地站起,怒道:你他媽的說什麼?寡人寧可去死,也不能下賤到如此地步! 范蠡不慌不忙地說:即使是這個條件,夫差還不一定干。我聽說吳國太宰是個貪財好色的人,素來與伍子胥不和,還得通過他出面勸說夫差,才有可能保住大王的性命。 勾踐仔細想了想,也是。若自己與夫差換個位子,肯定一舉滅了吳國,還費這勁幹嘛?想通之後,他嘆口氣道:難為范大夫想得出這辦法。可是,夫差要是不同意怎麼辦? 范蠡說,夫差這個人好大喜功,他是想稱霸天下,贏得世俗的虛名。大王可派使臣去見夫差,告訴他,越國將視吳國為上國,把國庫里的財物全部交給他,大王親自到吳國去侍奉他。如果他不幹,大王的使者就告訴他,您將傳令燒盡越國的城池,把珍寶器物和美女盡數毀掉,現有的五千甲士將戰至最後一人。吳國即使得到越國,不過是一片白地和遍野的枯骨,有何益處呢?而吳王接受了大王的條件,不僅得到了越國的財富和人民,還賺取了仁德的名聲,這筆買賣是絕對划算的。 於是勾踐派文種去拜見夫差,將范蠡的條件說了。夫差暗喜,就要答應,伍子胥不幹,認為越國已唾手可得,還講什麼和?夫差就猶豫了。文種就暗地裡找到伯嚭,開了一個巨額的賄賂單。大凡奸臣贓官,表面上是清廉的,當即訓斥文種,說我為吳國重臣,怎麼能收你們的財寶和美女?你把我當什麼人了!文種當即說道,越國本來已經是吳國的了,太宰大人是收自己國家的財寶和美女啊。伯嚭這才開顏笑了,說也有一定的道理。 文種趁熱打鐵:如果吳王不答應越王的條件,那麼這些財寶和美女就會化為烏有,到時候吳國只能得到屍體和焦土。再說,吳王征服越國已經完成,都是伍子胥這個公報私仇的小人教唆吳王濫殺無辜,他在楚國的惡行就讓天下人恨不得食肉寢皮!伯嚭一直想整倒伍子胥自個兒獨攬朝政,心想這事兒不僅能賺到財寶美女,還能讓伍子胥失寵,就私下找夫差諫言,說真要把越人逼急了,吳國不僅得不到好處,還會遭天下人恥笑,不如趁此機會把越國的財富全部拿走,而他們的國君又在大王跟前為奴,完全不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越國,若是勾踐不老實,隨時可以殺他,大王既贏得了好名聲,又得到了實際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夫差說,寡人也是這樣想,可伍子胥那老頭兒總是唱反調啊。伯嚭趁進讒:這個老頭自以為了不起,到處跟人講,他是先王的託孤大臣,負有監國之責,吳國要是沒有他就玩兒不轉,還說大王您年輕識淺,必須手把手教您才行。然而實際上呢,他勸先王攻打楚國,勞師動眾,耗費錢糧,真實的目的就是公報私仇!孫武將軍就是看不慣他濫殺無辜才隱退的呀!伍子胥老頭總這樣蠻幹,會影響大王的偉業——大王是要征服天下,若連乞降的越國都不能容忍,中原諸國如何會臣服我國呢?請大王不要讓伍子胥破壞了您的宏圖大計! 一般而言,奸侫小人更容易猜透老闆的心思,說的話老闆們更愛聽。夫差雖非昏主,但確實讓范蠡點中了死穴。於是依了伯嚭,再次接見了文種。文種提出,要將越國傾國財物貢獻給吳國,必須得讓越王回去才好辦理。夫差盤算了一下,越國只剩五千殘兵,如果勾踐敢反悔,就發兵攻滅越國都城,殺個雞犬不留。於是同意撤兵,但要求勾踐回去趕緊清理完財物獻給吳國,然後帶著夫人到吳國為奴。
伍子胥知道後,磕頭出血,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他看出勾踐是個狼子野心之輩,加上越國有范蠡、文種這樣的賢才輔佐,難免死灰復燃。夫差不以為然:相國放心,要讓勾踐死容易得很,但他殺我父王,寡人要讓他如牛馬一樣在父王的靈前終日勞作贖罪,哪天不高興了,隨時都可殺他。越國人的君主在吳國為奴,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加上錢糧盡繳,活下去都難,怎麼可能起死回生呢?
