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若有真男神,那也該是袁隆平
<袁隆平>
天下糧倉
說起袁隆平三個字,在中國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在剛過去的2017年,他研究的水稻又打破了一個新紀錄。他用自己的執著和堅持告訴了世人,什麼叫一個人,一輩子,一件事。
——度公子
01
和許多人想像中不同,皮膚黝黑的袁隆平並非農民出身。父親袁興烈是東南大學的畢業生,曾在國民政府任職,母親是教會學校的高材生,說一口極為流利的英語。1930年,袁隆平出生於北平的協和醫院,父親便為其取名「隆平」。
成年之前,袁隆平跟著家人顛沛流離,從北平到天津,從江西到湖北,從重慶到南京。幼年不知愁滋味的他,活潑又調皮。看到祖母的水煙袋咕咕冒氣,好奇地吸上一口,嗆到說不出話來。祖母撞見了,狠狠敲了他的腦袋。兄弟姐妹里,數他最貪玩,在重慶讀書的時候,一次遇到空襲警報拉響,就跑到嘉陵江去游泳。正巧被父親拿望遠鏡看見,回家又是一頓好打。
<袁隆平在母親懷中>
那時他讀書,也全憑興趣來。喜歡的就認真,不喜歡的就敷衍。有一次上數理課,老師講到「負負得正」,袁隆平就懵了,問老師:「為什麼負負得正?」老師說:「你不用管那麼多,你把公式記下來就行了。」袁隆平覺得,就這麼傻記,太沒道理了,頓時對數學失去了興趣。
有趣的是,多年以後,他和數學家吳文俊同時拿到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袁老對吳老提起此事,吳老笑道:「正是因為好奇,我想把道理弄明白,所以才研究數學。」袁老哈哈大笑:「還是你厲害,迎難而上,我弄不懂就放棄啦!」
抗戰期間,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年少的袁隆平雖不識生計之苦,玩兒興很大,可每每看到頭頂日本人的飛機,看到沿路舉家逃難、面色如菜的中國人,看到飢餓、災荒和滿目瘡痍的國土,他的內心深處總會泛起一陣陣痛楚。
多年以後,回想起逃難路上見到的血肉模糊的屍體,他的心還會為之一緊。與此同時,年少的他也明白了弱肉強食的道理。
「一個民族要想不受屈辱,除了強大別無選擇。」
02說起學農,全然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著全班同學去遊覽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水果滿園,桃李芬芳,五顏六色的鮮花鋪滿小路,成串兒亮晶晶的葡萄掛在藤上。在袁隆平眼裡,這簡直就是個童話世界。
後來,他看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只見葡萄就掛在窗外,卓別林伸手就摘來吃,渴了,叫一頭奶牛到門前,馬上就能喝新鮮的。當時袁隆平覺得,學農真是太幸福了。
直到真正了解了農民的辛苦,才發覺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我天性自由散漫,嚮往的全是田園美、農藝美,一看到那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麼漂亮,就以為以後能在裡面工作,真正學了農,才知道種地是多麼艱辛。」
讀中學時,袁隆平確實是夠自由、散漫的。被子不認真疊,早操也不愛出。喜歡的科目考90,不喜歡的就考60。1947年,湖北省舉行全省體育運動會,興沖沖地跑去報名。老師一看:「你個子太小了,回去吧!」人家隊伍都選好了,結果出發前,他課也不上,偷偷混進隊伍。到了賽場,老師笑著說:「既然來了,那你就去吧。」沒想到這一去,他就在預賽中拿了100米和400米兩個第一,最後摘下兩枚銀牌。
報考大學時,袁隆平想起了幼年嚮往的田園,對父母說:「我要學農。」母親聽了,嚇一跳:「傻孩子,學農多苦啊,你以為好玩兒呢?」可袁隆平死活要學,擺出大道理:「吃飯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學農,人類怎麼生存?」
最後,父親尊重了他的選擇。
進學校,參觀了真正的農場,看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惡劣的耕種環境,袁隆平才意識到「田園之美」純屬臆想。好在那個年紀的他,正懷雄心壯志,眼看到農民生存之苦,便暗下決心,立志為這個國家的農民做點事。農村的貧窮落後,反而激發了他的學習鬥志。
袁隆平學的是遺傳育種。一有時間,他就跑去圖書館,閱讀大量的中外農業雜誌。在廣泛的閱讀中,他接觸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觀點。每每遇到不太懂的部分,就去找老師請教。當時他還未意識到,正是這一次次的登門拜訪,為他日後的成就,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03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農校任教。農校地處偏遠,他臨走前,領導就告訴他:「同學,那裡比較偏僻,一盞孤燈照終身,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袁隆平心想,去了再說,能傳播農業科學知識,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嘛。
到了安江一看,其實沒有想像得那麼差。遠離城市,山清水秀,不染塵埃,學校外還有江水流過,正好可以游泳。到安江前,袁隆平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把小提琴。為的就是能給自己製造一點快樂和趣味。
沒想到,1960年,大饑荒來了。
三年困難時期,全國人都吃不飽飯。袁隆平曾親眼看到5個人在路邊倒下,田野里、大橋下,都是餓殍。凄慘的場景對他造成了強烈的刺激。袁隆平心想,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連糧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還談什麼富強?
