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大國的博弈(完整版)之第六章?四個方面(1)
四個方面:東逼,西進,南撫,北交
一、東逼
中國大陸的東方有三個國家一個地區,三個國家分別是朝鮮、韓國和日本,一個地區是台灣。台灣雖在東南,但便於從利害之間分析,還是歸於東。
對東邊的採取的政策是根據東邊的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而定,朝鮮是中國的盟友,日本和韓國是美國在東亞的盟友,台灣是美國的棋子。中國為了破美國在東亞的局,必須要在經濟上打敗日本,在文化上收服韓國,在政治上統一台灣。
日本和韓國對中國而言是對手,與中國都有利益爭奪。台灣要脫離中國,在去中國化的路上越跑越遠。所以必須採取進逼的手段,用鬥爭的方式。可目前來看,進難進,只能逼。
在東亞的戰略天平上,中國是出於下風的,只有一個不堅固的盟友——朝鮮。而對方有三個國家美國、日本和韓國,一個地區台灣。
1、經濟上打敗日本
如果說英國是歐盟的內賊,那麼日本就是東亞的外盜。這內賊與外盜是美國在歐亞的兩個盟友,也是保持世界均勢平衡的重要力量。
日本的地理、心理
日本面積37萬平方公里,日本境內多山,山地約佔總面積的70%,日本地震頻發,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人口約1.27億,主要民族為大和族。
大和民族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發展。日本歷史上曾有漫長的時期處於戰國時代。各武士集團之間發生激烈的爭鬥,斬草除根、致敵於死命的行為屢見不鮮,而且由於特殊的封閉的島國,使鬥爭比較徹底與血腥。如起源於825年的平氏家族,被源氏家族打敗之後,族中男人不分老幼全部被殺,即便有個別人能暫時逃走,但很快也被捉回來殺掉。因為日本的國土狹小,這種徹底的斬盡殺絕很容易實現。這種封閉島國的地理特徵,中國文化學習的不徹底,加上人們以生存至上而發展出來的心理特徵,使大和民族的血液中融入了寧死不屈鬥爭到底的頑強,勝利者對失敗者大開殺戒的殘忍,及對內部敬重互幫互助的團結。武士道精神則是這三者特別是前兩者複雜融合後極端膨脹的表現。
儒家文化進入日本,被日本部分的吸收,嫁接了日本神秘主義的思想。禪宗進入日本,也被改造。惡劣的自然環境,封閉的島國,過於憂患的意識,使大和民族覺得「今日」來之不易,「明日」更是岌岌可危,無法把握。他們對儒禪的學習也就不能達到中國人的地步。禪宗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水,看水還是水」的三層境界,到日本人手裡嘎然而止,只能達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地步。這是地理、心理、文化傳統使然。所以日本人對生死的看法與東方文化之源的中國人是迥然不同的。中國人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時間,有能輾轉騰挪的大江南北——空間。中國人因為生存的條件相對優越,所以在生死觀上表現的要達觀或樂觀的多,其表現就是樂生厭死。日本人則不然,封閉的空間,太多的自然災害,不可抗拒的因素太多,生命太脆弱,死亡太容易不期而至,所以在生死觀上表現的要悲觀一些,甚至可以說是樂死輕生的。樂死輕生不是想死,而是死亡太過於容易,不得不認真考慮死的問題。從這點上日本人對死亡的理解要比中國人透徹的多。也正因為有太多不可預知的意外,所以日本人對「當下」是異常珍惜的,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放縱心理、生理的壓抑,及時行樂。因為珍惜,所以重視,因為重視,所以日本人禮貌多。日本人禮貌多倒不一定是虛偽,也是他們認為「這一刻」確實值得珍惜。因為未來不可把握,故而放縱,所以人日本人的有些行為讓人無法理解,讓其他國家的人看來就是有點變態。
大和民族認為死才是真正的解脫,才是真正的皈依,從這點上說,日本人是真正的「視死如歸」。武士道也是利用了這一點,運用在戰場上就是不要命的兇猛。其實,這只是一種對死的無所畏懼,正如參加過二戰和朝鮮戰爭的美國將領所總結的:同樣的不怕死,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死時有明顯的戰略意圖,日本人更多的是對死的獻身。
可恨的昨天
