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眼中的長壽運動,第一名竟然不是跑步……
將自己縫死在衣服中——給胖子的「忠告」 | 深度知識當減肥執念已成為一種全民精神官能症時,社會上對肥胖產生集體反感,龐大的瘦身產業也隨之附和。
今天介紹一本書《卡路里與束身衣——跨越兩千年的節食史》,書中講述了人類與食物複雜微妙的關係,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推崇的體型的時尚與潮流,以及人類的文化信仰和社會規範的變遷。
為了擁有完美體型,人們曾經嘗試各種荒唐的減肥法:英國詩人拜倫最愛的瘦身餐是餅乾配蘇打水;茜茜公主每天花一小時穿束身衣,甚至將自己縫死在衣服中……
為什麼兩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後繼地投身各種減肥方法?書中深刻揭露了推動節食業發展的種種虛構的「童話」,在介紹各種減肥方式的同時告訴人們如何以正確的方法來對待飲食和自身,從而獲得身心愉悅。今天選取一節《給胖子的忠告》,但這個「忠告」,得打引號
給胖子的忠告
by路易絲·福克斯克羅夫特
——選自《卡路里與束身衣-跨越兩千年的節食史》
19世紀時人人都在減肥。
歐美各地有許多人,將自己包裝成提倡節食、銷售減肥產品的專家與教師,而這些人又以男性為主。
第一位:維斯特·格雷厄姆
身份:美國長老教會的牧師
特別的忠告:1)找出對胃部有益的食材
2)運動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
3)多咀嚼,守的飲食規則是絕不獨自用餐
格雷厄姆全麥酥餅(Graham Cracker)的發明人西爾維斯特·格雷厄姆,是一位美國長老教會的牧師,因此他所提供的飲食建議中也帶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他抱怨貪食,是美國甚至是整個文明世界在飲食上所犯下最離譜的過錯。
格雷厄姆建議人必須除去飲食中的肉類、醬汁、茶、咖啡、酒類、胡椒與芥末,改食大量蔬菜、全麥麵包、水果、堅果類、鹽,並多喝開水。他還力勸大眾將管理胃當作管教良好的孩子:找出對胃部有益的食材,並使胃部適應這些食物。
格雷厄姆寫道,時下認為腦受控於胃的觀念並不正確。他主張胃應當受到大腦支配,而這種行Advice to Stout People為的培養是品德教育的一環,當胃聽命於大腦的習慣養成後,就成為「俗稱的天性」。
胃應該是「協助身體的侍者;身體不應僅僅是附屬於胃的移動器官」。自稱為「內政部長」的格雷厄姆在1853年出版了《胃的自我回憶錄,凡會吃者皆可讀》(Memoirs of a Stomach,Written by Himself,That All Who EatMayRead)一書,想試著借諷刺挖苦的方式,讓這個話題不至於太過嚴肅。
他在書中的自我介紹中寫道:
「我必須承認,外形像是蘇格蘭風笛的我看起來並不太討喜。風笛的吹氣管是食道,而我則是那隻氣囊。我經常希望演奏曲目中有更多"休止符』,特別是我的演奏者正在暴飲暴食的當下。」
格雷厄姆對日常飲食內容的建議如下:
——————早餐只能喝幾乎不加糖的紅茶,吃一小塊法國麵包;
中午時可吃一客分量不大的午餐,如一小片羊排,或不塗奶油的三明治,再配上一杯啤酒、雪利酒或紅酒,「因為晚餐之前不應過度飢餓」。
————————————
他接著又諂媚地說:「晚餐是努力得來的報酬」,但要在不失禮的前提下儘早離開餐桌,加入女士的談話,最後睡前「在床頭放少許餅乾也不錯」。每個胃肯定都是與眾不同的,而「我冥頑不靈的特質可由以下幾條規則總結。
第一條是「節制」。
再來,「萬一你過度沉溺於縱情享樂中,我只懇求你能讓我好好休息」。「另一條規則是定時用餐」。
提到便秘,他則極力主張「運動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因為身體必須藉由走路或騎馬製造健康的廢棄物,否則便會使得整個體內系統出現鬱結現象」。下一條規則是「咀嚼對我而言相當重要,另外我希望你能遵守的飲食規則是絕不獨自用餐」。藥物的使用應儘可能完全避免,並隨時執行嚴格的飲食法。「部長大人」還建議讀者盡量早起,以溫水清洗全身,再將自己擦乾,擦到身體紅得像龍蝦為止,接著再快走半個小時。
要是胃仍然不識相地吵著要更多食物,那麼就在處理日常瑣事時嚼一塊餅乾,這段時間就會感到很快活,搞不好還能因為這麼一小片餅乾就產生飽足感而沾沾自喜。
格雷厄姆直接對節食者所提出的減肥法則,正好與部分掌握健康新知的醫界人士主張不謀而合。他們認為肥胖者需要減肥協助、減肥動機與互助組織,才能從節食與生活模式的改變上獲得減肥成效。
第二位:穆爾醫師
身份: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醫師
忠告:
1)減肥者「等到出現成效」,才能對外人透露自己在減肥
2)避開麵包與發酵酒類
3)吃素減肥的觀念既無謂又過時
