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圖解心理操縱術》

來源:心靈咖啡網編撰   發布時間:2012-11-09 15:07:12  編輯:PSYCOFE-NaNa

關鍵字: 圖解心理操縱術潛意識情緒心理效應認知

心理引言:運用心理操縱術來挖掘表象下潛在的心理根源,擺脫自身被動、附庸境地,轉而借用對情緒、言行、心理的分析,行之有效地洞察、操縱周邊種種,為您營造出和諧愜意的人生。 ——心靈咖啡網

書名:《圖解心理操縱術》

作者:唐汶 主編,羅成強 繪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01日

內容簡介:本文借用人類行為模式理論和心理學研究成果,在識己辨人、笑傲職場與輕鬆生活等方面進行層層剖析,提煉出一套駕馭心理,游刃生活的操縱術。本書將晦澀的心理學理論做到深入淺出,並配以簡單、風趣的圖解,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潛移默化中輕鬆體驗文中精髓。

心理學看點:潛意識情緒 心理效應 認知

心靈咖啡推薦理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在糾結的愛恨情感中,終日疲憊應對換來的往往卻是事與願違。如何化被動為主動,使自己居身主導?心理學操縱術將指引你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從心理層面理解、影響、控制他人,讓自己的意願得以輕鬆實現。

精彩書摘:

意識的分裂

意識與無意識

心理學家把人心分為意識心和無意識心兩個部分。意識心是我們可以覺知到的部分: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快樂、恐懼、悲傷、猶疑等種種情緒都屬於意識的範疇。無意識心是人類數百萬年的種族記憶,家族傳統,宗教、社會的制約,以及個人幼年經歷等隱匿於內心深處的、很難覺察到的部分。

在幼兒時期,人基本上沒有意識,一切行為皆源自於本能的反應:餓了就要吃,不高興就哭,想尿就尿……在幼兒的眼中,他與周圍的環境是一體的,不知道「我」與「你」、「彼」與「此」是不同的。所以幼兒不會顧及旁人,不會想到人們制定的各種規矩,完全感性,沒有理性思維能力,情商基本接近於零。

因此幼兒的知覺、思維、行動是完全一致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不需要通過理性分析作出判斷,然後才「決定」去做。幼兒通常有什麼就說什麼,想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任何心計。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幼兒的自我知覺能力開始逐漸顯現,逐漸從「天人合一」的混沌「無我」狀態中分離出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很難記得3歲以前的事情。因為要有「記憶」,就必須要有一個記憶的主體——「我」——抽身反觀,去回憶過去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兒童越來越發現,這種不控制自己情緒、隨性而發的語言和行為不僅會傷害到他人,甚至傷害到自己。再加上文化、世俗禮儀的教育,兒童熳慢學會了壓抑、控制情緒,學會了保護自己。

這樣,兒童的很多情緒、情感就不敢直接用語言或行為表現出來了。這是兒童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開始了其適應社會的漫長旅程。天長日久,這些被控制、壓抑的情緒就會被埋藏在內心的最深處,形成所謂的無意識。

有了控制、壓抑,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就未必是其深層的本能慾望反應,於是無意識和意識就逐漸分離了。為了維持個體的生存,人的自我意識、社會意識不斷增長,理性的一面就逐漸生成了;與此相對應,人的無意識也被埋藏得越來越深,成為感覺不到的「暗物質」。

但是,本能與理性、無意識與意識是矛盾的,在人的每一項活動中,這兩者無時無刻不在衝突、爭鬥著。一旦「生之所欲」佔了上風,對權力、財物、名聲、情感等種種誘惑就會生起強烈的佔有慾;而一旦理性意識佔了上風,就會盡量控制心中的慾望與衝動。盡量使自己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

由此可見,意識與無意識的分裂,導致了內心的分裂。

情緒認知系統

清楚自我的情緒

情緒來自於情感,一個具有感知能力的人,用感官偵測環境中的人、事、物,接受環境的刺激;接著情緒的認知系統就會啟動,來解釋這個刺激的發生過程以及相關的人與條件;解釋之後情感產生波動,第一個產物就是情緒。

喜怒哀樂等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有高興事就樂,有傷心事就悲嗎?答案是否定的。傳統情緒理論認為,情緒是人在接受了特定刺激後所產生的相應的反應。例如,站在懸崖邊,會感覺到恐懼;看到藍天白雲,就會心情舒暢;遇見心儀已久的人,心跳會不由自主地加快,感覺很緊張,等等。

這個理論看似十分合理,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對於一個剛剛失戀的人來說,他看到的陽光可能都是灰色的;同樣是沒考上重點大學,甲可能覺得無所謂,即使普通大學也不錯,而乙可能感覺世界末日提前到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解釋簡單情緒、單一情緒如何產生的時候,傳統的情緒理論是奏效的。而在加入了各種特殊因素,具體到某個人的時候,它就不適用了。它更傾向於生物心理學,把人當做純粹的動物來研究的,過於機械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的性質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的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人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一評估一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於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情緒的認知系統可以在一剎那令情緒躍出。但這只是第一種情緒,接著,還會有第二種、第三種情緒不斷地出來。由於各種情緒產生的頻率極快,所以普通人往往只能覺察到第一種或最後一種情緒;如果有十幾種、幾十種情緒相繼產生,人所覺察到的,就會是一種混合的「感覺」。莫名其妙的快樂或憂傷,往往就屬於這種情緒混合之後的「感覺」。

