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公民讀本》問世意味著什麼?

《新公民讀本》問世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欣聞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公民教育讀本《新公民讀本》即將全部問世。《新公民讀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規劃,小學版已經於2005年12月中旬正式出版,初中與高中版也將於2006年6至7月間問世。  公民教育還是一個新概念。雖然早在20世紀初我國就提出了培育「新民」和「國民新靈魂」的新教育理念,1913年我國就譯版了《美國公民學》,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熊子容編寫的《公民教育》。但是傳統的培育後代的教育理念、方法甚至部分內容仍然主宰著我們肩負培育現代公民責任的教育體系,在國民黨統治和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培育現代公民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模仿蘇聯的政治教育模式並混合著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  傳統的培育後代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經傳註疏的教育,這種教育培育的是以「三綱」為本位的、服從型的「臣民」、「子民」、「老百姓」。他們將視最高統治者為「聖父」、「聖母」,而各級官員為「父母官」。其「臣民」精神無疑有如1903年8月出版的《江蘇》第5期《國民新靈魂》一文所批評的「奴隸」精神、「仆妾」精神、「囚虜」精神、「倡優」精神、「餓殍」精神。其「小農精神」或如李大釗在1918年7月發表《東西文明之根本異點》所判定的:消極的、依賴的、苟安的、因襲的、保守的、直覺的、空想的、向天的、自然支配人間的、家族主義的、定住的、賤女尊男的、日常生活以靜為本位的、厭世主義的、定命主義的、宗教為解脫的、倫理為犧牲自己為人生之本務的、道德為泯滅個性的、政治為使百姓忠順的、求治為維持現狀的。這種「臣民」和「小農」精神教育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小農社會和小農經濟,政治基礎是大一統的國家和政治權力支配社會的一切領域。  國民黨和新中國培育「接班人」的教育主要著眼於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教材都是圍繞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來編寫,每個學校都設立政訓處或政教處來負責學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孫中山為了把革命與中國實際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作了儒家「三民主義化」的工作,而蔣介石則把源於現代西方的三民主義「儒家化」了,由此在民國時代,政治思想教育與道德教育合流。讀經運動起伏不斷。新中國基本上以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來取代現代公民教育,以不斷的政治運動和思想教育運動取代公民的現代參與。  其實,現代公民教育應該是立足於社會化的現代大工業與商品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現代人」培育、即公民的現代性角色認同的教育。「公民」是複雜微妙的現代公共社會中的「人」。現代公共社會則是接通從全球到國家、從社會到每個人的超級大「鏈接」。現代公民教育應該是培育適應現代化、世界化和理性化要求的、具有主體權利和責任意識、獨立與平等意識、參與和創新意識、自由和監督意識、開放和多元意識、效率和規劃意識、信息敏感意識、自利利他而非自私損人的、有成就取向的現代公民。  「新民」倡議和「新民」運動貫穿整個20世紀,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國人追求的目標,說明我們的「新民」倡議和「新民」運動缺乏有效的實施環境和堅實的現代經濟社會基礎。「新民」的重要性和「新民」的目標在20世紀初就已經提出來了。早有《國民新靈魂》一文呼籲鑄造國人的五大新精神(「新魂」):敢於探索的「山海」精神、勇武果敢的「軍人」精神、生氣勃勃的「遊俠」精神、捍衛尊嚴的「平民」(市民)精神、神出鬼沒的「魔鬼」精神。1903年的《國民日日報》社論《中國魂》也認為國人亟需培育現代歐美具備的四種新精神:「貿易」精神、「宗教」精神、「武士」精神、「平民」(市民)精神。梁啟超在著名的《新民說》中更是疾呼現代新國人要系統地具備國家思想、權利與義務思想、自由精神、自治精神、自尊精神、進步精神、進取精神、合群精神、生利分利精神、尚武精神、冒險精神、政治能力、毅力、社會公德等。李大釗倡議國人要在文明轉型中實現自我精神的轉型:積極的、獨立的、突進的、創造的、進步的、理智的、體驗的、科學的、物質的、立地的、人間支配自然的、個人主義的、移居的、尊重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動為本位的、樂天主義的、創化主義的、宗教為生活的、倫理為滿足自己為人生之本務的、道德為解放個性的、政治為人民參與的、求治為打破現狀的。《新民說》強調:「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但是,動蕩的、90%的經濟還停留在古代的社會現實並不能提供「新民」的基礎。  