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準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從天文學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精彩觀點:「天文學中國古代王權政治的基礎,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宗教觀等政治、思想、文化的基因,它的源頭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甚至是中國醫學,也是導源於天文學。」

各位晚上好,很高興也很感謝騰訊和政法大學。今天就古代的天文與人文這樣的主題和大家進行交流,騰訊給我的題目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命題作文,但是我對這個題目很欣賞,為什麼?這讓我們這些搞歷史的人不要總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遠的石器時代,讓我們有時間能夠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現實世界,所以我說這個題目是有意義的。其實這是我們搞歷史人的責任,我們研究歷史研究過去五千年目的之一其實就是為了今後的一百年,今天我們就圍繞這樣一個主題,古代的天文與人文或者說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這樣的主題和大家進行一個探討和交流。

這個題目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探討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首先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了解古代天文學,古代天文學是什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到底在哪,它的內容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它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科學史、世界科學史上有一個什麼地位,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些東西以後,才有子資格和能力談它的的現實意義,才能和一個現實進行一個比較,才能去探討我們從古代的遺產中去汲取一些什麼東西。所以今天的命題包含這兩個層次的內容。

天文學、數學、力學是發展最早的科學

現在我們就來談第一個問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內容以及特點。我們說天文學在人類歷史上其實是起源最早的一門科學。世界人類歷史上起源最早的學問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天文學,第二種是數學,第三種是力學。為什麼這三種學問是起源最早最古老的科學,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服務於先民們的生活和生產,力學為什麼起源得很早,那是因為適應人類建築居室,人類從洞穴走出來以後,要自己建築居室,使得建築的居室不至於塌落,把自己砸死,就要研究力學,進而就獲得力學的一些知識,力學就發達起來了,像這樣的古老的科學它的起源和它的產生直接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天文學和數學也是這樣,它的服務比人的居住更重要的需要,是什麼?就是人的嘴,人要吃飯,要吃飯,只靠採集不夠,當文明從原始的採集經濟發展到人工栽培農業經濟時,天文學就需要了。

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同學一定知道,在黃河流域這樣一個四季分明的緯度地區,一年中適合播種和適合收穫的時間,就那麼短短的幾天,你錯過了這個時間,你再去播種,就沒有收穫了,這個事情對於古人來說,是個很嚴重的事。我們今天一年絕收無所謂,但是在上古時代,生產力水平那麼低下的時候,如果一年絕收,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基礎能夠支持原始農業的產生呢?就是時間,人們首先要獲得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是非常精確的時間,當然有的同學會說,「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物候的變化也能獲得時間啊,但是這是粗略的,僅掌握這樣的時間變化的周期是遠遠不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個時間服務的,所以我們說天文學的起源直接服務的對象就是農業經濟,那人們看天看星象,要使這樣的一種觀測精確化,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粗枝大葉的觀測上,就必須納入計算,如果有了計算,數學相應地就發達了。所以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天文學和數學是二位一體的,不分家的,中國古代天數不分。

這就是我說的,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科學實際有三種的原因,天文學、數學和力學,它們很早就起源了就已經形成了。它們起源的目的需要,就是直接服務於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很樸素的道理。

中國天文學起源的歷史到底有多早?天文學是王權政治的基礎

接下來大家會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天文學怎麼起源的?是什麼時間起源的?換句話說中國天文學的歷史到底有多早?它的起源又具有一個什麼樣的特點?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我們先來看天文學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它的起源到底有多早?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從一個間接的角度、用間接的證據證明這個問題,也可以用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這個問題。先從間接的角度看,我們剛才說了天文學起源直接服務的目的就是農業的生產,它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要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時間服務,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通過農業的起源的角度去看待天文學的起源。

