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靜養生

心靜養生徐紹森

歷代養生流派對心靜留下許多名言、警句,如:「養生互動,養心在靜」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靜者壽,躁者夭」。白居易用詩的語言強調「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楊振宇說的更明白到位,「心靜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可見「靜」是養生之本。「心情」為養生之要。

生活要平靜人生年老退休,卸下了工作的重擔,免除了忙碌的煩惱,省出了各種應酬,擁有了平靜生活,這是人生最難得、最寶貴的一段時光。常言道,人生難得老來靜,生活平靜便是福。

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包括老倆口及子女家庭關係)碰到問題要採取躲避、轉移矛盾的辦法,避免生氣傷身,對別人的不同意見,少去爭輸贏。體諒別人的困難,提倡忍讓精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然,忍不是目的而是策略。小不忍則亂大謀嘛。通過自我控制求同存異家庭和諧,同志團結,心情舒暢。平靜生活會使我們快樂、長壽。

心態須寧靜 寧靜指心無雜念,清心靜欲。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世界上一切幸福,都以心裡安靜作為基礎特徵」。數學大師陳省身的座右銘就是「一生唯求寧靜」。國學大師季羨林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坎坷卻高壽到98歲,季老生前記者採訪談養生之道,題了「寧靜致遠」四個字,這是他對長壽之道的感悟和總結,也是他當給人們的養生遺言。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老年人不如意事可能更多。碰到麻煩,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提出「退一步」行樂法。即「想至退步,則樂境自生」。意思是當自身處於不如意時,想想比自己更加不如意的人和事,就能減輕心理負擔和不良情緒。有時乘公交車,碰上一些年輕人不給老年人讓座。一般老年人見此無不為側目。可著名薩克斯管演奏家范聖琦卻是另一種態度,他說「站著除了鍛煉身體外,還能開闊視野,眼觀八方,對保持自己思維的靈活性非常有好處。」有這樣的心態還有什麼心煩事解能決不了。

患病應安靜 人至老年,身體機能退化,疾病纏身。生理養生和心理養生的奇方、妙方是「心在病自除」。「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葯更無方」實踐證明,人患病後的康復並無靈丹妙藥,唯一的妙方就是安心靜養,保持輕鬆、健康、快樂的心態,調動自身的抗病能力。1941年毛主席對王觀瀾的親筆題詞:「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完全不著急。讓體內慢慢生長抵抗力和它作鬥爭,直到最後戰而勝之。」王觀瀾以此為精神武器,使生命延長了20年。任仲夷(改革開放初期,曾主政廣東省工作)晚年患多種疾病,但始終保持樂觀幽默的心態。當一目失明,他自嘲「一目了然」。後又一耳失聰,他自嘲「偏聽不偏信」,因患膽結石,將膽切除時,他自嘲「我混身是膽」。胃部患癌,動手術切去大半,他又自嘲「我無所畏(胃)懼。」老年人就應該樂觀豁達地對待疾病,這樣不僅能減輕疾病的痛苦,增加自身抵抗力,還能體現出笑對病苦的超然情懷。

老年人應預防「病從心生」,這裡說的心是指心理、情緒。就是要善於主宰自己心理,控制自己情緒,從而使心理因素經常產生正效應防止負效應出現。好的療效離不開好的心態。

遇事能冷靜 我們常說風雨陰晴可預測,天災人禍難預知。人至老年生老病死的大事、悲事常常不期而至。這就要求我們老年人「每臨大事有靜氣」,保持冷靜、泰然處之,這既有利於事情的處理也有利於自己的健康。比如,晚年喪偶,這是老年人的一場災難,更是養生的一大關口。有些名人晚年伴侶不幸逝世,他們有悲不大悲,冷靜對待,使自己活出風采,贏得長壽。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的妻子1986年86歲離去,蘇老對夫人的愛深深埋在心底,在夫人去世後的17年里,他去數學王國里使自己的生命放出光彩,自己活到101歲的高壽。

古人云:「將全其形,先在理神。神靜而心和,心和則形全」。在遇到不幸的時候一定說服自己,控制感情,堅強面對,遇事不要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悲傷。要進行心理調適。記住那些名人名言,效仿先輩正確對待憂患的態度,以堅挺的生活熱情去轉移心理上的消極情緒,增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在憂患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和安樂。否則,身心健康自難維持。最近我在《老年教育》雜誌書上看到一個同志的文章,他講的很好。災難突降雖然難以阻擋,長夜如磐住一份淡定,不管遇到何等不幸,都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往後的日子還要繼續,風雨過後總會出現彩虹。


推薦閱讀:

從今年五運六氣談小滿的養生要點(實用)
比養生,油膩大叔/中年少女更需要……
淺談養生
24節氣申遺成功 本周大雪節氣 如何養生
養生學講義/周潛川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