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院的音樂教育 駱維道

神學院的音樂教育駱維道  我們所處的廿世紀已接近尾聲,再過三年多我們就將進入新的世紀。生活在這世紀末的人,尤其是台灣人或亞洲人所面臨的是怎樣的世界?我們整個的生活、文化環境與我們的音樂有何關係?站在基督徒與教會音樂工作者的立場,我們如何評估這世代的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為此,我們不妨先來分析我們所處之環境中的音樂現象。一、世紀末的教會音樂環境在這高科技的社會中,一切講求速率,包含音樂創作、演奏與欣賞,最突出的莫過於電腦音樂。只要走過街上的店鋪就會聽到電腦所奏出的音樂,如數不盡的電玩遊戲中所有動態的伴奏音樂。這類有音無樂、無感情、缺乏藝術性的音樂已成為千千萬萬的兒童、青年、甚至成人每天生活的一部份,許多教會詩班也不惜運用 minus one(伴唱帶)或合成器伴奏他們的獨唱或合唱。這種不是機械化的電腦樂就是過份浪漫化、超過個人才能之所及、完全不必付出任何代價就可獲得滿足與驚人效果的伴唱帶,使現代人活在夢幻的世界,根本不假思考、不必努力培養技巧或欣賞能力,也喪失了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這些廉價的商品更剝奪了音樂對人正面影響的可能性。流行音樂的普遍,因科技與大眾傳播工具的發達而左右了整個的社會。試看一般大、中、小學生,甚至上班族,或年紀稍大的人群中,有多少人靠著「隨身聽』生活?他們似乎不堪忍受任何安靜的時刻,雖然有些人可能是在聽古典音樂或宗教歌曲,但絕大部份的人關閉在自己耳機的世界裡,任由流行音樂洗他們的腦、灌輸他們排行高、賺錢多就是好,大聲、快速即興奮,跟上流行就是『酷』的觀念。難怪有些年輕人熱衷於將流行樂風的詩歌帶入教會,滿足他們的音樂欲。這是著重娛樂的世代!打開電視機,不難發現許多不三不四的娛樂節目,白天或夜晚,家庭或商店,無不是在觀看娛樂節目的人們,連那些粗俗黃色的動作、低級的笑話,也都能博得觀眾的歡笑!許多綜藝節目的主持人諂媚表演者及討好觀眾的技巧,很不幸地已被教會禮拜司會的人模仿了。許多教會司會的人以能開玩笑、能表現其優異的口才,能引人注意自己、講道者或詩班為自滿,他們在主持禮拜時已轉變為綜藝節目主持人,在讓會眾娛樂,而不是擔任上帝的僕人、祭司、引導會眾敬拜上帝!詩班的『獻詩』也常以會眾為目標,恰好達到禮拜中『娛樂』的錯誤目的。哀哉!求主憐憫我們!在這種以機器的音樂為主,以流行、娛樂為取向的音樂文化中,那兒談得上好的音樂教育?雖然我們不否認這些音樂對許多大眾的價值與重要性,但如果這些是他們僅有的音樂經驗,我們怎能期待培養藝術性、宗教性、禮拜性、重建心靈的教會音樂?這是神學院音樂教育的重要課題。二、神學院音樂教育今昔的比較神學院之教育是以培養傳道人為主要的宗旨,傳道人的主要工作是宣教,而宣教之具體行動之一乃是每周數次的帶領禮拜。禮拜雖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風格、與程序,但無論如何少不了唱聖詩(除非嚴守貴格會的傳統)。而唱聖詩應如何與讀經、講道、禱告、奉獻等配合,則是禮拜學與聖詩學所牽涉的領域。因此,基礎樂理、唱詩、聖詩學與禮拜學成為神學訓練中不可或缺的課程。然而神學院的音樂教育是否盡了責?我們不妨以台南神學院的音樂教育為例來檢討。台南神學院至1960年初期,神學系在六年當中須修教會音樂、樂理、合唱訓練、聖詩學及彈奏風琴,計五科十學分(其中風琴為四學分)。1965年只剩下教會音樂、樂理及聖詩學三科五學分。1967 年以後近廿年間減少到只修教會音樂三學分。神學研究所1960年代必修教會音樂與聖詩學,計三學分,1986-1993年間除教會音樂外增加詩班與指揮,計五學分,但到1994年以後只剩下『詩班』一學分,沒有其他的音樂課!