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小常識:小小排便學問大
06-21
一天,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媽媽闖進診室,大聲叫到:「醫生,快點開個化驗單,我兒子拉肚子了,今天已經拉過了四五次,都是稀便,幫我看看是不是有病。」儘管我也為她著急,但仍然堅持仔細地詢問了病史,原來她的孩子才兩個多月,這幾天才開始給小孩添加了一點果汁類食物,今天發現大便的顏色變的有點綠,而且次數也比以前多了,但孩子不發熱,精神很好,吃東西也不差,與平常相比在精神、胃口、活動等方面均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以往的臨床經驗告訴我,這個小孩可能一切都正常,並不是患了嬰兒腹瀉。但為了保險起見,我仍給這位母親開了一張大便的化驗單,並叫她把小孩帶來做了系統的檢查,很快,化驗結果也出來了,都是正常的。於是我便告訴這位母親,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時,不要驚慌,一定要把孩子一起帶來,以免誤診或耽誤診療的時間。其實在接診的患者中象這樣的情況可真不算少,一些年輕的父母往往過分的關注小兒的大便情況,稍有異常就大驚失色,又是喂葯,又是看醫生要求打點滴,結果呢只不過是虛驚一場;也有的父母卻是毫不觀察小兒的大便情況,往往等到患兒已經有了嚴重的脫水表現時才帶來看醫生、往往耽誤了小孩的治療,有的甚至要了小孩子的生命,當然我們知道這兩種情況都不可取,那如何正確的對待小兒排便,就需要掌握一些關於小兒排便的基本知識,仔細觀察,該出手時再出手,這樣才能做到既心中有數,遇事不慌,又不耽誤小孩的治療,讓小孩健康的成長。通常觀察小兒的大便可以大致的了解小兒對飲食消化、對環境溫度冷熱反應的情況,從中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相應的處理。首先,在出生10~12小時後新生兒就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排便,即胎糞,新生兒的胎糞呈墨綠色、粘稠的糊狀,次數可達數次之多。如果出生後24小時仍未排使或排出的胎糞呈咖啡色或柏油樣,那就要請醫生檢查患兒是否患有先天性肛門閉鎖等疾病。此後,由母乳餵養的新生兒,3~4天胎糞完全排完後即轉為金黃色有酸臭味的大便;如用牛奶餵養的新生兒,大使則呈淡黃色。新生兒期糞便較多,幾乎每次換下的尿片可能都沾有糞便,這不是腹瀉,而是因為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不能控制肛門的肌肉所引起的,這時的正常大便是糞質均勻,沒有奶塊,水分不多,不含黏液。如母乳餵養的新生兒發現糞便呈深綠色黏液狀,則表示母乳不足,新生兒處於飢餓狀態,需增加牛奶;牛奶餵養的新生兒如發現糞便呈灰白色,質硬,則表示牛奶過多,或水分過少,需改變牛奶和水的比例;否則將會導致便秘等情況。待到寶寶兩個月的時候,可以添加一些果汁,魚肝油之類飲食,此時寶寶的大便與新生兒期比較,已經逐漸變的有規律了,次數將會有所減少,但性狀仍與新生兒期相差無幾,這時添加輔食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糧到粗糧,由熟悉的食物到不熟悉的食物,循序漸進,但是如果添加過多過急,超過了小兒消化系統的承受力,就會引起排便性狀的改變,引起腹瀉,這時一般只需要調整飲食,注意多喂水,防止小兒脫水即可,一般小孩很快就自愈,如果2~3天還未恢復,則需要去找醫生查明原因,以做相應的治療。寶寶長到1~2歲後,大便次數進一步減少至每日一到兩次,此時父母可通過細心觀察寶寶排便的時間規律,使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這時小孩的大便接近於成人的大便。是否有異常排便就很容易辨別了。此外,在小孩的成長期間,因小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較少,消化酶的活性較低,對食物的耐受性較差,不能適應食物質和量的巨大變化,再加之生長發育過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所以消化道的負擔重,經常處於超負荷狀態,因此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導致嬰兒腹瀉。特別是夏秋季更易發生,一般嬰兒腹瀉多表現為食欲不振、溢乳、嘔吐、大便次數增多,一天可達十次以上,每次大便的量不多,呈黃色或黃綠色,有酸臭味,常出現白色或黃白色奶塊、泡沫等消化道的癥狀,重者還會出現高熱、煩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識朦朧、昏迷等及其嚴重的全身癥狀,甚至會危及小兒的生命。這時就必需要及時帶患兒去醫院治療,而不僅僅是只帶著大便去醫院化驗那麼簡單的事了。在小兒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3歲以前的小孩,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平時多注意小孩的排便次數,排便性狀,排便顏色等情況,那可能會減少您小孩生病的次數,減少您育兒過程中的煩惱和負擔,讓您的寶寶健康茁壯的成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小小年紀為何成了「小眼鏡」?·每日商報
※GRAPH|清邁一家小小咖啡館
※一個小小的創意掛法,可以讓您的牆壁充滿生氣、活力。
※淘米水直接澆花不好,只需一個小小步驟就可改變!
※一頭大牯牛(小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