於是越王勾踐得以回到國都,果真命人將府庫錢糧造冊,裝上車輛,送往吳都。因范、文二人將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就封二人為上大夫。其實,當時的越國上下都心灰意冷,封再大的官都是虛的,但范蠡和文種還是愉快地接受了。 為履行條約,勾踐就要帶著夫人去吳國為奴。臨行前,勾踐安排國事,請范蠡代他管理國家。范蠡說,境內治民,恢復生產,臣不如文種;但臨機制變,萬全應對,文種不如臣。因此,請大王讓文種主持國政,由臣隨大王去吳國吧。勾踐不同意,說越國遭此重創,需要先生這樣的人;一旦到了敵國,生死未卜,不值得再犧牲一位賢才。范蠡堅持。最終,勾踐還是答應了。畢竟,有足智多謀的范蠡在身邊,也可隨時請教,多一分活命的機會。 勾踐帶著夫人和范蠡到了吳國,伍子胥力主殺掉勾踐斬草除根,伯嚭因受了文種暗中送去的珍寶美女,極力為勾踐說好話。夫差便派人在闔閭的陵墓旁修建了兩間石屋,將勾踐夫妻貶入其中,令其駕車養馬。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而范蠡卻常侍勾踐左右,就像僕人一樣照顧勾踐夫婦。 夫差聽說後,在宮內召見勾踐君臣。勾踐跪伏在前,范蠡侍立於後。夫差說:寡人聽說范先生是位賢才,曾經力勸勾踐不要與吳國抗爭,治理國家時也很有法度。但是,寡人也聽說貞潔的婦人不嫁破亡之家,仁賢的君子不仕絕滅之國。如今越王無道,國破為奴,而先生並非越人,越國的覆亡與你無關。只要你願意投奔吳國,寡人一定重用你,讓你及你的家人享受榮華富貴,如何? 勾踐聽了,把臉貼在地上流淚。 范蠡不慌不忙地說:臣也聽說過,亡國之臣不敢言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臣在越國時未能勸阻君王,是臣的過失。如今我王在貴國為奴,臣願替我王分憂,幫大王養馬掃地以贖其罪,哪裡還有顏面接受大王的恩惠呢?夫差見范蠡不願移志,只好作罷。 回到石屋後,范蠡見四下無人,就對勾踐說:今見大王仍有悲色,這是不對的。夫差將您囚禁在這裡,最怕的就是您還有重振山河之心。只要大王一日不消除這種念頭,一日就不得安寧,隨時都會招來殺身之禍。夫差雖然沒有派兵把守這裡,但四周都是他的眼線,我們的一舉一動都難逃夫差的眼睛。為今之計,大王和夫人要放下身段,真正做好奴僕的本份,日子久了,夫差才會放心,並逐漸生出同情心。到了那時,我們才有返國的機會。
勾踐萬般無奈,只得聽從范蠡的建議,撩裙扎褲,早起晚睡,把夫差的馬養得又肥又壯,每次夫差來時,還虔誠地趴在地上,讓夫差踩著自己的背上馬。而范蠡也是早晚幫助勾踐夫婦干粗活,從無怨言。日子一長,一開始還覺得新鮮的吳國人就習以為常了。 這樣過了三年,勾踐夫婦和范蠡完全成了地道的養馬人,還將闔閭的陵墓打掃得乾乾淨淨,常常敬香祭拜,不停地說贖罪的話,讓夫差找不到半點毛病。有一次夫差來看勾踐,見君臣、夫婦之禮依然,不禁對伯嚭嘆息道:勾踐不過是小國之王,范蠡不過是一介寒士,但處於困厄之中卻不失君臣之禮,處之泰然,的確可敬可嘆!伯嚭這些年私下收受文種送來的美女財寶無數,抓住機會進言:大王以聖人之心,同情這些孤窮之人,臣看堯舜也不過如此!現在越國每年都將生產所得全部上繳我國,勾踐君臣又甘心為奴,大王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夫差聽了很高興,產生了想放勾踐回國的想法。 伍子胥聽說夫差生了同情心,連夜入宮找夫差,說道:從前夏桀囚禁商湯而不誅殺,商紂囚禁文王也未誅殺,結果反被誅殺滅國,教訓太深刻了!現在大王如不殺勾踐,將來勾踐一定會報仇!夫差聽了,派人傳勾踐進宮。伯嚭趕緊讓人秘密通知勾踐,勾踐害怕得直發抖。范蠡安慰他說,大王不必害怕,三年了夫差都沒有殺我們,不會現在動手。上次夫差來看我們,我觀他的氣色,五腑中了寒氣,最近肯定要生病卧床,顧不上理會伍子胥了。但既然夫差傳您進宮,您還是要去,多多恭敬,說些他喜歡聽的話就行了。