這種戲劇性的變化有其時代的背景與原因。1960年代與之前台灣的音樂教育尚未普遍,傳道人到鄉下教會必須會彈風琴及指揮詩班,所以每位神學生均須接受八至十學分的音樂教育,包含合唱指揮。1965年以後,一般彈琴的人數增加,故傳道人不一定需要彈琴。到1990年代台灣的音樂人口已暴滿,教會內會彈琴的中、小及大學生已很多,大專音樂系畢業或留學歐美有碩士以上學位的音樂人(大都是鋼琴手及獨唱者)已過剩,不管他們是否受過教會音樂訓練,了不了解禮拜,許多人都在教會做音樂的服事。如此在神學生缺乏訓練,教會音樂系畢業生未被教會重視或不一定投入事奉的情況下,教會音樂當然退步了,這是廿年多來殘酷的事實!雖然我們欽佩他們服事的精神,但在此我們難免要問一般的音樂人(鋼琴手及獨唱者或指揮)真的能勝任教會音樂的職事嗎?除極少數的例外,事實證明有許多音樂人在教會禮拜中演奏、獨唱、指揮,似乎達到了演奏、演唱、表演的目的,有些也滿足了大部份會眾欣賞、看錶演的心愿,稱讚他們的技巧、欣賞他們的音樂,但這些演出的行為是否讓演出者與會眾更聽到、了解上帝的話語,更親近上帝,更達到屬靈的造就,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因為只有音樂的表演沒有信仰與敬拜的內涵、沒有領人到上帝座前的音樂不是禮拜音樂的目的。雖然表演藝術與禮拜的音樂不能完全分開,前者是為藝術、為人,後者為信仰、為上帝,倘若重點與目的有所差錯,則有本末倒置,引人到音樂,不到上帝的危險。這就牽涉到教會音樂與禮拜的緊張性與衝突的問題。三、音樂與禮拜之緊張性與有機關係歷史以來,教會中的禮拜與音樂之關係極為密切,也因這種密切的有機關係,二者之間常有緊張性,甚至發生衝突。這可從下表兩個極端來討論。  注重禮拜與儀式的音樂  強調演奏藝術與詩班的音樂 1 功能的         審美的          2 以道為主        以樂為主         3 會眾團契信仰的表現   少數人藝術的成就(也是信仰)  即會眾的        詩班的          4 重全部參與       重少數人演唱       5 禮拜堂的唱詩      音樂廳的演奏       ------->-----<--------藝術表現的深度      敬拜精神的培養  上表左方是屬於注重禮儀者的音樂主張。因禮拜是注重會眾共同的參與,故其音樂是功能的,須以會眾的聖詩與簡短的回應詩為主,以能向上帝表達感恩、讚美、認罪、祈求、詮譯上帝的話語及向同座的會眾表達信仰、關懷、互相勸勉為主,音樂並無自身存在的目的,而是功能性的為配合禮拜而使用的。右方則注重音樂家藝術性的表現。深信一切藝術才幹來自上帝,故將最美、最好、最完整的藝術(音樂)獻給上帝是藝術家的天職。司琴、指揮、詩班盡最大的努力將他們的恩賜發揮到最完美的境界,使上帝得到最大的榮耀,同時以最高的技能演奏高深的藝術品,讓有高度藝術修養的精英、知識份子藉由藝術的表達提升他們的信仰、傳達更具深度、超越理性的宗教情操。這些雖乃盡忠的音樂工作者應盡之天職,但若過份強調,完全忽略左方禮拜的功能,則有很大的危機。音樂家如果不理解禮拜的意義與對象,若過份注重藝術性之表演,若不考慮會眾的接受能力,若不明白該曲在禮儀中的功能,則可能引導會眾到音樂藝術,而不是到上帝,這是所有受專業教會音樂訓練的藝術家須常反省警惕的。其實,禮拜與音樂藝術二者不可完全分隔,只要音樂不忘自己做奴僕的身份,她將是禮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她須具有藝術的深度,但更須引領會眾進入更深更高之屬靈境界。因此教會音樂教育須有足夠的禮拜學與神學基礎,這就全賴神學院的音樂教育了。