4)容易興奮的人,不易長胖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的院士穆爾醫師,在1850年代出版了收錄自雜誌《醫學時報》的一系列書信。
穆爾醫師於1856年將此書命名為《豐腴,亦稱作肥胖、富態、臃腫——飲食系統新發現的概述,可減輕體重,增進健康》。這本書在出版當年就印到第三印,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此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將三十多頁的篇幅撥作「飲食日記」,穆爾醫師率先採用在書中置入表格欄位的排版方式,讓讀者自行填寫每天的飲食內容與三餐及下午茶的用餐時間;飲食日誌下方還有一空白處可記錄體重。穆爾醫師的減肥法巨細靡遺,目標明確。他還在書中收錄柯爾納羅知名的節食故事,作為使用這套飲食養生法成功減肥的範例。
英國《早報》在1857年3月20日的書評中對穆爾醫師的著作大加讚揚,並將這本「小書」的暢銷歸功於時間、經驗與詳盡的觀察。
這篇文章表示,想減肥的人購買此書絕不會失望,「因為讀者不需任何更進一步的醫療協助,只要有這本手冊就可立即展開減肥。減肥計劃十分簡明易懂,毫無任何故弄玄虛的醫學術語」。書中不僅提供簡明易懂的減肥計劃與行動架構,「作者值得與做出有用科學發現的人才相提並論」。穆爾醫師接受的醫學訓練是以當時標準的古典醫學法則為基礎。
這套醫學訓練與過去行醫的經驗,使他特別重視消化系統對整體體質的影響。
然而穆爾醫師也很清楚,他所推行的減肥計劃一旦失敗,反而會成為負面宣傳。減肥計劃的確有失敗的可能性,但失敗並不是因為他的減肥方式無效,而是減肥者難以貫徹減肥計劃。穆爾醫師知道減肥過程中充滿了誘惑與陷阱,因此徹底遵守節食計劃的難度非常高。
此外,當時的醫學市場競爭激烈,醫師的名譽及生計全仰賴治療的成功率,因此醫學界充滿對立、猜忌,「醫師圈內充斥著無謂的病態敏感與暴躁情緒,這種現象在其他專業領域相當罕見」。
有鑒於此,穆爾醫師要求減肥者「等到出現成效」,才能對外人透露自己在執行他的減肥計劃,以現代人的說法,就是維護知名度。如此一來無論是穆爾醫師本人或減肥者,都不需擔心減肥失敗會被人發現;至於想減肥的人,則得到減肥法效力的真實見證。
穆爾醫師或許也會有種被社會大眾檢視的感覺,因為他認為時下對減肥議題的了解仍然相當有限,「無法從眾多醫療著作中取得任何治療肥胖的相關信息」,但這種不確定感在造成挫折的同時也為他帶來好處。對於「他人身上難以避免的特徵,尤其是格外顯著的特徵」,特別是肥胖,社會大眾在取笑時從不會有半點遲疑。這種行為看在穆爾醫師眼中特別可惡。
穆爾醫師寫道:「有些人對胖子感到不滿,認為肥胖是詛咒的化身;有些人同情胖子;還有些人甚至對肥胖感到憤怒,將胖子視為獨霸餐桌的饕客,是一群睡很久、生活懶散、理解力差又行動遲緩的人。」英國埃塞克斯馬爾頓鎮上的雜貨店老闆布萊特,是18世紀中葉遠近馳名的「笑柄」。他身高175厘米,體重280公斤,胸圍168厘米,腰圍185厘米,手臂圍66厘米,而大腿圍則粗達81厘米。據說1750年他三十歲去世時,每天都要喝掉4.5升的淡啤酒。七名男子在他死後一同穿上他的外套並扣上扣子,也完全不會撐開縫線。以上就是他體形所留下的驚人事迹。布萊特一家都是胖子。但1770年出生於萊斯特、名聲響亮的胖子丹尼爾·蘭伯特則是另一回事。直到青春期前,蘭伯特無論在外觀或食量上都相當「正常」,但自青春期開始,儘管他聲稱自己飲食清淡,體重卻開始直線上升。1806年時,蘭伯特已經胖到不尋常的地步,因此他搭乘一架特別打造的馬車前往倫敦,在皮卡迪利街53號收取一次一先令的參觀費用。
蘭伯特身高180厘米,體重330公斤,大腿圍94厘米,而腰圍則寬達284厘米。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據說「大自然已經受夠了所有的罪行。蘭伯特的體重不斷增加,他的身體組織阻塞、不再運作,這位斂聚財富的高手也就從此與世長辭」。
蘭伯特特別定做的棺材下安裝著滾輪,將他一路送往墓地。
一位18世紀的醫師肖特哀嘆:「我敢說,從沒有一個年代像現代有這麼多的胖子。」
法國大革命的革命分子兼記者米哈波也曾說,神之所以創造出極端肥胖的人,完全是為了要展現人類皮膚能充分延展也不會撐破的特性。
超級大胖子總免不了引人注目,遭受冷嘲熱諷。上圖的丹尼爾·蘭伯特(Daniel?Lambert,?1770~1809)身高 180 厘米,體重 330公斤,他把自己的龐大體形當成奇珍異寶呈現於病態的觀眾眼前,並在英國各地巡迴展示,索取參觀費用。如今的社會通過報紙、電視、網路來滿足看熱鬧的需求,這些媒體同時也提供了各種身材體形作為比較的對象。
1880年代,《紐約論壇報》報道許多人在布恩貝爾博物館排隊觀賞「兩噸重肥肉秀」,想藉機搖晃那些胖子的肉,「好看看肥肉抖動的樣子」。儘管醫學專業人士已提出飲食方式與內容的建議,社會上似乎卻一直都存在著享受肥胖之「惡」的渴望。即使是到了1937年,仍然有報道指出「園遊會的雜耍表演與馬戲團中,依舊能看到這些奇人異事娛樂病態的旁觀者。但如今在笑聲背後付出代價的不幸受害者只剩下胖子,這種品味就算是現在仍相當令人質疑」。
