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締造的新中國: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神奇國度

當今世界,煮酒論英雄,惟中國與美國耳。中美兩國成為既鬥爭又合作的特殊關係。講鬥爭,究竟鹿死誰手,還未可知;說合作,究竟誰能笑到最後,人們將拭目以待。筆者之前寫了《張瑩穎的悲劇之地:全面起底「惡之花」美國》,以「負能量的美國:無可奈何花落去」為內容,著力揭示美國衰落的玄機;現在又寫了《毛澤東締造的新中國: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神奇國度》,以「正能量的中國:萬紫千紅春滿園」為內容,竭力探討中國崛起的秘笈。其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將這兩篇文章寫成姊妹篇。我們既要毫不留情地深挖美國衰落的病根,更要理直氣壯地探求中國崛起的源泉,揭示其中的歷史必然性。

毛澤東從一個充滿正義感和使命感的熱血青年,經過革命和戰爭的洗禮,成長為創黨立國的「核心領袖」,經歷了多年火與血的艱苦磨鍊而矢志不改、初心不變,直到走完傳奇而輝煌的人生歷程,成為「千古風流人物」。

他的橫空出世,對處於苦難深重、飽受欺凌而又渴望解放、追求幸福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締造了中國共產黨,使我們黨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締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使我們國家有能力打敗國內外的任何敵人;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我們人民有了繁榮富強、祥和安寧的家園。「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這是人民發自肺腑的真情呼喊!是人民心懷感恩的自然流露!

以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的毛澤東,自從踏上革命的征程,從思想到行動都充滿了正能量。所以,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新中國,都蘊含和噴涌著滿滿的正能量。

當下的中國,「正能量」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時尚的辭彙。那麼,究竟什麼是正能量呢?所謂正能量,就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民幸福的內在力量。我們提倡正能量,釋放正能量,就是要戰勝負能量、剷除負能量,使負能量沒有立錐之地,從而使中國充滿正能量。有了充足的正能量,中國就會呈現出「萬紫千紅春滿園」的可喜景象、成為令人仰慕追求的「人間天堂」。

在這裡,我們只對「正能量的中國:萬紫千紅春滿園」這種令世人羨慕的「世界奇觀」加以剖析,從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並加以總結概括。既為國人提供認知線索,也為世人提供參考借鑒。

我們可以從這樣五個方面的分析闡述中窺見其全貌:

一、凝神聚力的制度優勢

毛澤東曾經講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是說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科學體系,能夠指引中國人民擺脫剝削壓迫,走向獨立解放。鄧小平曾經講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是說社會主義,作為一條發展道路,能夠帶領中國人民擺脫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選擇自身社會制度、發展道路的天然權力,任何外國、任何外人都沒有說三道四的理由。中國依據自身的國情特點,選擇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家事兒」。雖然美國及其西方盟國極力向中國強制推銷他們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力圖讓中國改旗易幟,但是深深紮根於中國人民心底,並促使中國迅速崛起、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多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他們是很難撼動、很難改變的。

那麼,為什麼社會主義在中國有那麼大的魔力和威力呢?就是因為社會主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內含磅礴的正能量。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集中體現在這樣五個方面:

社會制度優勢之一:社會主義是一種「特殊能源」,具有深度經濟裂變能力,能夠釋放出超級經濟能量。

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毛澤東主席是最早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行準確闡述的核心領袖。早在1957年2月,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所做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中國現在的社會制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制度要優勝得多。如果不優勝,舊制度就不會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比較舊時代生產關係更能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就是指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這樣一種情況。」1962年1月,毛澤東主席《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一次講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問題,他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比較,有許多優越性,我們的經濟發展,會比資本主義國家快得多。」這兩段論述,都是從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角度、從經濟發展速度的角度,闡述社會主義制度內涵的優越性的。