果然,當勾踐被傳喚的人領到城中時,宮內的人出來說勾踐不必晉見了。回到石屋,伯嚭的親信就來說,因伯嚭從中斡旋,夫差又病了,請勾踐不必擔心。勾踐這才鬆了口氣,對范蠡說:這樣整天擔驚受怕的日子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啊,你總是說有機會回國,現在看來希望渺茫。范蠡說,大王,機會就在眼前,只是臣開不了這個口啊…… 勾踐說:先生啊,都到這份上了,還有什麼不能說的?你說吧,上刀山下火海,只要能活著回國,叫我幹啥都行。范蠡見勾踐眼裡有寒光閃過,料想是下了決心,就說:大王鋼鐵般的意志,臣下萬分敬佩!當下,夫差病重,正是大王與他親近的好時機。人在大病時心靈脆弱,容易動情,大王只須按臣說的做,就可以感動夫差,趁機討得回國的允諾……隨即,對勾踐耳語了一番。勾踐聽罷,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但最終還是咬牙點頭。
夫差患病月余,數名太醫都治不好,每次大便都散發出惡臭。夫差擔心患了不治之症,心情很不好,對湯藥厭煩透頂。這一日,夫差痛苦的拉完便便,勾著腰出來,就碰到了伯嚭。伯嚭要露喜色,說道:恭喜大王,賀喜大王,您的病有救了。夫差一愣,說太宰開什麼玩笑?你掌管內宮,太醫都看遍了不見效果,莫非找到了神仙?伯嚭說,勾踐在門外求見,說能看好大王的病。夫差皺眉道,他能看病?玩笑開大了吧?不過既然來了,就讓他進來吧。 勾踐進來後行了跪拜之禮,又仔細地看了夫差的面色,流著淚說:至高無上的大王啊,您卑賤的僕人勾踐聽說您生病了,日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您是吳越兩國的救星,天下的百姓都像膜拜太陽那樣崇敬您,您不能出一點差錯。勾踐以前曾拜訪過山中的隱士學過醫術,現在請求給大王診病。夫差見他誠懇的樣子,就說:好吧,那你上前診脈吧。勾踐跪著不起身,說道:大王萬金之體,卑賤的僕人哪裡敢靠近您,玷污大王的玉體呢?再說診病不是靠外部的感覺,而是通過內部的排泄才能看得准。如果大王相信奴僕,請讓我嘗一嘗大王的糞便吧。
這個提議讓夫差一驚,心想這也太荒唐了。但轉念一樣,多年來大便都順暢,如今方便困難,又有惡臭,都是那些庸醫不給力。於是命伯嚭去弄了些還沒涼透的便便出來。勾踐凝神靜氣,用手指摳了一些放在嘴裡,閉著眼睛嘗了嘗,突然睜開眼睛,大喜道:恭喜大王!您的病在半個月後不治自愈!夫差忙問因由。勾踐強忍嘴裡的惡臭,說道:大王啊,人的糞便與時節關係密切,若與時節相通,則大吉。大王不過是辛勞過度,在督練軍馬時不慎讓陰氣潛入五腑,故而有疾。然而半月後正是三月,天氣轉暖,陽氣上升。剛才奴僕嘗到了苦酸之味,說明大王強健的體魄正逼使潛入的陰寒之氣從糞便里排泄出來,到三月就將排盡,所以斷定三月時會好。 夫差見他說得頭頭是道,但還是有點懷疑。不過,他被勾踐感動了,說道:真是難為你了!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像你這樣忠心於寡人的!這樣吧,如果三月寡人真的能痊癒,就放你回國。如若不好,就把你們全都殺了。