100多年過去了,站在21世紀初的中國看,我們已經逐步具備了現代公民教育的社會經濟基礎。目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2500——3000美元。而建國初期不足100美元、改革開放初期也不足200美元。中國經濟結構悄然變化,以信息和重化工為代表的產業,已經取代了傳統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2004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15.2%、53%、31.8%。實際從業人員產業結構比例估計在40%、25%、35%之間。(《五大指標嬗變見證「十五」新跨越》,新華網北京2005年9月29日)國家統計局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表明,2004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5.9878萬億元。雖然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100位以外,但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無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切實有力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建設,為了改革攻堅的戰略性突破和現代化任務的最終實現,作為實施「人的現代化」、培育「現代人」的現代公民教育應該也必須提上教育日程。現代政府不應該再滿足於做「老百姓」的「父母」或「保姆」,而應該是具有主體自覺的「公民」的「公共事物服務員」,即「公務員」。現代政府應該也必須從事的教育服務工作就是扎紮實實地培育支持和認同服務型和有限型政府的現代公民。  現代公民教育要有教育理念創新。培育什麼人的問題是教育理念創新的核心。現代公民教育不是培育聽話的、服從的、溫順的、保守的傳統良民或順民,而是培育具有政治和社會上積极參与和關懷社會的、事業上冒險與創新的、人格上獨立自主、自由自尊、平等待人的社會個人。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也必須創新。必須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實際與時俱進。但中心內容必須是培育「現代人」,而且是現代民族國家認同下的參與型「公民」,而不是服從「權力」、「王朝」或領袖人物個人的「私民」。教學方法的創新是關鍵,不然還是造就傳統的服從與聽話的「好學生」與「順民」。教學必須是社會參與型、師生互動型和面向社會實際型的。落實「現代人」的培育理念必須落實在方法創新上。  現代公民教育仍然需要培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政治合法性的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規範的認同等,因此現代公民教育仍然需要進行公民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但由於立足於喚醒公民的主體自覺,因而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法上都應該有新的架構和突破。政治教育要面向對政府和公民的權利和責任的教育,在內容上要規範性地分析政府和公民的權利和責任,教育公民對社會複雜性的認知,加強培育公民社會參與和社會管理的技術和藝術。在方法上則要注重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社會調查。道德教育則著眼培育具有現代道德的、知情意統合的社會理性人而不僅僅是具有個人私德的、情理不分、以情代理的封閉式道德人,內容上則落實到現代性的普世價值、適應現代要求的民族傳統的優秀價值、其他國家適應現代要求的優秀價值、社會公德和個人私德等方面的更為廣泛而複雜的價值教育,方法上不要滿足於灌輸與說教,要培育學生美好感受的良性學校環境,鼓勵並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觀察、體認、調研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遺憾的是,據說2006年接受《新公民讀本》為「校本」教材的僅僅只有江蘇、山東、湖南、黑龍江、山西等省的幾十所學校。現代公民教育亟需全面實施。但由於其涉及到整個教育體系的深度轉型,因此也要不斷探索和大膽試驗。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民的培育也必須建立在現代公民的培育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必須以現代公民教育為方向性指針。可以預計的是,現代公民教育的全面實施,將大大加強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並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軟實力」。屆時中國將真正地站起來,強大起來,並成為國際舞台上負責任的大國。
推薦閱讀:

「修身教科書」:公民教育新瓶偷裝儒家老酒
中國公民赴英旅遊簽證有效期或延至兩年 允許多次入境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學「台獨」?香港公民黨十周年宣言鼓吹「去中國化」!
人民,公民與人民當家作主

TAG: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