四、神學院的音樂教育近二、三十年來因對音樂教育的興趣及普遍化,許多神學院或一些教會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地設立了教會音樂系,這些主事者都非常熱心,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中有些並未接受教會音樂的專業訓練,因此其教會音樂系之課程如一般大專院校的音樂系,主修鋼琴、聲樂、小提琴等,真正與教會音樂息息相關之禮拜學、聖詩學、音樂與禮拜、教會歌樂、司琴學、領唱等則不一定在其課程內,且甚少將這一切作神學的反省。如今教會音樂每況愈下,且已亮起了紅燈,挽救此危機是神學院音樂教育刻不容緩的重任。以下僅就神學生(將來的牧師)與教會音樂學生二方面,依管見,宜具備的教育作簡短的探討。(一)神學生的音樂教育神學生將來要領導會眾的禮拜,所以必須接受一系列與禮拜及音樂相關之課程,以培養下列之能力:1.須擅長禮拜之設計及帶領禮拜之技巧不管是重禮儀的教會或自由的教派,大部份的傳道人都會以填充式的方法安排禮拜,即在既定的程序上填下聖詩、聖經與講題。這雖無不可,但假如我們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創造萬物的主宰』,則我們敬拜祂的方式與內容不可死板地應付成年不變的禮儀,乃宜依各種不同的情境、主題設計適況的禮儀,特別是依教會歷或特殊境遇設計不同的禮儀,使會眾體驗禮拜、基督的生涯與他們切身的關係。帶領禮拜,即司會者的角色絕非如綜藝節目之主持人,妙語如珠地引人愛慕表演者或講道者,而是適時地提示會眾以何種態度敬拜上帝。一般禮拜中司會者常僅報出動作而未解釋動作之意義,以致於禮拜中變成一連串被動的行為,而忘了敬拜的對象與內涵。此乃禮拜學之一大學問,因非本文之主題,在此從略。2.須能選擇、運用適當的聖詩要知道如何選擇適當的聖詩則須研究聖詩學,對各首聖詩的首行、內容、主旨、歷史背景、神學、用法、唱法等都有最起碼的認識,方能選擇配合經題、講道及其他各項行動之聖詩,使整個禮拜程序密切地串連起來,達到敬拜上帝,領受上帝話語的挑戰及向神及人們回應的目的。3.須有領唱聖詩的能力在沒有司琴或會眾不諳聖詩的情況下,牧師若不會唱詩或沒有領唱的能力,則很難帶領禮拜。為要領唱,神學生須懂得基礎樂理,才知道如何起音,曲調怎麼唱,在沒司琴的情況下倘能彈單旋律讓會眾聽一次更為理想。他也須懂得如何發聲,至少能大聲、正確地唱出旋律,聲音不一定要美,但音要准。他不一定要會指揮打拍子,但節奏要穩定才不致於混亂。會眾聖詩若唱得好,對整個禮拜的氣氛及效果將有莫大的助益。4.善於運用簡短的歌與回應詩近年來各地教會普遍地採用短歌或在禮拜之前唱三、四十分鐘的『敬拜讚美』,激起熱烈的感情,這種作法的優缺點見仁見智,但筆者認為在禮拜過程中依不同的進程配以適當的回應,如唱『垂憐頌』作為認罪或懇求的回應,唱『哈利路亞』作為讀福音書或詩篇後的歡呼、感恩、稱頌,以『榮耀頌』作為蒙赦或結束前的讚美等,這些短歌適當的運用使會眾更有積極的參與感、使禮儀更活潑、禮拜更生動、感情更貼切、與神更親近、靈命得更新,是現代傳道人或司會者不可不學的一個技能。5.須懂得如何與詩班指揮溝通牧師能有教會頌讚曲或合唱曲的智識最佳,否則他至少應知道如何與指揮溝通,選擇適合講題、節期、特別節日之曲子,安排在禮儀中適當之空間,才不致於牛頭不對馬嘴,把不同主題的歌硬排在讀經與講道之間,或在紀念耶穌受難時『獻詩』、在告別禮拜中『讚美』、在婚禮中向新人唱『哈利路亞』、在母親節把母親取代上帝來『讚美』。(有關細節請參閱拙文『讚美』乎?『獻詩』乎?《神學與教會》廿一卷第一期,頁67-75,1996年元月)6.能給司琴提示所需之音樂及彈奏之時機雖然牧師不一定要會彈琴,但他須知道在何種場合彈奏那一類的曲子, 或起音導入回應句。倘要會眾默禱就不要司琴隨意即興一段毫無關係、破壞氣氛的曲子。序樂與殿樂的選擇與聖詩的彈法,均會影響禮拜的氣氛,尤其在今日很多所謂的『琴手』、『專家』,自作聰明不分青紅皂白地變奏聖詩之際,牧師有責任輔導這些迷途的羔羊返回廄內。