如今在網路、電視與八卦小報上也都能看到類似的論點。除了胖子,瘦到很離譜的人與其個人網頁也擁有自己的觀眾群。個人問題始終帶有政治意味,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矚目。因此也難怪身體形象扭曲在世界各地都是日益嚴重的問題,並對心理與生理健康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穆爾醫師還是醫學學生時體重約98公斤,在他寫下《豐腴》一書前也有慘遭嘲諷的經驗。
他靠著自己的節食方式,讓體重在3個月內下降至79公斤。減肥期間他吃早餐的時間很早。早餐是56克的餅乾(葛縷子餅或是高級硬餅乾)、一個蛋、兩杯茶或咖啡。接著他會斷食到下午五點,才吃以「動物類等食物」所組成的晚餐,並特別確保晚餐中不含任何麵包。
當時穆爾醫師的減肥計劃包含了持之以恆、睡得好(他認為睡覺會令人發胖是錯誤的觀念)、避開麵包與發酵酒類、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之間斷食等要點。他非常堅持喝醋減肥的迷思必須根除。他與布里亞-薩瓦蘭一致認為,「極度渴望藉由身材婀娜多姿成名的年輕女性,很容易盲目」相信喝醋有益減肥。穆爾醫師曉得有這麼一名輕浮的年輕女性,她節食了一整年,從事劇烈的騎馬運動,每天喝大量的醋,結果導致她消化不良、歇斯底里、乾咳、身體一側出現劇痛、發熱汗等癥狀,偶爾還會咳出有膿的痰。醫生更診斷出她罹患了末期肺結核,康復無望。
幸好在千鈞一髮之時,某位有先見之明的醫師逐漸讓她恢復營養飲食,並投以補藥,才讓她保住一命。除了喝醋,穆爾醫師也認為吃素減肥的觀念既無謂又過時。1851年,也就是萬國博覽會舉行當年,穆爾醫師前往河邊散步,結果碰巧看到一個宣傳胖女真人秀的標示。
為了向這位胖女子與主辦人提幾個問題,穆爾醫師便付了門票參觀,結果令他大感意外的是,這名女子與主辦人均嚴格茹素。不僅如此,「這位胖女子對於實行那種(無疑是不正確的)飲食方式,絲毫不引以為榮」,她的發言讓穆爾醫師深感震驚。在穆爾醫師看來,大量而劇烈的運動對減肥也同樣無效。不過他依舊建議減肥者規律從事溫和的運動,比如奇特的套環遊戲。穆爾醫師自認為擁有「易胖的體質」。
此外,儘管「豐腴,即脂肪」是人體中的必要成分,大自然有時候卻不幸大方過了頭,讓人長出過多的脂肪。
對男性而言,儘管「微胖的體態有助於運動」,卻可能帶來極大的不便。反觀平日運動量較少的女性情況就不同了。以當時審美觀來看,「脂肪能讓女性變得更美」,但就穆爾醫師的觀點看來,胖得太過頭就無法提升美貌。不過,穆爾醫師同時也提出警告,指出「女性由於特別迫切想找出變瘦的秘訣,往往會尋求有害健康的減肥方式,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病症。這種純粹為了外貌賭上健康的行為不但愚昧,也很危險」。
關於肥胖成因的奇特想法
穆爾醫師對於肥胖的成因也有些奇特的想法。
舉例來說,他並不想排除空氣對肥胖的影響。他很有自信地寫道:「空氣偶爾會造成脂肪大量堆積。」穆爾醫師這種模糊的主張很可能是源自毒氣致病的理論,也就是疾病是由於惡劣的空氣造成的。
他十分肯定,「從觀察已得知,霧氣偶爾會在短短24小時間使田鷸、山鷸、鷓鴣與許多其他鳥類膨脹起來,胖到難以逃過獵人的子彈」。但鳥類為了避寒鼓起羽毛而變得遲鈍的可能性,卻似乎不曾讓穆爾醫師改變想法。
此外,穆爾醫師也斷言,「苦惱、憤怒經常使許多肥胖的昆蟲縮小體形」,因為惱怒會使肺部排出比平時更大量的二氧化碳。據他所述,「就以肥大的黃蜂為例,黃蜂的體重是由於從植物中攝食糖蜜而增加。要是將一隻大黃蜂置入小紙盒中稱重,就會發現黃蜂被監禁而苦惱,還發出嗡嗡聲表示憤怒,提高肺部活動量,沒多久體內過多的碳就因此分解,而體重也迅速減輕了」。
即使如此,穆爾醫師天馬行空的想法並未嚴重影響他對觀察與經驗的重視程度。除了實用的飲食日記,穆爾醫師的著作中收錄過去向他尋求減肥協助的患者病例。
一位代號「EW」的法官,年紀五十八歲,身高190厘米,體重133公斤,他「胖得像哈爾王子愉快的同伴法爾斯塔夫(莎士比亞劇人物)」。這種癥狀稱為「Polysarcia Omenti」(亦即造成困擾的腹部突出,大肚腩。另一種肥胖癥狀稱為Polysarcia Generalis,特徵為均勻肥胖的身體四肢)。
EW執行穆爾醫師的節食計劃,而且反應非常良好。另一位啤酒釀造師則在信中對穆爾醫師說,「我塊頭非常大,身高大概有188厘米,體重則是胖到不能再胖了。請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吃才能瘦下來,我會盡最大的努力遵守飲食規範」。
第三個案例則是一位矮小的年輕女性,她「極度肥胖,胖到頭幾乎都埋在肩膀之中」。
她所找過的醫師都認為她無葯可醫,他們一致同意她的心臟已呈現脂肪變性的狀態。穆爾醫師讓這位女性進行他的節食計劃,只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她便出現「脫胎換骨般的大幅好轉」。
