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批判性思維」淪為流行的教育口號,我們該如何為它正名?

看點 現在「批判性思維」這五個字已經變成了一種吸睛方式,只要打著這個旗號,總會獲得別人的認可。但當我們標榜批判性思維時,我們在談什麼?在美國教英語三十年的Rob Jenkins老師認為批判性思維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思維、二是關鍵。做到「客觀而冷靜的分析」,才是真正的具備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文 | 小WE 編輯 | 李臻

「批判性思維」——吸引學生的萬能靈藥

你可以隨機找一些學校或是校外教育機構,翻翻他們提供的課程或是機構使命,你都會看到「批判性教育」這幾個字——

「我們致力於培養能讓學生終生受益的技能,包括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清晰表達的能力等。」

「大學將不斷督促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幫助學生畢業後成為青年領袖和積極投身全球建設的社會公民。」

或者你可以嘗試隨便走進一所教育機構(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可以),找到一群老師,向他們拋出你的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你很快就會聽到有人回答你:「我知道,教學生批判性思維唄!」

的確,大家都已經知道「批判性思維」是個好東西,用它吸引生源百試不爽。雖然「批判性思維」不是一個有形的事物,但既然招牌掛出來了,還是要努力履行自己的承諾。

Rob Jenkins在美國教了三十幾年的英文。從這麼多年的教學經歷中,他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那就是——老師能為學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學會為思考,即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Rob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天,都會先和他們談談批判性思維:我們為什麼總說它重要?學生怎麼樣才能有所長進?

批判性「思維」概念的重置

「批判性思維」,顧名思義有兩部分組成。

首先它是一種思維。我們都能夠思考——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大腦思考如何解決手邊的難題、管束我們的行為、試圖理解難懂的問題……

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先別笑,因為我們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社會發展的原則很重要的一點是「便利」——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減少人們思考和行為的麻煩就怎麼來。

所以我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容易而舒適,完全不必去費力思考。

以往我們需要去理解食物的本質和原理,才知道如何處理、儲藏和烹制食材,如今我們只要有冰箱和微波爐就吃喝不愁了。

以往我們需要去默記環境與方位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如今只要手拿GPS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並不是說這些發展不好。理想情況下,它們釋放了人類大腦,讓我們可以去追求、思考更重要的東西。但實際情況呢?我們的大腦早已習慣於使用自動駕駛模式。

真正的思考需要我們持久、深入地去接觸某個話題,包括深入閱讀、仔細觀察、收集信息、反覆檢驗、評估證據,也包括不斷質疑猜想、建立邏輯聯繫、得出初步假說,以及評估驗證,最終得出清晰、具體、詳細而邏輯嚴密的結論,而不僅僅是從理論到實踐的簡單應用。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我們鍛煉大腦的力量,就像我們鍛煉肌肉是一樣的——要推開阻力。

我們在健身房舉鐵,阻力越大,我們鍛煉肌肉的程度和效果就越好;大腦也是一樣,我們越是堅持推動它,我們收穫的知識也就越多。

所以,選擇具有挑戰的課程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大有益處的。

「客觀而冷靜地分析,是「批判性」思維的三大基石

「批判性思維」的第二部分是關鍵。

「批判」並不是簡單的否定。

我們可以想一想影評人(movie critics),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將每部電影都批得一文不值,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幫助讀者分析,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他們已經對數百部甚至數千部電影爛熟於胸了。

當我們看過這些評論,我們會看到他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是有理有據的。

想要學會「批判」,首先要學會的是客觀,至少儘可能地客觀——因為人固有的想法、情感和潛意識的偏見,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辨別事實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批判」還意味著善於分析,能夠將眼前的問題分解來看,就像化學家分析某個化合物一樣。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是好是爛還是不痛不癢?那就要一樣樣來看它的表演水準、導演水平、劇本如何、拍攝手法,已經所有彙集在一部電影中時產生的效果。

「批判」最重要的,是能夠冷靜分析,能將你的情感與現實狀態剝離開來。

這並不是說情緒不好,而是作為人類,我們天性會基於情感來作出一些判斷(有些情況中也確實需要如此)。但在許多正式的、專業的場合,情感不是決策的堅固基礎。

按:文章轉載自狄邦「WE留學生」(ID:WordEducation)

點擊關鍵字閱讀外灘教育3000+篇優質文章

——————

探校錄|少年書房|家長課|數學思想

學英語|大考場|美高黨|國際課程

小留學生日記|批判性思維

鋼琴課|酷老師|寫作課|牛娃錄|排行榜


推薦閱讀:

批判性思維指南:學會提問
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
中醫批判 【貓眼看人】
如何批判「真理在大炮的射程範圍內」?
從《錯引耶穌》談文本批判

TAG:教育 | 口號 | 思維 | 批判性思維 | 流行 | 批判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