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就是因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適合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這種新的生產關係能夠極大地解放生產力、能夠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活動、能夠合理地配置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類資源。這樣就使經濟發展的生機活力得到了有效地釋放,因而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我們僅以 「一五」計劃的成果為例,即可看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因為「一五」計劃的前提是,國民黨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百業凋零、百廢待舉、千瘡百孔的亂攤子。從1953年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超額完成各項指標的情況看,5年內總投資550億元,興建工礦建設項目1萬多個,其中包括我們經常講到的由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短短5年時間,我們就建起了一批包括飛機製造、汽車製造、發電設備製造、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有色金屬冶煉設備製造等新的工業部門,從根本上改變了幾乎所有物質產品(洋丁、洋火、洋布、洋油、洋傘、洋鎬、洋車等)都帶有「洋」字的歷史。「一五」計劃的成功,初步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成為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良好開端。短短5年時間,不但迅速醫治了戰爭的創傷,而且取得了舊社會想也不敢想的偉大成就,突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神奇之處。

我們再以改革開放38年的成果為例,更可看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當年的經濟總量:國內生產總值僅有3645億元人民幣。到鄧小平逝世的1997年,我國經濟總量已經有了顯著提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7.99萬億元人民幣,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21.9倍,躍居世界第7位。 而到了2016年,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國內生產總值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192倍,躍居世界第二位。這38年我國經濟呈現出的爆髮式增長,就更加突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神奇之處。

社會制度優勢之二:社會主義是一股「源頭活水」,蘊含著巨大的使用價值,能夠幻化出不斷升級換代的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新中國建立以後,毛澤東主席把相當一部分精力用於經濟問題的研究。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澤東主席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人們生活的需要,是不斷增長的。需要刺激生產的不斷發展,生產也不斷創造新的需要。」這段論述,是從供求關係的角度,闡述社會主義制度內涵的優越性的。

毛澤東主席所在的年代,我們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民的生存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毛澤東主席多次講到吃飯問題,說明那個歷史時期人民的物質需求還是很低的。1959年4月,毛澤東主席在《黨內通信》中指出: 「須知我國是一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同年7月,在《發展商業和副食品生產》中說得更具體:「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豬吃,有魚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雞鴨鵝兔吃,有蛋吃。我們應當有志氣、有決心做到這一項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偉大意義的社會主義事業,也應當有信心做到這一項事情。一切為了人民利益。」在這裡,毛澤東主席把解決吃飯問題,提到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認識。也就是說,毛澤東主席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並且提出通過解決農業供給側問題,來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時間,我國面臨著天災人禍的雙重壓力。社會主義道路究竟應該怎麼走,正處於探索之中。因而使生產力發展還處在較低水平,滿足不了人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還難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不得已只能定量供應,實行票證制度。1955年8月,國務院就發布了《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從當年11月1日起執行,全國各地將普遍使用全國通用糧票和地方糧票。其後的一個時期,幾乎所有產品都納入票證供應範圍。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當年使用的各種票證,現在已經納入收藏品的範圍。令我們這些親歷者為之感嘆!

那個年代,整個中國不但物資嚴重匱乏,而且人均收入很少。改革開放當年的1978年,我國人民的工資水平低得可憐。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年343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134元;毛主席月工資僅有404.8元。到鄧小平逝世的199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了3793.33元 ,與1978年相比,提高了約16倍。而到了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了23821元 ,與1978年相比,提高了約100倍。

進入21世紀,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變化,出現了供給不足的問題。許多中國遊客到國外搶購電飯煲等生活日用品的狀況,令國人震驚,也引起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關注。這種情況說明我國傳統產品已經滿足不了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於是,才有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出台。以此為引領,使我國不斷研製出更多更好的產品,用以滿足新的消費需求,也使我國經濟發展藉此又登上了一個大台階。

