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念佛的種子種入八識心田--學佛網
萬行法師念佛開示
開示一
我們之所以要用功,念佛、誦經、觀想,無非是為了把這些信息錄進第六識,再傳遞到第七識,進一步貯存到第八識。刻骨銘心的事物,都收藏在「八識」里。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識」里,臨終時就沒用了,而收藏在「八識」里的東西,生生世世都能受用。毛病習氣也都是收藏在「八識」里。現在拚命地念佛、誦經,就是為了往「八識」中收藏更多好信息。如何使念佛的種子,源源不斷地收藏到八識里呢?現在學佛的人,一萬個人難得有一個,能把念佛的種子種入八識心田裡,也就是無法種入八識心田。這就說明了一個可怕的道理:目前學佛的方式,根本無法將學佛的種子錄進八識中去。既然種子沒種進八識,那生前學佛也都是種點福報。甚至連學佛的「因」都很難種下去。你認為是種入「八識」了,實際上是在第六識,甚至連第六識都沒有。因為第六識有了,慢慢可以滲透到第七識,一進入「七識」,也就可以慢慢進入「八識」。為什麼聽了開示,還不懂得用功?那就說明連「六識」也沒有錄進去。 過去聽過的經文、道理根本回憶不起來。這就說明過去所學的道理沒有錄進去。尤其是現在非常流行「念佛」,大家的時間沒少投入,佛號確實沒少念,根本沒效果。都是用嘴念,頭腦沒有介入,口裡念佛,頭腦還在考慮問題。單憑口念,怎麼能留下印象。臨終時,前五識逐漸死掉,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口不能講、身不能動。只有意識還在微細地活動,明白一點點道理。如果第六意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還有點學佛的影子。接著第六意識死掉,這點印象還有嗎?如果學佛深入到「七識」,別人看你已經死掉,但從學佛而言,第七識還在活動。再接下來第七識也會死掉,如果你學佛的滲透力不夠,就到此為止了。由於平時的力量不夠,未滲入八識,這時就會隨著平時的習氣走。比如平時的習氣是「善斗」,就會投胎去做阿修羅;平時的習氣是「貪」,就會投胎到鬼道。 如果遇到明師,指導你學佛,力量會滲透到第八識(前七識全部會死掉,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一旦學佛的力量滲透到第八識,臨終被佛的力量牽著走,這時才是佛接引我們。說句真實的話,根本不需要佛接引我們,我們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凈土。根據永明延壽禪師說的:如何知道念佛深入到第六、七、八識中呢?真正深入八識中的人,平時做夢,都是與學佛有關的夢。不會是殺、盜、淫、妄的夢。每個人都可以答出自己現在學佛的深度。 既然學佛要滲入「八識」,那麼我們怎樣學佛,才能使力量滲入八識呢?不要以為多念佛、多誦經就有用。就目前大家這樣,沒辦法往生。磕十萬個頭、念十萬聲佛號、誦十萬遍經、燒再多的香,都沒有用。如果所做的一切,是拿心來參與的,那就都有用。何為心呢?在這裡我們把話題轉一下,當一心不亂地念佛,就是「心」參與了。當燒香的時候是一心燒香,沒有惦記別的事情,就是心參與了。只有一心不亂地念佛、禮佛、燒香、誦經,才能不斷地把學佛的種子,收入八識心田。臨終時就會受用。 在念佛時,不僅僅把心專註在佛號上,而且當我們起一個妄念的時候,更要能覺察到這個妄念。如果口裡念佛,心隨著妄念跑掉了,根本沒辦法將佛號收入六識,再進入七識,最後收入八識。(現代科學證明,人不僅僅有第六意識,還可能有更深層的意識,總有一天會證明佛教所講的第八識。)人的肉體死掉,精神不滅;生前熏染,死後浮現。 為什麼禮佛時要右手按在莆團中間,左手一步到位,雙手翻掌,頭要下去停留幾秒鐘?有的人禮佛不標準。即使標準,也是樣子學得很象,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當翻掌的時候,一定要觀想3~5秒鐘。觀想我們的雙手托著佛足,佛光照在我們身上,甘露灑在身上。一定要有觀想,否則八識里輸送不進去。為什麼「凈土宗」講:念佛、憶佛,將來才能見佛?好比我們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念心沒念,是否是真念呢?反之口不念心念,這種念力有多大?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現在人念佛,都是用嘴,不是用心。因為所遇見的師父都是讓張嘴念,偶爾有個師父告訴用心,又不習慣了,還是張著嘴念。 剛學佛時,心的力量發動不起來,只能用嘴念。可有的人,時間久了誤以為就是用嘴念,不知道怎樣轉入用心念。真正的念佛,必須要念念覺知。念每一句佛號時,都清清楚楚地覺知:自己此時此地在念佛。如果念出聲,耳根聽得很清楚,如沒念出聲,整個身心都在念。