勾踐回到石屋,噁心得差點把腸子都吐了出來。他揚起滿是淚水的臉對范蠡說:先生啊,你要是沒有算準,我們可全完了!范蠡說,請大王放心,臣下真的跟隨大隱士計然學過醫理,斷然不會錯的。
到了陽春三月,夫差的病果然好了。夫差兌現諾言,放勾踐君臣歸國。伍子胥知道後頓足道:大王這是放虎歸山啊!夫差自信滿滿:相國不用擔心,越國上貢依舊,吳國國力強盛,諒他勾踐也翻不起大浪。 逃出生天的勾踐痛定思痛,欲一洗前恥。范蠡告訴他,要想報仇,必須堅持三條:1.對吳國的上貢依舊;2.深藏鋒芒,讓夫差感覺大王是真心歸順;3.潛心治國,奮發圖強。夫差在吳國與范蠡朝夕相處,深知范蠡是忠直的賢才,就將大事委託他辦理。越國原來的都城埤中已經破敗,勾踐欲重修以作防禦之用。 范蠡也認為都城是立國之根,但認為靠山建都不如選擇四通八達的地形,因為都城的建設不僅是防禦,更需要為將來的擴張作準備,最好在會稽築一大一小、水陸兼備的城池,小城在內,供君臣議政用;大城三面環圍,圍城二十餘里,利於守衛。勾踐贊同,不過也擔心吳國以為越國要反叛。范蠡說,大王不必擔憂,臣已經想好了,就在新城的西北方向設一個通道,不設城門,並主動向吳國說明,這樣做是為了隨時朝貢吳國,也隨時歡迎吳國君臣來視察。勾踐又皺起眉頭,說咱們的敵人只有吳國,這樣做不正是方便吳國進攻我國了嗎?范蠡笑道,事物總有其兩面性,這樣做也有利於將來我們出兵攻打吳國。越吳之爭不在城池,而在於國力和方略。勾踐大喜,命范蠡全權負責。
勾踐向范蠡請教治國的方略。范蠡認為,為君者必須起到帶頭作用,君主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國人的心。於是勾踐放棄豪華的宮殿不住,在陋室中鋪柴草當席,每天起床時都要嘗嘗掛在門邊的苦膽,提醒自己不忘國恥,並按照范蠡的方略,規定男丁二十歲、女子十七歲不結婚有罪,生了孩子的家庭受到政府的照顧,生三胎以上的政府不僅補助還派專門的保姆幫助撫養,男孩子從小就接受秘密的軍事訓練,凡是參軍者家庭都受到優待。 本來,勾踐欲請范蠡主持國政,但范蠡推辭說:治理國家、凝聚民心這些事,我不如文種;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這些事,文種不如我。文種的任務是使國家強盛起來,臣的任務是訓習精勇的銳士,以圖一擊成功。於是勾踐任命范蠡為上將軍,讓文種主持國政。 應該說,范蠡與文種這哥倆的分工是明細的,范蠡也不像後世那些高參們什麼都大包大攬,排擠同僚,而是不斷把文種推向台前。在這種情況下,文種向勾踐獻了七條克制吳國的計謀,主要是繼續以順服的態度迷惑吳國,派良工巧匠到吳國為夫差建姑蘇台等供他玩樂的設施,選送美女以消磨夫差的意志並打探消息,鼓勵吳國北上征伐以消耗其國力。 這樣過了六年,勾踐覺得越國恢復了元氣,就蠢蠢欲動了。他找范蠡商議,是不是可以伐吳了。范蠡說時機還沒到,伍子胥仍然主持國政,吳國在人事上並沒有出現太多的失誤。勾踐就不高興,說你看這些年我們的民眾這麼辛苦,將血汗都貢獻給了吳國,實在太虧了。范蠡勸說道,大王不必擔心,所有的財物不過是先放在吳國那裡,等戰勝了吳國就全都回來了。 公元前484年,夫差要發兵攻打齊國,伍子胥攔阻,說吳國的後面是越國,不徹底剷除越國卻要勞師遠征,沒有實際的意義。夫差不聽,親率大軍北上,打敗了齊國。歸國後夫差得意洋洋地把伍子胥找來慶宴,伍老頭翹著鬍子說,大王高興過早了!夫差大怒,當眾訓斥老頭。老頭子想自殺,夫差想起他的功勞,就制止了,但從心頭已經不喜歡這個多事的老頭兒。
