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皋陶與皋陶文化

  洪洞文化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漫長的脈絡源流,華夏民族五千年燦爛歷史及傳統文化產生的巨大生產力和發展史,早已植根於這塊古老而神奇的文明的土地。洪洞人文薈萃,群星璀燦。許由洗耳,造父駕車,師曠正音,皋陶制律……洪洞深遠燦爛的文化無處不在。  皋陶,名庭堅,字聵,顓頊帝與鄒屠皇后第七個兒子,據《舊志》、《左傳》。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即司法長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法官。《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載:「皋陶,洪洞人,縣南十三里,墓木之西,廟於崇坡之上,守臣以歲祀焉,制律也。」《洪洞縣誌》載:「皋陶出生在洪洞縣士師村,死後葬村東二里許,村東北建祠。廟墓數千年在焉!祭祀不斷。」又:「元元統二年里人改祠建廟。」  皋陶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280一2170年)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當時在晉南一帶的堯、舜、禹等部落結成強大的聯盟,形成了華夏諸國的核心。皋陶卓有成效地輔佐了堯、舜、禹三代君主,成為我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被人們喻為「聖臣」。上古時代與我們雖相距遙遠,但皋陶文化隨著文明進步的發展更加顯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本文旨在撥歷史迷霧,拂久封塵埃,還皋陶之真貌,以昭示後人,再創皋陶故里之新輝煌。  《虞書·尚書》載:「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又記:「咎繇(皋陶)作刑」,「皋陶造獄而法律存」。《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由此可見,皋陶刑法是中國最早的刑法,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刑法開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呂刑」,都是從皋陶之刑的基礎上發展來的。皋陶制刑注重教化,明「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冶,刑期於無刑。都集中體現了皋陶的刑罰觀、道德觀。他主張以「法制」輔助「德治」。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相互征戰,成批的屠殺俘虜,簡單而又殘忍的地對待犯罪,所以皋陶提出:「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並制定了五刑以懲辦不同罪行的人。以劃地為牢制監獄而緩,制止殺戮來顯示法律的存在和威嚴。皋陶在刑罰起源之初就提出了「慎刑」、「輕刑」,以「刑期於無刑」的思想。「慎刑」就是不濫施刑罪於無辜,「輕刑」就是從輕處罰,防止刑重於罪。所謂「刑期無刑」就是把犯罪消滅在犯罪之先,「以致未等用刑而案先泯」,為了實行以惠民安民政策,推行德政,倡導「五典」、「五禮」、「五服」。皋陶認為即然天意制定了區別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的禮節並設計了五種服飾.就應順應天意,同心同德理政。即然安排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間的倫常關係就應相處和睦。執行「五刑」時輔以「五教」相結合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皋陶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正逐步從蒙味野蠻進入文明的歷史階段開「法治」和「民為貴」的先河,揭開了中國法制史的首篇。使中華禮儀之邦成為最早講法治、講人權的國家,使上古社會從愚昧混沌狀態走向文明,皋陶成為古今史學家公認的中國刑法、司法的始祖。皋陶藉助辦案判斷曲直的獨角獸也成為中國「司法」的象徵。皋陶之所以能成為上古時期與舜禹齊名的先聖,並受到眾臣和舜、禹的鐘愛尊重是與其在治國方面表現出來的非凡才能和過人的韜略是分不開的。《皋陶謨》中皋陶首要的政治主張是實行德政。他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於提高人的品質修養,強調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只有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好國家,才能施恩於人民。民心安取決於君臣之德。他首次提出「慎身」、「知人」、「安民」的治國方略。說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貪圖安逸和私慾,要兢兢業業,不要虛設各種職位,老天命定的工作當由人去完成。「允迪厥德,謨明弼教」,就是闡明惟有天子能夠修德,方可成為聖賢,要知道「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上之風處偃的道理,所以上位者如有德,百姓必然會虛心學習,上行下效,而上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慎身」就是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以身作則,上下就會顯現和諧之氣,有利於政事推行,所以君主修德不懈,當能夠「淳敘九族,庶明勵翼:」了。