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小的城市何以匯聚整個世界?從馬術里初見端倪
十年專註馬術,用心只為專業。 點擊上面藍字可關注我們
2016年12月11日日內瓦馬術節落下帷幕
巴西人Pedro Veniss
用實力奪得勞力士大獎賽冠軍
文/尹天姿 攝影/李艷陽
OdetoJoy KatherineJenkins;DavidGarrett-HomeSweetHome
有人說「日內瓦不屬於瑞士」,因為這裡集中了二百餘個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機構,如聯合國總部、世界貿易組織、國際紅十字會總部等;日內瓦也是世界各國遊客雲集的地方,自從加爾文宗教改革以來,日內瓦成了反對舊體制的人避難的場所,伏爾泰、拜倫,還有列寧等人,為了尋求和平的環境都曾來到這座城市。
日內瓦的確十分國際化,雖然面積袖珍,卻彷彿蘊藏著無限可能,無論是經濟、文化,甚至是一場馬術賽事都是如此。《馬術》雜誌作為媒體中的一員、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受邀媒體很榮幸能來到日內瓦國際馬術節進行報道。關於在幾天來在日內瓦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我想以飛往日內瓦途中,宣傳片里驚艷到我的那一句話來概括,「Imagine the city, which brings the world to you.想像這座城市,把世界呈現給你。」
「最佳室內比賽」的超強吸引力
剛下飛機,馬友晶姐(她的女兒安安從小學習馬術)驅車來接,幫我們安頓住所,聽到我們想參觀馬場的想法,不無遺憾地說:「馬場的課程都順延了,因為所有的教練都在比賽現場(參賽或觀賽)。」國際大賽的吸引力不凡,PALEXPO賽場中的賽況調動著所有日內瓦馬術愛好者,甚至是來自法、德等國愛好者們的情緒。
日內瓦國際馬術節(CHI Geneva)創辦於1926年,今年是其成立的90周年,也是第56次辦賽於此。馬術節曾八次被評為「最佳室內比賽」,它也是勞力士場地障礙賽大滿貫三個最重大賽事的年度最後一站。
賽事共為期4天,比賽項目多樣化,包括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賽、駕車賽和室內越野賽。來自全球20個不同國家的近110名優秀騎手因為馬術節匯聚一堂。世界上排名前30名的騎手們幾乎都來到現場,共同呈現這場最高規格的馬術賽事。
在這其中有在奧運賽場上中獲得獎牌的騎手,如瑞士騎手史蒂夫·戈爾達(2012年奪冠)、加拿大人艾瑞克·拉瑪茲(2008年奪冠)、荷蘭人杰倫·迪伯爾丹(2000年奪冠),還有來自瑞典的2008年奧運會銀牌得主Rolf-G?ran Bengtsson、美國人Mclain Ward和德國騎手Marcus Ehning,他們曾分別在2004和2000年奧運會上獲得團體金牌。除此之外,當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國騎手克里斯蒂安·阿爾曼、第三的肯特·法靈頓和梅瑞狄斯·比爾鮑姆等優秀騎手都悉數到場。
作為一場五星級馬術賽事,除比賽外,在舉辦場地日內瓦PALEXPO會展中心還有各大馬具、科技新品、馬工藝品等展商來此參展。
整個賽場加展廳佔地面積為5200平米,展商部分其實和我們在新國展看到的「北京國際馬展」面積相距不大,但在日內瓦馬術節,參觀者們的感受卻說明了展商的質量:雖然展覽不大,但每一個展商都各具特色,絕不多餘,他們紛紛將精品帶到現場,讓人逛完展廳還意猶未盡。
奪冠熱門?又爆冷門!