日本的發展是建立在對東亞、東南亞諸國掠奪的基礎上的。可以說,沒有戰爭,就沒有日本的現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師從東方,但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興起,中國這個老大帝國已遠遠的落後了,日本認清局勢後,開始學習西方。
日本一個無資源的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資金從哪裡來,他又拿什麼和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呢?鴉片戰爭前的清朝「閉關鎖國」,中國的很多產品,通過日本的轉口去了西方。鴉片戰爭後,中國大門洞開,無需日本轉口了。為積累起巨額的原始資本,戰爭成了日本的第一國策,戰爭掠奪的財富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1874年,佔領琉球,獲賠款白銀50萬兩。1879年,日本正式吞併琉球,從此,改稱為沖繩。
1876年日本逼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條約簽訂後,日本對朝鮮採取了掠奪式的貿易政策,到1894年前日本從朝鮮運回的黃金約合835萬元,占同期日本所得黃金總量的68%。
1894年發動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獲中國白銀2.3億兩的巨額賠款。加上掠獲的戰利品共計約合4.6億日元。比1893年日本一年的財政收入的3倍還多。
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獲賠款大約1億兩。
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奪取俄在華利益,獲中國庫頁島南半部及其附近島嶼,和旅順、大連及附近領土領海的租借權。
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地區。
1937年7月7日發動蘆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隨後,東南亞諸國紛紛陷入戰爭。日本鐵蹄所到之處,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被侵略國家幾千年積累的黃金、白銀、文物、珠寶等財富被洗掠一空。
縱觀日本近現代的歷史,就是不斷戰爭,不斷獲利。
美日同盟
二戰後,日本淪為戰敗國,日本巧妙的利用美蘇中的關係,避免了國家分裂的危險,又借朝鮮戰爭的機會,及美蘇的矛盾,恢復了經濟。日本是一個非軍事化的國家,美國是他的監管國。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的時候,美國會武裝日本以彌補其全球戰略能力的不足。日本也想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彌補缺乏戰略縱深的致命的弱點,改變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尷尬局面,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美國利用日本來遏制中國,中國的迅猛發展,日本有日益邊緣化的可能。日本雖然說「脫亞入歐」,但他永遠都入不了歐,他和英國不同,他的根就在東亞大陸。對於中國的發展,日本是既憂且懼: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雖許多人不承認,但自己做過的事,自己能不清楚?況大和民族又是認真的民族,不可能忘記過去侵略的歷史,一部分日本人存在著「打人一拳,防人一腳」,用黑社會的話說「出來混總要還的」的心理。因此它們極為複雜的看著中國崛起,心裡猶如打翻了五味瓶,不知什麼滋味,自然樂意充當遏制中國的急先鋒。
對於日本這個「盟友」,美國是不放心的。日本不同於英國,二戰時英國是美國的盟友,日本是敵人。日本是在戰敗的情況下,俯首稱臣的。日本人忍辱負重的特性會牢牢的記住恥辱,並在有一天清算。如果日本永在美國的勢力之下,日本的強國之夢將永遠難以實現。日本是美國強迫的隨從,日本非常想擺脫美國的控制,只是不能而已,但努力一直在繼續。美國也從沒有放鬆對日本的警惕。
