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五過」

家庭教育的「五過」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更新的產品很快,那麼作為家長是否想過更新你的教育觀念,是否想過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否去深入的了解孩子。是否想過你的愛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一大推的問題,要不斷的反思來改變作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因為我們的孩子是獨生女子,所以我們擔心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孩子是我們的唯一所以急躁的使用不科學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長說,我們是愛孩子的,是的,所有的家長都是愛孩子,但不要傷害到孩子。你的教育方式太過,走了極端。

家長過分的溺愛。獨生子女的唯一性,讓我們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卻讓我們的愛泛濫成災,愛要科學,不是一味的給予就是愛,看到鄰居家的小寶寶每天都六個大人圍著轉,儼然一個公主,只要一個大人批評,就會引來五個人的攻擊,就這樣寵著,慣著,這樣養成孩子任性,不懂是否,自私自利等,我真的很擔心,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愛並不是慣著。

家長過分的保護。由於獨生子女,讓家長倍加小心,恐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可是你的保護,讓孩子不能體驗生活,不能感知社會,成了生活的弱智,能力的失調者。班級的一個男孩子,由於家長的保護過度,都初中生了,還不會生活,所有的對他來說,都是一種災難,一些勞動任務奶奶來替完成,你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生活能力得不到鍛煉,你現在幫助他,可是他的未來怎麼去獨立。

家長過度的干涉。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除了接受你的撫育,還要自己慢慢感知社會,體驗自己的成長過程。現在的家長干涉太多,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活著,也讓孩子苦惱每天為大人而活,所以孩子和大人都很累。放手一些,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很多家長什麼都想替孩子出主意,都想干涉,可是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少了創造力,就做不了他自己。

家長過度的指責。說實話,家長的指責我真的無法恭維。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都是走極端,心情好了,就慣著寵著,當孩子出了一點問題,就是指責,一下子就把孩子數落的一無是處,讓孩子失去了自信和勇氣,你的指責就是圖自己一些心情痛快,但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心靈折磨。對孩子的評價就是給孩子努力的動力。不要動不動你就把孩子的缺點放在嘴上,我時常會問,你做孩子的榜樣了嗎?你在指責孩子缺點時,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類似的毛病。

家長過度的期望。我們的家長都想把孩子培養天才,都想讓孩子實現自己未成的夢想,接觸了三年的家長,讓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根本不去了解孩子,用自己的意願來給孩子規劃未來。孩子是你的,但最主要的是孩子要做他自己,你的期望過高,造成你對孩子的滿意度低,影響你們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找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幸福,他們的成長空間被擠壓的無法喘息。

孩子是我們的,但不要做我們。我們有責任教育他,做回他自己,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到他自己,學會生活,用你的愛喚醒孩子飛翔的夢想。只要我們科學的愛,科學的教育,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奇蹟。

教育孩子,打?不打?

一位媽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打完以後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歲,雖說不聽話,但總歸是心疼的。」

媽媽還說:「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打了孩子後應該怎麼辦呢?」

【分析】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支招】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推薦閱讀:

家庭照,就是用影像為時光致敬
你的家庭是道場還是戰場?
對待丈夫,亦兄、亦友、亦師?【幸福家庭講堂】
077.看圖說話3~假如有3個孩子
愛,要怎麼表達才不會變成傷害?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