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第一六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8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天有一位同學問到,臨命終時如果觀音菩薩來接引,可不可以跟他去?這一樁事情關係重大。一個念佛人,如果一心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沒有來,觀音菩薩來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如果在平時,我們對於觀音、彌陀都有很深厚的信心,那就沒有問題。如果平常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對於觀音菩薩比較淡薄,臨終觀音菩薩來接引,未必可靠。如果一生當中都是念觀世音菩薩,迴向發願求生凈土,臨終觀音菩薩來接引,決定不錯。所以這個問題,在乎我們自己修行人的本份,我們是以哪一部經、哪一尊佛菩薩為根本的依靠。所以通常往生品位高的,臨終的時候都會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如同經上所說的,還有諸佛菩薩,也有聲聞大眾,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這個疑問就可以斷除了。所以臨終決定要得阿彌陀佛,這個是最穩當的;平常我們念佛,都是念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的加持。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遇到有一位同修,他寫了一個紙條給我:雖然學佛多年,所遭遇的環境非常惡劣,苦不堪言。回到新加坡,也遇到同修跟我講類似的這些遭遇,我想這樣遭遇的人,不只一、兩個,在社會上非常之多。於是對於佛法的修學,消災免難,轉變業力,生起疑惑。這樁事情,我在早年講經,為什麼首先勸同學把《了凡四訓》讀三百遍,道理就在此地。許許多多人實在是不明究理,以為自己學佛學得不錯,以為自己很善良,能夠持戒,每天誦經念佛,為什麼不能轉業報?時間久了,疑慮重重,對佛法、對經典喪失信心。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很多,現在社會更多,不但在家學佛有,出家學佛的也不少。所以我們想到這樁事情,就想到《俞凈意遇灶神記》,想到這一篇文字裡面所說的,他們一切遭遇跟俞凈意先生沒有兩樣。所以這一篇文章很值得大家做參考,也值得我們自己反省檢點。 我們自己的業障有沒有消除,我們自己現前在這個世間是不是都能夠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如果做不到,原因究竟在哪裡?要把它找出來。《俞凈意遇灶神記》這一篇是我們最好的指引。他也自以為是個老實人,自以為是個善人,可是他的環境一年不如一年,非常艱苦。他求灶神,寫上疏文,求灶神幫他轉呈給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敘說他自己生平讀書積行,所謂積功累德,為什麼功名不能成就、妻子不全、衣食不繼,遭這樣凄慘的果報?年年干。這一天真的灶神化身示現了,臘月三十敲他的門,進來之後,看到一位老先生,這個老先生說我對你們家的事情知道已經很久了,這個人是灶神化身。他說你的意惡太重,專務虛名,你搞的都不是真的,假的。古時候讀書人惜字紙,這是對於聖賢人的一種尊敬。字,是智慧、學問、經驗傳達的工具,古時候「文以載道」,所以對於字紙不可以輕易糟蹋,路上遇到字紙,都要撿起來焚化。俞凈意是個讀書人,當然提倡,路上遇到字紙,他也會撿起來焚化,可是他自己家裡面,還是拿著這些寫字的紙去糊窗、擦桌子。口裡面說不要污穢字紙,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做到,只是在外面表面做給人看看而已;沒有人看見,完全沒有在意,這有什麼用處!這是做表面功夫,沒有真心去做到。
灶神又跟他講,譬如放生,放生你是因人成事,有人提倡放生,跟到後面一起去;沒有人提倡,你不會發心,你不會主動去做,所以說你的那個慈悲的念頭,並沒有真正發出來。再說口過,這就非常嚴重了。他是讀書人,很聰明,很會說話,而且說話非常刻薄,常常取笑於人,事後他也知道自己有失厚道。換句話說,還有這麼一點良心,所以灶神來勸他,這個毛病習氣改不了,喜歡說別人過失,還自己以為自己很老成,很厚道,他說你這是自欺欺人。這是說出他的過失,你全都是假的,沒有一處是真的,所以你在沒有人見到的時候,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偏激念、貢高我慢念、希望將來的念頭、報恩報仇的念頭,你的妄念太多太多了,這些都是屬於惡意,你的心裏面是這種東西。這種念頭不改掉,他說你逃禍都來不及,你到哪裡去求福?總結你生平善言善行全是假的,全是敷衍塞責,沒有一樁事情是真實的,你還想求老天爺給你好的報應,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是不是真的善?這幾天我特別勸大家,這個話我講了很多很多次,心善、念頭善、行善才能轉業報。絕對不是說行為表面上做出來那個善,你的心不善、念頭不善,這個心跟念頭是意惡,你不能從這上根本改變過來,你求消災、求福報,決定得不到。所以人要真干,古來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從根本修,我們有沒有從根本改?真正的根本,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天天去培養,起心動念都與這十個字相應,那你就是從根本修了。起心動念跟這十個字相違背,你全是虛假的,全是自欺欺人,你不遭難,誰遭難?所以灶神教導俞先生,從今之後,你的貪念、淫念、客氣、妄想種種雜念,你要克服自己,你要認真努力把它改掉。人會責備別人,自己一身過失不知道,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好,「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這個話說得好。你見到別人的過失,你自己已經往下墜落了,左是下降;右是往上升,左是往下墮落,你自己已經往下墮落了。又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能大師,你看看他自己敘說的。他跟神會的一番談話,他坦誠跟神會講,「我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這是六祖說的。人家一生成就道業,真正原因在哪裡?就是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見自己過就是開悟,你要不知道自己過失,你怎麼能改過?改過是真功夫,真修行。 所以灶神勸俞凈意,從今往後,只向一個善這一邊努力行去,盡心儘力行善事,善事是成就別人的好事,絕不障礙別人的善事。盡心儘力行善,決不求果報,決不求虛名,不管事情大小,老老實實去做,耐心的去做;沒有力量去做,也要有隨喜功德,見到的時候也能生歡喜心,也要能有幾句讚歎。要有長遠心,不能夠懈怠,不能夠懶惰,不能夠自欺。你果然能夠這樣去做,將來一定有不可思議的善果。他聽了以後,他深受感動,認真反省檢點,知道自己一身的毛病。從此之後,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他都覺得天地鬼神在看著他,所以念頭真的轉過來,真干! 我們一般人求佛、求菩薩,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這個道理很簡單,佛菩薩對你了解得很透徹,來了勸你你也不肯干,所以佛菩薩不來。俞凈意為什麼感動灶神爺來了?灶神爺知道這個人良心沒昧,雖然做很多錯事,還是有一點良心,還是有救,灶神來點化他。我們想想,我們不如俞凈意,俞凈意能回頭,我們回不了頭;縱然佛菩薩來了,我們還照樣欺騙佛菩薩,照樣幹壞事。這要到什麼時候佛菩薩來救你?一定自己墮阿鼻地獄,受無量無邊的罪報,罪報受完之後,從地獄出來,什麼時候自己良心發現真想改了,佛菩薩就來了,「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大慈大悲,只要我真想改,他就來了。我還沒有意思真的想改,佛菩薩不會來,神明也不會來。 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是不是真的想消災免難?真的想改過自新?真想干,《俞凈意遇灶神記》對我們現前業障習氣深重的人,就把它當作早晚課來用功夫。早晚課不必念經念咒,你就念念這篇文字,念完之後認真反省檢點就好。自己有一個純善之心,學佛才能成就。如果心惡意惡,身口那一點善行,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最重要的是心善意善,心善意善才能夠往生凈土。西方凈土佛給我們介紹得很多,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講心善跟意善,身口是下善。何況我們今天連身口都不善,壞透了!這樣的人念佛還能往生嗎?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在這一生當中,希求永脫輪迴,親近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學做上善之人,這個樣子念佛迴向求生,就決定得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9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我在澳洲,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告訴我,過去這一個世紀,這一個大世紀,我們認真的反省,知道有許多事情做錯了,招致種種災難與不幸,希望在下一個世紀,底下的一個一千年,我們能將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真正的覺悟。一般宗教真正修行人,幾乎都有同樣不同程度的覺悟,這是好現象;中國古人所講的否極泰來,苦盡甘來,人在大劫難當中有所省悟。我們學佛,得到佛菩薩的教誨,每個人受益淺深大小不一樣,這個原因在哪裡?是我們對於信仰的程度,奉行的程度不相同,所造成的結果,但是比一般人總是容易覺悟。在這個災難頻傳的時代里,實實在在說我們要從自己改過自新,不論別人,從自己本身做起,不再做錯事了,不再做壞事了,要克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四弘誓願教我們,發心之後第一個是斷煩惱,煩惱習氣要不斷,我們的「信願行」都不能落實,「信願行」全是假的。 最近有幾位同學去受菩薩戒,在家菩薩戒;出家的同學,三壇大戒都受過。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破戒?我們有沒有犯戒?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像不像一個菩薩?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的。戒受了做不到,不要說戒律了,佛菩薩教誨我們做人基本的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從凈業三福裡面去看,必須具足十善才能受三皈,具足三皈才能受戒,我們今天三福,第一福都沒有,第二、第三是假的,不是真實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了凡四訓》,俞凈意這個灶神所說的,你沒有做這些事情,你是沒有遇到緣。平常你還有沒有這個念頭?大乘戒裡面,起心動念就破戒了,就犯戒了,不必等有行為。口業,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間斷過,有意無意,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哪一天不造?念頭裡面貪瞋痴慢。我們不說別人,自己認真反省一下,我從自己本身改起,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好,我自己改過都來不及了,我哪有時間去看別人過失。人家之所以能夠修行證果,就憑這一種心態。 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也聽經,也聞法,也修行,還落得今天這個地步,而且每況愈下,自己想一想,我該不該墮畜生?該不該墮餓鬼?該不該墮地獄?不必問別人,憑著良心去反省檢點就明了了。了凡先生勸人發三種心,第一個發恥心,知恥。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改過自新?說老實話,不知恥。什麼是不知恥?我不如別人就是恥辱;什麼人?諸佛菩薩。無量劫前我們跟他是平等的,為什麼他修行證果,我今天還落到如此地步,這是大恥辱。今天還不知道痛改前非,孔夫子告訴我們「知恥近乎勇」,那個勇就是佛家講的精進,唯有知恥的人,才能夠發憤勇猛精進。我們這一生披著袈裟,將來墮三惡道,還有哪一個恥辱比這個更嚴重的?