社會制度優勢之三:社會主義是一把「金鑰匙」,內含神奇的力量,能夠開啟消滅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廣闊之門。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進一步展開,我們黨的「核心領袖」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在不斷擴大。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提出了一個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政策:「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鄧小平說,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這個大政策就是黨的富民政策。1986年8月,鄧小平在《視察天津時的談話》中再一次強調:「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意在打消一些人對黨的富民政策的疑惑態度。

鄧小平之所以能夠旗幟鮮明地提出黨的富民政策,是基於他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1985年4月,在《政治上發展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中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這段論述,糾正了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越窮越光榮」,把貧窮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錯誤認識。1986年9月,鄧小平在《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中說:「社會主義財富,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這段論述,揭示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與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一脈相承的。

很快,東南沿海地區憑藉著地緣優勢、政策優勢迅速發展起來、富裕起來。以中央選擇試點的廣東省為例。1979~2012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為2.8%,中國增速為9.8%,廣東增速則達到13.3%,是世界速度的4.8倍,中國速度的1.4倍。1978年,廣東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85.85億元。到2000年首度超過1萬億元,2007年達到3萬億元,2011年達到5萬億元。2016年接近8萬億元,佔全國的10.7%,人均GDP達到72787元,是全國的1.3倍,連續28年居全國第一。繼續發揮對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和支撐作用。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趕超香港,2007年趕超台灣。如果把廣東當作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在世界排位約居第16位。社會主義制度的神奇之處更是顯而易見。

社會制度優勢之四:社會主義是一面「聚力旗幟」,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1982年10月,鄧小平在《前十年為後十年做好準備》一文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在這段論述中,暗含著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性在於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1992年1月~2月,鄧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明確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要有這個雄心壯志!」在這段論述中,鄧小平同志把「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我國的優勢來對待。這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新概括。

在這方面,我國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其論述的正確性、真理性。舉全國之力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舉全國之力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進行救援;對西藏、新疆等地區進行對口支援。這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事實上在我們中國,只要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出號召,都可以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僅就舉辦北京奧運會為例,即可看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魔力。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評價說,北京奧運會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是一屆難以超越的奧運會。北京奧運會的輝煌成功,無疑給倫敦帶來了天大的壓力。難怪倫敦奧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勛爵感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規模宏大、引人入勝,並且很難效仿。

與國外進行比較,亦可看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威力。2011年3月,由大地震造成的福島核泄漏,不但威脅到當地大量居民的生命健康,而且危機周邊國家及其海洋安全。時隔6年,核泄漏的治理問題、災後重建問題,仍然沒得到有效解決。不時有因「誤操作」,導致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消息見諸報端。2017年3月,日本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受災地區的避難指示,但是讓災民重返家園還相去甚遠,引起當地居民的持續抱怨。

如果是在中國,這些問題早就解決了。地震後的災後重建,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2012年4月,我國發生了雅安地震,全國各地紛紛伸出援手救援。到2015年5月,又是全國各地的援建,在不到3年時間裡,一個個嶄新的城鎮拔地而起,如此巨變被成為奇蹟。

社會制度優勢之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千古事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長久的持續性,關鍵在於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的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立起來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與中國的國情特點相適應的,早已深深植根於中國人民的心底,因而極具鮮明的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這段論述,是從領導力量和根本保證的角度,來認知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內涵的。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最新認識。

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才能激活社會主義制度的「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噴湧出推動社會進步、造福人民群眾的正能量。我們黨通過革命排除了推動社會進步、造福人民群眾的制度障礙;通過建設提供了推動社會進步、造福人民群眾的物質基礎;通過改革釋放出推動社會進步、造福人民群眾的政策紅利。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越扎越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越來越紅火。

當代世界有很多人疑惑,為社么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那麼大魔力和威力,而別的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卻沒有那麼大的魔力和威力呢?其實,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人們如何正確地駕馭它、如何把握它的正確發展方向,即能否「以人民為中心」、能否「給人民帶來福祉」。這就是全部問題的真諦!