天文學是作為農業經濟的基礎而存在的,沒有天文學就不可能有原始農業。我們不可能想像一個對於時間茫然無知的民族可以創造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以從農業文明的角度來探索天文學的起源到底有多久,這告訴我們,當我們把一些看似不太相關的文化現象聯繫起來時,可能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今天考古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原始農業的起源,也就是人工栽培的原始農業的起源,它的時間不晚於距今一萬年。已經有大量的農業起源的證據存在。這個事實意味著什麼?只能證明中國天文學的起源,人們對天象的觀測,對於時間的掌握,它的歷史只能比農業的起源的時間更早。只能證明這一點。這是我們從一個文明的背景的方面去看待天文學的起源到底有多早。除了這些的角度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一個更具體的角度,比如說我們能不能找到時間比較早的天文學一些實證,古人對於天象觀測,或者他們涉及到的一些祭祀、一些遺迹,我們可不可以找到這些一些實證,通過這些實證研究,來看待天文學的起源。這些事情在今天的考古學研究中已經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支持我們這樣的判斷,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我們剛才提出來的問題。

下面我會通過一些實例來討論這樣的問題。

我們剛才講了中國天文學的起源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為農業生產提供時間服務,這樣的一個獨特的文明形式,它在上古時期,除了提供時間層面的意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更廣泛的含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說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遠古社會,人們對自然茫然無知,突然氏族裡面有一個人通過自己辛勤的觀測,發現了星移斗轉和時間建立起來的一個固定的因果聯繫,並且把這個時間告訴氏族成員,你們什麼時候去播種,就會有收穫。這樣的活動本身我們把它叫觀象授時,觀天象授民時。這樣一個能承擔觀象授時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會成員中,在對天象茫然無知的人看來,他就是有一種特殊的本領,久而久之,他每次報的時間都很准,人們就有收穫了,人們就覺得這個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與天溝通的人,這樣的人就確立了他氏族中的統治地位。從觀象授時而來的活動,漸漸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王權基礎。古代的王、上古時期的王,我們姑且把他稱王,他之所以能夠當王,之所以能夠具有統治的資格,靠什麼,就是靠他對天文的掌握,就是這一點,他不是靠他自己能夠比別人更有力氣,更能夠勞作,不是靠這個,而是靠他的頭腦,這種人在古代就視為聖人,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文獻里就有這樣的記載「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個智者,「知天者,聖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為聖人。天文學是中國古代王權政治的基礎。所以說天文曆法這個知識,在中國的傳統文明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英國有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裡面有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他說「對於以農業為本的社會而言,天文曆法的知識,具有首要的意義。誰能把曆法授予人民,誰就有資格成為人民的領袖」。這樣一個觀點,概括中國的天文學的早期特點非常恰當、貼切、準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不僅僅是是一個科學,它在這個角度上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統治術,是一種政治天文學。

久而久之,這個王把準確的時間告訴給氏族,氏族就可以得利,農業就可以豐收,他的王權就確立了,氏族成員認為這個領袖可以與天溝通,他的地位實際就是天給的,這樣的觀念,就發展出了中國古代政治觀念、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念——天命的思想,這個思想後來被儒家所繼承。如果我們探討中國天文學起源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天文學在作為一個科學存在的同時,其實它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剛才談到的只是在政治方面。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基礎,它是天命思想這樣的源,是它的直接來源。

「居中而治」的政治觀也來自天文學

和政治觀有關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居中而治」的問題,我們中國叫「中」,具有了「中」的思想,中國就是「中原」,天下之中。我們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的銘文里就已經看到,當時就是把天下之中這塊土地,叫「中域」或者叫「中國」,「中」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又和天文有關。天文學觀象授時主要是看恆星,但是夜晚的時候,你可以看恆星,白天呢?白天也有一顆很大的恆星,是什麼?就是太陽。但是看太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陽升到一定的地平高度以後,它很亮,一般人眼睛受不了,但是歷史上也不是完全沒有看太陽眼睛都不花的人,這樣的奇人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了,怎麼辦?中國古人很聰明,他發明了一種測量太陽影子的表,不是直接看太陽,而是看太陽的影子,因為太陽在天上,東升西落有一個角度的變化,它所投到地下的影子也會有變化,所以人們就根據一天日影的變化,就可以決定白天時間的早晚;如果人們要找到了一條南北的子午線,就可以找到日中那個時刻,就是一天中正中央的時刻;白天正中的時刻,就可以測量一年不同的日子,這個正中時刻的日影長度,如果把這個長度找到了以後,就可以知道一年的時間,這就是回歸年。所以人們就可以用這一根表,把時間的系統建立起來,如果人們測到了兩分兩至,找到了回歸年,曆法就建立起來了。