第二個要有畏心,畏懼。天地鬼神確實是有,不是騙人的,不是迷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人只有自欺,欺不了天地鬼神。我們什麼時候才覺悟?什麼時候才回頭?在這個大時代裡頭,能照顧自己就會有成就,不要去管別人的,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世間人之善惡,你是白痴。白痴哪裡會成就?不見世間過是見如不見,決不把別人過失放在自己心裡頭,這個叫不見,他真有智慧。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裏面,這大錯特錯了,這是把別人的過失拿來做自己的過失,你說這個人愚痴不愚痴!還有一等人,還怕自己罪孽造得少,過失不夠多,到處打聽別人的過失。古德告訴我們,「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所以修行人,真正修行人,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這個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不要知道,知道增長你自己的煩惱執著,增長你自己的業習,業障習氣,何必要幹這種事情! 我學佛四十八年,我的長處就是知道事情太少了。我不但不打聽別人的事情,你們常常跟我接觸的,稍微留意一點你就了解,多少人跟我見面,我從來沒有問過他「你姓什麼」?「你名字叫什麼」?更不可能問他,「你住在哪裡」?「電話號碼多少」?絕對沒有。只有別人找我,我從來沒找過人,我認為這個與我沒有關係,我不需要知道,絕對不打聽別人的事情。有人來跟我說別人的是非,我立刻制止。為什麼?我不想聽。所以有人說「法師,有人說你的壞話」,我說「好了,到此為止,我知道了,別再說了」。為什麼?說我的人都是認識的人,我希望保持我們最初認識最好的印象,不要把形象搞壞了,我心目當中人人都是善人,所謂說是非不高興,那是他一時的誤會,我不會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我的生活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滿。幸福是自己找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 你的心善,善的標準是什麼?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善!我天天在這上下功夫,天天在這上努力精進。眾生的事情,我們盡心儘力幫助他,我就做得很圓滿了,問心無愧了。他聽不聽是他的事情,他懂不懂是他的事情,他能不能做也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不能過問。諸佛菩薩都不過問,我又何必多事!念頭善,念聖人的教誨,每天讀經念聖人的教誨,把你的善心善行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行善!天天有這三善,時時有這三善,我們前途一片光明,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菩薩們,對得起祖師大德,也對得起一切眾生。災難不足以畏懼,生死不可怕,捨身受身,換一件衣服而已,愈換愈好,愈換愈莊嚴,都在自己,要知道與任何人都不相干。 了凡先生第三教給我們要發勇心,勇猛改過。恥心是真心懺悔,勇心是真正改過,唯有懺悔才知道改過,才真正肯干。他說得很好,世間讀書人不能夠希聖希賢,學佛人不能夠成佛作祖,缺乏這三種心。所以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還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諸佛菩薩無我。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無不是恆順眾生,絕對不是以我為中心,是以一切眾生為中心,不是叫眾生隨順我,是我順眾生。在恆順隨喜當中成就功德,成就什麼功德?戒定慧。恆順,如理如法,成就戒學;恆順,能夠保持自己心地清凈不受污染,定學;順境善緣不起貪愛,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在一切境界當中,修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定學,這叫禪定。禪定不是面壁,不是盤腿打坐。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清楚明了,通達無礙,慧學。這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這種修學的方式,諸位仔細看,《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行願品》這兩願的落實。大乘菩薩怎樣修行成佛的?人家戒定慧三學,沒有離開社會,沒有離開人群,沒有離開大眾。他為什麼能成就?他有恥心,他知恥;他有畏敬,他有勇猛精進,所以他成就了。我們今天讀到這些教誨,明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決定不能做傷害任何眾生的事情,一定要回頭,一定要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才能夠消除眼前的劫難。千萬不要以為中國、外國古老的預言不可靠,你要這樣想法你就錯了。我們不看預言,看人心,看造作,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必定有惡報,這是真理,永恆不變的。業報裡面,有共業,有別業,我們自己好好照顧自己,好好認真修學,共業裡頭有別業。當然能夠有緣份去影響別人,幫助別人,這是自利利他,功德更殊勝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太上感應篇﹝第一七0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7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七十九節: 【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看這四句。這也是很缺德的事情,可是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很容易違犯。『規模』就是今天講的制度、講的規矩,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人是一個群居的動物,大家在一起生活,就一定要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亂了。團體愈大,當然這規矩就多,也要嚴格。我們是團體當中一分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份,破壞規矩的就是現在所謂的特權階級,自己以為自己有特權,可以不遵照規矩來辦事,這個錯了。團體的興旺,社會的安危,都是這一些法令規章在保護。一個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有良心的人,一定非常尊重製度,遵守規矩,決定不敢紊亂;紊亂不但你破壞這個團體,這個批註裡面講,實實在在是傷天理、壞良心。我們聽了這個話,哪有這麼嚴重?細細思惟確實如此。你做一個不好的榜樣,你能夠用特權,別人也能用,於是國家法令規章雖然有,不能執行。團體雖然訂得有規矩,我們寺院裡面有「常住公約」,如果大家不能夠遵守,這個規矩、規約等於一張廢紙,這個團體哪有不亂的道理!我們要能想到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特別是佛門,我們遵守戒律,遵守規章,就是尊重佛法,就是尊重社會,尊重一切眾生。理與事都必須通達明了,決定不敢違越,豈敢破壞!