實際上真正念佛,「聽」和「念」沒辦法分開。能念、能聽的是一個!當這個「能」一旦出現,就是不念自念。一旦「自念」出現,就會二六時中,盡虛空、遍法界都在念佛,你的心、眼都是在念佛,都是佛的形象。就好比一個人戴著墨鏡看事物,萬事萬物都會變成墨色。戴著紅色的眼鏡,萬事萬物都變成了紅色。當我們心中充滿了「佛」,看萬事萬物都是佛。當我們內心充滿了「愛」,看每一個人都很可愛。當我們內心充滿了「是非」,看每個人都是是非之人。 我們平時在念佛時,是否能做到不間斷、不夾雜呢?根本無法做到。但是足以做到「一念的純真」。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一念純真」。當有了這一念純真,完全可以滲透到八識心田中。今世學佛,護持三寶,就說明過去的「一念純真」的種子種入了八識心田。然而,因為這一粒種子的力量太微弱了,還是被業力牽著走。什麼叫業力?業力就是習氣。實際上學佛也是為了形成習氣,臨終的時候,哪方面的習氣重,就被哪方面的業力牽著走。正是因為古人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才讓我們多念佛,多拜佛。可一旦形成形式上的念佛,拜佛,就把內心無形的念佛丟掉了。你看他這樣念,我看你也這樣念。就像禪堂里不教人調姿勢、調呼吸、調心態,一代傳一代地死坐。你以為我會,我以為你會,其實都不會。等有會了的,又不說話了,後進禪堂的跟著先進禪堂的,每天稀里糊塗地坐下去。就像大學裡從來不教橫、豎、撇、捺。好多居士到了廟裡,見師傅坐禪,也學著坐。偶爾問一個師傅怎麼坐?就告訴你什麼也不要想。可是對於一個剛學坐禪的人做得到嗎? 如果能夠念念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勝過念十萬億佛土的佛號。換句話講,念十萬億佛號,如果不能念念覺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又有什麼用呢?看住自己的心,勝過念十方三世諸佛。看不住自己的心,僅僅是種點善因而已。
開示二
現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寫法,「心」字上邊一個「今」字,就是說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話,又怎麼能把凈念的功夫,貯存在阿賴耶識中呢?之所以要「凈念相續」,就是為了要貯存到阿賴耶識中。何謂「凈念」?沒有夾雜的「念」。如果能保持「凈念相續」(即凈念不斷),當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臨終。正因為大家達不到凈念相續,所以中間才會產生妄想。如果「心」發動起來,就不用嘴念。那麼現在心未發動起來的時候,最好要發出聲音念。通過舌根發出聲音→耳根將聲音錄進→再貯存在阿賴耶識中。如果嘴不出聲,耳根會被外境的雜音干擾。就像錄音機錄音時,環境太亂,就錄進了雜音。如果沒有雜音,就是一種單純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聞、心受」?如果這三方面沒辦法結合,我可以老實告訴你,你念佛的方法沒用。必須要「口念、耳聞、心受」,才能貯存在阿賴耶識中。把過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說,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一個裝滿了各種味道的杯子,我們不斷地往杯子里兌糖水,最後杯子里的水全都變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結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沒有放夠,也就沒辦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實際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法門最簡單、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適合各類根器的眾生,三根普被。可現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給自己規定每天念佛十萬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慮問題。十萬佛號念完了,問題也考慮成熟了。兩不耽誤,哈哈,念佛真好。 「不夾雜」、「不間斷」,並非永不間斷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而是前面的雜念已斷,後面的的雜念未起,中間的空靈明了的狀態,即是「凈念」、即是「不夾雜」。