二、意志統一的政治優勢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和表現。按照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要求,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必須為之提供充分而可靠的保障。這種保障,從把握正確方向、提供政策支撐上,由執政黨負責;從依法宏觀調控、提供管理秩序上由國家機關負責;從保衛國家主權、保護經濟安全上由人民軍隊負責。這三個方面相互呼應,形成了意志統一的政治優勢。

政治優勢之一:共產黨執政為民,使國家領導核心堅強。

中國共產黨善於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把自己的宗旨定位於「為人民服務」、定位於「執政為民」、定位於「以人民為中心」,致力於為人民謀福祉,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因而必然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中國共產黨堅持集中統一領導,充分利用自己的龐大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關鍵時刻衝鋒在前享受在後,起到了全社會主心骨和國家擎天柱的作用,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中國共產黨長期致力于思想教育、理論武裝,用黨的指導思想作為行動的指南,能夠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排除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和影響,不斷粉碎來自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等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圖謀,使全黨形成統一意志、統一政策、統一行動,確保中國共產黨永不變質,確保社會主義的中國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鬥爭中,形成了「三大作風」、「兩個務必」等優秀傳統,形成了「自我革命、自我修復、自我完善」的良好機制,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反對和懲治任何形式的腐敗行為,使我們黨贏得了黨心和民心。從而使我們黨更加團結統一、堅強有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複雜多變、亂象叢生、危機四伏的國際背景下,在經濟發展壓力增大、社會矛盾不斷增多、中等收入「陷阱」浮現的國內環境下,頂住壓力、精心布局、巧妙應對、力挽狂瀾,使中國共產黨穩操勝券、使社會主義的中國穩如泰山。通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順利推進,既發展了自己,也惠及了沿線各國,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空前提高,令國人為之感嘆、令各國為之折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神奇之處。

政治優勢之二:國家管理體系高效,使國家治理井然有序。

我國在國家管理體系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的國務院行使行政權、產生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行使司法權。「一府兩院」都要對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負責。這樣就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有機統一起來。

「一府兩院」提出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財政預決算、全國性重大工程項目、各項法律草案,都能及時予以審議。代表們沒有黨派私利,都為國家和人民著想,因而很容易達成共識,隨即獲順利通過,極大地提高了審議效率。這就避免了西方國家那種「三權分立」體系下各黨派議員為了一己私利而爭執不下、久拖不決的弊端。

以通過法律手段遏制港獨行為為例,即可看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審理議案、治理國家的高效性。針對近年來,香港社會有些人公開宣揚「香港獨立」、「香港民族自決」等「港獨」或具有「港獨」性質的主張。2016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過程中,一些宣揚「港獨」的人員報名參選,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主任依法決定其中6名公開宣揚「港獨」主張的人不能獲得有效提名。10月12日,在新當選的立法會議員宣誓儀式上,個別候任議員在宣誓時擅自篡改誓詞或在誓詞中添加其他內容,蓄意宣揚「港獨」主張,並侮辱國家和民族,被監誓人裁定宣誓無效。香港社會以至於立法會內部、立法會與特區政府之間,對上述宣誓的有效性、是否應該重新安排宣誓產生了意見分歧和爭議,並由此影響到立法會的正常運作。面對有關爭議,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及時進行審議並表決,全票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行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憲制權力作出的與基本法有同等效力的法律解釋,具有最高的法律權威。依法遏制和打擊了「港獨」勢力、有效維護了國家的核心利益和香港特區的根本利益。僅用20多天時間就解決了一個非常棘手的法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高效治理國事的案例。

政治優勢之三:軍事安全保障有力,使國家安全穩如泰山。

我國的人民軍隊是從戰爭中走出來、經歷了殘酷戰鬥洗禮的軍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頑強的戰鬥作風,以打敗美日侵略者、消滅蔣家王朝而著稱於世。我們的人民軍隊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護人民利益為己任,是人民可以完全信賴的武裝力量。