這些事,實在講古今中外都有,這是人類一種不正常的心理,這個心理從哪裡生的?從驕慢生的,驕傲!我比別人強,別人不如我。這個事情我可以做,別人不能做;別人要守規矩,我可以不守規矩,從驕慢心生的,極重的煩惱。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受過好教養的人,貪瞋痴慢不但伏不住,實在講天天在增長。他也習以為常,不知道改過,縱然天天讀聖賢書,甚至於天天有機緣聞佛法,聽到聖人教誨,他已經養成習慣了,已經養成習氣了,諺語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不是本性,他養成習性,習性時間久了,也不容易改掉。也因為這個事實,所以古人垂訓教學要從孩童教起,好教!中國的聖人更是了不起,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就開始教育她的小孩了。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純正,情緒要溫和,舉止要安詳,影響胎兒,所以從胎教始。 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這個好象太過分了,作父母只顧自己,不顧下一代,這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對於國家民族不負責任,對一切眾生的福祉不負責任,不負責任就造罪業。所以今天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的災難,天災人禍,追溯其原因,就是不負責任造罪業所感得的果報。雖然佛菩薩慈悲,《無量壽經》上講的幾句話,「先人不善,不識道德」,先人是長輩、前輩,他們沒有教我們,我們怎麼會懂得?像我這個年齡還受了幾年教育,不多!二、三年而已。以後就遇到日本人侵略中國,八年抗戰這個期間流離失所。我們很小離開家庭,跟著學校,不錯,學校的老師好。那個時候的老師跟現在作老師的人不一樣,所以我們對老師的恩德,永遠不忘。老師代替了父母,這個樣子常常聽老師教導,懂得一點道理,這個根是從這裡紮下來的。像這樣的好老師,把學生當作兒女看待,認真負責的教養,現在也遇不到了。實在說有這種熱心慈悲的老師,學生也找不到,世風日下。 所以我跟李老師在一起的時候,李老師就常常感慨,他真的是想傳道,沒有人接受,沒有人真正肯學,沒有人依教奉行;不能夠依教奉行,佛菩薩來了也沒有辦法教。你所愛的,你所喜歡的,不過是表面上一點常識而已,喜歡聽,喜歡說,你做不到,你也不願意做,你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換句話說,你還是造輪迴業,你還是免不了三途果報。這個叫真正善知識看到寒心,善知識慈悲不能不教,總希望聽眾當中有一、兩個覺悟的,如果你說有很多人覺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十萬人當中,有一個覺悟就了不起,這個善知識到這個世間來,就算沒有白來了。所以我們看古今中外,大善知識傳道,一生能得一個繼承的人,就非常滿意了。一生遇不到一個傳人,這個例子很多很多,一生都遇不到一個。 我們如果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六道輪迴生死之可怕,了凡先生講「畏心」,造作一切惡業,惡報的可怖,我們就不敢了。這些果報都擺在我們眼前,只要你頭腦冷靜一點,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看看別人的苦報,想想他是什麼業因造成的,我有沒有造這個業?我將來會不會受他同樣的果報?看看地獄,看看餓鬼,看看畜生。所以古時候每一個縣城都有個城隍廟,城隍廟裡面都塑造地獄變相圖,它的教育意義非常之大,讓你看看地獄裡這些狀況,告訴你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不是嚇唬人的,是教人去反省,這個是事實,不是想像。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改造心理做起,現在人講的心理建設,心理建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有三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地藏三經。大乘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常常讀誦,明了業因果報的道理,你自然就能夠肯定種善因得善果,種不善的因決定得不善的果報,讓我們在這裡頭回頭,務必要心善、念善、行為善,先做一個善人。 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第一步是教你能夠保住人身,不墮惡道,把墮惡道的業因統統戒除。太上這一大段,你看他講的善不多,講的惡比善要多兩倍,為什麼?用心我們很清楚、很明了,希望我們不要墮惡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選擇出家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什麼?續佛慧命,維持發展如來家業,我們為這個。出家之後我們做到了沒有?我是個好人,心也好,念頭也好,行為也好,我出家了,我沒有認真去做續佛慧命,去顯揚如來家業,我已經就有罪過了。我們舉個簡單例子,譬如說你被任命為一個學校校長,你心也很善,念頭很善,行為也很善,沒有一點缺點,可是你沒有教學,你沒有為學生聘請好老師,讓學生天天荒蕪功課,你不能說「我很善良,我沒有過失」,你沒有盡到你的職責,那就是你的過失。這個道理不難懂,大家都能夠理解。 我們今天穿上這個衣服,衣食住行接受善信的四事供養,我們做了些什麼?如果沒有認真努力去做,我們穿這套衣服騙取善信的供養,這在佛法講「盜戒」,我們是盜心,我們假借佛菩薩的幌子,欺騙一切眾生,沒有把自己本份事情做好,還要破壞規矩,還有嫉妒障礙,干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為什麼做這個事情?愚痴。為什麼愚痴?貪瞋痴慢的煩惱太重了,自私自利的念頭太深了,念念總是想壓過別人,念念總是希望享受特權階級,不知道這個念頭是罪,正是《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要是發展到行為上,那罪就更重了。我們這一生還求得度,求了生死,出三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希求是個夢想,怎麼能實現?如果真的要使我們的願望成真,沒有別的,唯有依教奉行,聖賢的教誨天天要讀,思惟經義,這裡面精要的義理付諸實施,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守規矩,要成人之美,一定要愛惜器物,希望人人都能夠享受到。常存此心,常修此行,我們前途是光明的;如果違犯,眼前圖一點痛快,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我們要記住的,要認真好好的去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 太上感應篇﹝第一七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71 諸位同學,大家好!最近有一些同學提出疑問,來問造像的意義,我想這個問題是許許多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尤其是在近一個世紀以來,佛教的弘傳衰微了,社會廣大群眾對於佛教產生疑惑,誤以為佛教是個多神教、泛神教,凡是屬於這一類的,都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崇敬一個真神,好象佛教裡面什麼都拜,牛鬼蛇神,數量繁多,造成許許多多人的誤會。其實佛教裡面沒有神,也沒有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個我們要懂得,佛教在很久之前,教學的手段就走上藝術化。現在世間許許多多的學術都講求藝術,生活的藝術,教育的藝術,學習的藝術,甚至商業的藝術,工業的藝術,乃至於打仗,用兵的藝術。實在說最早走向藝術化教學是佛陀教育,造像是藝術裡面的一種,在整個佛法裡面,不僅是造像,美術、音樂、繪畫、雕塑,乃至於建築,都展現出高度藝術教育,可惜晚近沒有人講解,沒有人懂得了。如果你要是了解,你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方式、手法,沒有不佩服得五體投地,造像是屬於裡面的一種,也是重要的一種。 平常我們在許多公共場合裡面,常常看到名人的格言,他們的教誨提示大家,寫幾個字懸掛在那個地方。我也曾經寫過,人家來找我,我給他寫「清凈、平等、慈悲」,或者佛經裡面的幾句話,或者是世間聖人的幾句格言,我們寫在那裡,懸掛在那個地方,讓人家一看提醒自己,我們要向古聖先賢學習。我們寫慈悲博愛這四個字,大家看了很歡喜。可是佛家更進一步,把慈悲博愛塑成一個形像,讓你更有具體的感覺,比那幾個字的用意要深。所以佛家用地藏菩薩,造地藏菩薩這個形像,代表的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地藏代表孝親尊師,讓你看到這個像,你就曉得我要學地藏孝行,學地藏的好學,尊師重道,這個像是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詳細的說明,這是一個課程,他代表這個課程,課程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有《地藏十輪經》,有《占察善惡業報經》,專門講這樁事情。經典的課程要學習,至少要半年的時間,讓你一看到這個形像,你對這全部課程的內容、教誨,在自己內心油然而生,比我們寫幾個字給人感觸更為深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不是神,他是表法,代表這個法門。
