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壹的區別與字形演變含義

【一】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一:數族造字法:指事

(金文 )

(甲骨文 )

一,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一」既代表最為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為豐富的渾沌整體。造字本義: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一」;然後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之間,又生出人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金文

、篆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一,代替混沌太初的整體;二*,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三*,上下兩橫代表「天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①本義,數詞:最小原始單位,最小正整數。一斑 一塊一半 一邊 一面 一次 一度 一番一剗 一舉 一代 一批 一群

一帶 一路一旦 一經一點 一分 一刻 一段 一堆一對 一副 一個 一介一晃 一搖 一己一口一連 一排

一類 一種一把手一把抓 一刀切 一鍋端 一鍋煮一班人 一路貨一窩蜂一輩子 一剎兒 一兩天 一小時 一會兒

一瞬間 一霎那 一陣子一杯羹 一鍋粥一場空 一團糟一次性一大堆 一點點 一攬子一連串 一溜兒 一系列一口氣

一溜煙一盤棋 一條龍 一席話 一言堂一陣風一敗塗地 一塌糊塗 一團漆黑一般說來 一概而論一般見識 一板三眼

一成不變一板一眼 一本正經一本萬利 一勞永逸一筆勾銷 一了百了 一走了之一臂之力一紙空文一步登天 一帆風順

一鳴驚人一籌莫展 一蹶不振一觸即潰 一鼓作氣一倡百和 一唱一和 一呼百應一錘定音 一蹴而就 一氣呵成一觸即發 一髮千鈞

一差二錯 一念之差一草一木 一絲一毫 一針一線一塵不染 一乾二淨 一清二白一唱一和 一問一答 一次方程一長一短

一起一落 一瘸一拐 一上一下 一張一弛 一分一秒 一年半載一時半刻 一生一世 一朝一夕一代英豪一刀兩斷 一分為二一反常態

一言為定一官半職 一技之長 一國兩制一股腦兒一已之利 一己之私一家之長 一家之主一見傾心 一見如故

一箭雙鵰 一舉兩得 一刻千金 一字千金 一鱗半爪 一五一十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落千丈一馬當先 一馬平川一往無前

一毛不拔 一諾千金 一擲千金 一目了然 一清二楚 一知半解一面之詞 一孔之見一面之交一脈相承 一模一樣 一命嗚呼

一年到頭 一年一度 一派謊言一盤散沙 一潭死水 一團和氣一貧如洗 一窮二白一無所有一竅不通一丘之貉 一如既往

一暴十寒 一日三秋一身正氣 一視同仁一手包辦 一手遮天 一絲不苟 一絲不掛一事無成 一無是處 一無所長 一網打盡

一柱擎天 一往情深一望無際 一文不名 一文不值 一息尚存 一笑置之一瀉千里 一氧化碳一葉知秋 一言一行

一言九鼎 一衣帶水一語破的 一針見血 一元方程一鼻孔出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不做,二不休一步一個腳印

一棍子打死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一問三不知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言以蔽之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一物降一物 /

單一 唯一 專一 說一不二 可見一斑 略知一二 萬眾一心 孑然一身 此一時彼一時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文》 抱一而天下試。——《老子》 故一人有事於四方。——《書 · 君奭》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 庄公十年》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 為政》一旦山陵崩。——《戰國策 · 趙策》 用心一世。——《荀子 · 勸學》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漢 · 賈誼《過秦論》一旦為將。——漢 · 劉向《列女傳》一介之使。——《史記 ·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史記 · 秦本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淮南子 · 詮言》 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絮駕,故人重之。——《韓非子 · 五蠹》一時收禽。——《後漢書 · 張衡傳》 黃鶴一去不復返,——唐 · 崔顥《黃鶴樓》一旦不能有。——唐 · 杜牧《阿房宮賦》一時皆下。——唐 · 李朝威《柳毅傳》一時多少豪傑。——宋 · 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呼應者一唱一和,律呂相宣以成文也。——宋 · 陳叔方《穎川語錄》一旦異於今日…必致失所。——宋 · 司馬光《訓儉示康》②形容詞:相同的,無二至的。 一併 一概 一味 一共 一貫 一例 一律 一派 一模一樣