每當日本有過頭的舉動時,美國總會合適宜的敲打日本。比如朝鮮核爆之後,日本有些人提出是不是要開展擁有核武器的討論,隨後日本有人批評美國的伊拉克政策。美國很不高興,於是美國便用慰安婦的問題教訓一下日本。安倍曾在2007年3月1日說當年日軍強迫亞洲婦女充當「慰安婦」缺少證據。5日,安倍又稱日本不會再就「慰安婦」問題謝罪。在美國的敲打下,安倍晉三3月11日「由衷地」向心靈受到創傷的「慰安婦」表示道歉,但美國仍不滿意,2007年3月26日出人意料地再次公開致歉。稍後,美國國務院敦促日本政府承認二戰時期對「慰安婦」犯下的重大罪行,以真誠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這一問題。其實慰安婦事件已發生了幾十年,美國早不發作,晚不發作,偏偏這個時候提出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美國在警告日本,不讓日本在脫離美國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為擺脫對美國情報的依賴,日本自行研發間諜衛星,2007年2月24日,日本發射了第4枚間諜衛星「雷達2號」,這標誌著日本已經建成計劃中的4星間諜衛星網,能對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每天一次的拍照。但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3月17日撕下了它的神秘面紗。登錄北美防空司令部官方網站的「衛星跟蹤」欄,可見「雷達2號」的詳細情況。這一手,讓日本懊惱不已,卻又無可奈何。美國提醒日本,讓日本知道,誰是老大。
不幸的日本
日本是島國,島國天生的弱點是缺乏戰略縱深。在現代的戰爭中,沒有戰略縱深,是致命的,所以日本想方設法擴大他的戰略縱深,同周邊國家有領土之爭:同俄國有北方四島之爭,同韓國有獨島之爭,同中國有釣魚島之爭。
日本地震頻繁,且殺傷力大。1923年9月1日,在東京一帶發生了7.9級的大地震,引起的火災和海嘯,將東京和橫濱變成一片廢墟,損失高達55億日元,相當於日本兩年半的財政收入。
現在的日本以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1.27億人口,還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這是相當不易的。如果沒有海外貿易,這缺少資源人口又眾多的國家是無法運轉的。如果在戰爭時期,日本的國內工業被摧毀,這個國家將陷入不戰而亡的境地。
日本的工業主要集中在瀨戶內海沿岸和東京灣這一狹窄的地帶中,大約在北緯33°—34°左右,這東西不超過1000公里,南北只有200公里左右的狹窄地帶,就是日本沿太平洋工業帶,是日本的工業命脈。日本有50多個核電站,核能發電佔35%,在和平時期,這兩者為日本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在戰時,則是阿喀琉斯之踵,一旦遭受打擊,即是毀滅性的災難。
過去大海是天然的保護屏障,英國藉此躲過了拿破崙的火炮,日本藉此躲過了蒙古的鐵騎。現在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鄰,大海在艦艇、飛機、導彈面前已不復成為障礙,日本離大陸一百多公里的海洋也變成了通途。
一旦有國家與日本開戰,該國會選擇與日本進行常規的海上鏖戰嗎?我認為是不會的。若戰,必一招致命,打掉日本的工業基礎和電力系統,封鎖日本海域,勝利的天平立刻就會傾斜。甚至前一段時間還有人提出,將一定規模的核彈沉到日本沿太平洋工業帶附近引爆,引起地震海嘯,淹沒日本。這匪夷所思的想法,我無法做出判斷與推論,但能有人這樣說,也說明日本的地理劣勢太過明顯。從這點上說,島國無勝論將越來越正確。
為了二戰,日本準備了二三十年。索尼的前董事長盛田昭夫「聽到偷襲珍珠港成功的消息,我就知道日本完了」。因為他知道什麼叫做大國。大國有無限的戰爭潛力,可以後發制人,大國可以在被襲擊後才進行戰爭動員,然後再步步為營的打敗你。到二戰後期,日本還有900多架飛機,但因無汽油而無法起飛,日本的大和戰列艦在沒有飛機護航的情況下慘烈赴死。
從日本為美國所制的形勢與日本獨特的島國地理來看,日本短期內不具備同任何一個大國進行一場單打獨鬥的戰爭的條件。但不排除當美國的馬前卒,在與美國利益捆綁不斷擴張的過程中,擺脫美國的控制,再次稱雄東亞。我認為,在中國強大以後,這種可能性為零。
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中,日本是中國一個比較大的威脅,是美國的一柄利劍。中國若真的武力解決台灣,恐怕美國的航母沒到,日本的戰艦可能已兵出釣魚島,投入戰鬥了。倘若如此,日本是真的不幸了。