以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仁慈博愛,把我們的真誠愛心推廣到虛空法界,愛一切眾生就像愛自己一樣,自他不二。說明這一個事理的也有三部經,觀音菩薩代表的這三部經,都不是獨立的,附屬在大經之中。第一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對善財童子的教誨,這一大段的經文在善財五十三參,這是一個單元。第二個單元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卷,《楞嚴經》有十卷,第六卷觀音菩薩向世尊報告,也是向大眾說明他自己怎樣修行證果的,如何修慈悲心,如何將慈悲心擴大,到愛護一切眾生。第三部經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個單元完全敘說仁慈博愛,落實在各個不同的社會,落實在各個不同的族群,教導我們怎樣去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現千手千眼,我們經驗當中知道,我們兩隻手很方便,如果手一大堆,你說多不方便!所以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是表法的,不要認為觀音菩薩真的有一千隻手,那你就完全錯了。千手是表雙手萬能,千眼是表觀察入微,眾生苦難,極其微細的地方,他都看得很清楚,眼到手到,看到之後,沒有不幫助,沒有不伸手援助的,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這個像就要想到,見到一切眾生苦難,我們要勇於協助,這個造像的功德就殊勝,不可思議。 再如文殊菩薩表智慧,表理智,也就是說孝敬、仁慈、博愛,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有許多流弊產生;他是理智,不是感情的。世間凡人感情做主宰,變化太大了。現在社會的婚姻跟古時候就不一樣,古時候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結合,父母考慮的深遠,不是感情用事,是考慮到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幸福,想得很周到,所以離婚率很低,在古時候很少聽說有離婚的。為什麼?理性的結合,不是感情的。現代人是感情的結合,沒有理性,早晨結婚,晚上就離婚,這成什麼話!你就曉得感情跟理智差別太大了。所以過去不是感情,是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共同的努力方向,這樣結合叫志同道合,不是感情,感情變化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愛要基於理性,不是感情衝動,文殊菩薩代表這個意思。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實踐。所以整個佛法不外乎孝親、尊師、仁慈、博愛、理智,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你的工作裡面,在你日常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之間,大乘佛法用這四大菩薩來做代表。 這幾天還有從大陸來到此地參學的同學,來問我他家裡供養的佛像還沒有開光,要不要請法師來開光?開光是什麼意思?開光真正的意思,就是這一尊造像造好了,我們啟用,啟用一定要把造像的意義,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開光。然後你見到這尊像,你自己自性的光明就顯露了,是佛像替我們開光,不是人給佛像開光。這法師給佛像開光,佛像就靈了;不給他開光,佛像就不靈了。那我問你,你拜那個佛像幹什麼?你拜法師就好了,法師叫他靈他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法師的本事超過那個神像了。怎麼會這麼愚痴!所以你供養這個佛像,佛像是時時刻刻開啟你自性的光明。你家裡供地藏菩薩,你見到地藏菩薩,就想到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這個念頭一生就是光明。見到觀音菩薩,我就曉得我要以慈悲、以愛心對一切眾生,見到像心裡就生起來,這叫做開光。 所以佛菩薩形像有那麼多,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無量無邊,每一個造像代表性德裡面的一種,所以它不是多神教,不是泛神教,它是教學的工具。縱然不懂這個意思,見到佛像有沒有好處?也有好處,在他內心深處,種下了佛菩薩形像的種子,這個種子是好種子,不是壞種子,以後遇到緣,聽到別人一說明,他就會覺悟了,知道造像有這麼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所以不是把它當神明看待,那就錯了!現在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了,佛教它原本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說變成宗教多麼可悲!把佛菩薩形像當作神明去膜拜,這叫迷信。 在佛門裡面有禮拜,有儀式,那些儀式全是教育的意義,都是表法的。佛菩薩形像面前這個供養具,陳設的這些器具,我們一定有香,香表什麼?香表信香,表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香能夠悅人身心。佛菩薩教導我們,什麼能叫我們身心最快樂?戒定慧,所以這一炷香是代表戒定慧的。我們看到了、聞到了,就要想到我要修戒、修定、修慧,是這麼個意思。不是佛菩薩要聞,都搞錯了。供一杯水,也不是他要喝。水表什麼?水表我們的心,看到水,要像水一樣清凈沒有污染,像水一樣平等不起波浪,讓我們看到在這裡頭學習。我們心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是波浪,心裏面貪瞋痴慢,那是染污,所以供養不能供茶,要供水。茶有顏色,被污染了,供茶那就等於供貪瞋痴,所以不能供茶,要供清水。它是表法的,都是讓我們自己看的,看到之後立刻覺悟,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怎麼用心?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供花,花代表因,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好果就好,花好是種善因,你將來就得善果。沒有一樣不是提醒你。供燈燭,燈燭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今天一般人講的犧牲奉獻,表這個意思。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有一部經叫《造像功德經》,造這個佛像有什麼功德?功德無量無邊,你幫助多少人開智慧,你提醒多少人孝親、尊師、慈悲、智慧、落實。落實就是真干,普賢菩薩代表真干。所以它是教學的工具,功德之殊勝,沒有其它東西能夠比。人常存此心,連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相隨心轉。你常常看佛像,常常看菩薩像,佛像是智慧的相,慈悲的相,所以人說喜歡造佛像的人,將來他得的果報,自己身相莊嚴,這個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常常看佛像,常常存好心,孝心、敬心、慈悲心、智慧心是好心,他的相怎麼會不好!相貌會轉,身體體質也會轉,這是說造像功德不可思議,造像無比的殊勝,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 今年我們的溫馨晚會,為世界和平祈禱。我們大概有一千人,三十一號晚上八點鐘開始,到元旦早晨八點鐘,十二個小時。我們和平祈禱就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九個宗教都在一起,所以觀音菩薩這個像,我們不方便懸掛,不方便在那裡供養,九大宗教在一起祈禱。我們想了一個什麼方法?我們印觀世音菩薩小佛卡,卡片,每個人手上可以拿一張,這個方法好。佛像的背後,就印今年九大宗教聯合祈禱的那個圖案,非常好的紀念。同修們要我選觀音菩薩的像,他們拿了兩本畫冊來給我,我看了一看都不適合,決定採取我們居士林四樓千手觀音。所以昨天我們去照了幾張,我們把它洗出來之後,印成小佛卡。今天趕快把它洗出來,馬上就去印,我們印個一萬張放在那個地方,什麼人喜歡自己拿,不可以送給人結緣,因為有很多其它教徒,不可以拉人家信徒,我們和睦相處,我們只有建樹,決定沒有破壞。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像的意義,造像的功德,造像無比的殊勝,這裡面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佛法無論哪一種的形像,都是啟發人真實智慧,幫助人覺悟,幫助人轉迷為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段。 太上感應篇﹝第一七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72 諸位同學,大家好!佛門當中許多道場總是勸人布施供養,當然對於已經入佛法的人來說,他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是一樁好事情,可是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總以為這是佛教出家人斂財的一種手段,所以他們有很深的反感。到底應不應該勸人布施?我們看看印度教,印度教在他們經典裡面,他說布施要出於真心,不要求回報,而且要懂得「適人、適時、適地」,這叫做純凈布施,跟我們佛法講的非常接近;尤其是適合人,適合時節因緣,適合處所,這講的契機。基督教裡面說「施比受更有福」。哪一個宗教都勸人施捨,伊斯蘭教也說得非常好,「如果你們公開施捨,這是很好的;如果你們能夠秘密的施捨,那就更好了」。公開施捨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你做了好事,秘密是你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積陰德比積陽德果報要殊勝。陽德是什麼?你做的好事別人知道了,陰德是你暗中做好事別人不知道,這個果報就更殊勝了。