先聖后聖,其揆一也。——《孟子· 離婁下》

所行則異,所歸則一。——《淮南子· 說山訓》

此與始生而死,未產而傷,一命也。——《論衡· 氣壽》③副詞:絕對,完全,全然,十分,非常。 一定 一覽 一大早 一覽表 一吐為快 誠一開口。——《史記 · 魏公子列傳》 俗之一改。——《史記 · 屈原賈生列傳》一戰而舉鄢、郢。——《史記 · 平原君虞卿列傳》一至楚。——《史記 · 平原君虞卿列傳》一匡天下。——《史記 · 貨殖列傳》④形容詞:整體的,全部的,整個的,所有的。 一般 一樣 一道 一起 一心一意 俱為一體。——諸葛亮《出師表》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胡越為一體。——唐 ·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一肌一容。——唐 · 杜牧《阿房宮賦》 傳一鄉。——宋 · 王安石《傷仲永》 洞庭一湖。——宋 ·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歡動一城。——明 · 高啟《書博雞者事》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明 · 魏學洢《核舟記》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覬覦之望。——《子謙全傳》⑤副詞:多麼,實在地。 義項只見於古文(一何) 使君一何愚。——《樂府詩集 · 陌上桑》 婦啼一何苦。——唐 · 杜甫《石壕吏》一何怒。——唐 · 杜甫《石壕吏》

附註:「一」字讀音複雜,同義而異讀的情形突出:單用或用在詞尾、句尾時讀陰平(如:劃一),讀若「醫」;用在去聲字前讀陽平(如:一半、一世),讀

若「移」;用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讀去聲(如:一天、一年、一眼),讀若「憶」。「一天一夜」和「合二為一」,應該被讀成「憶天移夜」和「合

二為醫」。

一和壹,有什麼區別並不僅僅只是繁體與簡體的區別。

事實上,甲骨文金文當中「一」均為數詞,並無「壹」字。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對「一」的解釋頗有意思: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物萬物。許慎認為,「一」是天地未分開之前的混沌狀態,即「太始」或謂「太一」。《禮記·禮運》中說:「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太一,在古代作為「太乙」,它又轉指天帝或天神。老子在其《道德經》中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此,有的學者將「一」解釋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無所不包的東西。  

在古代還有一個大寫的「壹」,取象於葫蘆,經過許多神話學家的研究,葫蘆正是宇宙混沌未剖之時的象徵。葫蘆創世神話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但將其意義融入到「壹」則是漢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成果。其實「壹」當初並不是表數目的。《說文解字·壹部》:「壹,專一也。」如《左傳·庄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唐代孔穎達為「壹」作注時說:「言其一心不二意也。」可見「壹」的本義為「專一」並不表數目。「壹」作為表數詞「一」字的大寫是一個假借。  《王力古漢語字典》也對一和壹作了解釋和比較:「一、壹。一是數詞,壹是形容詞,意義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一句之中"一、壹』並用。可見"一』與"壹』是有分別的。"壹』的意義是專一。專一的意義可以寫作"一』,但數目不能寫作"壹』。後人在單據上為了防人塗改,才用"壹』代"一』。」

壹 原本是一種容器,讀yi古代沒有阿拉伯數字,賬本上一、二、三等容易被篡改。比如 一 我加一豎,不就 十 了嗎。所以 壹 被假借去賬本表示同音字 一,防止篡改。其他大寫數字還有也是假借的。壹 記賬用,本意早已不用,其他地方用壹代一,那是裝逼失敗。「一」和「壹」的不同?以下是說文解字的解釋:一部 一 yi1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於悉切壹部 壹 yi1 專壹也.從壺吉聲.凡壹之屬皆從壹.於悉切 我想知道從造