困難時期,大家吃飯用「雙蒸法」。把米飯蒸兩次,還放蘇打,二兩米飯蒸出一大碗來。可吃到肚子里,根本頂不住。袁隆平一生都忘不掉飢餓帶來的痛苦和恐懼:「剛剛吃完飯,肚子又餓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飯。有時候用糠來替代,越吃越餓。根本吃不飽,雙腳鬆軟無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覺烤火把腳烤熱了以後,放到被窩裡面,又是冰涼的,到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是冰涼的。沒飯吃身體就沒有能量。那個日子真的很難受。」
這次饑荒,讓袁隆平立下了一個遠大的、終身的志向:一定要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問題。
早在那之前,袁隆平就做過一些研究。全國學蘇聯時,大家都在學蘇聯李森科的「無性雜交」,說白了就是嫁接。袁隆平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身上,第一年,大獲成功,土裡挖出馬鈴薯,莖上收穫西紅柿。到了第二年,把收穫的種子種到地上,當然長不出新物種。但就在1957年,袁隆平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報道:DNA雙螺旋結構遺傳密碼獲得諾貝爾獎。
他馬上想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
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後,他自費去往北京,找到一位遺傳學專家,請教了國外遺傳學的發展近況。這讓他意識到用遺傳學理論搞育種實驗是可行的。最開始,他想研究紅薯,結果老鄉告訴他:「誰天天吃那個,那是稻米的添頭,吃了也頂不住餓,吃飯還是要吃大米。」
袁隆平覺得言之有理,呆在農科院的圖書館裡,看了一大堆外文資料和學報。這才知道,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雜交高粱、雜交玉米早已開始生產,只有水稻的雜交技術還沒有突破。
行!那我就專攻水稻!
04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到農校的試驗田選種。無意間,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大,顆粒飽滿。袁隆平隨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袁隆平心想,如果能將這一株保存下來育種,那豈不是可以增產無數糧食?
次年春天,他將種子播下,結果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像最早的那株稻子一樣長勢好。失望而歸後,袁隆平不肯善罷甘休。他反覆琢磨其中的奧妙,研究了那一片試驗田的稻株比例,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水稻是有雜交優勢的,那株鶴立雞群的稻子,就是天然的雜交水稻。既然天然雜交稻有這樣的生長優勢嗎,那麼人工雜交稻,一定可以大量增產。
當時,遺傳學界一直否定水稻的雜交優勢。可袁隆平眼見所見那株天然稻,便對理論提出了質疑。他拜訪專家,翻找資料,最終確定這種生長優勢是可以被人工利用的。而要想利用這一優勢,首先是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開始了漫長的尋稻之旅。每天吃了早飯,他就下田,帶兩個水壺、兩個饅頭,一直找到下午4點才肯回家。上面太陽曬,下面水裡泡,吃得又差,很快就患上了腸胃病。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放棄尋找。這種找,可謂大海撈針,要用5倍放大鏡,對著稻株一株一株地看。理論上找到的概率,是五萬分之一。有時找到胃痛,身體抽搐,袁隆平還在堅持。
半個月的苦戰,近14萬棵稻株的觀察,找到第一株時,袁隆平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連續兩年,在觀察了幾十萬株水稻後,他和學生、妻子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袁隆平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述水稻雜交的基礎。
不得不說,幸好袁隆平及時發表了這樣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要是沒有這篇論文,在不久後的運動中,他很可能就沒命了。
05就在袁隆平幹勁兒正足時,文革來了。安江地區的運動越搞越大,很多人都進了牛棚。學校200人不到,已經分配了8個「牛鬼蛇神」的名額。
袁隆平自由散漫慣了的,當初毛提出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袁隆平一聽,呵呵一笑:「我看還差一個字,叫時,種地怎麼能不看農時呢?」這件事傳到組織里,平時看他不順眼的人可抓住把柄了:「毛主席的話你都敢改?」
不久後,袁隆平哼著歌路過牛棚,「牛蛇隊」的組長笑道:「你還唱歌?你知不知道,我已經把你的床鋪好了,今晚你就要加入我們的隊伍了。」原來,有人已經把袁隆平的工作牌交了上去。
萬萬沒想到,就在審查相關材料時,組織發現了一份公函,要求保護袁隆平的工作,保證他完成水稻雜交研究為糧食增產。看到公函,工作組傻了。他們沒想到,袁隆平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組織會議後當即批示,這項研究不能停!