果報是決定有,但是我們決定不希求果報。佛家講功德跟福德,《金剛經》上有一句經文,教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修一切善,福德跟功德都是修一切善,福德跟功德差別在哪裡?如果著相就是福德,離相就是功德,所以說「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是功德,「著一切相,修一切善」是福德。著相心不清凈,離相心地才清凈;換句話說,你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這是功德。什麼是善?布施是善,持戒是善。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這個持戒的意思是廣義的,我們一定要懂得。忍辱是善,精進是善,禪定是善,般若是善,所以修一切善修什麼?修六度萬行。離一切相,什麼是一切相?《金剛經》上把一切相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叫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我們就清楚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講的話不是誘惑我們,說的是事實。財富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舍財你才能得財,這是事實真相。你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凡夫修因是為果報而修的,這是凡夫;聖人修因不為自己果報,而為利益眾生。為利益眾生而修善,這是聖人,這不是凡夫;為自己求得果報而行善的,這是凡夫,這是福德。凡夫只有福德,聖人才有功德。功德永遠是清凈、平等、真誠、慈悲,理與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勸人布施一定要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讓他生歡喜心,他自己去做,不可以勉強人家去做,不可以存著一種誘惑的心叫人家布施,這種心是盜心,逼迫人家,不使人家歡喜心來做這樁事情,做得很勉強,不得已而做的,這是決定不許可的。我們要用這種心態去勸人,這造罪業! 這種心態勸人信教,勸人施財,其它宗教裡頭也有,我們在社會上常常看到,常常聽到。可是我們仔細看看佛經裡面所說的,其它宗教經典裡面所說的,不是他們所行的;換句話說,許許多多人今天在行持上,已經違背了教義。我們看基督教,看伊斯蘭教,看印度教經典,講得多好,至理名言。為什麼這些信徒把它搞錯了?不外乎向神明邀功,這個觀念錯了,這不是個正確的觀念。我們學佛,學佛學智慧,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宗教經典裡面有說,齋戒勝過祈禱,布施又勝過齋戒,這話什麼意思?出自於神聖愛人的一個理念,神愛世人,佛菩薩一片慈悲。慈悲要落實,慈悲不是一句空話,慈悲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布施,表現在真正幫助別人。 大乘佛法講六波羅蜜,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個綱領都是屬於布施。第一條布施裡面,當然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以財物布施供養需要的人,這個契機。什麼人現前迫切需要,我們一心全力去幫助他,印度教的經典裡面這樣教人。法布施是幫助他轉迷為悟,給他講解、研究、討論宇宙人生的真相,過去未來的事實,這是開智慧,法布施。我們今天印送經典,印光大師晚近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四眾的供養,印祖全部拿來做印經布施。印經這個經本需要財,需要錢,這裡頭有財布施;書本裡面講的是道理,教你做人的方法,這是法布施;你明白這些道理,理得心安,這就是無畏布施,所以這一樣東西,三種布施具足,印祖教現代人修福從這上下手。他自己一生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我們要明了,要能夠體會,要認真向他老人家學習。現在除了印經書之外,還可以做錄像帶、錄音帶、VCD,我們現在做的東西比過去更多,品種更多,想想這個作法,三種布施都圓滿了。 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我們自己守法、守規矩,決定順從佛陀的教誨,在任何場合別人對我們放心,沒有恐懼,這就是無畏布施。我們持不偷盜的戒,他的錢財露白了,「不要緊,他是個持戒的人,他不會打我的主意,不會搶我的,不會偷我的」,人家心安,你是持戒的人。你是修忍辱波羅蜜的,忍辱也是無畏布施,我言語不小心得罪你了,「沒有關係,他不會記恨,他不會報復的」,這是無畏。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六度萬行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修的是什麼?布施而已矣!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就是整個的佛法,千經萬論都不外乎這六個字。看破是解門,布施是行門,布施就是教你放下,解行相應你才能成就。所以我們綜合每一個宗教,大聖大賢對眾生的教誨都是相同的,我們要多去想想,細心的去觀察、去體會,認真學習,要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是迷信。印度教裡面講契機,講得好!這個契機佛法也講,它講得很白,「適人、適時、適地」,適合。我們佛法只講一個契機,它說得更詳細。 換句話說,我們種福要認識福田,這佛家常講的,我們在一個道場裡面布施供養,看看這個道場有沒有道?有道是真的福田,沒有道就不是真正福田。沒有道的那個道場,你去布施供養什麼?供養道場住的那些人,那個對於普通一般人有困難的時候給他布施一樣的,這是屬於悲田。你看到這個出家人可憐,沒吃沒穿,送一點吃的,送一點穿的,送一點錢給他,悲田,是慈悲心對待他。那不是佛法,有佛法地方是敬田。佛家講福田三種,對佛菩薩真正道場是敬田;對父母師長是恩田,這報恩;對一切苦難眾生是悲田,慈悲心。你要認識清楚,要搞明白,不要把那個田搞錯了。佛經裡面有跟我們說,而且說得多次,不只一次,布施功德不可思議,供養辟支佛一缽飯,得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不只施一得萬報,超過太多太多了。那是什麼?真正修道人,不是普通人,而布施的人並沒有希求果報,果報自自然然形成。為什麼敬田裡面有這樣殊勝的功德?要知道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大聖大賢,我們尊敬他,照顧他,讓他健康長壽,他在世間多住一天,多教化一天。他那種教化的功德,你布施的人也分享一分,這個一分是圓滿的一分,不是欠缺的。換句話說,他所修積的功德,就是我們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是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道場建立,最近大概一個月前,此地有個竹林寺,現在修建完成了,他們道場的主席帶了幾個幹部到這邊來看我,我們過去也很熟。問我,道場建立之後應該要怎麼去做?我告訴他,道場記住要有道,如果有場沒有道,不叫道場。道是什麼?學風跟道風。我說居士林這個地方你們可以觀摩,可以做參考,可以學習。居士林的道風是念佛,每天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居士林的學風是講經,每天兩個小時,也是一年到頭不中斷。我說你們竹林寺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你們要講經,要念佛,念佛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居士林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們那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跟你的本尊相應。講經,一定是以觀音三經為主,講經不能中斷,至少每一個星期要有一次講經,這是至少的了;能夠有兩次、三次,那就更好了。除觀音菩薩三經之外,凡是慈悲濟世,勸人斷惡修善,轉迷為惡的這一些經論,包括祖師的語錄,都可以在那邊講解弘揚。像印光大師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這些統統都可以講,與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精神完全相應,這是法布施。你們要懂得提倡,常常與聽眾、與來參加修持的同修結緣,這個結緣是財布施,布施恩惠,使這個道場四眾同修變成一家人,認真在這個地方學習、修持,你這個道場就興旺,這個道場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所以一個道場沒有道,沒有學,那就變成世間香火廟,那個沒有意義。香火廟現在也是一般社會人眼目當中迷信,凡是常常跑香火廟的人,社會一般人都把他看低一級,沒有智慧,沒有常識,迷信,看低了。所以這個場決定要有道,道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在許許多多宗教裡面去看,不只是佛教我們布施,沒有一個宗教不教人布施,布施有大道理,大學問,真正慈悲濟世。不用布施,慈悲濟世落空了,所以布施一定要懂得「財、法、無畏」三種布施。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人演說,也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這是大事,不是小事。我們要認真去探討,去研究,然後落實,這是真正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佛法。好,今天時間到了。 太上感應篇﹝第一七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73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下午,新加坡九大宗教聯合主辦這一次的千禧年祈禱溫馨大會,在居士林召開記者招待會。李居士告訴我,這個訊息在昨天晚上電視已經播出來了,今天許多報紙上都有這個訊息。這個活動的意義,是要把各個宗教神聖的愛心,落實到現前苦難社會一切眾生。神聖的愛心,佛菩薩的慈悲,從哪裡表現?就是從他們的門徒、信眾、弟子,信受奉行當中表現出來。於是我們就能夠體會到,神聖的信徒們,佛菩薩的弟子們,就是神聖的化身,就是神聖的使者,這是我們能夠肯定的,絲毫疑惑都沒有。印度婆羅門教以及其它宗教裡面的大德們,他們修學的態度值得後人做榜樣,那就是深信真理,不做虛偽。他們所表現在生活上的,實際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多元文化。有一些宗教家們,他們對於大乘的真理,那一種虔誠深信的程度,超過許許多多的佛教徒,他們真的是敬佛信佛,依教奉行。但是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身份,也沒有改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這就是說明他們相信真理,崇拜真理,不做虛偽。 什麼是虛偽?假佛弟子,名義上是佛弟子,實際上對於佛法不能夠深信,不能夠理解,不能夠奉行,他們稱這些人叫虛偽。他們不是佛教徒,是其它宗教徒,對於佛菩薩的信心,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超過一般佛教徒。從這些地方就顯示出多元文化,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教化的對象是一切眾生,佛法教化的範圍是虛空法界,所以這裡面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佛法是真理的教育,是真理的教學。真理表現在外面,就是一片慈悲,所以一切宗教所皈依的神聖,神聖教人也是一個「愛」字,神愛世人。這個愛字的意義深廣無盡,我們一般凡夫能體會得的非常有限,不懂得什麼叫愛。世間人把這個愛想錯了,侮辱了愛,作賤了愛,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愛。愛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世間人心裡是什麼?