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持續去槓桿
本報記者高改芳
2018年才開始一個月,銀行多個業務條線「告急」:同業業務大規模收縮,營業網點大規模裁撤現金櫃檯,房地產開發貸款政策也有可能面臨調整……不僅如此,從銀行、信託到券商、基金公司,「金融去槓桿」讓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面臨壓力。
「2018年銀行同業業務肯定萎縮。目前本地銀行,或者說法人銀行,基本上沒有裁員。外地銀行在上海設的部門做同業業務的,裁員比較多。」某城商行支行長1月31日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多層嵌套帶來處置難題
趙先生是華東地區某城商行的一名支行長。從2017年年底至今,最讓老趙頭疼的是催收逾期。從2013年就開始的盤根錯節、層層嵌套的貸款項目開始一個個進入處置期。「就是你推我、我推你,再找當地政府協商。」趙行長一籌莫展。
風險的種子在四、五年前就已經埋下。大約從2013年開始,各個銀行的金融市場部門出現了大幅擴張,銀行第一次發現金融市場部比信貸部門賺錢更容易。舉例來說,銀行甲為了向達不到授信標準的房地產企業發放開發貸款,通常會用理財資金到證券公司處成立一個定向資管計劃;然後再找銀行乙作為委託貸款行,在銀行乙處開立貸款資金賬戶,賬戶的錢來自資管計劃並最終貸給需要的開發商。
「現在的問題就是房地產項目還不出錢了,銀行乙說應該找證券公司還錢,證券公司說應該找銀行甲,互相扯皮,還不上錢最後還得打官司。」趙行長嘆息道。進入2018年,趙行長就沒怎麼睡過踏實覺,揪心於這種層層扯皮的逾期項目。
「這也是金融去槓桿。今後應該不會再有這樣層層嵌套的貸款項目了。不過新增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就更難放了。」趙行長透露。
除了逾期曝露,營業網點大變動也早已在2017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在互聯網金融崛起,人工智慧運用日益普及等背景下,傳統商業銀行的員工數量和結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
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在縮減營業網點裡的現金櫃檯,即行業內所謂的「高櫃」。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自助操作機具,即「智慧櫃檯」。釋放出的櫃面人員轉為服務經理或者幫助客戶操作自助機具。由此引發不少銀行櫃面員工的不滿和離職。
「智慧櫃檯」是指客戶可在銀行提供的智能設備中辦理多項非現金業務,包括開戶、簽約電子銀行、轉賬、結售匯、個人貸款、信用卡申請、理財產品簽約、貴金屬買賣等12個大項107個小項業務,覆蓋銀行櫃面80%的非現金類業務,大大減少人力成本,櫃員的職責被削弱甚至被取代。
「智能機器取代人工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趙行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作為支行長,適應變化,安撫員工情緒也成了他的日常功課之一。
同業縮減料成趨勢
有當年金融市場部的擴張,就有從2018年初的黯然縮減。
某股份制銀行去年三季報顯示,2017年三季度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比2016年同期下降65.31%;三季度存放同業款項也大幅降低50%。
除此之外,有些外地銀行派駐在上海開展同業業務的人員也開始被裁撤。趙行長透露,監管機構在對城商行異地經營機構進行摸底,這些機構的金融市場部裁員比較厲害。
有消息稱,2018年1月以來,市場資金面持續寬鬆,隔夜資金較為充沛。為防止非銀機構加槓桿現象抬頭,監管層通過窗口指導形式釋放了嚴控槓桿的信號。而央行在此前披露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滾隔夜」彌補中長期流動性缺口的過度錯配行為和以短博長過度加槓桿的激進交易策略並不可取。
興業研究公司日前指出,上述窗口指導也不意味著流動性出現了完全的「雙軌制」,當非銀融資難度和資金成本不斷上行的同時,銀行也難以完全躲開負債成本的上行,中間的傳導機制之一就是同業存單,因為有大量的非銀機構在投資同業存單。非銀需求的萎縮,會造成同業存單利率上行。而同業存單利率的高位運行最終將進一步為銀行負債端成本施壓,由此驅動貸款利率顯著上行。
此外,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券商資管規模2017年四個季度分別為18.77萬億元、18.1萬億元、17.37萬億元、16.54萬億元。這也反映出整個金融圈都處在猛烈的「去通道、降槓桿」之中,這個趨勢或將貫穿2018年始終。
推薦閱讀:
※白條之下無冤魂,轉世投胎皆債奴
※股事:加槓桿與去槓桿
※民企去槓桿:可否不走「一死了之」之路?
※去槓桿,有為更有力 浙江日報
※國家強調去槓桿,對我們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