就這樣,袁隆平躲過一劫,並成立了研究小組。雄性不育系反覆培植後,700株秧苗進入安江試驗田。袁隆平每天都盼著整個團隊的汗水凝成果實,可誰也沒想到,1968年5月18日的夜裡,突然發生了人為毀苗事件。一場大雨後,袁隆平怕秧苗受損,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試驗田,結果到場一看,所有秧苗都被拔掉了!
就在絕望之際,袁隆平發現一口水井裡有5棵浮起的秧苗,立馬縱身跳下,將它們打撈起來。
要是沒有這5棵僅剩的秧苗,袁隆平和所有工作人員4年的心血都將毀於一旦。時至今日,到底是誰毀掉了秧苗,仍舊是個懸案。
後來,袁隆平的學生接受採訪說:「我覺得應該是業內的人乾的,他是連根拔起毀掉的,手法非常高明,一點機會也不想留給袁老。」
人心之深暗,可見一斑。
061968年,袁隆平帶著兩個學生南北輾轉,從河北到海南,整整7個春節未曾回家,開始了極為耗時的育種試驗。然而,無論他們多麼努力,花費了多麼巨大的心血,試驗結果總是不如意。
袁隆平意識到,雜交試驗的材料都是栽培稻,親緣關係太近,遺傳特質會下降,應該換用野生稻。最終,在海南,他們找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系野稻。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
它成為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2年,經過不斷的配種,袁隆平和他帶領的團隊終於栽培出了一批長勢喜人的雜交稻。可收稻子那天,大家傻眼了。整批雜交稻,稻穀沒多少,稻草倒是長得很高。開討論會時,有人嘲諷說:「可惜了,我們人類不吃草啊,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還是很有價值的。」
袁隆平卻不慌不忙地說:「表面上,我們失敗了,但本質上,我們卻是成功的。長稻穀還是稻草,只是技術問題,至少目前可以證明,雜交優勢完全可以實現,所以我們不該放棄。」
<海南三亞發現 「野敗」="" 的現場="">
一段話字字鏗鏘有力,研究項目得以繼續下去。對袁隆平而言,有困難,那是理所當然的,天底下哪有那麼容易成功的事。如果都那麼容易,還要人去做什麼?他不多說什麼,也不管外界質疑,繼續埋頭配種。一年後,新種子證明了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雜交優勢果然轉移到稻穀上。每畝地產量都增加了50-100公斤。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隨後,他又設計了新的栽培模式和趕花粉的辦法,將種子產量提升將近8倍。
1976年,全國大面積試種雜交水稻,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幅度全部在20%以上。雜交稻面積由此急速推廣,到198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10年間,全國累計種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面積達10.5億畝,為我國水稻增產增收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袁隆平因此獲得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07拿獎並沒有令袁隆平停步。攻克「三系雜交」後,他又研究出「兩系雜交」,一年又一年扎在田野里,將水稻的畝產從600公斤,提到700、900、1000…遠遠地將其他國家甩在了身後。
他不立山頭,不搞科研霸權,四處開課推廣雜交技術。在他的啟發下,全國各地出現了更多優良的雜交水稻。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數據,中國的水稻田裡,有 58% 的水稻是雜交水稻,這個比例在美國是 40%,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平均約為 8%。也難怪有人說,袁隆平用雜交水稻技術,多養活了近兩個億的人口。
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的沃爾夫獎頒發到他手中。23個國際大獎,無數的科研頭銜,聲譽漸隆,越來越多的稱讚都彙集到他的名下。袁老自己卻說:「在雜交水稻方面,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終的成果,是廣大科技人員和基層民眾一起努力得來的,功勞不能只歸功我一個人。我只是為中國人吃飯做了一點貢獻,別的讚譽,我不能接受。」
早年在《面對面》節目里,記者問他:「到底是什麼動力讓您這樣不斷攻克難關,一次次提高了產量,您不覺得累嗎?」
袁老笑道:「追求事業就是樂在苦中,農業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陽底下曬、在泥田中踩。因為有希望,會出好品種,所以樂在苦中。如果沒有希望,盲無目的,就不會有樂趣。」
袁老的希望,就是他的禾下乘涼夢:稻子有高粱那麼高,稻穗有一尺多,兩尺長,籽粒,花生米那麼大,可以坐在稻子下乘涼。他說除非看不見了,走不動了,否則會一直幹下去。