島國的衰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日本也不例外。在科技、教育、制度、進取精神被大國趕超以後,衰落將更加快速。如果要減緩衰落的速度,則要放棄發展軍事,同大國結盟,一個島國單憑軍事力量已經帶不來財富了。但讓日本這個有軍事傳統的國家放棄軍事,是相當艱難的。日本無法面對這樣的兩難選擇,必將在痛苦中再度拾起刀劍,爾後,在一場一定規模的戰爭中,更痛苦的放下。「武運長久」也只是日本人一個遙遠的夢了,任何島國的武運都不可能長久,大國才是不可戰勝的。
今天的日本
日本靠戰爭掠奪之利,乘工業革命東風,快速發展起來。二戰雖敗,但在美國的縱容下,軍國主義之根未傷。靖國神社裡供奉的就有犯下滔天罪行二戰甲級戰犯,仍受到日本人的頂禮膜拜。日本經濟雖然強大,但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沒有政治與軍事的保護,經濟最終必將凋謝。政治要獨立,軍事要自主,這是日本長期的奮鬥目標。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美國的掠奪,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整整十年,沒有什麼起色。而這十年中,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日本人驚懼交集。驚於中國的力量不斷強大,以後通過戰爭掠奪的方式再去開日本的萬世基業,已不可能;懼於中國是否將來在合適的一天,由於日本的不安分而收拾日本。
一山難容二虎,東亞不可能有兩個強國。期望中日能像法德那樣拋棄歷史的恩怨走到一起,建立中日同盟,本身就是書生之見。中日不可能平起平坐,東西方的思維是不同的,日本狹隘的民族心理與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和死不認賬的頑固,加上日本沒有政治與經濟的自主,決定中日不可能走到一起,建立政治、經濟甚至軍事上的聯盟。將來的中日的關係只可能像美日那樣,很難像法德那樣。
中日之間存在領土爭端,可現在有爭議的領土,一百多年前是沒有爭議的。東海問題不存在,釣魚島是中國的,就連琉球群島都是中國的。當年中國弱小,清廷腐敗,無力維護神聖領土。今天中國已漸漸蘇醒,中國還會在領土上讓步嗎?哪一個領導人不想復興民族大業,哪一個執政者不想重振漢唐國威。
隨著中國的發展,日本的優勢正在慢慢的消失。太空武器的研製,導彈技術的進步,讓日本隨時處於滅亡之中。如果日本真的能認識到這一點,認真的反省歷史,重新定位美日、中日關係,則是日本的大幸。不幸的是美國是不會讓日本擺脫他的控制的,日本更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那麼在未來的較量中,與其讓日本感到中國的善良與仁慈,倒不如讓日本感到中國的強硬與殘酷。溫暖讓人昏沉,寒冷讓人清醒。2006年的核爆、SKⅡ的檢查讓日本清醒了不少,安倍晉三2007年就沒有以首相的身份去參拜靖國神社。這不是安倍晉三比小泉進步了,而是局勢不容許了。
中美關係在微妙的發展。中國經濟對美國經濟嵌入式的模式,讓美國不能對中國痛下殺手,而軍事的進攻,有50年前的教訓,美國也不敢有貿然舉動。但美國會就此罷手嗎?不會!絕對不會。美國武裝日本,策動台灣,就是另一層次的較量。美國現在對中國二炮部隊特別的關注,可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目的的策略。
美國在全球戰略受阻的情況下,東亞變得日益重要。美國既想徹底的武裝日本,讓愛國者3進入日本,讓F22進駐沖繩。但美國又不想讓日本的羽翼太過豐滿,擺脫美國的控制。在美國的武裝策動下,日本有可能不惜冒亡國的危險與中國一戰。因日本有冒險的傳統,軍國主義迷信武力且好戰的特點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大東亞共榮的夢想仍然是一代又一代日本軍人的迷夢,渴望著,騷動著。
日本雖經濟總量巨大,但政治軍事不自主,國土面積狹小,對海洋運輸的依賴太重,高尖精技術又受到美國的限制。這些方面中國要比日本好的多,特別是高尖精武器的研製,日本已落後於中國,而且這個落後的速度還要加快,日本的軍事力量表面強於中國,實際上已被中國趕超,而且在太空武器與中國的王牌導彈部隊上,日本更是望「中」興嘆,無能為力了。一旦我們在經濟上超過日本,那日本所有的不安分都要收斂,日本的對外政策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我們廓開歷史的迷霧,略去政治的口水與經濟的數字,可以看到,一旦中日開戰,日本就有亡國的危險。且不說中國有多少人懷著刻骨的仇恨要一洗當年之恥;且不說有多少年輕人為他們遭受欺凌的歷史與死傷的先輩而憤憤不平;且不說有多少戰略家吞肝吐膽的仔細推敲日本的死穴,就看中日武器的對比與發展的態勢,就有理由相信,再戰,日本必亡國。有這樣的底線我們不妨逼一點再逼一點,逼到日本放棄擴張的政策,消弭東方的刀兵。
