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圖的來歷

作者: 雷元星 在宋元以前的文獻資料中,並無陰陽魚圖,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中,也只畫了河圖、洛書、八卦、六十四卦的圖形。顯然,陰陽魚圖的出現是比較晚的,甚至有人懷疑它是明趙(huU)謙偽造的,根本不是易學的組成部分。 然而,陰陽魚不僅在明、清流行於各種易書易圖中,而且在道門、民間也廣泛傳播,現在更是風行於世界,居然成了韓國國旗的圖案。現在流行的陰陽魚圖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條形魚」(圖3-6),明代的趙謙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圖」,因有了陳摶(tuWn)的黑白圓點河圖,後被更名為「古太極圖」,以與周敦頤的「燈籠」太極圖相區別。另一種是豐圓魚,由大圓直徑上的中段為界,各反向取小半圓為魚頭,見圖3-7。這兩種圖各有不同的畫法,但就其圖義來看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由於這種圖案與中國人潛在的精神意識非常默契,能夠無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層意蘊,引起人們的廣泛聯想,故被許多近賢推玩揣摩,對其做過大量解注與發揮。 「陰陽魚圖」的來歷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來自於成都青城山的隱者,有人說它是明代人偽造的,有人說它是伏羲根據天地陰陽之象最先畫出的,後人根據「陰陽魚圖」才畫出了「八卦」等等。我們與其去爭論上述說法的對錯問題,還不如直接把陰陽魚圖的成形過程重新演繹出來,見圖3-1。 由圖3-1可見,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據《說卦傳》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圖」砍成兩段,讓乾陽段豎在左邊,讓坤陰段豎在右邊,乾上、坤下,陽(男)左陰(女)右,面對面地豎起來,再把外邊拉長,內邊壓緊。然後將它們擠進一個盆里,或把它們各彎成一個半圓弧(見圖3-2),最後必然會出現一幅「伏羲八卦方點陣圖」。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點陣圖」之後,又將「八卦」的爻形還原成黑白塊,填充在圖3-3中,整理圖形後就會出現圖3-4。再用現在畫函數曲線的方法,將每小塊的稜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這樣就得到圖3-5,而用抹去拐點的方法進行曲線處理,便成了圖3-6的形態。由於在現存文獻中找不到這種圖形,我暫把它命名為「雷氏太極圖」,「雷氏太極圖」是間於「伏羲八卦次序圖」和「陰陽魚圖」之間的過渡圖形,如對這個圖形做進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現了現在所見的陰陽魚圖(圖3-6和圖3-7)。 由於陰陽魚圖本身就源於「伏羲八卦方點陣圖」,當然不是後賢心血來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種偶然發現,它也再現了先古聖人的思維,說不定伏羲畫八卦方點陣圖時就已經同時畫過陰陽魚圖,只是後來失傳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發現。 當我們知道了陰陽魚圖與「八卦圖」之間的推演關係,再去爭論它是誰偽造的就毫無意義了。實際上,兩條陰陽魚本身就在「次序圖」中存在著,其中陽魚的黑魚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陰爻,而陰魚中的白魚眼就是離(火)卦的上陽爻。 既然陰陽魚圖是由「八卦圖」演繹而來,它就應該叫「太極八卦圖」,「陰陽魚圖」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於該圖已經構成整圓,它就應該是「太極圖」,因為「八卦」生於「四象」,「四象」生於「陰陽」,「陰陽」必合為太極。這樣才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繫辭傳》)的意境相合。 同時可把這太極圖視為「道圖」,《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繫辭傳》中也有「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指「太極圖」中的陰陽物質混成了「道」。 當然,道與太極都應該是無形的,無形之物不可為象,既然你把象畫了出來,它就已經開始脫離原來意義上的道和太極了。可這種「太極圖」或「道圖」有欲形而未形的含義,即陰流與陽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變的動感,故可藉助它來表達「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係,進而理解「道」生萬物與「太極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聖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圖。
推薦閱讀:

一枚「庚申金猴」珍郵的來歷
太谷縣部分村名來歷新探
《奈克瑟斯奧特曼》奈克瑟斯是什麼來歷?
立春來歷是什麼?立春習俗有什麼?立春應該怎麼過?(指南)
陳家溝的來歷及簡介

TAG:太極 |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