以上四至六項較屬專業技巧,我們不敢期待做牧師的人都能勝任,但神學院須教導這些原則與提供智識,使他們了解如何根據神學與禮拜學之立場處理這些瑣事以達禮拜的效果。(二)教會音樂系的音樂教育一般教會音樂系之教育成果如何,我們很容易地在他們的畢業演奏會或畢業旅行演奏的節目單中看得出來: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弦樂三重奏、女高音獨唱,也許最後來個合唱。試看這些節目中,除了最後的合唱可能是一首頌讚曲之外,其他所有的節目中那一曲有教會音樂的內涵?奏鳴曲、幻想曲、歌劇選曲都可能是高藝術的作品,是他們學習過程所必須接觸到的,但與禮拜或教會音樂有何關係?偶而也許可聽到一兩首神劇中的抒情曲(Aria),但主日禮拜中請一位花腔女高音演唱一首歌劇的選曲,會眾會有什麼感受?筆者絕不反對教會音樂系培養傑出的演奏/唱家,但我們須體認教會音樂教育的宗旨是以培養禮拜音樂為主--即配合禮拜之器樂、會眾聖詩、回應詩、詩班之音樂,而以表演藝術音樂為輔--序樂、殿樂、詩班之合唱樂及音樂會中各式各樣之音樂。可惜現在很多教會音樂系,似乎以藝術音樂為主,禮拜音樂為輔,喧賓奪主。倘若藝術音樂果然能善於運用,配合禮拜的主題、風格,好好地發揮,使會眾藉藝術稱頌上帝無限的大能,這是可喜的現象,但事實上我們太少有機會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每周所經歷的是會眾唱幾首品質不太理想的聖詩,鋼琴手自我陶醉地作些不合風格的伴奏,詩班唱流行歌式的合唱曲,在這一切的音樂中,我們很難感受到屬靈的深度、敬拜的虔誠、藝術的美與由衷發出的讚美!追究其原因是神學院的音樂教育未奠定信仰、禮拜學與神學的基礎,在音樂技巧上不夠深度、音樂曲目(repertoire)不夠廣闊,音樂與禮拜無法密切配合之故。筆者認為目前教會音樂系之體質、內容、目標應大大地翻修,應從一般大專音樂科系之陰影下走出來,朝著真正教會音樂教育的目標前進。教會音樂工作者要完成作奴僕受交託的職責,則須注重下列各項的訓練:1. 精研禮拜學、聖詩學,了解聖經的內容,有信仰與足夠的神學判斷力,方能善於運用音樂於禮拜中。2. 建立多重的音樂才能:能彈、會唱、懂得引導會眾唱詩,更會指導詩班,使他們發揮最大的潛能。3. 善於司琴:琴手須有演奏家的技巧與涵養,但應了解教會音樂中器樂運用之場合、禮拜的脈絡與內容。司琴是要向上帝奉獻自己的才能或伴奏會眾或詩班的音樂,故應牢記著自己做僕人的角色,切忌表演的心態,自我陶醉、炫耀才華。4. 司會與領唱技巧的建立:教會音樂家不只應有音樂專業技能,他應熟悉帶領禮拜的細節,勝任司會者的角色,與牧師配搭引導禮拜。尤其應把握會眾領唱的要領、教導新詩、導入回應詩,使音樂與禮拜完整的配合。在此順便一提的是,正當『敬拜讚美』非常盛行之際,我們甚少看到專業的教會音樂工作者從事於會眾領唱的服事。只要有禮拜學、神學與教會音樂的基礎與素養,深信他們能發揮音樂最大的潛能幫助敬拜與讚美上帝,避免走到有音樂而無敬拜的極端。5. 合唱指揮的重要性:合唱是教會音樂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對信徒及一般社會具有最大吸引力的媒介。除了應擁有做為一個合唱指揮家應具備的技巧外,他更需要明白禮拜的神學、流程、歌樂的內容、風格、功能、目的、方向等,避免做秀、表演、破壞禮拜的精神、強奪上帝的榮耀。目前教會合唱所遇到的問題是指揮本身的聲樂基礎不夠好,對音樂風格不夠深入的了解,詮釋方法不太正確,對合唱的音質、句法、咬字、感情等處理得不夠理想、不夠細心、不夠深度,以致未能達到藝術美與信仰升華的意境,只有『獻詩』或『讚美』的舉動,未引導會眾或音樂愛好者進入信仰深處上帝所啟示的奧秘。6. 