如果從1988年中越南沙海戰到現在,我國軍隊雖然有很少一部分軍人參與維和行動,但是沒有直接參加戰爭實戰已經有30年時間了。沒有機會直接參戰,對國家和人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可以避免人員和財產損失,使我國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地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對軍隊來說,則缺少實戰經驗,一旦有戰爭降臨,能否應戰來犯之敵,並將其徹底消滅,考驗著人民軍隊的實戰能力。

因此,以實戰為目的軍事訓練和演習,就成為提高作戰能力的唯一途徑。為此,我軍一方面加強軍事訓練和實戰演習,另一方面加強了高性能武器裝備的研製和列裝。近5年來,以習近平為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從頂層設計了高水平的強軍興軍計劃。在習近平強軍興軍戰略思想指導下,軍事體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有序進行,強軍興軍計劃目前正在有條不紊地穩步推進,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習近平主席審時度勢,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我國的軍隊發展戰略。其重點主要集中在這樣兩個方面:首先,把軍事戰略的重點放在我國的周邊。我國雖然與周邊國家沒有發生戰爭,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正面臨著戰爭的風險。在朝鮮半島,美日韓緊盯著朝鮮,雙方劍拔弩張,一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引發戰火,危及我國邊境安全。在我國的東海、台海、南海,美日越新印澳及台灣相互勾結,虎視眈眈,妄圖在中國近海挑起事端。在中印邊境,印軍非法越境,進入中國一側,賴著不走。印軍在美日支持下蓄意對我進行挑釁。所有這些軍事動態,都需要人民軍隊予以應對,隨時準備痛擊來犯之敵。

其次,把軍事戰略的重點放在我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經貿利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外投資和經貿活動與日俱增。美國及其盟國對我國的崛起呈現出「羨慕、嫉妒、恨」的失衡心態,極力予以打壓設坎、搗亂破壞。蓄意挑起與我國經貿關係較為密切的國家、我國投資所在國的騷亂、動亂,甚至武裝衝突。一旦爆發武裝衝突,必然會給我國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美國及其北約國家對利比亞發動戰爭,就使我國在該國的投資造成很大損失,我們必須吸取這些慘痛的教訓。為此,在海外設立必要的軍事基地,適量進行駐軍,就可以及時應對意外危機的發生,減少或避免損失。這就要求我國的軍事戰略必須予以調整,實施「以周邊為主,兼顧海外」的軍事戰略思路,確保我國的海外利益安全無虞。正是這種戰略需求,我國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在我國海外利益遭遇侵犯時,隨時可以看到我國航母戰鬥群的身影。2017年7月11日,中國在海外軍事基地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地保障基地當天宣告成立,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破舊立新的改革優勢

中國共產黨具有「自我革命、自我修復、自我完善」的獨特品質,由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樣具有「自我革命、自我修復、自我完善」的特有功能。這種特有功能,就是毛澤東主席所講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高論。能夠以高度的自覺性進行「破舊立新」,「革自己的命」,只有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做到。因為革命性的改革,是一種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沒有巨大的勇氣和博大的胸懷,是難以做到的。

改革優勢之一:準確找到改革標的。首先必須明確我們要改什麼?從理論上講,就是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阻礙經濟基礎鞏固的上層建設;從現實上講,就是對權力和利益進行再分配。

從生產關係當中產生出來一些至關重要的權力:包括所有權、經營權、勞動權、財產權、分配權等。這些重要權力的界限怎麼劃分;權力關係如何定位;權力歸誰所有;權力如何行使等,都事關生產力運行的效果、事關生產經營成果的分配。擺布的科學合理,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從上層建築當中產生出來一些同樣重要的權力:包括頂層設計權、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勞動裁決權、案件偵查權、法律監督權、司法審判權等,都涉及經濟基礎的鞏固、涉及經濟和社會活動的運轉、涉及國家、集體和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各種權力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就會使經濟基礎鞏固強化,就會使經濟和社會活動井然有序;反之,就會使經濟基礎受到削弱,就會妨礙、甚至破壞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正常運行,就會使國家、集體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侵犯、遭遇損失。

