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人生又不是個盤子,為什麼要完整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只要不結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橙雨傘公益 · 2016/12/28 13:09

「剩女」是一個刺耳的名稱,刺破了一個女人追求獨立的夢想,刺傷了父母與女兒之間親密的關係,刺痛了社會的平等之義。

「不是小孩子啦,把自己嫁出去。」

「你一天不結婚,父親就不死心。」

「不要任性,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就算一個人,就是幸福、快樂、自信的,然後好好過。」

「我不想為結婚而結婚,那並不會過得快樂。」

……

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她最後去了相親角》的電視廣告,短短的4分鐘,道盡了我的心聲。

畢業後工作的時光飛逝得特別快。我是一個海歸碩士,在外企工作,有著令人艷羨的高收入。

剛進公司的頭兩年,白加黑,5加2的工作模式成為家常便飯,每天超過12小時的工作運轉,回到家中早已累成狗,別說是談戀愛了,就連原來的朋友都許久沒有見過面。

就這樣,不知不覺中,自己就奔三了。

和家裡通電話,不管談論什麼,父母總能落腳到找對象這件事情上。

「要抓緊時間,過了30就更難了。」

「女生呀,年輕就是資本,前兩年總有人給你介紹,現在介紹都少了。」

「我看《非誠勿擾》上有的女孩就很主動,你也主動主動。」

……

聊起時下火爆的《歡樂頌》,老媽都會說「你看關關剛畢業,父母就張羅相親了吧,父母都是這樣的,你已經是剩女了」。

「剩女」,連50後都常掛嘴邊的辭彙,不難理解,每天煲著倫理電視劇,看著新聞報道,很難不為自己女兒的終身大事揪心。

家中的七大姑八大姨更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家庭聚會好像成了我的批鬥會。

今年春節,我果斷地一人前往西班牙旅遊,算是落了個耳根清凈。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只要不結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我想幹什麼都可以,我愛怎麼折騰都可以。

折騰之後有沒有結果都可以。沒有任何後果,沒有負擔。

看看身邊的人,一面是已經結婚的朋友。要麼是閃婚閃離,要麼是所有時間圍著老公孩子轉,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對此,其實我挺恐懼的。

另一面是自由的朋友。我的上司就是一位30多歲的窈窕淑女,生活很好。喜歡的時候可以去約會,高興的時候滿世界飛,沒有家庭的壓力。

她們有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要什麼,婚姻並不是唯一,兩個人可以住在一起,可以恩愛,但不是婚姻的關係。我覺得這種生活狀態挺好的。

有人說,女人終究要結婚,要有自己的孩子才算完整。

可是我的人生又不是一個盤子,我為什麼要完整?

這種宣傳母性本身就是一個陰謀。

為了孩子,你要犧牲自己的時間,這是綁架了所有女性為整個社會的運行服務。人生實際上有自己的選擇權,並不是說你一定符合要這個規則。

今天對同性戀有偏見、明天對單身有偏見、後天對不生孩子有偏見、對不生兒子有偏見、又對不生二胎的有偏見,但其實一個成熟的好的社會應該讓每個做選擇的人都各得其所。

何謂剩女?

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成為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

廣義上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網路上根據年齡不同,將這群女性劃分為「剩鬥士」(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鬥)、「必剩客」(屬於她們的機會已經不多)、「剩者為王」(在殘酷的職場鬥爭中存活下來)、「齊天大剩」(特級剩女,必剩無疑)。四個等級。

「剩女」一詞最初出自何處已無從考證,可能是舶來於日本的「敗犬」,也可能最早出現於國內小說和網路作品中。

在美國, 與「剩女」相似的稱呼是3SLady :single,seventies(大多數生於上世紀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

這些稱呼均帶有嚴重的污名化。

「剩女」主要集中在城鎮。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布的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相關數據顯示:

大齡未婚女性有92.5%集中在城鎮,城鎮大齡未婚女性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以上的佔比達81.1%。

上海大學計迎春教授在上海一對一採訪了30位年齡介於26-40歲之間未婚高知女性發現,「剩女」遊走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她們遭遇來自父母逼婚的壓力,甚至自己也都認同「女大當婚」,但同時依然堅持個人化的理想主義愛情觀。

她們經受著社會對女性教育、事業、年齡上的歧視,卻並不認同女人一定要和比自己年齡大或比自己成功的男人結婚。

她們重新定義「門當戶對」——因為家庭背景相似才更可能是三觀一致的靈魂伴侶。

她們在公共領域獨立、成功,卻仍然試圖在家庭領域維持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

她們比男性更追求男女平等,並且強烈地批判男性保守、陳舊、迂腐的性別觀念。

我是如何被「剩下」的?

根據《她,為什麼「剩下」——中國城市「剩女」問題大數據研究報告》對中國一線城市的「剩女」形象進行了廣泛的認知調查,其中可以發幾個比較有意思的結論:

從地域上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對「剩女」一詞的關注度最高。

從時間節點上看,每臨暑假和農曆新年,「剩女」一詞的搜索都會達到峰值,親人「團聚」會給單身男女帶來讓人時刻準備「逃走」的人際壓力。

事實上,所謂「剩女」現象,除了大眾多認為的「她們要求太高」之外,還有一些社會深層誘因。

從個人層面看,「剩女們」的伴侶或者追求者的「大男子主義」和傳統觀念中的「男性主導」思想,使她們沒法達成婚姻的目標。

香港大學學者杜先致將此定義為擇偶中的「兩性規限(genderedconstraints)」,她還將這些女性分為四類,不同類型的人,採取了不同策略來應對這些「兩性規限」:

1.進取型(可能選擇更加「開明」的西方男性或隱瞞她們的成就)

2.妥協型(選擇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

3.革新型(選擇通過婚姻以外的關係,比如同居而不結婚,或者通過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就是「單著」)

4.傳統型(想要找到一位有很好的經濟實力並成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男性,但缺乏積極主動的策略)

相應地,「剩女」採取「婚姻中的孝順策略(maritalfilial strategies)」,「順從」父母的相親要求,隨後選擇「談判」伴侶,結合個人自由與他交往。

在社會層面,歷時五年研究的美國記者洪理達認為,在後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改革方興未艾的近十幾年,媒體主導的「剩女」宣傳運動正是性別不平等現象大規模重現的一部分。

這場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掩蓋性別不平衡(男性過多)的問題,同時為了讓女人早點生育、提高人口素質。其後果則是導致在中國,很多人(剩女)為了面子而結婚。

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成為「剩女」並不可怕,但如果為此自怨自艾,甚至倉促結婚,那便是噩夢的開始,易造成夫妻不平等,甚至家暴、外遇等多米諾效應。

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女性: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婚姻或者說愛情的終極目標是探索更好的自己。

無需排斥相親。既是一種交友的方式,也是擺出讓長輩安心的姿態。

不要與父母起衝突。在整個社會環境下,父母的擔憂是關心,可以有策略地應

對,切忌惡語相向。

享受當下。一個人的生活也好,兩個人的不婚也罷,堅定自己想要的,將生活經營得多姿多彩。

作者呂道昱,零點調查公司的研究專員

更多專業報道,請前往各App商店搜索下載「界面新聞」,或點擊鏈接


推薦閱讀:

人生百貴緘言
人生是一場遇見,人來人往,最稀罕的就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人生哲理 值得收藏
如何告訴父母希望可以自己選擇人生?
人生管理缺失導致問題之二——輕視生命

TAG:人生 | 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