如果這個「凈念」相續,即是「不間斷」。正因為這種「凈念相續」不出現,才雜念不斷。祖師們出於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們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否則雜念不斷出現。一個雜念、二個雜念、三個雜念……雜念不斷出現。祖師們見到眾生的弊病所在,才開創了現在這種「凈土法門」———念「阿彌陀佛」。 不論是哪個法門,包括天台止觀等,實際上也都是為把「凈念相續」的境界修出來,或者說為了「覺照」出現,(覺照出現,也即是凈念相續)乃至包括莊子講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脈通了,處在大光明藏里」,也都是這種境界。實際上大家如果不會修「凈土法門」,其它法門應該很容易修,因為最高的是凈土法門。其它的法門都是基礎,尤其「密」更是基礎。但現在大家都認為,密宗是最高的法門,密宗出現的最晚,最後出現的都被認為是最好的。實際上整個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為法。很少有人通過修密、修道,而最後轉到無為法上來,因為他依賴慣了「有為法」這個拐杖,很難放棄這個拐杖去修「無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讓他念,他會感到很空虛。必須有個抓得著的。念佛的抓住個「阿彌陀佛」;密宗抓住個搖鈴鐺,結手印,搖頭晃腦;禪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幾分鐘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這一大片妄念,把原來產生的一點點清醒覺知的境界又衝散掉了。為什麼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大家所修的一點點清靜的境界是在清凈的環境中修出來的,一旦環境改變,這一點清凈的功夫就會慢慢消失,在靜中修出來的清靜定力,是一點用也沒有的。也就是說在閉關、住山洞修出來的定力還不夠。為什麼祖師們住一段洞以後,又趕快出來?就是為了藉助於洞中修出來的這一點點清靜,去紅塵中繼續磨鍊。這就是:「煩惱修在煩惱中,定力修在紅塵中,智慧顯在煩惱中。」
開示三
怎麼念佛呢?通常最好把你所念佛的形象觀出來。比如大家都喜歡念「阿彌陀佛」,最好把阿彌陀佛想像出來。就像別人一提到你的母親,你的腦子裡會馬上出現你母親的形象。念佛的人必須做到,一提到佛,腦子裡馬上呈現出佛的形象。必須做到這樣,才能和佛有感應。如果突然問你: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你想不起來是什麼樣子,說明還沒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憶佛才能見佛。 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時候頭腦里沒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靈明的覺知。但是對於剛學佛的人來講,必須要記得阿彌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彌陀佛,形象馬上出現,根本不需要想好久。在過去,念佛法門通常都是觀、念同時下手。即在念佛的同時,就觀想得非常清晰。剎那間心、眼都非常清楚,包括拜佛的時候,也要觀想。在拜下去頂禮的時候,要觀想我們的雙手托著佛菩薩的足,佛光照耀在我們的身上,佛菩薩將甘露灑在了我們身上。只有活著的時候與佛溝通了,臨終才能蒙佛接引。 觀佛與念佛哪個更重要呢?「觀」是初步的,「念」就很高了,只有頭腦里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與佛溝通。當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連佛的形象也沒有了。通常在念佛的同時必須要觀佛。 學習「念佛」,不像學其它的法門複雜,只須深信不疑、念不間斷,就能成就。而其它的方法,則要通達許多教理。實際上念佛的方法如同往裝滿苦水的杯里不斷地加糖水,一直將苦水置換成甜水的道理一樣,不斷地沖淡我們的業障,使它沒有能力現前了。尤其是業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修行不怕慢、笨,就怕你停下來。因為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長期積累。