表的作用是什麼?有兩個基本的作用,第一個就是要測定空間,首先要測定空間,因為中國古代的時空系統中,人們要想獲得準確的時間,前提條件就是要測得準確的空間,我們剛才說了必須要測定找到了南北子午線才能找到日中的時刻,才能測日中時刻的影長,如果找不到子午線,就沒有辦法測日中食。所以在這個關係上,中國古代時空觀是空間決定了時間,這是中國很獨特的觀念,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深受這個影響。翻開《周禮》,開篇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別方位,辨方正位。所以在時空關係上,中國古人的理解就是空間決定了時間,這個觀念就一直影響到了傳統的時空觀和政治觀。中國古代布置都城,都是正南正北,要把空間測定好,一定要在一個完整的空間的框架下來實行一切的事務。西方沒有,西方是時間決定空間,所以對空間無所謂,城市布局很亂,沒有空間的考慮,中國不一樣,完全相反,這樣的文化追根溯源就到了古代的天文。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時空觀。

用表測定方位,就會得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而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央,天文學在古代所產生掌握天文的人就是聖人了,就獲得了統治的資格,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權基礎,掌握天人的人,都是統治者,統治者來測這個表,測這個四方,他所在的位置和表的位置實際上是一樣的,就是天下之中。這個觀念又發展出中國古人居中而至的思想,人當了王,不能偏安一隅,不行,他心不甘情不願,一定要在中原天下之中求一個謀生的地方,只有在天下之中站穩地位,才能夠享有治理天下王天下的神聖地位。三國劉備在西蜀立了一個國了,他一定要伐中原,這個觀念怎麼來的,還要追溯到天文,自古形成這樣一個居中而至的傳統政治觀。

有同學會問,古人怎麼知道哪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在哪裡?古人有辦法,是根據表來測的,古書上記載,哪個位置是天下之中啊,在夏至的時候這一天,正午的影長是一尺五寸,這個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了。在夏至這一天,太陽照在北回歸線有影子嗎?沒有。但是在夏至這一天你要上黑龍江去測影子,正午的影子一定很長。他就取了一個南北正中間夏至一天影長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這個天下之中在哪兒?就在嵩山。歷史上傳說周公在那裡還留了一個測影台,說影是周公測的,這些事情看來不是子虛烏有。我們現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就能夠看到這樣一些史實的影子,看來周公確實測過影子,他找到了天下之中,所以中原就成了歷代帝王必爭的寶地。西周把商朝滅了,西周是西戎,文王說「我西土之人」,西土之人在西土立都不就好了嗎?不行,他一定要定都洛邑,要在中原定都,這些思想這些作為,怎麼來的,其實都是導源古人獨特的天文觀。

人們獲得了「中」的概念,「中」是一個什麼概念,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在東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是正中的,這樣的觀念後來又發展出一種道德的觀念,就是儒家後來發展出的所謂中庸之道。