2、文化上收服韓國
中韓之間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現在的所謂大韓民國,也就是古代朝鮮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受到中華文明哺育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與中國雖有和和戰戰的恩恩怨怨,但一直相交較深。清政府的落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中國無力保護這個東方的屬國,朝鮮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二戰後,特殊的歷史背景,朝鮮被分裂,在美國的扶植下,大韓民國才真正的立國。朝鮮戰爭後,韓國依託美國的政治、經濟,藉助現代科技,抓住了機遇,振興了國家經濟,擺脫了儒家文化負面的影響,這是值得我們側目深思並認真學習的。但是缺乏地理、心理優勢,沒有原創的文明,也沒有產生過偉大思想家的韓國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在經濟略有成就之後,就開始盲目自大,忘乎所以了。
古代朝鮮在亞洲的歷史上,甚至東亞的歷史上都是乏善可陳的,為了彌補文化的缺陷,給韓國民眾打氣,韓國政府憑空編造了許多讓中國人感到可笑的歷史。韓國1992年出版的教科書:宣示大韓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從帕米爾高原遠涉遷移到了朝鮮半島,途中催醒了滿洲的「紅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黃河文明」,並在公元前7000東渡日本,創造了日本文明。為去中國化,漢城改成「首爾」;掠奪中國的文化遺產:「中醫」改名成「韓醫」;針灸是韓國人發明的;全世界都知道的起源於中國的端午節也變成「首爾聖誕祭」了;治水患、解蒼生苦的大禹也變成了他們的祖先檀宗的學生;「活字印刷術」也是韓國人發明的;更荒謬的是「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其實韓國(朝鮮)直到1443年才有自己的文字,韓國建國後為了「去漢化」,才禁止使用漢字。
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能看到滑稽與無聊,一個國家也好,一個民族也好,如果不往前看,只停留在歷史中意淫,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註定沒有前途的。篡改歷史更是典型的小人伎倆,這種伎倆能得志於一時,豈能得志於天下。
我可以理解一個沒有優秀文化遺產,沒有厚重的可以自傲的歷史的國家想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想展現是自己優秀民族的苦心,但我不能容忍,絕對不能容忍,不尊重歷史不顧歷史的真實而肆意篡改歷史、侵佔其他國家文明的可恥做法。如此肆無忌憚的行為,讓人有不可思議之感。這就暴露了狹隘的民族心態,就算日本再侵略中國,日本也不會如此的捏造歷史,搖身一變成為中華文明的祖宗。而韓國這個經濟剛有起色的國家,卻一心要挑戰中華文明屬於中國的無可爭辯的事實,也是鑒於韓國的這種不尊重歷史的行為,我提出在文化上要收服韓國。
韓國這種荒謬行為,一方面是狹隘的民族心態在作怪,另一方面還有歷史的因素。由於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十分強大,強大到讓鄰邦既喜又懼。如果中國表現得友善,那麼,朝鮮就會安享中國和平帶來的安定;如果中國有野心,朝鮮就從完全的學習吸收變成歇斯底里的抵制。中國古代對朝鮮進行過戰爭,中國的戰爭是有限的,戰爭沒有完全統一或者說征服朝鮮半島上的所有政權,只是確立了朝貢的體系,其實中國要求的也只是一個朝貢的體系。由於古代中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有足夠的震懾力與吸引力,因此,這種朝貢體系便已足夠,中國古代的君主們也沒有要刻意的經營這塊類似於海外的遙遠之地。