情緒的認知系統決定產生的情緒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也決定情緒的強烈程度與延續時間。不同的人接受同一刺激所產生的情緒可能會有顯著的不同。而情緒認知系統是人自幼累積而成的,如果一個人從小都很快樂,情緒基調就是快樂與愛;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充滿怨恨與衝突的家庭,情緒基調可能就是憤怒、憂鬱、無助、焦慮。再加上個人的價值觀,個人的修養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就構成了一個人的獨特的情緒認知系統。

因此,真正決定情緒狀態的不是人所接受的刺激,而是人的情緒認知系統。對於外界的刺激,如自己出生、成長、生活的環境,我們無力選擇;但對於自己的情緒認知系統,我們可以通過調節,使其保持在最佳狀態。

記憶(一)

生存的本能

生活當中,如果想要成功地感知事物,就需要將現在的觀察結果與記憶中的印象進行對照,可見記憶對正確認識事物非常重要。記憶是連接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精神膠水」。

《紐約時報》的一次調查顯示:在成功者當中,90%的人記憶力都非常好;而失敗者,大都記憶力較差。這樣的說法或許有偏頗之嫌,但一個記憶力很差的人會具有成就事業所必需的廣博知識嗎?答案肯定是No。

有了強大的記憶力,就有了一個智力庫,能喚醒人們身上巨大的潛能,取得非凡的成功。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大腦皮層由140多億個神經細胞組成,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多個突觸。可以說大腦的潛力幾乎無窮無盡,然而,人對大腦的利用還極其有限。

科學家估計,普通人一生最多利用大腦全部能力的7%,就連愛因斯坦這樣傑出的科學家也只使用了大腦能力的12%。而出色的記憶力,就是激發潛能的催化劑。

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拿破崙就具有超強的記憶力。據說他能記住每一個士兵的面孔和名字,能將18世紀軍事家所重視的一切軍事理論全部熟記在心。在大戰之際,拿破崙往往能捕捉到常人不易發覺的、轉瞬即逝的戰機;而且不用看地圖,僅憑記憶就能果斷地發布命令,從而改變兩軍的命運,使他的大軍猶如狂風般席捲了整個歐洲。這使得他的名言「沒有記憶的大腦,等於沒有警衛的要塞」流傳至今。

記憶的喪失將導致自我的喪失、個人生活歷史的喪失以及與他人持續交往能力的喪失。如果沒有記憶,人們便無法進行學習,面臨的每一種情境都將像初次時那樣;如果沒有記憶,人們便無法按照計划行事,最終導致生活能力的喪失。

可以說,記憶源自生存的本能。既然記憶如此重要,人們禁不住要問: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科學家認為,記憶與大腦中的某種化學物質有關。一些美國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老鼠放在一個有明室和暗室的籠子里,喜歡黑暗的老鼠總是躲在暗室里。科學家多次電擊這些老鼠,把它們訓練得害怕黑暗。然後再把這些老鼠腦子裡的化學物質提出來,注射到正常老鼠的腦子裡,結果這些老鼠也變得害怕黑暗了。這個實驗說明,記憶的形成類似於條件反射。人在接受某種強度較大的刺激之後,會把導致這種刺激產生的情境通過編碼儲存在大腦當中;當人再次接收到相似的刺激時,大腦就會把曾經編碼的相關信息解讀出來,形成意識——這就是記憶的工作原理。

記憶(二)

什麼讓生活變成了例行公事

認識事物總是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但如果太「熟」,可能就會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為什麼生活會變成例行公事?為什麼總感覺毫無生機,沒有任何新鮮感?為什麼每一天似乎總是前一天的重播,後一天的預演?一切都是因為記憶。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每當來到一個新的環境當中,心中就充滿了莫名的忐忑與新奇。對這個新環境,我們充滿了探索的熱情,既希望有預料之外的「艷遇」,又隱含著一絲恐懼與擔憂,因為一切似乎都不可預測。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陌生的環境變得熟悉了。又過了一些時問,連「熟悉」的感覺也沒有了,一切又回到了進入這個新環境之前的狀態。人來人往、潮起潮落,上班下班、上學下學,工作生活、生活工作,陌生一熟悉一麻木,生活又一次陷入了例行公事的循環。有的人禁不住問道:難道真的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嗎?

