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禮貌、禮節僅是社會行為規範中的一小部分

【原文】見齊衰1者,雖狎2,必變。見冕3者與瞽4者,雖褻5,必以貌6

凶服者式7之;式負版8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見有穿喪服的人,雖然是很親近的,態度也要變得嚴肅。見到戴禮帽的君主、卿大夫,以及盲人,雖然也是很親近而熟悉的,也必須端正外在的儀錶和態度。

遇到送死人衣服的人,在車上也要把身體微俯伏在車前的橫木上,以示尊敬死者。對背負書籍的人也要尊敬。

遇有盛大的宴席,一定要改變神色站立起來表示恭敬。

遇到疾雷、大風,也要改變神色,以示對天的敬畏。

【說明】一般認為「禮」僅僅就是禮貌、禮節,其實不然,禮貌、禮節僅是社會行為規範中的一小部分。「仁」與「禮」與「義」同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係,用現代的話語來描述,即是:在一定的禮貌、禮節等社會行為規範內,尋求最佳的行為方式,來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的關係。本節所舉的幾個例子,即是說明這個「仁、義、禮、智、信」。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用相應的社會行為規範,相應的禮貌、禮節,就尋求不到最佳的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就不能達到相互親愛的關係。因為「禮」,即是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比如中國人作揖、日本人鞠躬、歐洲人擁抱等,是人們公認的禮貌,如果中國人們也擁抱來擁抱去,就會有很多人不習慣,你非要擁抱?那麼對方可能就跑開了,你與他的人際關係也就建立不起來了。所以,不符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就不是最佳行為方式,而不是最佳行為方式,就建立不起友好的人際關係。

——————————————————

【注釋】1.齊衰:(zi咨cui崔)古代用熟麻布做成的緝邊的喪服。《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荀子·禮論》:「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

2.狎:《書·太甲上》:「予弗狎於弗順,營於桐宮。」《書·秦誓》:「今商王受狎五常,荒怠無敬。」《老子·七十二章》:「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論語·季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韓非子·南面》:「狎習於亂而容於治,故鄭人不能歸。」這裡用為親近、接近而不莊重之意。

3.冕:《書·顧命》:「相被冕服,憑玉幾。」《左傳·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軒。」《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論語·子罕》:「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莊子·胠篋》:「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這裡用為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之意。

4.瞽:《書·堯典》:「瞽子。」《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詩·周頌·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論語·季氏》: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荀子·解蔽》:「瞽者仰視而不見星。」《韓非子·說林上》:「瞽,兩目,君奚為不殺?」《說文》:「瞽,目但有朕也。」這裡用為雖瞎但有眼珠之意。

5.褻:(xie瀉)《禮記·檀弓下》:「調也,君之褻臣也。」《廣雅》:「褻,狎也。」這裡用為親近、熟悉之意。

6.貌:《書·呂刑》:「簡孚有眾,惟貌有稽。」《國語·晉語》:「夫皃情之華也。」《莊子·養生主》:「人之貌有與也。」《韓非子·解老》:「禮者,所以情貌也。」《說文》:「皃,頌儀也。」這裡用為外在的儀錶、態度之意。

7.式:通「軾」。《書·武成》:「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周禮·考工記·輿人》:「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天子為動,改容式車。」這裡用為以手撫軾,身體微俯伏在車前的橫木上,為古人表示尊敬的禮節之意。

8.版:古時書寫用的木簡,後也指書籍。《詩·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周禮·小宰》:「聽閭里以版圖。」《周禮·司士》:「掌群臣之版。」《管子·宙合》:「修業不息版。」《韓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大戴禮記》:「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為後世戒。」《太史公自序》:「金匱玉版。」這裡用為書籍之意。


推薦閱讀:

「女人最掉價的五種行為,中3個你就不值錢了」
和諧家庭行為準則
你運勢變衰的5個行為
女人愛你太深,才會對你這四個行為吃醋,別裝傻

TAG:社會 | 禮節 | 行為 | 社會行為 | 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