吳國打敗齊國向天下人示強,而越國在范蠡、文種的謀划下要向吳國示弱,就通過伯嚭向夫差訴苦,說是這些年越國把財物都貢獻給吳國了,越人飯都吃不起,想請求吳國借糧給越國讓苦難的人們吊命,借六千石,還一萬石。伍子胥知道後,力勸夫差不要借糧。夫差不聽,就按越國說的數目借了糧。伍子胥嘆道:大王不聽老臣的規勸,吳國必成廢墟!伯嚭趕緊把這話告訴夫差,添油加醋說了幾籮筐壞話,說伍子胥必反。夫差不太相信。伯嚭就說,大王您不妨試試這伍老頭,他對您降伏齊國很不滿,您就派他出使齊國,再觀察他的言行。夫差依言。 伍子胥去了齊國,把兒子留在哪裡,認為將來吳國滅亡,老伍家還能留一根苗。但此舉坐實了他的謀反企圖,在伯嚭的讒言下,夫差怒不可遏,派人給伍子胥送了一把劍。伍子胥明白這是君王賜死,大笑著對手下人說:當初我助先王稱霸,先王想分半個吳國給我我都沒有接受,如今大王卻要殺我,可見吳國離亡國不遠了!我死後,你們把我的眼珠摳出來掛在東門,我要看著有一天越國大軍從那裡入城。
消息傳到越國,勾踐找范蠡問道:伍子胥死了,吳人人事崩壞,這下可以進攻了吧?范蠡說,夫差殺害忠良,會傷仁人志士之心,但吳國還沒有墮落到混亂不堪的地步,此時出擊沒有必勝的把握。大王隱忍多年,不出戰則可,出戰必勝,否則再也沒有迴旋餘地了。 又過了一年,吳國遇到大災,百姓飢餓,有吃樹皮草根的。勾踐大喜,找來范蠡興奮地說,上天已經為越國創造了條件,你把平時隱藏在民間的精兵召集起來,一舉平定吳國以雪前恥。范蠡說,天時已經對吳國不利,但人事方面還沒有出現危機,大王再等等吧。 勾踐忍不住發了脾氣:究竟是時機不到?還是你妄言欺我?寡人與你談人事,你說天時不到;寡人與你談天時,你說人事不靈!說來說去都是你有理,你當寡人是一個二貨嗎?
范蠡耐心地解釋:請大王息怒,臣謹慎處事,都是為了大王,為了越國,並不是固執己見。人事必須與天時、地利相合,才能百戰百勝。現在吳國百姓雖然遇災,但吳國這些年積累了豐富的財富,一旦這時候攻打吳國,夫差就會開倉放糧,那麼百姓就會拚死保衛吳國,我們的進攻反而會促使本來已君臣離心的吳國重新凝聚力量。在這個時候,大王不但不能輕舉妄動,還要製造縱情聲色、疏於國政的假象,讓夫差對您完全放心。對於如何利用這次吳國饑荒的事,文種大夫比臣有辦法。
勾踐便把文種叫來。文種施了一條毒計:把要歸還吳國的一萬石糧食蒸熟再晒乾,派人去對夫差說,聽說上國遇災,下國在百姓中挑選了最好的糧食歸還。夫差正為百姓鬧著要開倉放糧的事情惱火,就讓官吏把這一萬石糧食發到民間。吳人見子粒肥大,以為是優良的種子,就把自家的種子吃了,用這批糧食作種。結果,來年顆粒無收。 其時的夫差一心想稱霸,不管百姓死活,官府的存糧全都為了征伐中原。為了使水軍也能夠參戰,強行徵集大量的民夫修邗溝連通運河,鬧得勞民傷財。不過,在兩次打敗齊國後,夫差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境)大會諸侯,欲與晉國爭奪霸主地位。