只不過,「就像許多情況好轉的病患,(她)病情一有起色,就把醫生的話當成耳邊風」。
兩年後穆爾醫師又遇上她來求診,然而這次她已經中風。「她認為自己已經復原,過去的飲食習慣便故態復萌,大吃麵包,又喝波特酒等重發酵酒」。她的情況相當不樂觀,惡化得很快,「只好轉了幾天而已」。
穆爾醫師最後如此寫下:勤勉與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減肥成功的不二法門。儘管穆爾醫師深信良好的人格特質有助於減肥,他依舊不排除肥胖是遺傳性疾病的可能性,而且「在某些國家特別盛行」。他寫道,人類的體重平均是63.5公斤左右,但他注意到美國人一般都相當瘦長,愛爾蘭和蘇格蘭的胖子也比英格蘭來得少,至於法國人與義大利人的飲食中雖然含有大量麵包,大多數人卻都是瘦子。
關於法國人與義大利人吃麵包吃不胖這點,穆爾醫師堅持說:「我們必須謹記,這兩種人很容易就會興奮起來,幾乎他們所說的每個字都牽涉到身體的快速運動,因此他們所需要的碳與氫元素肯定非常大量。碳與氫正是脂肪的化學成分,而肺臟、肝臟以及肌肉的活動則會消耗脂肪。我們愉快的鄰居一興奮起來,就彷彿從頭到腳都在顫抖。」
穆爾醫師認為「脂肪的構造非常奇特」。他通過顯微鏡看到「由許多獨立細胞所組成的」一團謎樣物質,「這些細胞擁有自血液中吸取油脂的力量」。直覺告訴他,這些細胞群聚在一起,並「由組織所形成的微小包膜所環繞」。他主張,體形纖細的人,其肝臟「通常非常強壯,能將體內任何多餘的脂肪與碳元素從血液中分離出來」。
第三位:李比希男爵
身份:德國化學家
忠告:1)肥胖與遺傳集運有關
2)減肥必須挨餓
如此一來,也就能回答「這個奇特的問題,為什麼只有某些人是胖子?」
此外也能解釋為何有些人即使食量奇大看起來卻依舊很苗條,因為造成肥胖的並不僅是飲食問題,也和遺傳因素相關。1850年代,歐洲醫學界開始接受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供應碳元素,使碳與氧在肺部結合,製造體熱的理論。
這個理論是由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男爵(Justusvon Liebig,1803~1873)所提出的。
李比希主張,肥胖的成因是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即「呼吸類食物」(respiratoryfoods),體內之所以累積脂肪,是由於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消化量大過於呼吸所需要的碳量」。
因此肥胖的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攝取這兩種食物,尤其是脂肪,而且要「時時刻刻留意本能的慾望」,也就是減肥者必須挨餓。
第四位:沃森·布拉德肖醫師
身份:醫師
忠告:
1)客觀評判自己是否肥胖、是否需要進行任何減肥計劃
為了將眾人從「輕率的實驗」中拯救出來,沃森·布拉德肖醫師於1864年出版了《論肥胖》(On Corpulence)一書。
首先,他設計了一套大家耳熟能詳的問卷,協助讀者客觀評判自己是否肥胖、是否需要進行任何減肥計劃。
布拉德肖醫師所提出的問題如下:
————————
你健康嗎?
你睡得好嗎?
晚餐後你是否會想睡?
你是否能輕鬆自在地快速行走?
上樓梯時你是否會有心跳加速、加劇的感覺?
輕微的體力活動是否讓你感到疲勞?
晚上你會打鼾嗎?
你可以自在地彎下腰穿靴子嗎?
你是否能輕鬆自在地以6.5公里的時速行走二十分鐘?
與你同年紀的人想做的事,你是否都有辦法做到?
————————————
布拉德肖醫師表示,答對所有問題,就能免於「禁絕自律」所帶來的諸多痛苦。從問卷中判定自己過胖的人,也有越來越多的節食方式可以選擇。
如今每個人都聽說過身邊有人曾以「阿特金斯減肥法」減肥。
第五位:威廉·班廷
身份:倫敦殯葬業者
忠告:
1)不用減少食量,更不用讓自己挨餓
2)一種高蛋白、高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長期飲食計劃
在20世紀70年代,其創始人大力推崇「阿特金斯減肥法」是一種「革命性」的減肥方式。但實際上,紅極一時的班廷減肥法(BantingSystem)才是其中一種最早普及社會大眾的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
班廷減肥法在當時可說是人人都狂熱奉行的減肥方式。
這種飲食法首度發表於威廉·班廷(WilliamBanting,1797~1878)1863年的著作《論肥胖的公開信》(Letteron Corpulence,Addressed to the Public)中。當時班廷在一年內瘦了21公斤,他的減肥法也因此迅速躥紅,連「班廷」一詞在英美都成為節食減肥的同義詞(比如「我正在班廷」),還持續沿用到1920年代中期。