由於古代中國沒有全力的要征服朝鮮半島,也由於朝鮮半島上的政權有一定的抵抗力,朝鮮半島上總有一個或幾個政權保留了沒有被徹底征服的記錄並承襲了自己的傳統精神,也正因如此,朝鮮至今都保留一種近乎病態的自尊,一種並不存在卻被他們頑強的相信的獨特的民族優越感。這種自尊曾因為滿清對中國文化的摧殘和改服易飾而一度的極為強烈,也曾因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無力保護朝鮮讓朝鮮亡國差點滅種而蒙羞生恨。這種自尊既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神往與相應,同時也是對中國不重視自己文化的一個諷刺。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韓國現在對中國的文化這麼感興趣,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心機把中國的文化變成他們的。為什麼同樣受到中華文明哺育的日本不這樣做呢?因為日本學習西方要早得多、要深的多,日本近現代的強大使其有了一定的底氣,更主要的是日本發動過對中國的戰爭,在和中國人的較量中,日本知道中國所蘊含的能力與潛力,知道一旦中國恢復了榮耀、富強了國家,其國民的創造力是日本遠遠無法攀比的,而韓國對中國是不了解的,他只知道中國偉大的過去,卻看不到中國還會有更偉大的將來。
對於「大韓民國」的稱呼,我是很不喜歡的。凡是小的國家,喜歡用「大」來誇張,而大的國家卻不必這樣來強調。諸如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這兩個「大」加起來,才不過50餘萬平方公里。而擁有1707.54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與擁有963.1418萬平方公里的美國,從來不說「大俄羅斯」、「大美國」。讓人可笑的是只有9.96萬平方公里的韓國竟也宣稱是「大韓民國」,如果說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在祖上曾闊過,一個建立了當初的日不落帝國,一個在東亞東南亞稱霸,那所謂的「大韓民國」有什麼。
我不想批判韓國沒有優秀文明可以驕傲的歷史,只是很不喜歡韓國不尊重歷史的態度。美國的歷史比韓國更短,但美國也沒有搞一個什麼文明,宣稱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宗,也沒有把歐洲燦爛的文化佔為己有。面積小有什麼關係,韓國以9.9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創造出2006年GDP達7876.2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十一的財富,這是讓中國人汗顏的。讓中國人更汗顏的是當韓國把中華文化當成至寶進行民族消化的時候,某些中國人開始對中華文化進行全方位的質疑與否定。打著偽科學的口號,要廢除中醫,為迎合西方人的習慣,要「廢龍」。我開始真正的憤怒了,為什麼我們總是跟著別人跑,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有自己的判斷與立場,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保留自己的本色而活著。為什麼我們有些「精英」那樣的為外國人考慮,要想方設法處心積慮的挖去中華文化的根、全世界華人的精神支柱,讓這樣一個龐大的有數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沒有文化的守護下解體消亡。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歷經無數劫難終能屹立不到的根本原因是深厚的文化認同。沒有文化的認同,沒有文化的優勢,以中國的民族特性,最終會淡出歷史的舞台,成為華美卻傷感的回憶。當有一天,我們的「精英」 廢除了龍,巧妙的將我們民族的圖騰改成狗,改成羊,改成其他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畜牲的時候,我們還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嗎?還能讓全世界的華人相信中國是中華文明的根嗎?