80多歲的袁隆平依然每天下田,皮膚黝黑,看上去不像一個科學家,更像一個普通農民。
對他而言,下田勞作是頭等大事。有一次,一個欄目為他拍了個非常棒的紀錄片。記者上門採訪時,問他的觀感如何。袁老抽了口煙,淡淡地說:「我沒看,也不是太想看,看那個太耗費時間,我大部分時間要到田裡去。」
08貴為國寶級的人物,袁老身上卻從沒什麼架子。2016年,他獲得首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致感謝詞念到第二頁時,紙張卡住了,翻不過去,袁老就嘟囔了一句「麻煩死了」。這句話經話筒放大,所有人都被袁老的真性情逗笑了。
呂志和獎獎金高達1700多萬元,袁老全部拿去支持農業發展。事後,有西方媒體考證,他領獎時穿的西服,不過500塊錢。這都是他穿的比較貴的衣服。他下田時穿的Polo衫,45塊錢,腳上好一點的鞋,也不過200塊。
2001年,袁隆平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平時穿著極隨便,他就沒帶領帶,為了出席正規場合,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好的,他嫌貴,不肯買,拉著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條20元港幣的領帶。
隆平高科上市時,楊瀾問袁老:「聽說您現在身價高達一千多個億,您回去跟太太說這些事時,她是什麼感覺?」袁老擺擺手道:「在家裡我們從來不會談這些事,我多半時間都花在研究上了,不太喜歡在這些事上費心思。」
袁老常說,人生不是為了追名求利,應該更崇高一點,讓思想境界高一點,這樣就會取得更多成就。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點不如意,受了挫折,心裡反而很難受。要一個人完全不講名利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要學會把名利看淡一點。
出生在饑荒年代的湖南農民曹宏球,種起雜交水稻後,發家致富。出於對袁老的感激和敬重,非要為他塑一尊漢白玉塑像。他給袁老寫了一封信,希望能拿到袁老的照片。
袁老便在回信中說:「你的這份情我領了,但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該的。至於塑像,我實在受不起你們的這份厚愛。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見,恕我不能給你寄照片。」
任何貢獻,都是應該的。這是袁老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科學家的心中必須裝著祖國和人民。一個人如果太自私,對社會、對人類沒感情,不夠正直、樂觀,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不會有一番成就。
09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在袁隆平的世界裡,水稻也不是唯一。排球、游泳、小提琴,多年以來一直是袁老最愛的三件事。
人無趣,不成活。排球和游泳,是袁老強身健體的最好途徑。70多歲時,他在田裡走起路來,比年輕人都要快。至於小提琴,則用來陶冶身心。
知乎上曾有人發問:「袁隆平是否被過譽了?」有人回答道:「不是袁老被過譽了,而是像袁老這樣的人,和他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受到的關注實在太少太少了。」的確,要不是去年的一條新聞,誰也不會想起「袁隆平」三個字。
2017年,袁老的水稻長勢喜人,再次創下了產量紀錄。他說:「以前生活水平差,我們追求的是高產高產再高產,現在糧食越來越多,我們不但要把產量提上去,質量也要做得越來越好。」別人問他打算何時退休。袁老微微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讓全世界的人擺脫飢餓的恐懼。他會一直朝著這個目標走下去,不停歇。
一個人、一輩子、一件事,數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深刻地詮釋了何為崇高。也時不時地用一個個數字提醒我們,這個國度里有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質樸、執著、淡泊名利,他們不會出現在大大小小的頭條上,卻永遠站在我們身後,為這個民族的前進,不辭勞苦地做出了難以計數的貢獻。
他們,才是最應被尊敬的那群人。
推薦閱讀: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安全性到底如何?
※如何評價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沙漠種植海水稻獲得成功?
※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種子都賣到哪裡去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這麼好,為什麼推廣不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