看到一棵樹,通過觀察它的枝幹、葉子等外部特徵,我們調用大腦中儲存的記憶,「知道」這是一棵白楊;聞到一股氣味,經過鼻腔黏膜、嗅神經、味蕾的綜合分析,我們調用大腦中儲存的記憶,「知道」這是泥土的香味。這是我們捕捉到的記憶的瞬間。在現實當中,整個過程其實是瞬間完成的。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記憶的過程就是「命名」的過程,這也是認知事物與學習知識的過程。

當我們看到一朵花時,不去想它是月季還是玫瑰,不去判斷它是含苞待放的還是即將枯萎的,甚至不去想——它真美……不要通過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下任何結論,沒有任何目的,只是純粹地「看」。

當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時,忘掉他留給我們的或喜或憂的印象,忘掉他給我們的恩惠或傷害。一對夫妻吵架了,第二天他們仍然怒目相對,為什麼?因為他們還活在昨天的記憶中。

我們很少真正去「看」,對於被層層記憶、重重知識包裹的大腦,我們似乎只是活在記憶中。我們的大腦在通過記憶去翻譯、解釋身邊的事物,而大腦活動時,會扭曲自己所見,因此也就無法看到眼前的事物究竟是怎麼樣的。

因此,在我們眼裡,一切事情似乎都是「舊」的,經歷過的。「看」,似乎已經成為孩子的專利,只有他們的眼睛是新鮮的,也只有他們能看到那永遠新鮮的事物。

記憶就像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它是有用的、必不可少的,但如果累積過多、應用不當,它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本書目錄:

第1章 自我篇:了解自己的藝術

1.自我知覺:認識自己

2.意識的分裂:意識與無意識

3.情緒認知系統:清楚自我的情緒

4.記憶(一):生存的本能

5.記憶(二):什麼讓生活變成了例行公事

6.習得性無助:為何總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7.安全感的缺失:為何會得焦慮症

8.安全感的獲得:尋找適合自己的文化模式

9.正確認識自我:克服巴納姆效應

10.杜根定律:自信讓你擁有自己的座位

11.做自己:找到人生的支點

第2章 識人篇:透過外表洞察他人的內心世界

1.認知心理學:讀懂人心的密碼

2.相貌與生格:如何「以貌識人」

3.語言的局限:學會傾聽他人的弦外之音

4.表情與心理(一):人的表情從何而來

5.表情與心理(二):「調理」表情有絕招

6.表情與心理(三):一眼看出誰在「演戲」

7.謊言:說謊中的心理學

8.揭穿謊言的技巧(一):你的身體背叛了你的心

9.揭穿謊言的技巧(二):鼻子與謊言

10.揭穿謊言的技巧(三):說謊的不同「境界」

11.肢體語言:人的身體會「說話」

12.服飾與心理(一):透過衣服顏色洞察人心

13.服飾與心理(二):透過衣服款式洞察人心

第3章 悅人篇:讓他人喜歡自己的心理操縱術

1.動機心理學(一):不可不知的人性

2.動機心理學(二):了解他人的真實需求

3.滿足他人的虛榮心(一):記住他人的名字

4.滿足他人的虛榮心(二):了解他人的興趣

5.維護自尊心(一):幫助他人的技巧

6.維護自尊心(二):尋求幫助的技巧

7.溝通術(一):運用他人熟悉的語言

8.溝通術(二):互惠關係定律

9.溝通術(三):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10.幽默的作用:用笑聲拉近心的距離

11.感情的動物:善解人意有奇效

12.刺蝟法則: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4章 謀人篇:獲得他人支持的心理操縱術

1.說服的藝術:讓他人心甘情願幫助你

2.心理共鳴(一):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人手

3.心理共鳴(二):用對方的觀點說服對方

4.心理引導:巧妙轉變對方的觀念

5.期待效應(一):讚許會成為他人努力的方向

6.期待效應(二):用你的期待激發他人的潛能

7.期待效應(三):激發他人自我期許的力量

8.巧用激將法:言辭讓人跳起來

8.可視的語言:用圖畫說服他人

10.用事實說話:提出有力的證據

第5章 容人篇:避免與人結怨的心理操縱術

1.同理心(一):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

2.同理心(二):耐心傾聽對方的抱怨

3.三明治效應:批評他人講策略

4.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

5.遠離雷區:說話要有所忌諱

6.點到為止(一):提出忠告有講究

7.點到為止(二):牢記「過猶不及」

8.警惕自大心理(一):克服過度自信

8.警惕自大心理(二):切勿得意忘形

10.助人為樂(一):給孤僻者予開導

11.助人為樂(二):給不善理解者予理解

12.平等心:交朋友要有彈性

第6章 化敵篇:化解他人敵意的心理操縱術

第7章 職場篇:職場中的心理操縱術

第8章 用人篇:讓他人積極效力的心理操縱術

第9章 管理篇:企業管理中的心理操縱術

第10章 商戰篇:商戰中的心理操縱術

......


推薦閱讀:

2月23日 【古錢幣】專場推薦
推薦10部片名不好聽但卻好看的經典電影,看電影不能只看片名
推薦:前列腺炎的氣功療法
冬季寶寶吃什麼好 營養專家推薦八種蔬菜
下周,我推薦一隻「股」

TAG:心理 | 推薦 | 好書 | 書推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