所以,政治觀、時空觀、哲學觀很多的基本觀念,都是導源於天文學。

王掌握著觀象授時的特權

天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遠不止這些,還可以舉出一種原始的宗教觀。我們剛才說了,掌握天文學的人都是統治者,這樣的特點在天文學的起源時就註定了,它的發展就使得充分傳統的天文學具有非常濃郁濃厚的官方色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是禁止民間私習天文的,民間的老百姓是不能私習天文的,天文學只能被皇家掌握著。我們今天在這裡可以講天文,要生活在封建社會,那就拉出去殺頭了,這是不可能講的,天文學只能被皇家所壟斷。比如說像大家都很熟悉的《論語》,《論語》有一篇叫《堯曰》講堯舜禹禪讓時候說的話,禪讓的時候肯定講了很多話,但在論語裡面只記錄了一句話,最關鍵的一句話,堯把王位禪讓給舜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什麼意思?天文地理法在爾躬,要由你親自來掌握,「允執其中」,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中」,「中」是方位之中,是天下之中。這個字的起源就是一個象形字,就像中國古代測影的表。「允執其中」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這根表,怎麼去看天文歷算,靠什麼?就靠手中的這根表。過去很多註解《論語》的學者,都把「允執其中」的「中」解釋成中庸之道,這是它的引申意義,不是它的本意,本意指的是測影測得時間的表。堯把位子禪讓給舜說了這樣的話,下面還有一句話「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如果你掌握好了這根表,四海窮困,那你也有好的命運。「舜亦以命禹」,舜把這個位置禪讓給禹的時候也說了同樣的話。這提示給我們,中國古代天文學這種官營性質、王權特點,上古時代都是被王所壟斷。

中國古代的先秦「六經」之一的《尚書》,《尚書》的第一篇《堯典》開篇就講觀象授時 ,「帝命羲和」,「帝」就是「堯」,「羲和」就是古代人們的一種神話的天文觀點,實際上就是伏羲和女媧,「欽若昊天」,「欽」就恭敬,恭敬地來觀天,「曆象日月星辰」,要觀測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授什麼時?首先就是農業生產的時,這個「時」在中國古代叫做農時,歷代統治者對農民都說不要誤農時,因為你錯過了這個時間,一年就結收了,一年結收在上古時期,可能意味著這一個氏族要毀滅,那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

天文學這樣的觀念和傳統,到周代一直保持著,商代很多的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記錄。占卜是什麼目的,就是人神要溝通,要獲得上帝、獲得天的允諾,徵得他的同意,通過占卜來征尋上帝的態度,占卜最後的議程就是判斷事情可以做還是不能做,是吉還是禍。這樣最好的判斷,只有商王才有資格來做,其他人沒有資格。我們現在發現的十幾萬片商代的甲骨占卜記錄,99%都是這個樣子,只有極個別的大臣代王來做這個判斷,可能是商王有什麼事情,實在分不開身了,讓個別的大臣來代他判斷一下,他能做時這個權力絕不會旁落,這對於他維持統治很重要。

上帝崇拜作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也導源於天文學

西周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告朔,每年年底要頒告來年的政朔、曆法,這個事情誰來做,王來做,只有天子來做。行告朔之禮時,王通常居於明堂,但逢閏月,則居於路寢門,所以「閏」是「從王在門中。」王在中國的天文學史上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掌握著觀象授時的特權,又被別人看作是與天可以溝通是了解天意的人,慢慢就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宗教觀,所謂「帝」的崇拜。「帝」當然是人所幻想出來的一個自然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個至高無上、主宰萬物的自然神,他和人王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會有一個自然神出現呢?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是作為王的直系的祖先而存在的,所以在早期社會中,人們對於上帝的崇拜,實際就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把祖先崇拜延伸到天上,找到一個至高的祖先,這就是帝。

帝和王是具有一種直系的血緣關係,所以周代的王叫天子,是天的兒子,這個天的兒子不是旁系的兒子,而是嫡系的兒子。所以「帝」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作為嫡庶的「嫡」來使用。帝就是王的嫡系的祖先,這樣追蹤上去,產生了一個原始的祖先:天,上帝。

宗教崇拜的一個觀念還是來源於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麼王死了以後怎麼辦?王死後的歸宿在哪裡?很自然,升上天去,要回歸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 就形成中國古代宗教觀另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以祖配天、靈魂升天這樣的觀念,我們這樣宗教觀,還得導源於天文學。