「一」和「壹」的不同?以下是說文解字的解釋:一部 一 yi1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於悉切壹部 壹 yi1 專壹也.從壺吉聲.凡壹之屬皆從壹.於悉切我想知道從造字的角度,這兩個字有沒有意義上的區別.從造字的角度來說,這兩個字是有根本意義上的區別:1.一字,在造字時,以此字為天地萬物之首,故一字簡單一橫.2.壹字,在造字最初並非作為一的繁體,最初是形聲字造字方式而來,從壺,吉聲.本義是專一的意思,意義不如一的廣泛.一些,一席之地。

「壹」字的用途極少,多見用於防止塗改的支票、銀行存提單填寫金額處所必需。會有此問,我想該是因為大陸有朋友誤以為「一」是「壹」的簡化體。其實不然。這個語素,傳統用字,本就是用「一」字,天地之始的「一」。基本上都是用 "一"比較多, 例如第一名, 第二名不過有時候以防比人篡改, (怕被在一字下加多一畫改成二字)才會用"壹"來表示正如大家說的寫支票方式、壹周刊、法律公文第壹章第肆拾壹條等事實上,甲骨文金文當中「一」均為數詞,並無「壹」字。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對「一」的解釋頗有意思: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物萬物。許慎認為,「一」是天地未分開之前的混沌狀態,即「太始」或謂「太一」。《禮記·禮運》中說:「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太一,在古代作為「太乙」,它又轉指天帝或天神。老子在其《道德經》中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此,有的學者將「一」解釋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無所不包的東西。       在古代還有一個大寫的「壹」,取象於葫蘆,經過許多神話學家的研究,葫蘆正是宇宙混沌未剖之時的象徵。葫蘆創世神話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但將其意義融入到「壹」則是漢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成果。其實「壹」當初並不是表數目的。《說文解字·壹部》:「壹,專一也。」如《左傳·庄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唐代孔穎達為「壹」作注時說:「言其一心不二意也。」可見「壹」的本義為「專一」並不表數目。「壹」作為表數詞「一」字的大寫是一個假借。  《王力古漢語字典》也對一和壹作了解釋和比較:「一、壹。一是數詞,壹是形容詞,意義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一句之中"一、壹』並用。可見"一』與"壹』是有分別的。"壹』的意義是專一。專一的意義可以寫作"一』,但數目不能寫作"壹』。後人在單據上為了防人塗改,才用"壹』代"一』。」

「一」通常是用來表示和數字有關的含義。而「壹」的含義單純得多,在成為「一」字的大寫版本之前,僅用來表達「專一」的含義。左傳里用到「壹」字的地方就非常多(當然要看繁體版本):

(傳三·四)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詩》曰:"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同一段里既有「壹」,又有「一」,說明確實是兩個字,各有含義。以及:

(傳三二·三)秋,七月,有神降於莘。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對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對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從之。內史過往,聞虢請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聽於神。』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應、宗區、史嚚享焉。神賜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

等等等等還有好多好多。「壹」可以結合「貳」一起理解,我們通常說的「二心」「二臣」也可以表達為「貳心」「貳臣」,同理。

「壹」在現代漢語中除了做「一」的大寫外,已基本廢棄不用,但在古代漢語中,「壹」與「一」是不同的兩個字,「壹」是「全部」的意思,不能用「一」代替.如<<漢書.霍光傳>>:「...政事壹決於光.」同樣,數字「一」也不能用「壹」代替.首先:前者是古代小寫,後者是古代的大寫用處:一可以用在一般的場合情況下。壹則用在主要數據上,比如:錢數。後則不宜修改。
推薦閱讀:

什麼是慣犯,慣犯和累犯的區別有哪些,如何處罰累犯?
請問古詩詞中「古詩」「樂府」「律詩」「絕句」有什麼區別啊?
你能分得清愛與喜歡的區別么?
我國最難區別的10個字
火命分幾種,詳解六種火命之間的區別

TAG:含義 | 演變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