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表收藏之第一表
06-21
2010年12月6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保利「天工開物真藝載時」名貴腕錶、古董鐘錶專場拍賣會上,天津海鷗表的「中國空軍第一隻航空表」復刻版第1號以1.5萬元落槌成交,高出起拍價3倍。這一結果不僅讓鐘錶愛好者們對今日的國產表刮目相看,而且也引出了最為傳奇的一隻國產表的故事。隨著1955年中國第一隻國產手錶的研製成功,天津手錶廠開始了「五一」牌手錶的生產,同時也拉開了中國民族手錶製造工業的序幕。雖然當時中國手錶工業還處在仿製階段,但「五一」手錶通過對原有結構和零件加工工藝性的改進,逐漸形成小批量生產能力,截至1958年年產達到近千隻。1959年,前蘇聯派遣專家支援中國的工業建設,當時的天津手錶廠也有蘇聯專家進駐。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通過對「五一」表的結構進一步改進,改善其加工工藝性能,使「五一」表的機芯質量可靠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到1960年「五一」表的生產開始進入了正規的批量生產階段,同時也提升了我國手錶研製生產的技術工藝水平,使當時的天津手錶廠試製車間具備了手錶試製的所有條件,這也為後來計時碼錶的研製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計時碼錶(航空表)是空軍部隊的必需品,但當時由於中國手錶工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中國空軍使用的航空表主要依賴進口。為了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提升中國手錶製造的技術水平,振興中國民族手錶工業,同時也是為了給國家節省外匯,國家決定選擇國內手錶生產廠家研製計時碼錶。鑒於當時國內手錶廠寥寥無幾,只有天津和上海兩家具有一定規模,而天津手錶廠作為第一塊國產手錶的誕生地,並且「五一」手錶的質量可靠性也屬於國內最高水平,另外,又有天津與北京相鄰、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因此,1961年4月,當時的一輕部下達任務,由天津手錶廠進行立項試製專供中國空軍使用的航空表(計時碼錶),該項目屬於國家秘密項目,任務代號為「304」。(當時的三機部十局於1961年下發了正式的密字型大小文件)。接到此項任務後,天津手錶廠集中了全廠20多名技術骨幹進行研製工作,由於當時缺少先進的設備,基本上是採用簡單的方式和手段對零件尺寸進行測繪、計算,利用僅有的一台瑞士進口繪圖儀進行繪圖,天津大學計時專業的學生也參與了樣機測繪工作,技術人員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加深了對該款手錶結構理論上的認識。在試製人員中,既有工程技術人員,又有高級技工,也有剛剛畢業進廠的高中畢業生,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所有參戰人員都始終保持著極高的熱情,經過近半年時間的奮戰,攻克難關,在參考原機芯設計基礎上,圖紙自行完善,所有工裝、模具全部自行製造,特別是計時碼錶機芯的柱狀輪結構,在當時的手錶製造業中屬於國際水平。此結構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是三角柱狀的突起物,每個突起物之間形成了間隙;下半部分是一圈斜齒,用來與棘爪互相咬合。柱狀輪被螺絲固定在夾板上,當操作碼錶功能時,啟動桿等上的棘爪就會撥動柱狀輪上的斜齒,這不僅帶動了柱狀的突起物產生轉動,而且使控制不同功能的金屬桿定位於柱狀輪上的不同間隙內,從而形成了開始、停止和歸零的功能。如今,採用柱狀輪的計時碼錶機芯任被認為是高級的象徵。1961年9月份,7隻第一批樣品表試製成功。從1962年5月到1963年底完成了32隻第二批樣品表的試製。從1964年1月到1965年10月又試製了100餘只第三批樣表。1965年12月,經過由全國21個單位共計38位領導、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進行評審,產品的走時精度、測時、高低溫、防震、防磁、防潮、快慢針撥校、上條撥針啟動質量、衝擊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合格標準,順利通過了部級投產鑒定,被批準定型批量生產。按照天津手錶廠的表款研發序列排布,該款計時碼錶機芯編號為ST3。1966年5月,天津手錶廠確定投產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組裝成品1400隻發往中國空軍一線。截至1968年,該款手錶總共生產了近3000隻。天津手錶廠生產計時碼錶(航空表)供中國空軍使用,這也是中國首例軍品民產。在1966年至1967年該款手錶的批量生產過程中,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通過逐項解決,不但使手錶本身的性能和質量不斷完善,也大大提高了天津手錶廠的手錶設計、製造的工藝技術水平,提供給空軍的該款手錶獲得了中國空軍的好評。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另外該款手錶的市場目標是提供軍用,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沒有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每隻定價人民幣100元左右,生產的近3000隻航空表基本上滿足了當時中國空軍的需求,並且隨著民用手錶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因此,該款手錶在1969年停產,天津手錶廠將主要精力放在民用手錶的生產上。隨後,該款手錶的產品圖、工藝文件、工裝、在制品等所有材料都轉移到當時的金筆廠(第二手錶廠的前身),由金筆廠組織該款手錶的生產,但由於當時的該廠的生產條件、技術力量等因素,一直沒有正式生產,後來由於該廠調整、搬遷,有關圖紙及工裝等流失嚴重。如今,距離中國第一隻航空表誕生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此表的機芯是自製還是仿製?這個謎題已經解開了,當時是借鑒羅唐納(RODANIA)手錶的機芯,而它又是來自Vénus機芯廠的產品,型號為175。這家機芯廠成立於1924年,並且從1940年開始製造175機芯(1966年停產),此機芯的規格為:直徑31毫米、厚度5.7毫米,17顆寶石軸承,擺輪頻率為18000次/小時。根據海鷗手錶廠保存的資料顯示,當時的ST3機芯的直徑為31.3毫米、厚度是5.82毫米,19顆寶石軸承,擺輪頻率為18000次/小時。從兩者的對比中不難看出,當時天津手錶廠的技術能力還是過硬的,能夠保持在理想的規格中,雖然取自瑞士的設計,但也是真正的中國製造。由於這樣的特殊背景,加上中國第一隻航空表的產量極其有限,因此這款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技術價值的手錶已經成為鐘錶收藏界的寵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把情感收藏起來
※母親的素質將決定孩子的一生(值得收藏!)
※600多種國茶名錄,看不完您請收藏備用!
※馬未都與楊靜榮、金運昌、蔡國聲、邱小君等專業文物專家比較,誰的鑒定能力更高一籌?
※風景如畫--常州紅梅公園(絕品收藏)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