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禮堂: 養氣功的淵源

養氣功的淵源

--- 馬禮堂大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養氣功座談會上的講話(馬孟昌整理)

今天在座的同志都是氣功愛好者,可能也有一部分是氣功受益者和氣功養生家,所以我們在這裡談氣功的時候,就不必在氣的定義上多做解釋了。

什麽是養氣功?

今天 我們所談的氣功和其他氣功有所不同,既不是硬氣功碎石折鐵、油錘貫頂,也不是內氣發放、布氣治病,而是通過自己的養和練來培育練功者的元氣—真氣,讓真氣充實起來,修殘補缺,改善血液循環,旺盛臟腑機能,消滅自身疾病,強健身心。這就是我們祖國傳統醫學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健身益壽的方法,即貫穿在我國五千年儒醫文獻中俯拾即是的「養氣功」。

養氣功的來源

養氣功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尚書》,堯舜禹諸先賢聖王相授之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研究氣功的同道們公認「精一執中」是儒家道統的真傳。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宋代大儒朱熹解釋說:「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發於形氣者謂之人心,發於義理者謂之道心。人心難公而易私,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微。」人心就是私心,易於膨脹,所以危險;道心就是與生具來的良心,易昧而難彰,所以顯得微小。人的私心太大是會傷害身體的,如姦淫偷盜、傷風敗俗、坑蒙拐騙、貪污腐化等,只是一心為了自己的一時享樂,必損壽命。義理(道德)之心,人人都有,孟子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義理(道德)之心容易被私心所佔領、所遮蔽,所以帝舜傳授大禹要「精一執中」,時刻警惕,去掉私心,保存道心,化私為公,這就是養生大道,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規範。這樣做可以達到養氣和養生的目的。

孔子則進一步指出養生進修的方法:「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是要求練功者的心態要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就是現代氣功界所說的意守,佛家謂之止觀、設想,黃老謂之「精神內守」。意守是練習氣功的第一關,不能意守則難以入靜。入靜以後才能慮、得,「慮」、「得」二字,既可用以治病,也可用以開發人體潛能和特意功能。自我運氣療法是以我之氣攻我之疾,醫典文獻記載:「其有宿疾,以意並氣注之患處,不過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病,亦可以意攻之。」這不正是「慮」的運用嗎。《中庸》上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之之,故至誠為神。」又說:「自誠明神之性,自明誠神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裡明顯地指出了「慮」、「得」的實質。《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力之極也。」也是形容「慮」和「得」。《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頸鳥伸,為壽而已矣。此乃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也是對於「慮」「得」的證明。這說明了養氣功呼吸吐納、吐故納新,結合肢體導引、動靜兼修之大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練習的六字訣、洗髓金經、太極功、行功、站功、坐功、卧功等系列功法。

《黃帝內經》開卷第一篇就是講解養生之道和健身長壽之方,並用古今之人的壽命不同作了對比,闡明了養生的重要意義,明確指出了人慾健康長壽,必須保養自身的真氣,保持真氣的正常運行,這樣就可以益壽延年。所以張介賓註:「氣若得養則必順從。」特別重視《內經》「真氣從之」這句話。張志聰註:「恬淡無為是以志閑而少欲矣;精神內守是以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矣;真氣從之是以氣從而順矣。」《內經》之 「四氣調神大論」更是說明我們應順應四時節序來調養臟腑神志,則生氣不竭,疾病不生。著重申說四時陰陽之變化對於養生的重要性,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生氣通天論」論述人身陽氣通天氣的道理以及陽氣與陰精的關係,申述氣通乎天,味本於地,從氣和味兩方面論證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關係。首先以陰陽的理論,從生理、病理兩方面闡明人體陽氣通乎天的道理,並列舉了多種陽氣失常後的病變,說明陽氣的重要性。由陰陽互根的理論說明陽氣與陰精相互為用,相互依存,提出了「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論點。聖人傳精神,服天氣,通神明。「陰陽應象大論」說明人體臟腑陰陽與四時五行陰陽,其象相應。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把人體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以及情志活動與自然界多種事物的現象,以五行歸類的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聯繫,將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縝密地聯繫在一起。總的來說,《內經》之「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對於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其中有一中心思想貫穿始終,這就是「氣」。所以,古人所謂之「道」就是「養氣」。故曹真人注《內經》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弛氣自定」。

張靜虛說:「神一出來即便收,神返身中氣自回」。這也是講的內養功方面的內容。王冰注《內經》說:「知道,謂知修養之道。」馬蒔說:「道,大道也,天地萬物之所同具也。」又說:「以此道而修之於身,則謂之修養之道。」

養氣功就是本著《內經》「吸天陽以養氣,飲地陰以養血」的原則進行呼吸吐納、肢體導引、涵養真氣等方法來鍛煉的。

孟子高唱「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提倡「氣以直養而無害。」意思是說:處世為人要正直無私,多做好事,這樣才能養成浩然之氣。他又反覆地說:「是集義所生也,非義襲而取之也。」一個人每天做好事,心地正直良善,毫無詭詐,日積月累則正氣長存;若只做一兩件好事,襲取之,沽名之,也不會有浩然之氣。他又說:「配義與道,是無餒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一個人做事總要合乎道理,合乎道德,有一件事做得心裡不平安,正氣就消失了。他還告訴人們養氣的方法:即「求放心,不動心,勿助長。」這都是關於養氣功的文獻記載。