在「知人」方面皋陶認為君主知人才能善用,對不同能力的人委以不同的職務,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人盡其才。只有知人善用,才能為民謀利,人民的生活安定了才能顯示出君主在德治國家的威力和作用。皋陶詳細地提出要任用「九德」之人。「九德」就是「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九德」將人類不同個性盡括無遺。皋陶鼓勵大家敬謹修德,並詳述具有三德可以為卿大夫,具備五德就可以為諸侯,而天子就應具備九德,這樣天子的事就可以解決了。所以修德是天子和眾臣必不可少的治身之法。從皋陶與舜、禹之間討論如何具體實行以德治理國家的才略和「慎身」,「知人」,「安民」的主張中,我們不難看出,皋陶不僅是一位輔弼君主的聖臣,更是一位具有以德治國的奇才。為此:「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皋陶在總攬朝事中,謀划了一系列的有關社會制度、習俗、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革新方案,使興「五教」定「五禮」,設「五服」創「五刑」,親「五族」樹「九德」這些重大措施都付緒實踐,建立了社會正常的秩序,加強部落部族的聯繫和融洽,為國家的產生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使堯、舜、禹時期出現了文明國家的堯天舜曰時代,使夏王朝應運而生。皋陶作為眾姓皈依的先祖,在中國、東南亞及其它地區形成了明顯而有分布有序的姓氏輻射網路。古籍載:皋陶有三子。長伯翳(伯益)能馴鳥獸,事虞,食於贏;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東曲阜西)偃後俱食子楚。皋陶卒後其長子伯翳封於贏秦,而威震四海的秦始皇贏政乃皋陶長子之後,皋陶之後伯益原是舜的畜馬官,因養馬有功被賜於「贏」姓,周孝王時,伯益之後又營養牲口被封「秦邑」,號稱「秦贏」,伯益後裔造父。周繆王時造文取驥之乘匹獻繆王,王使造父御,攻徐偃王,破之。仍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山西洪洞縣),古造父之邑,趙姓始祖。次子,事夏,後封於六安。而英、六等姓為皋陶少子後,偃姓後逐漸遷於楚。舒、徐、阮、江、黃、葉等姓均為皋陶後裔。根據《路史後記》、《宗室世系表》、《漢書人名表》、《中國姓氏尋根》等史書記載。皋陶歷代子孫世代襲「大理」的職務,故稱理氏,商末人理征固執法不阿,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子利貞逃往伊墟,避難於李樹靠搞果充饑,為了感謝「木子」野果的恩典,便改「理」為李氏,利貞的六世孫李耳就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又載,理,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理,出自贏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又載:「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為理官,以為姓。」到了唐朝,李姓為國姓,歐陽修編撰《新唐書》為李唐王朝作宗室世系表按歷代李姓宗支從皋陶一直排到唐高祖,唐明皇李隆基正式尊封皋陶為「德明皇帝」。著名歷史家何光岳在其《阮國考》中考證,阮氏也是皋陶後代。現朝鮮、越南、美國及東南亞一代的阮氏家族都與皋陶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皋陶作為眾姓皈依的先祖將對我國及海外的華裔後代在當前世界和平與發展主流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綜上述,皋陶「創刑造獄」,推行「德主刑輔」至「明刑弼教」而達到「天下無虐刑」到「慎身」、「知人」、「安民」的政治主張和修身治德的方向,充分說明:皋陶是華夏文明奠基人,是中國司法的始祖。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國家「法治」和「德治」之結合的治國安邦之精髓,並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為建立華夏民族文明的制度夯實堅固基礎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明一顆璀燦的明珠,是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和無價的財富。在當今我們尋找文明根脈,建設文化強省、強市、強縣的進程中,研究開發皋陶文化,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三晉中華根祖文化,推進依法治國、依德治國的進程,再創華夏文明的新輝煌。我們研究皋陶文化就是為了更好地為現代化服務,為構築現代和楷社會服務。振興皋陶故里為知名度甚高的洪洞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大好局面再添上濃濃的一筆。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歐洲是第三世界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
如何評價劉若英?
中國有哪些傳統陋習?
功夫熊貓能否弘揚中國文化?
如何評價女子組合SNH48里的S隊在2017年9月23日晚表演的《第48區》公演暨吳哲晗生日公演?

TAG:文化 | 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