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留白技法在詩詞中的妙用

中國畫留白技法在詩詞中的妙用

文/徐 穎

留白,又稱「布白」,即畫面不需任何筆墨渲染,只留下宣紙的固有底色,是中國國畫中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適當的留白可使畫面疏密有致,空靈氣清,將畫家的風神氣韻、意旨由畫內衍生到畫外,產生「韻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觀者生出無盡的遐思妙想,積极參与畫圖意境的再創造。

南宋馬遠《寒江獨釣圖》構圖獨特:僅在中央畫有一葉扁舟,上有一消瘦漁翁坐於一隅,拱身垂釣。另有幾條水紋以示江水,其餘便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天地蒼茫,宇宙浩渺,寒江獨釣者的孤獨寂寥、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躍然紙上。中國古代有詩畫同源的傳統,蘇軾就曾標榜「詩畫本一律」,所以留白這一藝術表現手法,由於布局和意境的需要,也常常被移植到詩詞的創作中。

留白技法在詩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結構留白

即在整幅「畫面」或情節中留出空白。作者通過藝術剪輯,故意刪除裁汰掉一些連續的畫面,在內容上大幅度跳躍,造成畫面的省略與空缺。如崔顥的《長干曲》其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此篇描寫一水鄉女子在江上向過往行人攀談問話的一個細節。寥寥四句,急口遙問,表現出女子天真無邪而又情韻無限的心理,恍如畫景。但仔細咀嚼,又覺得蘊含無窮。妙處就在設一小女子急口追問,而全無答辭。詩以女子大膽直率的問話開場:「君家何處住?」小夥子的回答空缺,故需要讀者的想像力去補充:也許小夥子回答了,也許沒開口就被姑娘爽朗快捷的話語打斷:「妾住在橫塘」。封建社會禮俗甚多,青年女子的年齡居處是不該輕易告知陌生人的。作者這樣寫,一方面表現了水鄉姑娘的純正無邪,另一方面,在潛意識中,也未嘗不含有向對方介紹自己的用意。所以俞陛雲說這兩句「既問君家,更言妾家,情網遂憑虛而下矣」(《詩境淺說》續編),正說破女子迫不及待自我介紹中的暗示。後兩句是姑娘的解釋,既掩飾了姑娘的羞澀,又表現了她的狡黠,但這樣的補充卻欲蓋彌彰,點破了姑娘內心的秘密。我們說,適當的剪輯省略所形成的空白在畫面是一個休止符,於讀者卻形成審美期待,反而產生了比充實擁擠的畫面更神妙的表現效果,擴大了作品意境產生的張力。

二、句法留白

即淡化或消解語法。表現為詩詞語言對日常語言的規則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撥。為人稱道的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兩句寫旅況見聞。作者選取了十種景物,分別用十個名詞來表示。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所說「閑字」,就是指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就是指用名片語合來形成句子,此法在修辭上叫做列錦,狀難寫之境如在眼前而意象俱足。我們說,這種破壞正常語序,超越語法的句子,提高了詩詞意象的視覺性,強化了空間玩味,增強了語言的靈活性。

三、意象留白

即通過虛寫意象,造成意境上的無限延伸。意象大體上又可分為虛象和實象。實象往往是詩詞中實寫的景、物、人、事,存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之中,而虛象則是詩詞中靠實象一點即隱的虛寫的「境」,保留在人的頭腦思想意識之中。比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此詩寫思念家人。首句一問一答,由眼前空間帶出遠方家鄉。次句寫眼前實景:「巴山」點名地點,「夜雨」指示時間,「漲秋池」,進一步說明季節。第三句是想像中虛景,時間跳躍至未來,虛寫將來與妻子西窗剪燭的恩愛場景。第四句「巴山夜雨」與第二句「巴山夜雨」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個語義上的迴環。虛與實結合,以虛寫實,表達了對遠方愛人的深摯思念。

司空圖在二十四品中是這樣表述含蓄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浮沉。如綠滿酒,花時返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而留白這一表現手段就是深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含義。

作者單位 陝西省商洛市中小學後勤管理服務中心

編輯 張曉楠


推薦閱讀:

李琦中國畫肖像藝術概評
當代 王界山/邵璞中國畫
醉美山水|石台牯牛降遊記
中國水墨畫泰斗吳立民:我行我素、我行我法

TAG:中國 | 詩詞 | 國畫 | 中國畫 | 留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