分別在12月9日舉辦的勞力士十強賽和在11號舉辦的勞力士大獎賽是馬術節的重中之重。唯一贏得勞力士障礙賽大滿貫的騎手斯考特·布拉什是奪冠熱門,在2014至2015年間,因為先後在日內瓦國際馬術節、德國亞琛世界馬術節(CHIO Aachen)和加拿大雲杉草地大師賽(CSIO Spruce Meadows)折桂,他成為勞力士大滿貫的大贏家。
在今年年初失利於亞琛憾居亞軍後,這位31歲的青年騎手表現出絕不服輸的勁頭:「我對冠軍的狂熱追求從未減退」。不知這種必勝的信念是否帶來了好運,總之在幾個月後的雲杉大師賽上,布拉什再次把勞力士大獎賽冠軍收入囊中,而他是否會在日內瓦馬術節上衛冕大獎賽冠軍,這也是馬術節上最具懸念的猜測之一。
但其實,比賽現場最受歡迎的當屬「瑞士的驕傲」史蒂夫·戈爾達,他也是去年日內瓦勞力士大獎賽的衛冕冠軍,戈爾達的名字一被主持人提起,觀眾席爆發的尖叫聲就此起彼伏,明星般的待遇頓時讓其他頂尖騎手的出場失色不少。不過,這種熱烈的期望同時給戈爾達帶來了不少壓力,也是導致他發揮失常的原因之一,這是後話。
最後一場重磅賽事勞力士大獎賽在當地時間12日舉行。正值周日,能容納八千餘觀眾的賽場席位爆滿。很多人買票進場,但苦於沒有座位,只能在最後一排加座或乾脆站在一層通道處墊著腳觀賽。
大獎賽賽制僅為一輪,這意味著40名優秀騎手在第一輪不打桿、不超時的情況下,便有資格參加第二輪的JUMP-OFF附加賽。頗具大賽經驗的斯考特·布拉什在賽前接受採訪時說道:「日內瓦和其他兩個在亞琛和雲杉舉行的勞力士大獎賽賽制不同,所有最頂尖的騎手幾乎都會出現在第一輪比賽後的加時賽上。」
但競爭遠比想像的激烈,由於是一輪賽制,難度也必須升高。現場共有14道障礙、需要18跳,障礙最高達到1.6米。經過路線設計師的巧妙設置,馬匹需要先後走出「S」和「8」字形路線。此時賽場內作為裝飾的迷你日內瓦湖和湖邊的蘆葦盪彷彿也會被馬兒看作障礙,氣氛愈加緊張,對騎術的真正考驗開始了。
一輪賽後,40對參賽人馬組合僅有16對零罰分完賽,很多頂尖騎手諸如肯特·法靈頓和艾瑞克·拉瑪茲都因為打桿或馬匹拒跳無緣附加賽。
附加賽的障礙設計難度再次升級,其中幾個障礙角度刁鑽,對騎手的馭馬能力要求極高。16對參賽人馬組合各顯其能,但大多都無法適應障礙牆和連跳障礙的角度和高度,紛紛打桿、拒跳。排在第四位出場的巴西騎手Pedro Veniss零罰分完賽,並以38.96秒的成績領先。接下來令觀眾充滿期待的里約奧運會團體賽冠軍Penelope Leptrvost和「瑞士驕傲」史蒂夫·戈爾達均未能順利完賽。
最終,僅有6對人馬組合零罰分完成附加賽。巴西騎手Pedro Veniss用實力奪得大獎賽冠軍,比利時騎手Olivier Phillippaerts獲得亞軍,斯考特·布拉什未能完成他贏得第二個大滿貫的心愿,憾居第三。
謝謝尼諾
這樣的結果讓人有些意外,卻在情理之中。要知道在一場大賽中,馬匹和騎手的狀態通常是能否正常發揮的決定性因素。享受明星待遇的史蒂夫·戈爾達賽後遺憾地說:「我有些失望,壓力很大,有好幾個障礙我不能讓馬冒險,是我的問題。」
這是戈爾達的戰馬Nino的最後一場比賽了。這匹馬和戈爾達合作長達六年時間,是奧運會上的金牌馬,還與戈爾達一起贏得過兩次日內瓦大獎賽冠軍和兩次場地障礙世界盃亞軍。大獎賽後,觀眾都沒有離開,而是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像是等待著什麼。
場內燈光一下暗了下來,現場所有觀眾齊齊舉出「MERCI NINO」(謝謝尼諾)的手牌,藍、粉、黃、橙,一時間賽場周圍充斥著彩色條幅。
我突然想起媒體也被通知發布會前有一場「Steve馬匹的歡送會」,當戈爾達騎乘Nino站在志願者圍成的弧形中心時,我知道這就是馬兒的退役儀式了。戈爾達輕輕訴說著他與Nino傳奇故事,幾度哽咽,不舍的情緒在賽場內蔓延,Nino被牽著在歡送音樂中繞場一周,至此光榮退役。
