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外都是江湖,無關好壞!
一個朋友,因一場風花雪月,離開體制,與其說是體制拋棄了他,倒不如說,他找了一個最美的借口,拋棄了這個體制。他離開時,瀟洒至極,毫無眷戀之情。其實,他早就有離開之意,他不想為了五斗米,把大把的青春,耗費在可以望得到邊的體制里。他數次動了離開的念頭,可是,他的父親像一座大山,壓在他的跟前,此刻,他深刻地明白了父愛如山的真義。他一整家人都是吃公家飯,沒有一個在體制外覓食,他父親從來都認為呆在體制內是最好選擇。每當他提起想離開體制,他父親便拿出拚命的架勢,他父親有心臟病,他不能因自己痛快,送了父親的老命,於是,只好忍著,每天,過著流水線般機械的日子。清晨,看到單位大院里,一群退休的老人,在走步打圈,宛若看到自己生命的盡頭,厭倦感從心底升騰,感慨「何日是盡頭?」。如今,他已放蕩不羈,笑傲江湖,兩眼放光,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快樂地打理著自己的工作室。
我很驚奇的是,他呆在體制內時,他更像在流浪,而離開體制時,卻像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從他身上,我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體制這片土壤,對他而言,過於貧脊,提供不了他成長所需要的養分。在許多人看來,體制意味著平台,意味著資源,意味著一種對外交往的身份,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不是生命的本質,而是異化和侵蝕生命的魔力,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魔力的吸引下,變成一俱又一俱軀殼,一地廢墟。
1
父母用無數次的頭破血流,
換來對體制異乎尋常的嚮往
父母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走南闖北。90年代,父母親20幾歲開始創業,在當時的縣城裡面開辦了第一所民辦學校,一路從小學到高中部,可是整個小時候的記憶都在父母不斷的與教育局的官員們周旋。吃了很多苦頭,最終也沒有落下好的結果。
儘管他們當時賺的錢遠遠超過體制內,但回來途經北京的時候,硬是捨不得花錢去天安門看一眼。那些上班族卻經常可以出去旅遊。
父母到老了也不安分,年老了還到處求人。而他們體制內的同學,早已安享天倫之樂。
父母親是最底層的人民,被時代的洪流推動。近乎堂吉訶德式的人生閱歷影響他們的是:如何在這個社會一敗塗地,就如何對體制死心塌地。
母親年老後,很多次談起她最後悔的事,不是放棄了葉向真電影的角色,也不是錯過了哪些發財的機會,而是沒有珍惜鎮政府計生幹事的崗位。他們對我也就只有一個要求,進入體制便是光宗耀祖,哪怕只是最偏遠鄉鎮的小職員。除此之外,就算是北京、深圳的白領、金領,他們也不屑一顧,認為終究不過是在大城市打工罷了。對父母而言,體制是利益,是榮譽,更是保護傘,「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2
不只是父輩,年輕人對體制也是趨之若鶩
前幾天,看到好友轉了一篇騰訊熱文《東北青年們的入職選擇:有編製掃大街也行》,文中提到,部分年輕的東北人離開校園後,有人考了9次公務員,有人花了大錢」打通關係「,有人放棄民企的高薪,有人爭破頭只為一個掃大街的事業編。
這些人,篤定人生一定要求安穩,一定要」吃上公家飯」、「面試一定要找人「、」私企都容易倒閉「。假如沒有編製,你什麼都不是。
近幾年國考通過審核數據來看,體制的吸引力越來越大。2012-2017年國考人數分別是130萬、138.3萬、140.4萬、141萬、139.46萬、148.63萬,幾乎是連年增長,人數居高不下。除此之外,每年還有大量的省考,各省報名人數大都在10萬至30萬不等。
與此同時,下至鄉鎮街道,上到中央部委,每年還有無數次的事業單位招考。一個朋友參加某省廳下屬單位的事業編製考試,10個人的名額竟吸引了3000多人考試。全國每年考試人員應該起碼破千萬了吧。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儘管只是胡蘭成欺騙張愛玲的句子,安穩和靜好的詞語卻依然感動了不少男女的心。所以,當有一份看似輕鬆、光鮮、安穩的職業擺在面前時,也就難怪有那麼多人蠢蠢欲動。
3
如果以職務和金錢衡量成敗,
絕大多數人進入體制那一刻就已一敗塗地
工作前,總聽說「七品芝麻官」,還真的以為七品官真的只是個很小的官。工作後才明白,這還真是一個天大的謊言。七品換到現在相當於縣處級幹部,也就是一個縣的縣長(直轄市、海南等除外)、地級市的局長之類。這個七品官還能說是「芝麻官」嗎?根據媒體的統計,中國公務員從科員到縣處級的升遷比例僅為4.4%。而事實情況是,哪怕是正科、副科這樣古人眼裡「不入流」的職位,也是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天花板。