心裡頭只有貪瞋痴,他那個愛是貪瞋痴,完全是情緒化,喜歡你就愛;不喜歡你的時候也愛,愛你死,愛你受罪、愛你受難,他看到快活。 所以世間人的愛,愛的含義是貪瞋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上帝之愛,神聖之愛,佛陀之愛,是真誠、清凈、平等、慈悲。你稱揚他們,他們愛你;你毀謗他們,他們還是愛你,決定沒有改變。所以世間人的愛是什麼?我們聽到這個愛字,就曉得世間的愛是貪瞋痴慢,諸佛菩薩的愛是菩提心的落實,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諸佛菩薩神聖之愛,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翻過來看看,世間人愛的落實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同樣是一個字,裡面的內容、含義完全不相同。佛陀的教育,宗教教育,神聖的教育,沒有別的,實在說是糾正我們對「愛」這個字錯誤的觀念。世間人迷,迷是錯認了這個愛字,以為它是貪瞋痴,以為它是自私自利。佛陀教育幫助我們轉迷成悟,讓我們正確認識「愛」字的含義,發揮「仁慈博愛」。 這四個字是出在《無量壽經》,我們以「仁慈博愛」的心態,對待虛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眾生,這就叫做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真正佛菩薩神聖的化身,佛經裡面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特別是末後「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大家看;說是為大家說明事實的真相,邪正的真相,是非的真相,幫助一切眾生超凡入聖。我們的劫難就能化解,三途六道可以超越,基督教、天主教講的天堂,伊斯蘭教講的天園,佛家講的極樂世界,講的一真法界,名異而實同。大家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意義境界完全相同。諸佛、神聖以真誠仁慈的愛心,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契入華嚴境界,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神聖的生活,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佛華嚴的生活。我們做學生的人,要能夠體會到神聖教誨的恩德,信受奉行,神明的保佑,佛菩薩的加持,我們才能夠圓滿的享受到。 怎樣修學?我平常常常奉勸同學們,首先要肯定我們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是錯誤的,這是懺悔,這是認錯,我們錯了!因此修學的第一步,就是把錯誤放下。我說得很具體,一定要放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控制的行為,這是造業。你動這個念頭是起惑,你有這個行為是造業,這個惑業感受的果報是三途六道,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放棄這個念頭,放棄這種行為,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就是學佛,學作佛,學作菩薩,學作神聖。所以佛陀教育是神聖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跟世間教育有不相同之處,我們不能不明了。體會得了,漸漸明白了,就要認真努力學習,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不但有成就,要有殊勝圓滿的成就。 同學們也許要問,這個事難!是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不肯放下你自己的習氣,難在這個地方。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在《法華經》上看到龍女,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他們修行證果似乎不難?對的,是不難,很容易。容易在哪個地方?容易在他自己肯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所以在很短時間之內就成無上道。由此可知,這個難易不是在外面,難易是在自己;自己覺得容易就很容易,自己覺得難就很難了。所以我們這個念頭轉過來了,難就變成易了;轉不過來,易就變成難了。什麼時候你自己會覺得我轉過來了?這個形象就看你的愛心,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不是真正有愛心,像上帝那樣的愛心,像神明一樣的愛心,像佛菩薩一樣的愛心,你就轉過來了。你對於一切眾生還有討厭的,還有不喜歡的,你沒轉過來,你是凡夫,你搞生死輪迴,你造三惡道業,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 昨天李木源居士給我講一樁事情,我們聽了非常受感動。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在寺院裡面做義工,做了一輩子,一個月只拿十塊錢的零用錢,做了幾十年,現在老了。老了的時候,底下這一代的當家住持不理他,把他趕出去。他流眼淚哭,「你們小的時候,我從小把你們帶大的,你們今天長成熟了,居然不要我了,我到哪裡去?」趕出去,不要他了。他有一個乾女兒,寺廟裡把他送到乾女兒那兒,乾女兒也不要他,嫌棄老人。從來沒有一個人碰一碰他身上,為什麼?嫌他臟,嫌他臭。他那個乾女兒不要他,把他送到天主教養老院,天主教養老院接受他,一進他的門,修女抱他,還親他,非常感動。他說「我不信佛教了,我信天主教」;他說「我看天主教是真佛,真的菩薩」。一點都不錯,他有智慧,天主教的修女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天主教的神父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寺廟裡的佛菩薩都是假的,魔在那裡裝的,不是真的。 《往生論》批註裡面說到,曇鸞法師講的,末法時期寺院庵堂都是修羅羅剎在做主宰,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我們在天主教看到,在其它宗教裡面看到,真正有愛心。告訴他「你安心,我們會好好的照顧你」,給他換衣服,給他洗澡,樣樣幫助他。他年老了,手腳不方便,吃東西要人喂,沒有人幫助他,這些修女們服侍他,照顧他,所以他心目當中看這些修女是觀音菩薩。我們聽了非常受感動,這個老人說的話我們聽了肯定,我也深深相信這修女是觀音菩薩,神父是阿彌陀佛,我相信,我一點都不懷疑,我也是這一種心目看待他們,尊敬他們,值得我們反省。他們真理的教育落實了,我們是口頭裡談談而已,有的時候談都不談了。所以我們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平等的,全是真理的化身,全是真理的形象,不分彼此。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我們明了要認真努力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七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74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台北凈宗學會」的同修,你們有三十八位到新加坡來參學,我非常感謝;其中有一些是我們「圖書館」的老同修。自從館長往生之後,我要求「圖書館」四眾同修,至少要維護館長在世這個規模三年,不要改變,這是我們對館長三十年護持的恩惠。而實際上我們只做到一年,館長往生周年之後,「圖書館」就產生變化了,變化得太大了,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原本的構想,是館長往生之後,這個弘法的事情就落在我一個人身上,當時我們有四個重點的道場,所以我私下就分配,每一年在台灣三個月,在美國三個月,在新加坡三個月,在澳洲三個月,時間這麼分配。「圖書館」產生這個變化之後,我們不能不離開,而且陸陸續續全部都離開了,這是我怎麼想都想不到的,也是館長想不到的。館長不但希望這個道場永遠做弘法利生的事業,而且還一再告訴我,連美國聖荷西的道場,也要永久維持下去。這一切我想也都是佛菩薩的安排,所以我們對於所有的人,都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態,決定沒有怨言。 在新加坡有李木源居士熱心的護持,全力護持,不但我們在此地把佛法道風、學風建立起來了,而且能夠推展到社會,各個宗教,各個族群。也許正是這一個使命,使我們熱情依戀的舊道場不能不離開,我們從事這一個大事業,融合族群,團結所有的宗教,這個工作我們在新加坡、在澳洲落實了。澳洲它是由政府主動在帶動,我到那邊去,他們非常歡迎我,幾乎澳洲宗教族群大的活動,他們一定邀請我,我也一定到達參與,幫助他們來推動。所以明年我們計劃在澳洲訪問各個不同的族群,就像我們在新加坡訪問各個不同的宗教一樣,我們要把佛法的理念推廣。古時候印度教的領袖、學者,有不少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他們比我們出家的法師,還要虔誠,還要認真,依教奉行。他們是婆羅門教,是印度教,他們喊出來的是服從真理,大乘佛法是真理,反對虛偽,虛偽就是作假的。所以他們自己並沒有離開自己的崗位,沒有放棄自己的身份,依舊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的長者,是他們宗教領袖,但是他們非常認真來學佛,這是我們今天推動宗教和諧最好的榜樣。 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要把這一點搞清楚,任何不同的族群,任何不同的宗教,都應當修學佛法,佛法是教人開智慧的,明事理的。我常講佛教人有三個目標,第一個教導我們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今天人為的災害從哪裡來的?人與人不懂得相處之道,造成人禍。第二個教學目標,是人應當如何跟大自然相處。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有天災,天災人禍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做人,不知道與一切萬物相處,造成的災難。懂得做人的道理,你到處會受人尊敬,受人歡迎,人禍沒有了;懂得跟大自然相處之道,決定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天災就沒有了。