老子《道德經》談養氣功的實踐,一般人不易理解,所以他自己也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周文王做《周易》,談陰陽轉化,無極太極之原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深奧無窮。連孔子這樣的哲人對《周易》下了很大的工夫研究後,也未徹底通明。所以孔子講:「假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到了東漢時代,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對人類身體內在的探索下了一番工夫,還是不太通俗。其與道家的《性命圭旨》、佛家的止觀坐禪、《黃庭經》、《金丹大要》、《張三丰全集》、《黃石公素書》、《太清觀天經》、《龍虎上經》.....等等,都是養氣功之實踐結晶。這些書中的一些成仙成佛之撰述,我在這裡就不多講了。

莊子、管子關於氣功養生的言論我在這裡簡單引用一些,以證明我不是專講儒家養生之法,而是挖掘祖國傳統養生文化寶貴之遺產。養氣功是我們勞動祖先幾千年來在實踐中總結的養生真諦,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莊、法家的管子、醫家的《內經》都有記載。管子云:「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次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後,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形勞而不休則蔽,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又云:「定在心中,耳目聰明。」「人能正靜者,筋柔而骨強。」「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外無大,所以失之者,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將自足。」上述皆養生之真言。

養氣功為什麽能夠治療疾病

養氣功是在祖國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的預防為主的治病防病之良方,《黃帝內經》上說:「上工治未病。」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主張「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國古代稱醫生為「工人」,《黃帝內經》認為:上等的醫生明白疾病發生的過程和傳播途徑,在沒有發生疾病之前就預防之,消滅疾病於未發之時。古人明白人之所以生病與內傷外感有關,為了防止四時不正之氣對於人體的侵犯,提倡輕視榮華富貴,每天安分守己,樂知天命,免受七情的干擾,順應四時節序的變化。這樣即無外感,又無內傷,真氣充滿於機體而正常運行,則怡然自得,心寬體壯,真氣現於面則面色神豐,溢於背則體健筋柔,施於四肢則動作矯健而靈活。所以岐伯告訴黃帝「病安從來。」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正氣充盈,邪氣自然不能侵入。

在我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親眼所見諸多疾病纏身的患者中,沒有一個不表現有氣血虧虛癥狀的,或是面黃肌瘦,氣短聲微,或是外強中乾,周身乏力,虛浮於色等。同樣環境之下易患感冒的人,正氣必虛。在諸多的致病因素中,尤以七情傷人最重,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哀傷肺,驚恐傷腎。凡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無不以避免七情干擾為要,胸懷坦蕩,視富貴如浮雲,不做過分之想,不為無益之憂,所以身體健康,不易生病。胸懷狹隘的人,貪心過重,注重名利,處處不隨心,整日為七情所擾,很容易生病。所以說,上等醫生治療疾病先治心。俗話說的「三分治療七分養」也是這個意思。

若想通過練習養氣功祛病健身,首先要做到「知天命」、「思無邪」,要保持心地良善,正直無私,毫無惡意,這樣則會正氣生,邪氣去。病已發者,求治之法,《內經》記述頗多,我這裡僅介紹一個治療腎病大方法,「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東,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意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為此七遍後,餌舌下津無數。」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主張「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通焉。」唐代孫思邈云:「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調息失宜,則諸病盡起。」又云:「和神養氣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閉氣於心中,以鴻毛著鼻不能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孫思邈還創編了六字訣養生法衛生歌,云:「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四定收金潤肺,腎吹唯要坎中安。嘻理三焦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勿出聲聞耳內,功效尤勝寶靈丹。」《蘇東坡全集》第十六卷也記述有一些養生之良法,此不備述。宋代出版的《聖濟總錄》云:「其有宿疾,但用意並氣注之患處,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以氣攻之,其病隨散。」曹元伯的《保生密要》,高濂之《遵生八箋》等宋元明清儒醫著作有關氣功之記載,可謂汗牛充棟。業醫者非儒,急於求近功,遂置氣功於門牆之外。釋道兩家綴拾之成為不傳之密典。巫醫練之有恆,小有成就能發氣治病,略有感通,便誤傳為神奇,走入迷信。

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有云:「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口四、呵、噓、嘻也,皆為長息吐氣之法。」龔廷賢著《壽世保元》云:「以呼字瀉臟腑之毒氣,吸氣采天地之清氣以補之。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後百病不生。」

我幼年患病習靜坐法,追求明心見性,肺病好了,也同時出現了一些特異功能。後來密交常玉章先生,又授以性命雙修之密法,並對此下了一番工夫,身上有了一些變化,很有收效。拜普照老人為師後,才恍然於性命之學,獲得養氣功之大道。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使難,古聖之賢,都反對索引行怪,所以孔子不談「亂力怪神」,而談大學之道,以誠意正心入靜為修養之方,以樂命知天,安分守己,思無邪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為宗旨,坦蕩胸懷,無憂無懼。正如《內經》所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我一生本著上述信條,堅持修養之法,雖歷經憂患,飽受艱辛,仍精神不憊,身心康泰。


推薦閱讀:

中國氣功大全網
氣功問題127條
空勁氣功_緒論2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法

TAG:氣功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