有一位領導曾經在全體幹部大會上公開說過,要想當領導幹部,起碼得符合三個條件:「第一、你自己要行;第二、有人說你行;第三、說你行的人要行」。所以,體制內,除了個人能力,還要看關係和背景。
很多體制內的人符合第一條,有的還符合第二條,但基本不符合三條,所以很多人儘管拿到一輩子的先進,卻依然得不到提拔。所以,我們一點也不要奇怪,為什麼官方報道的先進典型中,很多全國榮譽獲得者卻仍然只是一個普通幹部。
所以,想進入體制內的人如過江之鯽,但打算離開的也大有人在。體制這條路,總是被圍堵得水泄不通。
4
即便進入體制,
時刻保持離開體制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每個人都追求成功,但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大家莫衷一是。對於普通人來講,或者說對於我這樣在底層成長的人來說,成功就是不再受別人的白眼,能夠過自己想要的小日子。無論一個人是如何追求金錢、地位、名譽,等等,最起碼的一條是,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獲得感。
很多人滿懷憧憬地進入體制,以為高層社會的大門在進入體制的瞬間已經打開。剛開始很有激情和衝勁,慢慢地覺得提拔太慢,抱怨工資太低,羨慕同學錦衣玉食,漸漸地活成了體制內的一個群像,沒有了自己的個性和思考,按部就班就這樣成了生活的全部軌跡。有的人開埋怨起體制,怨恨體制沒有帶給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令人悲哀的事實是,很多人過去真的很牛逼,但牛逼過後一輩子都在吃老本,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遠遠落後於時代卻不自知,還在那裡怨天尤人,抱怨組織沒有給他應有的待遇。
我不認為「離開體制」就真的可以改變命運。有些人即便離開了體制,也照樣混的不好。我常跟朋友說,這個時代下,壓根不存在生不逢時的事情。又能力的人只要願意開動腦經就一定可以找到能力轉化成個人價值的途徑。
那麼,能力的培養就是最大的關鍵。體制很安逸,對於想提升能力的年輕人而言,這種安逸會讓他們放下鬥志,漸漸安於現狀。但換個角度看,安逸也有好的一面——空閑時間多啊。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並不算繁重的工作任務,每日多出來的那些時光用在什麼地方,就決定未來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抱怨體制內工作讓自己意志消沉的年輕人,是否捫心自問過,工作中閑下來的那些時光,自己都拿來做什麼了?是天天跟同事八卦聊天,還是忙著淘寶購物,亦或者下了班就約朋友吃喝吹牛?
因為背景關係,我接觸到很多年輕軍官,大多數學點知識提高個人能力人的鳳毛麟角,90%以上的人都無異於那些老人。五六年的時間過去了,還在原地踏步,唯一的變化是人老了,認命的氣息越來越嚴重。
我並不認為他們是開心幸福的,也不同意有些人說的「有些人就是喜歡這種安靜的生活,追求安穩的幸福」。
如果他們真的是享受安穩的生活,就不會在買房子買車子付首付的問題上斤斤計較;
如果他們真的是享受安穩的生活,就不會為了職場上的一點風吹草動而惶恐不安;
如果他們真的是享受安穩的生活,就不會在乎某些人過得比自己好而各種醋意橫生;
他們自認為的安穩,其實只是碌碌無為的自我放棄,是窩囊,是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最怕你此生碌碌無為,還欺騙自己平凡可貴」。
真正的失敗不是一無所有,而是你明明平庸卻不安於現狀,工作很懈怠卻妄想一步登天。事實上,這才是很多人在體制內覺得失敗,想逃離卻又無法逃離的真相,作繭自縛是這一切失敗的根源。
除了金錢和職位,人最重要的是實現自己的價值,是有沒有感覺到被需要,有沒有覺得幸福。
真正的成功不是功成名就,是被需要,是有獲得感。而這一切和是否在體制內無關。只要心裡充滿陽光和自由,體制內也條條道路通羅馬。經常顧得顧失,心比天高,體制外到處也是壁壘。其實,只要能活出自己的精彩,這樣的人生便不是白來。
5
體制是一場修行,
希望想走的安心離開,願意堅守的活出精彩
其實,細究成功的「體制脫離者」們的共性會發現:他們要麼在離開體制之前就做了長期的準備,為未來的路徑鋪好了道路,要麼就是本身有一技之長並且可以在離開體制之後迅速找到盈利點。
對於其他想通過"離開體制"來改變生活狀態的人而言,他們為自己的未來又做了多少的準備?