勾踐再次找范蠡商量。范蠡說,可以了!而且要像救火一樣迅速召集兵馬,分兵兩路,一路由海道入淮水,切斷吳軍歸路;一路從陸地北上,直搗吳都姑蘇(今蘇州)。結果,越軍勢如破竹,留守的吳國太子友身死。這背後的一刀捅得夫差七葷八素,草草與諸侯簽訂了盟約,帶兵返回。由於姑蘇城池堅固,一時攻打不下,勾踐心急如焚。而夫差現在才醒悟過來,但國家內外困絕,只得派人帶了財物來與越國講和。勾踐問范蠡的意思。范蠡說,現在我們的實力還不足以滅吳,不如答應求和。勾踐擔心撤兵後夫差反撲。范蠡說,這一戰的效果已經出來了,越人受到鼓舞,吳人受到打擊,情勢已經發生了逆轉,退兵對越國有利。於是答應和議,越國勝利班師。 窗戶紙被捅破,夫差不再抱有稱霸天下的幻想,開始收攏兵力應對越國,但因為對待百姓不善,支持率直線下降。勾踐在范蠡、文種等牛人的輔助下,又經過四年的努力,國力空前強盛,便再次對吳國發起進攻。這一次是真刀真槍的戰爭,范蠡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重創吳軍元氣,在軍力上已經超過了吳國。 公元前476年,范蠡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先假裝攻打楚國,隨即掉頭突襲吳國,一直打到姑蘇城,將城池圍了起來,並不強行攻打。勾踐問是何原因?范蠡說,姑蘇城堅固難攻,若是拼上性命也能攻下,但我方將有極大損失。戰爭打到這個階段,主要就是心戰了。現在恐懼的是夫差,我們一邊圍城不打,一邊對吳國的百姓施惠,夫差熬不了幾年。 這樣對峙了三年,夫差日夜活在恐懼之中,將士們熬不住,逃有逃,降的降。公元前473年冬,越軍不怎麼費力就攻破了姑蘇城,夫差逃到姑蘇山上,重演了當年勾踐的故事,派使臣前來求和,說願意到吳國為奴。也許是勾踐也想讓夫差吃屎,準備答應,范蠡及時制止了。 夫差繼續派使者來,勾踐不好拒絕,范蠡主動當了惡人,無論那些口才好的吳使怎麼說,就是不幹。最後,夫差只得自殺,臨終前對左右的人說:寡人深悔當初不聽伍相國之言,死了也沒有面目見他!於是蒙面自刎。勾踐滅了吳國,誅殺了伯嚭,清點這些年送給他的財物,竟堪比越國國庫!勾踐要把這些財物送給范蠡,范蠡推辭了。 之後,勾踐野心膨脹,軍隊橫行於江淮,再北上中原爭霸。其時中原大國皆畏越國虎狼之師,都願與越國結盟上貢,周王室趕緊封勾踐為諸侯之伯,諸侯都害怕勾踐,尊他為「霸王」。 范蠡因二十多年一直操心,已是滿頭花發、年過六旬的老者了。雖然勾踐給了他相國、上將軍、上大夫之位,但他深知勾踐為人。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早晚必為勾踐所殺,於是借軍隊布防之機,把自己的一家老小秘密派兵護送出境,再去找勾踐嘮嗑。 勾踐經過人間煉獄,雖成天下霸主,但性情變得喜怒無常。他見范蠡進來,就問有何事?范蠡說,大王成就霸業,可喜可賀。而臣年老多病,想辭去官職,陪家裡人過幾天安生的日子。勾踐一聽,有些冒火:難道寡人對你不夠好嗎?你只要留下來,寡人可以將越國分一半給你治理;如果你不聽話,就處死你,並把你全家殺光! 范蠡見勾踐露出了本性,就說:臣下的一切是大王給的,那就聽大王的好了。勾踐這才高興了,讓他陪自己喝酒。君臣聊了一些往事,又哭又笑。喝到深夜,勾踐醉了。次日醒來,才覺得不大對勁,趕緊派人去范蠡的家。宮人回報說,范蠡把公章、賬目、財物全都留在府中,不見了蹤影。
勾踐大駭,問文種走了沒有。回報說沒有。勾踐即刻傳見文種,問是怎麼回事。文種也是一頭霧水。經過分析,認定是范蠡閃人了。勾踐問:你看還追得上嗎?他一家子人,不可能沒有蹤跡啊。文種說,范蠡有鬼神莫測之能,又執掌兵權,要脫身易如反掌。勾踐深恨范蠡,但又發作不得,只是說,他要走就走吧,你就擔任相國的職位,輔助寡人把國家治理好。 文種也沒料到范蠡說走就走,心想這位老朋友太夠意思了,也不打個招呼。過了幾天,手下送來了一封信,拆開一看,正是范蠡的手書。