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情局:美國曾因為情報失誤吃盡苦頭

CIA職能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首要的常規的任務是收集、評估和傳播國外情報。有時,中央情報局在總統的授權下也可以參與秘密行動,不過它並不制定政策。中央情報局既不能刺探美國人在國內的活動,也不能參與暗殺——儘管它曾經因為違反這兩點規定而受到指控。與美國政府的其他部門一樣,中央情報局也有一套彼此相互制衡的系統。中央情報局向行政和立法兩個機構彙報工作。在中央情報局的歷史上,疏漏發生的次數是時高時低的。在行政機構方面,中央情報局需要向三個單位彙報工作——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統國外情報諮詢委員會以及情報監督委員會。

「一個敵人正潛伏在我們周圍,不是伊朗,不是朝鮮,也不是基地組織及其人數眾多的極端分子。這個敵人就在美國總統的眼皮底下:中央情報局(下稱「中情局」)。」這是2006年美國國會議員皮特·胡克斯特拉向小布希總統打的一針預防針。

美國中情局的工作職責是搜集事實信息,以供白宮、五角大樓和國務院的官員參考並制定國家安全政策,但長期以來,其表現糟糕,最新的劣跡是「稜鏡門」事件。

「你們必須知道真理,而真理必將使你們獲得自由。」《聖經》中的一句話被鐫刻在弗吉尼亞州蘭利市中情局(CIA)總部大廳的大理石牆上,但是他們似乎離真理越來越遠。

失誤連連

「如果早知如此,美國國會也許不會批准發動這場戰爭。」2004年,時任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表示,美國中央情報局誇大了伊拉克的威脅,以致美國時任總統布希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其實,中情局情報失誤何止這一次

二十世紀,美國因情報失誤吃盡苦頭。1941年,珍珠港事件將美國拉入戰局;1978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讓卡特政府措手不及;1990年,在蘇聯解體時間點預測上犯下錯誤;又後十年,中情局愣是沒聽到印度試圖進行若干次地下核試驗的風聲,幾星期後,為挽回臉面,情報部門預測巴基斯坦將舉行核試驗。真正讓美國情報系統蒙羞的是令3000多人喪生的9·11事件,以及令上萬美國士兵犧牲的伊拉克戰爭。前者是美國本土在和平時期遭受的最慘痛打擊;後者則把美國拖入了戰爭泥淖,這讓疲於應對經濟危機的美國更加狼狽不堪。

一次次情報工作失誤甚至一度讓美國情報業走向消亡。對情報工作者而言,那是一段迷茫期,作為情報業的帶頭大哥,中情局是失敗的代名詞,形同養老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情局沒有僱傭新職員。在冷戰期間,該組織幾乎病入膏肓,當時的情報收集靠線人提供,中情局自身完全被對方滲透。駐外的間諜很多是「雙面人」,中情局當時執行理事奧爾德·埃姆斯不但被俄羅斯收買,還幫助俄羅斯收買了其他一大批美國特工,這樣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一方面蘇聯解體,另一方面中情局屢打敗戰,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情報界就一直在瘦身。僅在柯林頓執政時期,中情局預算就被大幅削減了23%,情報部門整體預算經過柯林頓第一個任期之後回落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大批經驗豐富的情報人員因為部門削減和經費壓縮而被迫離職。

不僅經費被減,甚至是中情局存在的意義都被質疑。當時,參議院議員丹尼爾·莫伊尼漢(Deniel Moynihan)對中情局表示了明確的懷疑和不滿,這引起了外界對冷戰後情報部門繼續工作的價值命題的熱烈討論。最後政客們達成共識:情報工作的目的是預防珍珠港事件之類的戰略突變,而原蘇聯的解體並沒有改變這一目的。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政界將情報工作的目的與國家威脅和預警相脫離,而與對外政策廣泛聯合起來。這種觀點認為,情報工作的目的不單單是預警戰略衝突,而是幫助國家更有效地使用國力,不管這個力量是軍事的、經濟的還是政治的,意思就是情報部門即使在不存在任何重大國家威脅時也是有幫助的。

在此環境下,中情局不得不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學著「花小錢辦大事」,以維持存在感。

冷戰後不久,中情局就開始加大努力來培養情報分析人才,這些努力包括當時的情報分析首腦道格拉斯·麥凱欽在90年代中期推出的「諜報技術2000課程」。2000年,美國又設立了新的「謝爾曼·肯特情報分析學校」,並推出了「職業分析師課程」。9·11後,又作出了更大努力來改善分析培訓,如建立中情局大學。2005年,中情局還成立了「教訓總結中心」來識別、記錄和捕捉過去的教訓,以便從中獲得啟示,從失敗中取得進步。

在發展分析技術和培訓方面,與學術界以及民營部門建立了非正式的夥伴關係。新的分析培訓組織聘用了中情局前分析師和方案專家,這些組織出現在民營部門、向有關聯邦政府出售培訓服務。向來自政府、學術界和民營部門的教育者、培訓者提供場所,以便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傳授情報的最佳資源,從而開發了另外一種非正式關係。