為什麼要廢龍呢?因為有人說:「『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 原來「龍」不符合西方人的口味了。那「龍」在中國代表著什麼?「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什麼是圖騰?圖騰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是一種文化,是蘊含無限意義的集體無意識的集中表現。圖騰也能改嗎?因為別人不好理解,幾千年的精華就要改?我們改了,人家就喜歡了?我們就富強了?我們是為誰活著的,我們就是這樣和西方接軌,這樣走向世界的嗎?這樣能得到別人真正的尊重嗎?如果說「Dragon」在西方人眼裡不友善,那就麻煩他們不要用不能代表中國「龍」意義的「Dragon」,而直接就用「Long」。中國的功夫被直譯為「Kung fu」,為什麼能得到西方人的認可呢?不是我們求人家用的,那是李小龍打出來的。我們不想如何利用自己的所長,振興民族文化,反而一天到晚,挖空心思去迎合別人的胃口。這種形同刨祖墳的作法,就算能得人家兩句誇獎,也會在心底更加的鄙視。
中國的文化能沒有「龍」嗎?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器物、服飾、建築等等,凡中國人智慧所及之處,處處都有「龍」的身影。中國哲學的源頭《易經》賦予了「龍」生動的形象和意象;「龍」的形象具體又神秘,「神龍見首不見尾」; 「龍」作為飛天神獸,變幻莫測,誠如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所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積極奮進,「龍馬精神」;論威儀,「龍行虎步」「龍驤虎視」;贊人物,「人中之龍」,形容人勇,「龍眉豹頸」,比喻人貴,「龍眉鳳目」,描摹王者氣象,「龍盤鳳翥」;形容地勢險要,「龍盤虎踞」;論氣勢,「龍飛鳳舞」,盼成才,「望子成龍」;頌祥瑞,「龍鳳呈祥」,看精神,「生龍活虎」;喻草莽英雄,「藏龍卧虎」。中國的文化能沒有龍嗎?中國文化的標誌就是龍。
提出要廢除「龍」的人,說明他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已經徹底的喪失了自我,也喪失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繼承。
顧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我認為:「血流頭斷,謂之亡身。身強體壯,卻麻木不仁,文化凋零,卻不思振興,數典忘祖,卻面有得色,謂之亡族。」
韓國人在政府有目的的引導下,「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可這是虛的。歷史是殘酷的,容不得半點虛假,而掩蓋與作弊的代價就是更大的災難,這點中國已經深有體會了,晚清近代歷史現在依然血跡斑斑。韓國的自我膨脹無法改變東亞、東北亞的格局,在歷史上,朝鮮從來就沒有扮演過主角,他始終都是一個配角,以或被犧牲或被保護的形象出現的,這點歷史上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這是韓國不可更改的宿命。
一旦美國的勢力退出東亞,韓國與日本的爭奪是不可能佔上風的,最終與中國結盟成為韓國必然的選擇。我們可以張開臂膀不計前嫌的熱烈擁抱,但現階段,雖韓日有矛盾,但韓國還是美國的盟友,不是我們合作的夥伴,並且還是對我們抱不友好態度的國家。
在運用「逼」這硬的一手時,我們還要有軟的一手,否則,都逼的水火不容,對中國也沒有用。畢竟現在的鬥爭是複雜的,在激烈的鬥爭中,還有見縫插針,合縱連橫的合作。通過鬥爭與合作,放下敵對與傷害,謀求發展,共同進步。建立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打造現代的東方文明,開創大中華的經濟圈與文化圈,把東方的智慧變成時代的先鋒,引領全球走向和諧共生。
作者:會同天下
===================================================
說明:原文發於2007年4—6月,這裡發的是2008年元月份的修訂後的,要是看原文,可到首頁找鏈接,那裡提供了兩個論壇的鏈接。
推薦閱讀:
※蔡英文「百日維新」怎麼破局這麼快
※《破局》:老鼠和貓玩的一場生死遊戲
※李三素:「余卦亦類推」——離卦成局與破局之離卦詳斷
※4.水法------諸水合局破局歌
※山寨盛行的中國紅糖市場,這位湖北姑娘的破局3招有用嗎?
TAG: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