詞曲的創作與本土化的信仰表現:站在台灣的立場,因為語言教育的失策,我們教會裡很難找到好的詩人,也因全盤西化的音樂教育,使作曲與欣賞能力都只能以西洋音樂為標準。其結果,詩引不起本土的共鳴,音樂也聞不出鄉土的風味,難怪大多數的人,特別是青年與知識份子不知道什麼是台灣音樂的特色,甚至富有濃厚台灣味的作品被視為下流、難聽、不可登大雅,乃致排斥、以它為恥!我們已失落自我認同,已很難找到真正的自我。難道上帝賜給我們台灣人的特有音樂恩賜是邪惡、次等、污穢、可輕視的嗎?難道作曲者除了模仿十九世紀的歐美音樂之外,沒有創作力嗎?神學院的教育若不從認同自己的文化與同胞著手,福音的宣揚若不從本土開始,則他們所傳道成肉身的真理與神學是虛構、無意義的。7. 擴展、實現普世性教會音樂的教育:今日基督的福音已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上帝創造的奇妙、耶穌基督救恩的奧秘、信徒得救的感恩及對世人的見證,已藉世上萬族萬民的文化、藝術、音樂等方式彰顯出來。但是我們今日的神學與教會音樂的表現還絕大部份仰賴、抄襲、翻譯、模仿歐美廿世紀以前基督徒的見證。即使所謂『現代』的詩歌、短歌、合唱曲也絕大部份來自英美!我們並非故意排斥英美的音樂,而是當今日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教會及基督徒是在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第三世界時,我們不能否認上帝對這些人的啟示,不能忽略那些基督徒信仰的見證與讚美的方式。當我們分享這些基督百體豐富的生命時,我們才能體驗在基督里合而為一的見證,不應再滿足於基督的『美國體』或『歐洲體』。具體地說,神學院的教會音樂教育應是世界性的,包含本土、亞洲、太平洋、非洲、中南美洲、歐洲及北美洲之聖詩、合唱樂、及以其他各式各樣的民族音樂及器樂表現的教會音樂,才不愧對、稱頌萬族之主,方能高舉普世教會合一的見證。關於唱頌普世各民族之聖詩一事,在此須補充二點:即翻譯的困難及風格的問題。台語與北京語特有的音高變化,使譯詩更加困難,除了信、達、雅之基本要求外,還應小心地處理歌詞之節奏、音高與曲調旋律可能衝突或產生誤解的缺憾。教會內已有太多詞曲非常低俗、毫無藝術價值、唱了令人臉紅、痛心的歌。再者,許多民族的音樂風格特殊,硬以鋼琴或風琴的伴奏,或隨便配上西洋傳統的和聲,以滿足西洋音樂欲,或以西洋的審美觀作價值判斷,是侮辱上帝賦與這些民族的音樂恩賜。因此神學院除了繼續傳授西洋音樂之外,虛心研究本土及非西洋之民族音樂已刻不容緩。廿一世紀將是亞洲或第三世界教會的世紀,也將是亞洲或第三世界的教會音樂抬頭、發展、開花、結果的契機。讓我們不要再跟著西洋的潮流盲目地漂流吧,上帝賜給你的珠寶就在你家後庭,等待你去發掘。結論:教會音樂在廿一世紀要能盡其使命發揮其禮拜的功能,達到最高藝術的境界、啟示上帝創造的奧秘,只有一條路可走:神學院應創設專業性,包含禮拜、神學與普世音樂的教會音樂研究所,使大專音樂系畢業之學生接受二至三年的專業普世教會音樂訓練,並以司琴、合唱指揮、教會音樂學(包含音樂與禮拜、聖詩學、民族音樂學等)、作曲、音樂教育、及其他本地及亞洲樂器等為主/副修,方能負起廿一世紀教會音樂教育的重任。最後以筆者送給今年教會音樂系畢業生之一段詩作為結束:聖樂豈只彈奏唱,靈深藝高禱頌賞,天籟瀰漫地球村,低語啟悟耐人尋。(部份本文曾在9/7/1996香港『基督教聖樂路向研討會』中發表)
推薦閱讀:

潭州教育菲菲老師你不配玩音樂!
國內成人鋼琴教材理念來源奧爾夫教育的創新
美國(加拿大)音樂專業留學申請必備知識點(上)
音樂讓孩子更聰明
5個常(cuo)見(wu)的樂器練習方法

TAG:教育 | 音樂 | 神學 | 音樂教育 | 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