信中回顧了他們的友誼,末了提醒文種:飛鳥射殺完了,弓箭就只能藏起來;兔子被獵取完了,獵狗難逃被下鍋的命運。勾踐脖子長嘴巴尖,這樣的君主只能與他共患難而不可與他同享安樂。老哥啊,是該收手的時候了,不然伍子胥就是你的榜樣! 文種讀罷信,冷汗直冒。但他貪戀權位,認為越國離不開他,手下也有一幫人擁護他,就沒有走。可憐的文種老頭兒太自信了,事實上老闆要找一個CEO是很容易的,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果然,勾踐為了掩蓋自己不光彩的歷史,開始對知道秘密的人進行清剿。文種這時才明白范蠡的深意,就託病不朝,想伺機逃走。但他既沒有兵權,勾踐又密令軍隊監視他,已經寸步難移了。再說,當CEO的人哪有不得罪人的呢?於是有人趁機告發文種貪污,還想通過自己多年培植的黨羽作亂。勾踐就派人拿了一把劍到文種的別墅里,傳他的話說:先生以前教我七條計策,我只用四條就把吳國滅了,還有三條在先生心裡,請先生去追隨地下的先王,讓先王也試試那些計謀吧。文種仰天嘆道:少伯(范蠡的字)啊,我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聽你的忠告!於是就自殺了。 卻說范蠡輕鬆逃逸之後,帶著一家老小和這些年跟隨自己左右的忠心手下,來到齊國都城。手下的人說,大人在越國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完全可以事先把財寶弄一些出來啊,將來我們如何生活呢?范蠡笑道,我原本就是一個生意人,在越國不過也是經營政治和軍事罷了。現在我雖然沒有錢財,但只要選好地點,選對人,把握時機,一樣能夠發財。你們可知我為何來齊地?因為當年齊相管仲曾提出「山海致富」的理念,就是由於齊地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發達,有利於物資流通;你們可知我為何帶你們出來?因為你們跟著我多年,做事兢兢業業,從來不向我討官要官,但注重信譽,善於溝通,是做生意的好料;至於時機,則是齊國不再參與諸侯爭霸,休養生息鼓勵商業發展,民間釋放出很大的潛能,我們在這裡是大有作為的。於是改名為鴟夷子皮(意為牛皮做的酒囊),做起了生意。對於這個名字,看似粗俗,實則蘊含著能屈能伸、超脫自由的意味。那時的人沒有身份證,范蠡又極其低調,家人親信守口如瓶,無人知道他曾是名震天下的范蠡。 范蠡又干回了老本行。他經商,有很完備的經營體系,首先要求商品質量好,其次是資金貨物周轉得快,再次是多方調研知悉商品價格的變化規律,把握出進貨物的時機。他認為,任何商品,到了極貴時就轉向賤,到極賤時就會轉向貴,與一個國家的盛衰道理一樣。 范蠡還善於發現商機,利用軍事上借力打力的原理謀利。他在越國主政多年,深知越國想維持霸主的地位,就必須有好馬。所謂「南船北馬」,好馬都在北方,如能賣到南方就是好幾倍的價錢。但是,他手下的市場調查團隊發現了最大的問題:路程太運,如用海船運費太高,如走陸路盜匪出沒,增強了風險,很多販馬的商人都折了。范蠡讓人去調查,齊地誰在吳越之地的生意最大。結果,了解到齊國的鉅賈姜子盾從事布料生意,多年來幾乎壟斷了江淮一帶的布匹市場,早已買通了沿途強人,貨物暢通無阻。范蠡就命手下人購得大批良馬,在姜子盾所在的城邑張貼廣告,言明新建了一支馬隊,開業酬賓,可免費幫人將貨物運往江淮地區。姜子盾一聽有這等好事,馬上找上門來。於是,姜子盾省了運費,范蠡賣掉了馬匹,可謂雙贏。 當然,范蠡最大的生意還是糧食,因為「民以食為天」。