所有這些涉及權力和利益的重大問題,都是改革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權力和利益問題,錯綜複雜,牽涉面廣、涉及人多。動了誰的「乳酪」,誰都會不高興,甚至會採取反制措施,形成改革的阻力和障礙。改革越深入,水就會越深,骨頭就越硬。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要敢於「涉深水、過險灘」、要有鐵嘴鋼牙,敢於「肯硬骨頭」。雖然我國經過了將近40年的改革,但並沒有終結改革。因為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這種循環往複的過程,告訴我們一條真理:改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改革永遠在路上。

改革優勢之二:精確把握改革流程。我們要明確怎麼改?就是在基本制度的框架內先進行頂層整體設計、經逐層逐級推進、再嚴格督查落實,有計劃、有步驟地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漸進式實施。

首先,搞好頂層整體設計。在鄧小平時代,改革的頂層設計基本上都是由鄧小平個人提出,然後經中央作出決策,再加以實施的。以建立經濟特區為例。1979年4月,中央正在召開工作會議,鄧小平在聽取廣東省負責人習仲勛的彙報後,立即安排與廣東省負責同志談話。鄧小平在談話中說到當年延安就那麼小小一塊地方,後來竟打出那麼大一塊江山來。於是接著這個話茬,他說:「你們上午那個彙報不錯嘛,在你們廣東劃一塊地出來,也搞一個特區,怎麼樣?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正是鄧小平的這一頂層設計,經黨中央、國務院的大量工作,到1980年8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廣東、福建兩省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在習近平時代,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有了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形成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等科學理念。在這些科學理念指導下,開始利用專門負責改革的權威機構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這就是由「中央全面改革領導小組」負責總體設計。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任組長。小組主要職責是研究確定各項改革的重大原則、方針政策、總體方案、統一部署等全國性重大改革事項。到目前為止,共召開了37次會議,審議批准了數百項改革項目,並得到有效落實,已經碩果累累。

其次,搞好協調督查落實。中央出台的各項改革措施,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實,就是一紙空文,毫無意義。為此,中央採取召開會議部署改革任務;各地方各部門細化分解項目、提供系列配套措施;中央派出督查組予以全面或重點檢查落實情況,從而使改革落地生根、使效果不斷顯現。

改革優勢之三:全力聚焦改革成效。改革改得怎麼樣?就是按照「三個有助於」的標準來衡量改革指標,從「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三個方面的進展來見證改革效果。

簡單來說,從改革的效果看,就是不好的東西越改越少,好的東西越改越多;從國家的角度講,就是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從人民群眾的角度說,就是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

早在1983年1月,鄧小平就提出了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鄧小平是從事業、人民、國家三個層面提出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的。用這樣一個標準來衡量我國將近40年的全部改革成果,就會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一日千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通過持續改革,多年積累的許多深層次矛盾問題不斷得到有效解決。在整個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頂住了下行的壓力,精心調控、穩中求進,使經濟始終保持了較高較快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持續保持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位置。我們在發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始終把民生問題擺在首位。就業、社保、教育、醫療、城鄉居民收入都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越來越近了。這就是中國改革的神奇之處。

四、種類齊全的產業優勢

製造業是一個大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礎。而產業鏈完整,才能使之形成產業優勢。當代世界許多國家在製造業的單方面或某些方面擁有世界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但由於無法形成產業鏈,因而很難形成壟斷態勢和競爭優勢。縱觀當代世界,唯一擁有製造業全產業鏈的國家只有中國。這才是中國經濟發展帶有根本性的優勢。