即使在今日的瑞典,這種說法仍舊相當普遍(「Nej,tack,jagbantar」在瑞典語中的意思就是「不用了,謝謝,我在減肥」)。
「班廷」的風行程度由以下例子可見一斑:美國新聞記者門肯(H.L.Mencken)曾在著作《美國語言》中提及班廷一詞;班廷也出現在許多當時的暢銷小說里,其中便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驚悚犯罪小說。
自維多利亞時代中期開始,市面上出版的減肥信息已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有位醫師還因此在1865年匿名出版《如何增重》(HowtoGetFat)一書,批評當時到處都有人詢問對方「讀過班廷了嗎?」的現象,並抱怨這句話堪稱是「每日妙語」了。
班廷是專門為上流人士服務的倫敦殯葬業者,他甚至曾經替家喻戶曉的威靈頓公爵打造棺木。
班廷的住所位於聖詹姆士街,隔幾戶人家就是酒商百利兄弟公司。百利兄弟公司趕上18世紀末的熱潮,在店內擺設一架可量測體重的大型吊秤(家庭體重機要到20世紀初期才出現)。根據百利兄弟公司的稱重記錄,索爾茲伯里伯爵在1787年時體重100公斤,1798年則增加到122公斤;詩人拜倫在1806年時重88公斤,到了1811年卻只剩下57公斤。花花公子布魯梅爾從1815年到1822年間就在店裡稱過四十多次體重。
班廷成年後體重便持續上升,他曾嘗試過許多減肥方式,其中一種是「清淡飲食」,但這種飲食方式卻害他體力不振、精神低落,甚至還長出無數小膿瘡與兩個巨大的癰,使他不得不動手術。
儘管班廷的體形就今日標準來看絕不算巨大,但多年下來,他仍舊因體重問題住院二十次之多。他試過的減肥方式包括游泳,步行,騎馬,吹吹海風,去利名頓、切爾滕納姆與哈羅蓋特等小鎮進行溫泉水療,曾經還有一年每周去洗三次的土耳其浴。
班廷喝了「好幾加侖的鹼水藥酒」,也試過低卡路里的飢餓減肥法,但最後只瘦了不到3公斤,體力更每況愈下。
1862年時,65歲、身高165厘米的班廷體重92公斤。他寫道:「我已經胖到連彎腰系鞋帶都沒辦法,連做一件日常小事都感到異常困難,極端痛苦,這種感覺只有胖子才能了解。我被迫得很緩慢地倒著走下樓梯,如此一來才能避免體重增加對膝蓋、腳踝所造成的振動。此外,任何輕微的活動都能讓我氣喘如牛,這種情況在爬樓梯時特別嚴重。」
無論如何都想瘦下來的班廷,找到一位知名的皇家外科學院院士威廉·哈維。哈維是耳鼻喉科醫師,當時才剛從巴黎返抵英國。他在巴黎時聽過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醫師講述一種新理論,探討肝臟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根據伯納德所述,肝臟不僅會分泌膽汁,也會從流經肝臟的血液中製造出一種類似糖的物質——而以高糖多澱粉飲食養肥某些牲畜的方式亦廣為人知。哈維開始思考不同食物成分在糖尿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著手研究脂肪、糖分、澱粉如何對身體產生影響。班廷自告奮勇成為哈維的實驗對象,因此哈維便替他設計了一套飲食計劃。
這套飲食計劃成效非常卓著,班廷的體重在聖誕節前就下降到83公斤,來年8月更瘦到剩下71公斤。
班廷自費出版了這本革命性的減肥飲食書。起初他希望將此書交給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發行,但顧慮到自己只是個「無名小卒,又沒有重量級推薦」,《柳葉刀》的編輯不可能願意為他出版。他的想法果然沒錯。儘管班廷將減肥成效全歸功於哈維醫師,他依然遭人猛烈抨擊,批評他無知又不科學。
當時攻擊班廷的人包括出版《澱粉是天然食物:對反澱粉運動的回應》的喬賽亞·奧德菲爾德,以及後來的《名利場》雜誌編輯弗朗西斯·克勞寧希爾德。克勞寧希爾德在1908年的《名利場》中諷刺「班廷幾乎揚棄了古老的飲食慣例,卻允許人服用甲狀腺錠與喝檸檬汁減肥」。
後來班廷的減肥書暢銷全球,成千上萬名心懷感激的讀者紛紛寫信感謝他,並分享自己成功的減肥經驗。有些人一度「胖到不成人形」,還有些人「尚未胖得可笑,但也已經胖到對生活造成困擾的程度」;他們全都靠著班廷減肥法甩掉好幾公斤累贅的體重。
其中一位嚴格節食的減肥者來信表示,自己說不上喜歡班廷的減肥法,「但喜不喜歡並不是重點」——這也是數百萬減肥者的共同心聲。儘管班廷減肥法叮嚀減肥者不用減少食量,更不用讓自己挨餓,當時的美國醫師米切爾卻表示自己曾治療過一位女病患,「由於太急著以班廷減肥法瘦身而嚴重病倒」。
米切爾在論文《脂肪與血液》中詳細描述一位P女士的病例。四十五歲的P女士身高162厘米,86公斤,體形肥胖又有貧血問題,「幾年下來都十分虛弱,一走路就開始喘,連快速移動個幾步都有困難」。米切爾醫師讓P女士只喝牛奶減肥,結果一連三十天下來,她每天都瘦下450克。從第三周起,米切爾醫師又在P女士的飲食中加入少許肉湯、乳酸鐵,並讓她練習瑞典體操,做按摩。到了第七周,P女士的體重已經下降到66公斤,整整瘦了20公斤之多。