好多人活了幾十年才開始學佛、念佛,幾十年中收集了社會上的許多事物,再念佛,就很難貯存進去。怎麼辦呢?只需身心放鬆,提起佛號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聲音、相貌錄進去。當念佛的種子,深入八識心田以後,不需要再念,每一個念頭都是:念佛、念佛、念佛。其它的念頭都被同化了。 往往真發心念佛的人,念佛感應特別多。有了感應,不要跟著感應跑,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棄念佛,跟著境界跑,境界就會沒有了。如果我們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亂,那真的是「有求必應」,想要什麼有什麼!想要什麼,動個念頭就可達成。「一心不亂」,就是和佛溝通。 有的居士,如果在家裡燒香、念佛不方便,在自己心裡念佛就可以了。城市裡住房緊張,設佛堂不太方便,那就在自己心裡設一個永久的佛堂,點燃一支永久不熄的心香!實際上古時候念佛的人,在他們的心中就有一朵盛開的蓮花,永不枯落,每天鮮艷茂盛。如果喜歡燒香,就觀想頭腦中有一支點燃著的香。不論幹什麼,走路、幹活、睡覺、吃飯……,這支香永遠點燃著。 有的人念佛,家裡人不支持,你在自己心中念,誰能知道呢?只要念頭不間斷,佛、菩薩一樣知道,不需要我們喊出聲來。 在過去有很多學佛的人,條件很不具備,看不到師父,見不到佛經、佛像。但在他們內心天天想著佛,也很容易和佛、菩薩溝通,每天處在道裡面。我們通常看到一些燒香的人,一邊拜佛、一邊求,嘴裡不停地念叨,實際上你心裡想什麼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說出來。
開示四
《彌陀經》上有一句話講到:「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才能接引我們。那麼大家對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呢?通常大家都是「以文解義」,把它理解為「人到死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們」。因為經上寫的是「臨命終時」!實際上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許多人都把它理解錯了。 佛法真正的精神是注重「當下」!也就是說注重活著的時候,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死後。如果你活著的時候解脫不了,指望臨終解脫,把握性是太小、太小了!《彌陀經》上講到「五濁惡世」,「五濁」也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是一種順序排列,為什麼把「命濁」放在最後,而把「劫濁」擺在第一位呢?前面四濁我們不講它,講最後一濁——命濁。 何為命濁?也就是我們通過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妄念的「根」斷絕了,煩惱降伏了,四相超越了。一個超越了四相的人,他已經沒有煩惱了,他生死的根已經沒有了,他也就超越了「命濁」。真正的臨命終時的含義,就是超越了「命濁」!絕對不是指臨死咽氣的時候。 超越了命濁的人,彌陀自然現前,那也就沒有生與死、來與去。若有來、去的不是佛,更不是道!佛與道是無名無相、無來無去。如果一個人「命濁」結束了,他已經跳出了三界。 大家把《彌陀經》都已經背得很熟很熟了,如果我們在念佛時能夠達到一心不亂,而且能夠保持七天的話,還要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幹什麼呢?我們自己就去了,就解脫了。而我們現在是連七分鐘的一心不亂都達不到!這麼說來佛是不是給我們出難題呢?他明明知道我們七分鐘都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可是他偏偏說:如果有人念佛能夠達到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凈土! 實際上如果你能夠在一念之間達到一心不亂的話,必然還會出現第二個一心不亂;能夠出現第二個一心不亂,就會出現第三個……大家可能會說「一念」不亂,還不容易嗎?難道我們連一秒鐘的一心不亂都達不到嗎?達不到。根本達不到!所以《地藏經》上面講:「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也就是說閻浮眾生念念都處在散亂當中。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36675.ht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