產業優勢之一:中國具備形成製造業全產業鏈的必備條件。

全產業鏈的形成基礎和發展條件是人口、勞動力和人才。而這三個方面的基礎和條件,中國一樣不少,完全具備。

中國不缺人口。不光現在不缺人口,未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會缺人口。據國家衛計委在今年兩會公布的數據:到2030年峰值時期,我國有14.5億左右的人口,到2050年有14億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紀末還有11億以上的人口。

中國不缺勞動力。按照國際口徑15-64歲的勞動力,2015年,中國勞動力的數量是10.03億人,到2020年勞動力的數量是9.85億人,到2030年勞動力的數量是9.52億人,到了2050年勞動力的數量是8億多人。現在,整個歐美髮達國家勞動力的總數也只有7.3億,還在不斷減少之中。

中國不缺專業人才。截止到2013年,我國科技人才總量已經達到了7105萬人,在每萬人口中科技人力資源數達到522人。我國已經成為科技人力資源第一大國。2014年9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披露,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佔到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佔世界總量17%的比例,居世界第一。

正是在這些有利條件的基礎上,中國經過68年的持續性工業建設,使中國的製造業形成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全產業鏈。

產業優勢之二:中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提升製造業全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提供了強大動力。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為實現這些宏偉的目標,創新驅動戰略將發揮極為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中國科技要崛起,並努力攀登世界科技最高峰,就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截止2015年11月,美國的研發投入總額佔世界總量的28%,而中國的研發投入總額已經佔到世界總量的20%,超越歐盟的19%和日本的10%。目前中國研發投入的增長速度已大大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2015年,中國的研發投入達到1﹒4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研發投入強度已經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據美國公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後期研發投入規模將超過美國。所謂後期研發,就是指將科研成果用於商業化開發的階段。該調查預測,按目前的速度,到2018年中國在關鍵的後期研發的投資將達到6580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

由於研發投入的大幅增加,使中國的技術專利申請量迅速進入世界前列。研發投入的快速增加,有力促進科技成果不斷湧現。2015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280萬件,授予專利權172萬件。截至2015年底,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為147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87.2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6.3件。以我國的華為公司為例:華為在很短時間內便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的前10名,近幾年還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記錄的提交專利申請最多的企業。

中國成功地將科技發展融入經濟增長之中,並不斷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2.5%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將下降到30%以下。所以,在中國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將全方位發力,助推製造業全產業鏈升級換代。

產業優勢之三:中國具有重要製造業產業項目逐項實現突破的現實能力。

我國相繼在高鐵、核電、航天、軍工、智能手機、石墨烯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正確的產業政策指導下,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還將在半導體、晶元、汽車、生物製藥等方面,潛心研究、奮起直追,克服薄弱環節,補齊產業短板,後來居上,成為行業的領跑者。伴隨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的紮實推進,以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迅速發展,成為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搶佔製造業的制高點,將成為世界大國,特別是中美兩國激烈競爭的關鍵領域。因為誰佔領了製造業的制高點,誰就是未來世界經濟的霸主。在這場激烈競爭中,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就是製造業的全產業鏈。因而可以在幾乎所有產業領域發力,全方位對美國發起衝擊。相信我們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在全產業鏈方面實現既大又強的時候,就將以不可逆轉的趨勢超越美國。神奇的中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傳統深厚的文化優勢

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之所以多次分裂、多次淪亡而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積澱的文化在維繫。歷朝歷代所傳遞著的這種思想文化合力,已經深深植根於人民的心田,是任何外部力量都難以撼動、更難以改變的。