班廷強調,減肥者每天早晨應先喝一杯加有一湯匙鹼性中和糖漿的水,
————————————
早餐時再食用:
140~170克的牛肉、羊肉、腎臟、烤魚、培根或冷肉(不可吃豬肉或小牛肉)。一大杯茶或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少許餅乾,或28克的白吐司(通常可搭配一湯匙的烈酒來軟化麵包)。總量:固體食物170克,飲品255克。
午餐:140~170克的各種魚類,但鮭魚、鯡魚及鰻魚除外。可吃任何肉類,但不可吃豬肉或小牛肉。可吃任何蔬菜,但馬鈴薯或根類蔬菜除外。28克的白吐司。布丁中不加糖的煮水果。各種家禽或獵物。2~3杯紅葡萄酒、雪利酒、馬德拉酒。總量:固體食物283~340克,飲品283克。下午茶:57~85克的煮水果。1~2片瓦克酥(rusk,即將麵包低溫烘烤而成的餅乾)。一杯茶(不加糖也不加奶)。總量:固體食物57~113克,飲品255克。
晚餐:85~113克的魚或肉類,種類比照午餐。1~2杯葡萄酒、雪利酒、馬德拉酒。
總量:固體食物113克,飲品198克。
———————————————
若減肥者需要來一杯睡前酒,則可以喝一大杯的兌水烈酒(琴酒、威士忌,或不加糖的白蘭地)或是1~2杯的葡萄酒或雪利酒。
班廷減肥法在本質上是一種高蛋白、高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長期飲食計劃。減肥者必須小心避免牛奶、糖、澱粉、啤酒、奶油,不可喝香檳、波特酒,亦不得吃鮭魚、鯡魚、鰻魚、豬肉、小牛肉、馬鈴薯、防風草、胡蘿蔔、布丁、甜點等食物。
正如《笨拙》(Punch)雜誌於1869年所言:
————————
要是想變瘦,晚餐少吃點,
戒掉淡啤酒,改喝淡紅酒;
對奶油不屑一顧,
並永遠不碰沒烤到酥脆、還放不夠久的麵包。
勇敢的班廷先生說:「我辦到了!」
可惜許多吃太多的英國人,
無法下定決心,
要是不想越長越胖,
避開所有的麵包、奶油、糖、牛奶、馬鈴薯與啤酒。
————————————————————
1958年寫下《吃胖與長瘦》的理查德·麥卡尼斯計算班廷飲食法的熱量,結果發現,班廷飲食法的總熱量高達「驚人」的2800大卡,相較之下,「一般現代低卡減肥飲食,一天中僅允許減肥者進食1000大卡」。
因此班廷之所以能成功減肥,肯定是卡路里之外的其他原因。
他的飲食法中幾乎全是由蛋白質、脂肪、酒精與膳食纖維所組成。他本人曾說,他非常有把握「關於飲食分量,減肥者大可放心保持正常食量;因為對減肥而言,真正重要的是飲食的類別」:碳水化合物(澱粉與糖)才是讓胖子變胖的食物。
第六位:納撒尼爾·戴維斯
身份:不明
忠告:
1)堅信肥胖是一種疾病,尋找醫生幫助
2)肥胖與「神經的影響」脫不了干係,
且看神經緊繃的人少有胖子
3)對胖子展現同情,再讓他們受到羞辱而發憤節食
根據納撒尼爾·戴維斯的敘述,典型英國人的生活模式會「助長脂肪堆積,導致運動不便」,一旦「人發覺自己陷入肥胖困境,不能不面對時,減肥的動力卻降低了;此外,困難重重的減肥過程,要不是讓減肥不可能發生,就是減肥者太痛苦而無法進行」。脂肪會「緩慢潛入體內,併產生莫大的傷害」,因此胖子需要減肥協助,而戴維斯就是他們的救星,他所採取的減肥法則藉助於科學之力。
戴維斯堅信肥胖是一種疾病,所以他在1889年的著作《減肥者飲食:論肥胖與減肥飲食》中特彆強調,減肥者必須尋求醫師諮詢。
隨著19世紀的醫療進展,將極度肥胖視為疾病癥狀的看法也越來越普遍。
由於胖子基本上都是有錢人,這個趨勢也就創造出一個可供剝削的市場。大體說來,肥胖病患就是一群無知的人,他們很有可能讓自己服用瀉劑或挨餓一小段時間,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讓治療此傷害變得比疾病更要命。
減肥患者也有可能去尋求庸醫協助,但這種庸醫能幫他們減去的只有銀行存款,而非體重。
因此戴維斯的結論是,在這種情況下,生命對胖子來說簡直就是一種重擔。肥胖與「神經的影響」脫不了干係,且看神經緊繃的人少有胖子,「但另一方面,愚笨、遲鈍、沒受過教育的人或是傻子,通常都是一副胖嘟嘟的樣子」。戴維斯並不敢把話說得太滿,他舉出許多例子說明「肥胖的人也創造出許多知性成就」。
凡是聰明的人,或自詡為聰明的人,都不會希望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愚蠢、遲鈍的,而戴維斯正是以這種恥辱感作為激將法來鞭策人減肥。
他首先對胖子展現同情,再讓他們受到羞辱而發憤節食——直到今日,銷售減肥食品、減肥飲料與減肥藥的業者都還在使用這種有效的技巧。
戴維斯建議減肥者購買《減肥者飲食》一書,就能學會如何通過飲食重拾健康,又不用犧牲「餐桌上的樂趣」。
飲食過量,尤其是特定幾種食物吃得太多,運動太少,久坐的生活形態,再加上令人墮落的酒類,都使得「肥胖症」更加惡化。
根據戴維斯的說法,重拾健康的方法如下:
——————
1.鍛煉肌肉組織,以飲食控制保持結實的身體肌肉線條。
2.維持血液運行。
3.調節體液量。