第三、佛教導我們人應當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這個話要講近一點,就是說人應當如何與各種不同宗教相處。佛教導我們,對於任何宗教他們所崇奉的神明、神聖,我們都要尊敬,平等的尊敬。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我們要平等去做。這三樁事情做好了,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人都享幸福,這是佛陀的教誨。所以佛教裡面沒有界限,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彼此,互相尊敬,相親相愛,互助合作,這是佛法。 對個人修持來說,佛教導我們也有三個科目。第一個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我們應當要懂得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首先要認識清楚,要辨別明了。佛家所講的善的標準,凡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是善;惡的標準,凡是自私自利的這是惡,所以要根絕自私自利,所有一切的想法看法,都要為社會大眾,為一切眾生。你功德大小是看你影響的面,影響的面大,你的功德大,影響的面小,你的功德小;影響時間長久,這個功德大,影響時間很短,功德小;影響社會人心深,這個功德大,淺就功德小,完全看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影響的面,我們要懂得。惡的影響,那個罪業就重了;善的影響,福德就大了。吉凶禍福都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我們不能不知道。 第二、教導我們「破迷開悟」,這是佛法教學的樞紐,教學的核心,必須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改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太多,中國古聖先賢,只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行!這一部經夠了,六百卷《大般若》所說的一切細節,都不出《金剛經》的範圍。所以中國人喜歡讀《金剛經》,《金剛經》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字,從頭到尾念一遍十五分鐘,要念得熟,要記得牢,常常拿經典教訓來反省。反省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觀照,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跟經上所講的對一對,如果相應,你是正知正見,你是菩薩行;如果違背,那我們就錯了,錯了趕緊改過來。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世間一切事、一切物不要認真,佛教給我們隨緣,決定正確。隨緣是佛菩薩行,攀緣是眾生。諸位一定要曉得,攀緣就是造孽,就是造罪;隨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隨緣。我們看《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看人家那個生活過得多麼自在,多幸福!多美滿!什麼原因?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是什麼?我心裡要想怎樣怎樣,這就壞了。叫別人隨順我,這個錯了,我要隨順大眾。 隨緣裡面能離相,那就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離相是什麼?決定不放在心上,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覺。用心,佛在一切大乘經上教導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我們每天照鏡子,照的時候,鏡子里現我們的相;我們離開了,鏡子裡頭乾乾淨淨,決定不染,用心如鏡。用心不能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次就落一個印象在裡頭,這個很糟糕。落在裡面就有是非,落在裡面就有得失,就有利害,這個東西就會發生衝突,這個衝突就造業,這是迷惑顛倒,不知道它是虛妄的。所以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再親愛的人也是如此,不但是事過境遷,不落印象,正面對面的時候,也不落印象。你們想想,我們照鏡子,鏡子現我們的相,鏡子裡頭有落印象嗎?沒有,照得清清楚楚,它真的不落印象。用心如鏡,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這個人就是徹底覺悟的人。 所以用心如鏡的人,這是真心,他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心流露。真心裏面的大愛是慈悲,你看一切宗教,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慈悲,菩薩慈悲,慈悲就是愛。結合所有一切宗教家所說的,這個宗教創教人所講的,總歸結一個「真誠的愛心」,所以菩薩道落實在世間,落實在真誠的愛心。世間人不懂得愛,世間人只懂得情,沒有愛,執著在情上,迷在情上,所以他日子過得很痛苦;他要懂得愛,他的生活就過得很自在,很快樂。愛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情裡頭有,情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一看就是六道凡夫,三惡道的眾生。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慈悲,這種愛,我們一看是聖人,不是凡人。他的慈悲,他的愛是真的,是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不是從情識裡頭生的。 所以佛教給我們「轉迷為悟」,要從根本上轉,轉情識為智慧,智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智慧裡面沒有情。情是什麼?情就是智。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覺悟的時候就叫智。你們常常聽到佛家講「煩惱即菩提」,煩惱是情,迷的時候菩提變成煩惱,變成情執,覺悟的時候,煩惱變成菩提,轉變了;不是說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菩提也沒有了,轉變了。所以從根本上做個轉變,把情識轉變成智慧,你就超凡入聖,這是達到佛法教學最高的目標。神愛世人,佛慈悲一切,對一切那個慈愛是平等的,決定沒有說厚此薄彼,沒有!平等的。平等當中,為什麼有的人好象特別他是愛護一點,有的人還距離很遠?這在事相上確實有,不是不平等,因為你的情執太重,佛那個愛加給你的時候,你這執著更重,更可怕了,所以保持距離,愈遠愈好。你要是沒有情執,這個分別就沒有了。所以情執愈重的人,佛菩薩對他距離遠;情執愈輕的人,佛菩薩距離近。為什麼?不礙事,這個道理我們不難懂。世間我們在報章雜誌訊息里看到,男女的情愛,彼此雙方執著,到最後變成冤家,變成對頭,變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這錯了!大錯特錯。仇從哪裡來?仇最初都從恩愛來的,由恩愛變成仇恨,執迷不悟。所以諸佛菩薩他們有大智慧,他們很清楚,情執重的人,必須跟他保持遠距離,不是沒有慈悲,不是沒有愛心,那是真正的愛心,不讓你產生過失,這是真愛。所以我們深深體會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恩德,我們從這裡面學習,從這裡面得到智慧,得到安樂,得到幸福,得到美滿。 我在早年,我最早親近的章嘉大師,我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在任何地方講經教學的道場,我老師照片都掛在這個地方,就如同老師跟我在一起一樣。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發心為佛法,為眾生,你的一生佛菩薩給你安排,你自己一點都不要操心。我對老師的話相信,信受奉行,所以我這一生當中,遇到順境,我很喜歡;遇到逆境,我也很喜歡。為什麼?佛菩薩替我安排的,佛菩薩要我做些什麼事情,我認真努力去做,不辜負老師的教誨,尊師重道。老師都是中國人,所以我在中國,在他們的故鄉,方東美先生的故鄉,我給他建一個計算機教室,「東美計算機教室」,紀念方東美先生;李老師是山東濟南人,我們在山東大學給他建一個紀念館;章嘉大師是內蒙人,我們現在正在溝通,跟內蒙古大學,希望在內蒙古大學裡面,建立一個「章嘉大師紀念館」。我們要報恩,要報老師的恩,要教導底下一代不可以背師叛道,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 韓館長護持我們三十年,我們今天成就得力她的護持,所以我們把她的照片放在對面,我們教學講經她都在聽。她確確實實在我們這個道場,許多人見到來給我說,說館長常常在;去年兩周年紀念的時候,有人看到館長帶了幾個比丘尼坐在前面,有兩、三位同學見到來給我說,一直護持這個道場,沒有離開我們,冥冥當中保佑。我們這是正法道場,完全依循佛陀祖師大德的教誨,以正法覺悟一切眾生。