古人耕種基本靠天,又沒有袁隆平這樣的農業科學家,其收成因地理氣候不同總是出現起伏,不是大豐收就是大減產,很多戰爭皆因爭糧引發。范蠡懂得天時地利,二十幾歲就有了儲糧的經驗,於是大建糧倉,在豐收之年大量吃進,在歉收之年大量出售。由於他建立了強大的物流系統,是當時天下最大的糧商,可以說掌握了糧食的定價權。但是,范蠡並沒有巧取豪奪,而是平抑糧價,讓百姓負擔得起,具體的做法是將一石穀物的價格控制在三十錢至八十錢之間,並通過與各國的關防簽訂協議來平抑糧價,因為如果糧價低於二十錢就會損害農民的利益,高於九十錢就會損害工商業。國家要穩定,就必須先穩定物價,當然就會與范蠡合作而把那些不守規矩的商人用行政的手段清理出市場。這種經商的原則,被司馬遷歸結為用經濟手段治國的思想,稱之為「農末俱利」(「末」就是商業的意思),是史上最早的價值規律。 此外,范蠡還研究農業生產,親自利用活水試驗養魚,發展農副產品。後來,他寫成了《養魚經》,成為中國最早的農業科普教材。 范蠡經商成功,在百姓和官府中有很好的聲望,有人就聯名上報齊國國君,請范蠡出來擔任相國。家人和手下都勸他接印。范蠡卻厭倦官場,認為功名過盛是災禍,就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離開了齊國都城,到陶地(今山東定陶縣)定居下來。為了不招惹麻煩,他又改名叫陶朱公,繼承埋頭做生意。不出十年,又成了天下首富。 然而范蠡深深懂得「盈滿則溢」的道理,認為天下財物來自百姓,應當歸還百姓,特別是要資助貧苦的百姓。《史記》記載,范蠡在陶地十九年間,三次成為千萬富翁,又三次將家財拿出來做民間公益事業,是史上記載最早的慈善家。 范蠡是位知天命、明大義的智者。在陶地時,他的次子因為殺人被楚國的公安局關起來秋後問斬。范蠡的老婆(不是西施哈,西施同范蠡歸隱只是個美麗的傳說)哭著求他,說你在吳國陪勾踐時我帶著二娃擔驚受怕,這娃沒教育好才出了今天這事,但畢竟是你娃,你腦袋瓜好使,一定要設法救二娃出來,不然我死給你看! 范蠡那時已經八十開外了,嘆息道:老伴兒啊,殺人償命是本分,但你非要救他,我就試試吧。於是把小兒子叫來,讓他裝了一牛車黃金去楚國打點。范蠡的大兒子是范蠡在最困難的時候生的,從小吃了很多苦,也學了很多本事,就在老娘面前說,老爹讓小弟去救,他懂什麼?恐怕要壞事。您就讓老爸派我去吧,保准把老二撈出來;如果不派我去,我就自殺!范蠡的老婆找老公哭訴,說你派幺兒去,未必救得了老二,還要搭上老大性命,我也不想活了。范蠡長嘆一聲,說你哭個毛啊,你想這麼干就這麼干吧。 但是,范家老大帶回來的是老二的屍體和原封不動的黃金。范老夫人和鄉鄰們都痛哭失聲,只有范蠡淡然一笑: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夫人就是不聽。老夫人哭夠了後問原因。范蠡說,老大從小受苦太多,把錢財看得太重,捨不得花錢就辦不了事;而老幺生下來的時候我已當上大官,從小養尊處優,哪裡知道賺錢的辛苦?所以花錢毫不吝惜,就能用錢換老二的命。你不要悲痛了,這是咱家的命。 范蠡活到八十八歲去世,子孫隆昌。歷代從政和從商的人都尊崇范蠡,諸葛亮曾自比范蠡,後世的商家們更是將他尊為「商聖」。老范波瀾壯闊的一生,簡直就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縮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