4.避免脂肪堆積,只能在體內製造脂肪卻沒有其他用處的食物不能吃太多。
5.不要挨餓,甚至要多吃些奢侈的料理來滿足本能的慾望及人體需求,但用餐時務必要緩慢進食,才不至於傷害身體。
————————————
第七位:愛德華·布萊克
身份:醫師
忠告:
1)減肥不用改變任何飲食習慣?聰明人不會上當
2)運動的人無論吃什麼都不會變胖
從前述健康指引可看出,肥胖的根本因素與解決方式,早在古希臘時期可能就已為人熟知,大多數師承希臘飲食法的專家也對此耳熟能詳。想預防肥胖所引起的疾病,就必須妥善照護消化系統。愛德華·布萊克醫師在1900年的著作《便秘及相關疾病》中亦實行這種古老的論點。他指出,江湖術士宣稱減肥可以不用改變任何飲食或習慣,但只要是聰明人就不會上當。
然而,就算是「正牌醫師也曾設計出異想天開的減肥方式,很可能還有數千人因此而死」。這些減肥方式的荒謬之處,在於試著以一種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取代另一種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以不足夠的營養取代不足夠的肌肉活動。
要是一個「豐滿的人以脂肪取代肌肉這種人肯定長得不好看——肯定非常胖」;此外,「通常這種人只要離開躺椅,就是準備鑽進被窩裡!」
布萊克主張,脂肪是飲食中除了水之外最重要的成分,因此突然戒除飲食中的脂肪只會為身體帶來極大的危害。
對他而言,所謂脂肪就是任何帶油的食物。
他所抱持的觀點與主流看法不盡相同,他完全不認同肥胖的成因是碳水化合物攝取過量,「肥胖完全是由於肌肉運動量不足所造成。運動的人無論吃什麼都不會變胖」。
每天可在三餐前進行腹部按摩,幫助消化,避免便秘,但按摩療法也可能走火入魔。
相當受歡迎的德國巴登-巴登溫泉區就使用一種特別猛烈的按摩方式:「醫師讓雙拳儘可能地深深插入患者腹部」,捏住腹部的肉,「雙掌抓住大塊腹壁,用盡全力擠壓,有如要將皮下的脂肪小葉都擠破般用力。按摩的力道之大會使患者皮膚上變得青一塊紫一塊。這種最痛苦的按摩術往往使病患痛得流淚呻吟!」
再來醫師會跪在患者腹部上。布萊克說這是一種異常殘忍的折磨,因為「胖子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健壯,其實他們並沒有瘦子結實」。在此地接受溫泉治療的胖子還必須泡20分鐘的熱水澡,而且是在不同造型的浴池中分別浸泡各個部位,完全沒有全身同時浸泡的機會。熱水澡的水溫起初是37攝氏度,接著會逐漸上升至50攝氏度,整個過程「痛苦萬分」。
布萊克認為這種治療方式比肥胖本身更糟糕,他也很清楚,那些一窩蜂前往德國被痛揍一頓的英國病患,「絕對不會容許這種治療方式在自己的國家發生」。在這段時間,與飲食、肥胖、減肥相關的各種怪異荒唐的理論變得越來越盛行,甚至到達一種狂熱的地步。這些理論有時候完全未經潤飾,毫不畏懼觸犯讀者的纖細情感。許多減肥書籍與減肥手冊都是曇花一現、狂熱、自白式的著作,表現形式多元,從正經八百、措辭強硬到哲學思辨都有。
其中一本可說是雅俗共賞,迎合各個階級、文化或政治立場的著作,是由羅斯克魯格於1895年所撰寫的《偶蹄:美食家的史詩,一本關於長壽秘訣的哲學教科書》。此書宣傳時號稱是「史上最怪的書」,書中收錄了一些恐怖詩篇與哥特式插畫、引言、警句。
第八位:「D—S—」
身份:未知
忠告:
1)恐嚇,"讓警察有正當理由逮捕滿身贅肉的行人"
2)飲食計劃中的咖啡含量驚人
3)「節食後可以通過煙酒來補充」
另一本1883年的《給胖子的建議:從127公斤到83公斤的減肥經驗談,含詳細飲食與減肥方式等》的作者並未署名,或許是為了保護個人隱私,但除了對體形感到尷尬外,作者之所以匿名還有其他原因。這位以「D—S—」為名出書的作者還有另一本著作《該上哪吃飯,別上哪借錢:親身經歷及獄中生活:十八個月有期徒刑(暨減刑)》「D—S—」熟知維多利亞監獄制度的殘酷,又抱著諷刺的態度看待生命的荒謬,這些使他對如何減肥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表示,他「其實想將肥胖定罪,要求特殊立法,讓警察有正當理由逮捕滿身贅肉的行人,把他們拖進距離最近的警局,丟上磅秤,一旦體重或三圍超過某個標準,就立刻當場打入大牢,甚至連交納罰金也不允許,如此一來便能將大街上擋路的肥肉統統清除。此外,假使意圖自殺視同犯法,肥胖又為什麼不算呢?」
一開始便語出驚人的「D—S—」接著轉而談論如何通過飲食減肥。明確來說,這套飲食法就是他等候英國女王發落時的監獄伙食,其中每日攝取的固體食物不得超過900克,而飲用品則以1700毫升為限:——————上午六點:黑咖啡285毫升、全麥麵包或餅乾30克。
上午九點:瘦肉113克、全麥麵包或餅乾85克、黑咖啡285毫升。
下午兩點:瘦肉170克、全麥麵包或餅乾85克、綠色蔬菜170克、飲料285毫升,但不含啤酒、氣泡葡萄酒或蘇打水。
午餐過後:黑咖啡285毫升。
下午六點:黑咖啡285毫升。
晚餐:全麥麵包或餅乾57克、幾杯雪利酒或葡萄酒。
水果隨意。
睡前以一茶匙甘草粉兌水喝。
—————————