有了地,你要進行祭祀,天文直接服務於農業生產,我們祈求農業生產,對於天也要祭祀,在中國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禮書叫《禮記》,《禮記·郊特牲》說人們對於天地關係的認識是這樣的「地載萬物,天垂象」,地是承載萬物的,你種糧食是地上長的,而不是天上長的,地上長糧食的先決條件靠什麼,就是靠時間,這個時間從哪裡來,「天垂象」,天給你一些時間的景象、現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所以古人要「尊天而親地」,這樣的一套觀念導源於天文學。人們要實現「取財於地」的目的,怎麼辦?首先要祭天,有準確的時間了,地上才能生長了,地上豐收了,我回來還要報天,不能不報恩,我用得著的時候,祈求你,用不著的時候,就不理你了,這不行,所以古代有祈還有報,這是一整套的祭祀制度、禮儀制度。所以我們說祭祀制度、禮儀制度最後它的起源還要追溯到天。

天文學對對哲學觀的影響,儒家的「中」,道家的「無」等哲學觀皆導源於天文學

除了這樣的影響之外,天對於中國古代人文的影響之外,其實還有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國傳統哲學觀念,比如說儒家的哲學,我們剛才說了中庸的觀念,就是來源於天,來源於傳統的時空觀,「中」既然是不偏不倚的,從這樣的特點,又引申出什麼觀念呢?就是「和」,中庸上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僅有「中」,還要有「和」,因為「中」本身就是一個不偏不倚的東西,它就是最和諧的一個位置;「和」是多方面的,中庸本身就是一種「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就是陰陽,陰陽的產生從考古學的研究來看,產生得也很早,據我自己的研究,距今5500年以前就已經有了這樣一種陰陽觀,但是中國古人思辨出這樣一種陰陽,不僅僅只停留在陰陽的認識上,而強調陰陽的和諧,陽勝於陰,陰勝於陽都不好,一定要陰陽和諧,都恰到好處這是最好的,所以裡邊還是體現了一種中和的思想。

另外對於道家的哲學影響關係更密切,我們最後可能還要談到這個問題,道家哲學的形成有兩個很重要的基礎,一個是宇宙觀,一是天文、數術思想,所謂宇宙觀就是直接發展出來了一個玄虛的「無」的一個道,大家都會關心「道」,「道」到底是什麼,老子的本意「道」其實什麼都沒有,就是「玄虛」、「虛玄」、「無」,用一個「無」字就可以概括它,又用一種獨特的天文數術的觀念。在漢代人們還懂得的一種太乙行九宮,就是北斗在天上簡史的一種天下規律,產生了「道」的概念,「無」是觀念中虛玄的一種狀態,人們用什麼東西表示這個「無」?它又運動的,就是用天道的「道」,還是來源於天,但是「道」充其量在老子自己講它只是道的一個字,不是它的名,老子《道德經》講,道是無名的,無名可名。我們沒有辦法拿一個名去解釋這個「道」,而「名」是物質本質的一方面,而字表現的是它比較表象的方面,後來老子強給它名,名叫什麼?名叫「詐」,那是強名,那是沒有辦法,我實在找不出一個好名字來,但是道只能成一次,這樣的一些哲學的觀念,其實都從聖人學習思辨的一些研究中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古典哲學研究的前身,其實就是天文學的研究,因為老子的這種宇宙觀,會追溯到物質的起源。比如說人們會問「我是從哪兒來的」,什麼東西來創造了我,「我」只是一個個體,「我」擴大了以後,就成了人類,什麼東西創造的人類?把這個命題在擴大,什麼東西創造了生物?如果這個命題無限擴大下去,就成的宇宙從哪兒來的,什麼東西創造了宇宙?天地怎麼來的?就又變成了一個天文學的問題,所以樸素的天文學的研究其實就是古典哲學的前身,它直接導源形成了中國很獨特的哲學觀。

我們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作為一個科學存在的同時,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現象,從它的創立之初就具有非常的政治傾向和人文色彩,它決定了中國古代像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禮儀制度、哲學觀乃至科學觀這一系列觀念的起源。而這樣的一些觀念,恰恰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天文學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源,我們要想準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從從天文學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轉自: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


推薦閱讀:

驚蟄到!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由「德」到「物」:「文獻」涵義的歷史流變
映客直播傳統文化奇門遁甲算命
何所言:誠字小議
中國傳統文化名言 - Powered By 91Fei.cN

TAG:中國 | 天文學 | 文學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理解 | 沒有 | 天文 | 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