文化優勢之一:中國具有長達五千年歷史積澱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的源泉。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自身的實踐經驗,形成本國特色的文化成果;不斷吸納外來文化成果,並使之消化融合在自己的文化之中。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充實而豐富,極具柔性、極具張力。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當中,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的烙印,形成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其中必然有民主性精華,也有封建性糟粕。我們要古為今用,就要吸取民主性精華,剔除封建性糟粕。在民主性精華當中,「和合文化」所形成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核心要素。雖然中華民族具有「窩裡斗」的民族劣根性,也有「大難臨頭各自飛」,甚至出賣國家、民族的敗類,但是,在危難時刻,總有民族的英雄、國家的脊樑勇敢地站出來,為之流血犧牲、奮鬥不止。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打出了泱泱大國的國威,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盛世輝煌。中華民族的「和合文化」和「堅韌頑強」,成為中國崛起的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優勢之二:中國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無窮魅力。

無論在何種背景下,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都受到一些外國人的喜愛和追捧。在元明清時期,就有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被中國的廣袤國土、秀麗風光、優秀文化所吸引。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遊歷16年,他的《遊記》,詳細記錄了元代中國的政治事件、物產風俗,對西方世界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各地傳教,逗留寄居中國28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曾為康熙當上皇帝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而被康熙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中國生活30年,為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吸引,長期在中國為政府工作和進行學術研究。澳大利亞人端納,1903年到香港任《德臣報》編輯開始,就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先後出任清朝兩廣總督岑春煊、以及孫中山、張學良、蔣介石的顧問,經歷了從清朝覆滅、民國建立、直到抗日勝利長達40年的民國發展史,是西安事變的斡旋者,堪稱中國民國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歷史見證人。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也是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美國史學界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被稱為「頭號中國通」。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1948年出版的《美國與中國》、1953年出版的《中國沿海貿易與外交:1842—1854年條約口岸的開放》、1966年主編的《劍橋中國史》、1982年出版《心繫中國》、1991年出版《中國:一個新的歷史》等。

當中國崛起於當代世界,影響力、感召力空前提高的時候,更是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熱衷於學習、踐行中國傳統文化。否則,也不可能有那麼多國家建立孔子學院、那麼多外國人學習中文、那麼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就業創業。美國的有識之士紛紛發表觀感:紐約州長經過乘坐地鐵、高鐵的親身體驗,感嘆中國的滄桑巨變;華爾街大佬不惜放下高貴的姿態,公開主張向中國學習;作家們通過親身經歷發表感想,公開坦言對中國的繁榮感到驚訝。這正是許多外國人感受到中國的神奇之處。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中國目前的這種爆髮式的發展速度,也許用不了20年,中國就會在綜合國力上全面超越美國。到那個時候,飽含正能量的中國先進文化必將雄姿英發,影響全球視野、引領世界潮流。

我們的結論是:歷盡劫波良善在,人間正道是滄桑。社會主義的中國從一個落後挨打的「東亞病夫」,迅速變成屹立世界橋頭的鋼鐵巨人,實現了漂亮的華麗轉身。充分說明中國走得正、行得正,是人類社會的良心、世界發展的方向、引領全球的榜樣,必將成為世界各國反覆研究的典型、爭相效仿的樣板。這決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信口雌黃,未來的發展事實將會證明一切!

君不見,中國曾經是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的亂世,轉眼之間變成統一和平、安寧祥和的家園;中國曾經是產能嚴重不足、供應十分短缺的地域,轉眼之間變成產能嚴重過剩、供應異常充足的樂土;中國曾經是物資匱乏、民不聊生的窮國,轉眼之間變成物資豐富、民生幸福的國度。中國人過去常講: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現在人們常說:政策一變,財富湧現。中國依靠改革政策源源不斷地出台,社會財富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涌而出。這難道你不覺得神奇嗎?(此文寫於2017年7月19日)

【文林墨客,察網專欄作家。】


推薦閱讀:

全民能量:領袖是怎樣練成的——比爾·蓋茨(微軟創始人)
周末能量音樂特輯:五行能量SPA音樂合集(收藏版)
遠離你身邊負能量的人
最具正能量的二十句話
13句很有能量的話,看後心境不同了!

TAG:中國 | 正能量 | 能量 | 神奇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