這份恐怖飲食計劃中的咖啡含量驚人,每日高達1140毫升,因此「D—S—」肯定會感到相當緊張,當然咖啡可同時作為利尿劑、瀉劑與興奮劑。相較之下,蔬菜在「D—S—」眼中的重要性不高,因為他將蔬菜視為「胖子的毒藥」,其中又以根類蔬菜為甚,儘管他並未提出明確的理由。
他主要的減肥論點在於認為「限制食量與限制食物類別對減肥有同樣的重要性」,所以他有可能會以雙管齊下的方式同時從食量與食物類別破壞食慾。「D—S—」並未更進一步敘述自己的健康狀況,但顯然他對於身為胖子深惡痛絕。他對「脂肪」發表長篇大論,又接著說起自己的減肥奮鬥史,並感嘆「人世間的其他苦難能獲取同類憐憫,但肥胖卻由於人類的粗俗而始終躲不過淪為笑柄的命運」。
三十八年以來,「D—S—」都「深受肥胖之苦」。「D—S—」寫道:「在我出生後的第一年內,就不幸罹患了對肉體而言最為恐怖的疾病。這種疾病對身心都造成折磨,而多數人的病況多半都更為嚴重。這種陰險的疾病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也不可能自然消退,反而有如最致命的癌症隨年紀惡化。」十八歲時的他體重已高達114公斤,他的親身經驗讓他理解「胖子總想盡辦法逃避各種"減肥方式』,說著千篇一律的借口,諸如"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瘦不下來』"我什麼減肥方式都試過了』"肥胖是我的家族遺傳』"家父重120公斤』等等,過去的我也是這個樣子」。
對這些人,他只想回答:「別廢話!」不管他們的父親重250公斤或祖母重300公斤他都不在乎。他保證「只要你承諾照著我的指示減肥,保證能看出減肥成效,而且絕對安全」。
《給胖子的建議》中也夾帶真實性堪慮的廣告,像是封面內頁主打「肥胖人士」客戶群的葡萄酒廣告:「五十打來自德國約翰內斯堡、1868年份的純正美酒。由知名醫師團隊特別推薦給肥胖人士。這支美酒可抽除脂肪中的水分,並注入精力取而代之。」
「D—S—」不覺得推薦酒類有什麼大不了的,此外他還認為抽煙「有害健康看來完全是無稽之談」。他本人抽煙「從早抽到晚,而且他相信節食後可通過抽煙來彌補現在與過去的食量差距。我在美國逍遙的那幾年總是"煙不離手』」。(不久後,煙草公司果不其然地開始以驚人手法猛烈宣傳香煙抑制食慾的功效。)
這本篇幅不長但鏗鏘有力的減肥手冊基調在於自我厭惡、否定、放縱享樂與懲罰性的矯正。書中要求讀者嚴於律己,對飲食絕不能馬虎,但不須拒絕煙酒的樂趣。
「D—S—」十五年來試遍各種減肥方式卻都不見成效,直到後來他採用自己的減肥法才終於成功。
1881年11月25日時,他的體重是126公斤;到了1882年10月1日,他的腰圍少了46厘米,體重減輕48公斤,剩下78公斤。儘管「D—S—」的減肥法沒有「從250公斤瘦到90公斤的澳洲教士做見證,也不像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瓜卡度伯爵夫人,號稱只靠(某不知名秘方)便瘦身成功」,但「D—S—」就是現成的見證人,他還接受肥胖人士的訪問,為減肥現身說法。
投資一台便宜的磅秤來測量食物與減肥者的體重是不錯的做法:「每周稱重會成為一種樂趣,這種樂趣還會隨著體重減輕而遞增。」當時的人去看醫生都有測量體重的習慣;自20世紀開始,家庭體重計也變得越來越普及。
「D—S—」根據某保險公司的數據計算出相對於身高的體重平均值作為理想體重參考:身高152厘米的人體重應該是52公斤,168厘米的人理想體重為68公斤,而183厘米的人則是83公斤。
19世紀末興起的保險業正開始尋找審核投保人的方式。儘管體重是已知的風險指標,保險公司卻缺乏統計數據支持肥胖可提高死亡率的論點。
1901年,紐約人壽保險公司的奧斯卡·羅傑斯博士指出肥胖保戶的死亡率高出體重標準的保戶,因此1908年時,紐約人壽根據保戶調查所制定的達布林身高體重標準表遂成為平均體重的權威參考指針(這份身高體重表的編纂者路易斯·達布林[LouisDublin]實際上是一名動物學家)。這份身高體重標準分析所得的結論是,體重過重在三十五歲之前還有些微優勢,但過了三十五歲,肥胖的劣勢就變得顯而易見。
達布林所制定的身高體重標準獲得醫學界採納——據說這套標準在1980年已經成為「人體常態的絕對標準」。保險公司認識到死亡率與體重的關係,進而製作相關統計數據,此舉凸顯經濟在肥胖議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世紀後的社會開始以科學方法看待飲食與節食,醫學界也分科強化各項專科技能。研究的組織架構越來越成熟;傳統觀念,一如消化系統的運作,也紛紛受到挑戰或得到證實。儘管科學演進挑戰刻板的減肥偏方與錯誤的飲食建議,仍無法完全推翻不正確的觀念。
陳腐的飲食習慣並未與時俱進,反而還假借科學之名,為荒謬的減肥觀念與減肥產品塑造威信。
推薦閱讀:
※運動系統知識點小匯總
※港報:「反服貿」運動收場 台灣悲劇未畫上句號
※杜海濤100天瘦了30斤:運動讓我帥了不少
※瑜伽動作 常做此項小運動完美身材練出來
※【運動健康】腰痛到底是誰惹的禍?