其實,過好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秘訣,無非是兩個方式:
一是反思自己迄今為止的失敗與成功,找到失敗的根源和成功的要點,揚長避短;二是明確未來的職場方向,並且培養在這個方向中生存的技能;三是放棄體制內安逸狀態養成的那些壞毛病,學著把空閑的時間利用起來學習.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時間,需要精力,更需要耐心.
拿時間來抱怨工作和發泄不滿,是最愚蠢的行為,在這上面沒花費一分鐘時光,都意味著自己離"過得更好"的人生遠離一分鐘.
前幾天,馬雲在貴州大數據峰會上也提出了,「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馬雲說的是孩子的問題,又何嘗不是職場中正在打拚的我們正面臨的這樣的問題,不懂變革,不懂得武裝自己的核心技能,只能會被殘酷的淘汰。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並不是狹義上的指事業單位或公務員就是體制內,企業單位或自由職業者就是體制外,而進一步來說,體制內和體制外,唯一的區別在於這個平台能否充分釋放你的能力和潛力。
找到適合自己的優勢,能最大程度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才是源源不斷的為你的職業生涯帶來內在驅動與你工作的成就感、人生的愉悅感。
龍應台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寫作課的Spenser曾寫過一篇關於體制內很經典的文章,他說體制內是工資增長的線性模式,而體制外是類似股權的指數模式。「體制」一個詞,已經從原來生活的保障,成為創新的束縛,穩定的風險,其實更大。當體制外的想像力更大,當留在體制內的成本更高,很多聰明人,都會開始用腳投票。
肖申克的救贖里那句經典台詞「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一定限制自己的人生就得在體制里活著,即便今天走進了體制,你也需要隨著準備出能脫離體制的能力,這才是未來最有力的武器。
鞋合不合腳,試了才知道。有些人在體制內如魚得水,也有人被虐得體無完膚。每個人的性格、愛好、長處都不一樣,有些人適合在體制內,有些人卻不適合。所以有人選擇了離開。
網上有句流傳很廣的話: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好久。有個回答點贊特別高。他說:
「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想靜靜,抽顆煙,這個軀體屬於自己。
」哪怕一個小家庭都是一個江湖,都有那麼多的身不由己。
也希望更多的人,如果在體制覺得不甘,浪費青春,那就轉身離開,去勇敢地追逐心底的夢想。如果選擇了堅守,那就好好工作,開始一場人生的修行,做好那些創夢者的堅強後盾。
我們慶幸,在這個多元並且包容的世界,每一個生命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盛開方式,可以如夏花之絢爛,也可如秋葉之靜美。暢銷書作家、體制內的明星,當年明月說得很好: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薩義德說:「流亡就是過著習以為常的秩序之外的生活。」一個人在體制內流亡,就是現有的體制,已無法為其提供精神養分,他只能遠走他鄉,尋找屬於自己的家園。其實,每一個人生命里,都有流亡的衝動,更多時候,大家在以體制的名義,合力把這種衝動扼殺。就此而言,每個人都是體制,需要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的局限。
你的關注對軍渡來說就是一種肯定,我們堅持做最好的內容,寫最真實的文字。軍旅路上我們對於每個人的定義角色不同,或許我們是領路人,或許我們只是傾聽人。不過沒有關係能幫助到你,我們就很欣慰。
希望更多的人分享你們的軍旅故事,無論是喜悅、落寞、痛苦,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成長。你來說我們聽!
推薦閱讀:
※金庸、古龍、梁羽生筆下蕩氣迴腸的10秒KO戰
※詩江湖之神行三十六劍人物錄
※什麼叫江湖?
※甜蜜麥芽糖,劇毒圓斑蝰 | 本草江湖第579期
※江湖(四 台灣黑道最後仲裁者和縱貫線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