發布會上戈爾達依舊紅著眼眶,儘管語言不通,我依舊能感受到他對Nino濃濃的愛與留戀。如果說之前我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場歡送會的意義,那麼在看到這段昨天的採訪稿時一切情感都變得清晰。
戈爾達說,「Nino明年就16歲了,我想讓他的職業生涯結束於頂峰,我不想讓他冒任何的險。」, 「我知道Nino退役的地方,應該就是在日內瓦了,因為人們愛他。」
馬術「全州總動員」
作為瑞士的第二大城市,日內瓦的人均GDP、消費水平都非常高。它的地理位置奇特,三面都被法國環繞。如果把瑞士的國土形狀比作一個毛絨玩具熊,那麼日內瓦便是那截短短的熊尾巴。
日內瓦很小,小到城市區域面積僅有約15平方公里(如果沒有概念,請想像一下4×4公里長的一個住宅區),整個州僅有40萬人口,但是卻孕育著23家馬術俱樂部,是馬術運動相當發達的城市。人們對馬術的熱愛根植於此,在比賽過程中,我幾次被觀眾們「舞手跺腳」的歡呼聲所感染。他們是普通的歐洲人,很多都是家長帶著未成年的孩子在下班、下課後驅車趕到現場,有時比賽晚至12點,也會精神抖擻地看完最後一場再離開。從孩子們觀賽時起伏的情緒可以看出,他們確實習慣於馬術運動,並真正投入到比賽中來,興之所至,還會發出「A-Lie」(法語,意為「Go」)的聲調為騎手與馬匹加油。
這場「全州總動員」發動了幾乎所有日內瓦州的愛馬人,他們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因為同樣擁有對馬術的熱忱,都試圖參與到馬術節中來,不論作為參賽騎手、觀眾,還是賽事的執行者。一個叫Emillie的瑞士人告訴我,她就是本地人,自己是個愛騎馬的全職白領,今年已經是第六次在馬術節做獸醫的志願者了。「作為一個馬術愛好者,沒有什麼來到日內瓦馬術比賽這種高水平的賽事更讓人興奮的事。」熱愛,可能是她堅持下來的唯一理由。
Emillie說出了大賽眾多志願者的心聲,馬術節現場有700名志願者幫助比賽順利進行,他們各司其職,熱情有序。單是在比賽場地旁邊,就有不少志願者靠邊靜靜觀賽,在每個騎手跨越最後一道障礙後,三十餘名志願者一擁而上,安放好被打下的橫杆、平整場地,他們都是熱愛馬術的孩子,大多看著不過十五歲上下,有趣的是,大部分都是小女孩,但是動作嫻熟有力,顯示出有過馬術訓練的經歷。
觀眾們有自己的馬術偶像,很多人喜歡戈爾達,會拿著寫著戈爾達名字的手牌尖叫著為他加油;還有喜歡法國女騎手佩妮洛普的,舉著法國國旗晃來晃去。他們喜歡的是馬術運動中的佼佼者,是心中想要追逐的目標。「追星」好像不是那麼值得推崇,但換個角度思考,一項體育運動沒有群眾基礎,如何能有發展的土壤?比賽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觀眾不僅為冠軍而鼓掌,每對參加者都會收穫熱情的鼓勵。哪怕有時一對騎手出現打桿,觀眾的掌聲反而會更熱烈——安慰失落的馬兒——恐怕唯有真正的愛馬人,才會如此感同身受,懂得換位思考。
後記
日內瓦城小而精緻,身在其中的日內瓦馬術節也一脈相承,賽事、馬展、場地都是迷你版。儘管濃縮,卻都是精華。幾天的觀賽體驗,經歷幾場國際大賽的洗禮,我終於體會到日內瓦馬術節的魅力所在—它以嬌小之軀匯聚整個世界,只為把最好的呈現給你。
勞力士與馬術
逾50年來,勞力士一直支持馬術發展,並見證這項運動逐步攀上高峰。自1996年起,勞力士就是日內瓦國際馬術節的合作夥伴。勞力士與馬術世界密不可分,更與精英騎師及著名賽事建立出深厚的合作關係。
推薦閱讀:
※隆蓮法師——《阿彌陀經講記》(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菩薩
※小悅悅,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昔日拜占庭的存在對今日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什麼影響?
※世界著名毒蛇詳細圖解
※有什麼人或事讓你覺得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