我們今年的溫馨晚會,目的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將大乘佛法介紹給各種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宗教,沒有一個不歡喜。如果機緣成熟,此地「唐城」我們真的要接收下來了,將來是九個宗教的活動我們都在一起,非常密切,真正看到宗教的大團結,種族的大融合。新加坡在全世界這是一個點,這個點很重要,族群宗教的融合,就從這一點裡面孕育出來的。希望逐漸擴大影響,能夠影響整個東南亞,影響到整個世界,逐漸照這個模式來推廣,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消災免難,幸福美滿的生活,真的可以落實。所以我們在種種痛苦煎熬當中,特別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無論別人用什麼方式對我們,我們都感激,我們認真反省,如果是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於任何一個人,我們沒有敵視,沒有輕視,我們都尊敬,我們都感激。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就這一點供養我們「台北凈宗學會」的同修們,謝謝大家。 今天星期天,我們同學都到念佛堂去念佛。我們這邊的學生,每一個星期,星期六到星期天,要到念佛堂念佛三十六個小時,這是規定的功課。平常星期一到星期五,在這邊聽《華嚴》,研究教理,每一個星期,星期六跟星期天念佛三十六個小時。 太上感應篇﹝第一七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7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節: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這以下是「陰藏之惡」。批註裡面第一段說得非常好,「凡人榮貴,皆非偶然,皆其昔有善緣,宿植德本,更其祖宗積德,乃能如是。見之者,當起追慕之心,非慕其榮貴,實追慕其前修也。」我們就看這一段。這種惡意情執,古今中外皆有;不但人道有,畜生、餓鬼、地獄裡頭也有,這是迷執太重。世間人哪一個不貪財?他要不貪財,他就不是凡人,他是聖人。凡人起心動念,為煩惱所蓋覆,什麼是煩惱?貪瞋痴慢,凡夫生活在貪瞋痴慢里,他怎麼不苦!貪瞋痴慢的心念,能不能得到富貴榮華?給諸位說,決定得不到。注子裡頭說得好,佛菩薩如是說,我們再看看每一個宗教,他們的上帝、神聖也都是這個說法,富貴榮華不是偶然的,都是過去生中培植的。 佛家講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明,你要想知道你前生修的是什麼因,這一生你所得到的,你所受用的,就是果報。所謂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前世種的是什麼,這一生的受用,這一生的享受,這一生的際遇,就是前生造的因。佛又說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知道我來世怎麼樣,來生好不好,那就看你這一生所造作的,你這一生種的善因,你來生一定得善果;這一生你的心行不善,來一世哪裡會有善果!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懂得。佛跟我們講財富,你這一生髮財了,不管你是用什麼方式,你是經商也好,做工也好,從政也好。今天我們都知道,許多地方政府的官員收受賄賂;收受賄賂還是命里有的,命里沒有的,才收一點馬上就出事情,就觸犯法律,接受法律制裁處分。賄賂收得再多,一生都沒出事情,命里有的,他不受賄賂,他命里還是有那麼多財富,不過來得晚一點而已,這是早遲的事情。命里有的,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細心想一想,我像不像是個富貴的命?再仔細去深思,我該不該得富貴?大家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就能夠反省,這是聰明人,這是有智慧的人。 佛告訴我們,財富是怎麼修來的?財布施修來的。佛勸我們種福,世間有三種福田,是我們種福修福之處。第一個福田是父母,父母是「恩田」,孝養父母的人有福了。第二是奉事三寶,三寶是「敬田」。可是三寶要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道理幾個人懂?明理的人懂。我在講席跟諸位說過幾次,現在新加坡的納丹總統,我很欽佩他,他告訴我他很尊重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句話是內行話,我們佛門裡多少出家人都說不出來,所以三寶要重實質,不重形象。這一次台灣遇到的大地震,南投埔里一帶許許多多的寺廟都被毀掉了,在地震當中毀掉了。有人就問,這麼多修行人,為什麼還遭這個難?有人告訴我,人家問悟道法師,悟道答不出來。其實很簡單,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換句話說,重視真修,不重視外表,外表裝的那個樣子,不行! 懺雲法師也住在南投地震區這一帶,他的道場為什麼沒事?他是一個真正修行人,自自然然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真修行!前幾年,我聽說「世樺印刷廠」倉庫附近遭遇到火災,他那個倉庫周邊四周圍的房子統統燒掉了,只有他的倉庫沒事,倉庫裡面放的是《大藏經》,剛印好的《大藏經》放在那裡面,有龍天善神守護。我們深深相信他這一批經典,決定起很大的作用,必然將來供養真修的人、祖師大德,才會有善神守護。經的數量很多,散在四方,不知道哪個地方有真修行人。所以建一個寺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這種形象、心行都不像佛菩薩,這個沒有用處。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遭難,還是怎麼遭難」,所以真修實踐。
試問問,我們有沒有孝養父母的心,有沒有孝養父母的行為,你做到了沒有?是不是真正的恭敬三寶?恭敬三寶,天天香花水果供養,每天磕三千個大頭,心裏面還是貪瞋痴慢,沒有用處。假的!我們拿什麼來供養三寶?要拿真正的修持。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做到了沒有?佛講得太多了,我們選擇了五個科目,「凈業三福」做到了沒有?「六和敬」做到了沒有?「三學」、「六度」做到了沒有?普賢「十願」做到了沒有?其它的不說了,就這五個科目我們都能夠做到,就是奉事師長,這是真正皈依三寶,敬田裡面種福,這個福大。第三個是「悲田」,悲田是救濟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種福。 所以你財布施得財富,著相布施是福報,離相布施是功德;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世間人都貪圖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這是果報,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你要想得果報,一定要懂得修因。所以財愈布施愈多,布施是修因;你因修得多,果當然多。法布施多,聰明智慧增長。無畏布施多,無畏布施是真正以慈悲愛心,照顧一切需要照顧的人,年老的人,殘障的人,需要照顧,需要幫忙,你真有這個心,遇到了真肯做,你的果報是健康長壽。種善因一定得善果。 佛菩薩教誨我們,所有宗教神明都教給我們,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不義是什麼?不應該得到的。不義之財你要得到了,往往有很難想像的災難,這個事情古今中外都有,都很多。前天我們在報紙上看到,澳洲政府準備立法,禁止賭博。現在澳洲在網路上發現有賭博的行為,許多人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離婚、自殺,造成社會嚴重的損失,他們要制定法律來禁止,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這是一個真正保護人民的措施。我們從《了凡四訓》裡面得到啟示,袁了凡作縣長的時候,發一個善心,減免全縣人的田賦,就是田租,減租幾十萬人得利益,他這個義舉就行了萬善。澳洲政府這些官員,他們懂得這個道理,立這個法來執行,這一念也是積萬善,不止萬善,多少人得利益。沒有一個宗教不禁止賭博的,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安分守己,積德修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哪一個人發財是靠賭博起家的?哪一個人發財是靠偷竊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我們要明了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 佛菩薩常常教給我們,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我們在其它宗教典籍裡面也看到,所謂神貧;貧是物質生活不豐足,神是精神生活充足。在中國儒家孔老夫子常常讚歎顏回,顏回是物質生活貧乏,「一簞食,一瓢飲」,吃飯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竹簍盛飯;喝水連個杯子都沒有,用個葫蘆挖空做個瓢來喝水,貧窮到這種程度,這貧!可是顏回之樂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他樂的是什麼?樂的是道,安貧樂道,這是聖賢之樂,貪瞋痴慢的煩惱統統斷掉了。他的樂我們凡夫不知道,他的心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這個境界誰能想得到?誰能體會得到?這是他學養的功夫,智慧的圓滿。讀書、學佛,無非是提高這個境界,讓我們在這裡頭得真樂。物質受用是假的樂,我們講席當中也講過多少次,這種樂等於世間人吸毒、打嗎啡,不正常的樂。正常的樂是覺悟、明理、了解事實真相,這是真樂;決定不在物質生活的厚薄,而在自己的心地清凈光明,遍照法界,表現在外面,佛家講一片慈悲。基督教、天主教裡面講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他們表現在外面,神聖表現在外面是大愛,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神聖們對眾生的幫助,著重在幫他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要從根本上幫助,根本是什麼?根本是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是從覺悟來的。佛菩薩、神明都有神通,他要去賭博,那穩贏錢。為什麼不用這個手段,多贏一點錢來布施,做好事?這是個不正常的手段,這是個罪惡的手段,所以諸佛菩薩、神明絕不採取這種手段。佛菩薩教人是從正面的,不是從負面的,這個作法有流弊,會害人,佛菩薩決定不做。我們要學佛菩薩,就要從這些地方學,一定要修的是正法,正中之正;正中之邪,除非在很不得已那個手段之下,決定不用它。所以諸佛菩薩有神通,神通能力太大了,但是決定不用神通,用教學,用示範。為什麼?這裡頭沒有流弊。如果用神通,我們曉得妖魔鬼怪也有神通,用這種方法來接引眾生,眾生會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分,這個麻煩就大了。魔有的能力,佛有;佛有的能力,魔沒有。心善行善,以身作則,魔做不到;以正法勸告大眾,魔也做不到。佛與魔的分辨,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我們跟佛學,決定不能跟魔走。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一定要遵從佛的教誨,決定可以取得;違背佛的教誨,用非法的手段去取,縱然得到了,災難還是在後面,你不能保有,不能長享。所以我們讀了這幾句文的教誨,感慨非常之深,我們一生決不做非法、違背佛陀教誨之事,這樣就對不起三寶,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一切眾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