9·11契機

多年的反恐戰爭早就讓中情局從幕後走到前台。這個人們心目中傳統的情報大佬,不僅已有能力操縱無人機實施定點清除,還有著一支能夠實施特種戰的「特種部隊」

中情局境況有所改善是在9·11後,2001年,美國情報業更是走上了私有化道路。

9·11事件後的第9天,美國國會批准,在已有的情報經費的基礎上,給中情局追加了400億美元聯邦預算,用於打擊全球基地組織。隨後兩年,這一數字怎加到1200億美元,大量資金投入讓美國情報組織重振聲威。情報部門開始大量招兵買馬,至2001年底,很多工作內容細化的新機構應運而生,新設立的軍事和情報機構24個,其中包括國土安全部和外國公布分子資產跟蹤中心。2002年,37個新機構被設立,專門跟蹤大規模殺傷武器、搜索威脅信息並協調反恐。類似機構此後每年都以20個的速度增加,時至今日,總數已達260個。

恐怖襲擊後,大家都認為1947年建立的情報系統已經過時,認為16個彼此爭執不斷的情報機構需要一個共同領袖。根據1947年《國家安全法》,作為總統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情報顧問,中央情報局主任負責協調全國情報工作,這個由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兼任、由總統直接任命的角色,事實上扮演著美國情報系統帶頭大哥的角色。只不過,這個帶頭大哥因多次情報失誤很難被大家認可。

面對反恐局面,美國對情報系統進行了改革。9·11襲擊以來的12年,美國情報機構不僅人員發生了大變化,而且「業務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情報部門不會專門供養情報人員,他們僱傭「臨時工」來搞情報,這些人與政府無僱傭關係。外包公司招募這類人才,並進行培訓,替他們繳納福利和撫恤金等。據悉,這部分「臨時特工」的薪酬一般比政府部門僱員高2至3倍,還有特別津貼。

小布希時期,情報部門對外包公司的依賴達到空前。據統計,美國政府每年70%的情報預算外包給私人公司,超過420億美元,而私有情報承包商多達4萬多個,中情局的合作承包商有100多家,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合作承包商接近500家。

截至目前,美國情報系統有16個一級單位:聯邦調查局、禁毒緝私局、財政部、國務院、國土安全局、海岸警衛隊能源部、中情局、國家偵查辦公室、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國防情報局和四大軍種情報局(陸、海、空、陸戰隊)。它們由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統一協調並聯合行動。

「斯諾登」之惑

中情局「臨時工」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情局也越來越依賴他們。只是這些「臨時工」對中情局的規章制度「既沒有興趣了解,更沒有熱情遵守」,中情局如何約束他們呢

情報事業的突然私有化,讓原本秘密收集情報的工作生活在了陽光下,甚至成了市場經濟下的大眾商業行為,這也為後期美國與維基解密之間的對立埋下了危機,畢竟上百萬的臨時特工的管理是個大問題。事實上,近年來,美國不斷被曝出有情報泄密現象,其實都是「臨時特工」惹的禍。

「稜鏡門」揭秘者斯諾登就是外包公司的臨時工。不得不說,因為有了政府大量的財政支持,美國情報外包讓那些私有企業嘗到了甜頭,他們其實成了美國情報業外包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據悉,斯諾登曾經就職的防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公司甚至有98%的營收來自情報部門的訂單。通用動力這個情報外包最大的受益者甚至已成為美國的「影子國防部」。2001年,通用動力與美國9個情報機構有合作,到2010年,他與美國全部15個情報機構都建立正式合作關係。2000年,收入突破100億美元,而2009年這一數字高達319億美元。當前,通用動力可以幫助空軍截聽敵方通訊,幫政府阻止黑客攻擊,幫軍方進行通訊加密,甚至可以為信息站設立宣傳機構以爭取輿論支持。

其實,透過稜鏡門事件可以看出,奧巴馬時代的情報收集呈現「國私結合」模式,斯諾登披露,馳名世界的美國跨國公司,如谷歌、臉譜,微軟、雅虎、AOL或電話運營商威訊均為美國安全機構提供訪問資料庫的許可。美國情報機構可以通過這些私營公司輕鬆獲取普通民眾日常所使用的電話、電子郵件、照片,食品以及其他信息數據。

「稜鏡門」計劃始於2007年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國安局與聯邦調查局是稜鏡項目的組織者,微軟、雅虎、谷歌、臉譜、Paltalk、美國在線、SKYPE、YOUTUBE、蘋果等9家公司都在該項目中與政府合作。該項目完全是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情報搜集而建立的,並已成為情報機構獲取情報的重要渠道之一。

(責任編輯:馬路遙_nn2738)


推薦閱讀:

無量壽經  (第二十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27
美國徹底懵了!剛剛 中國釜底抽薪!
美國移民簽證分類
免簽美國的這38個國家
張藝謀的《長城》為什麼在美國遭遇群嘲?

TAG:美國 | 失誤 | 情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